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形态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隋金沅 李昊儒 +2 位作者 白洋 杜蓓 魏瑞华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由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丛相互连接而成,其形态可以间接反映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可以无创的可视化和量化FAZ区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O...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由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丛相互连接而成,其形态可以间接反映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可以无创的可视化和量化FAZ区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OCTA展现出的巨大价值使其成为眼科及各个领域重要的辅助检查工具。在高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中,FAZ的面积及周长已被证实具有临床诊断价值,近年来FAZ的几何形态也展现出一定的临床意义,圆度指数、非圆指数、轴比等描述FAZ几何形态的参数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全方面研究FAZ区域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探索眼部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或可预测疾病的早期变化及精确病理分期,为监测疾病进展及评估患者的视觉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圆度指数 高度近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变化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廉丽华 滕月 +3 位作者 张汝婷 郑香悦 卢晓丽 俞晓艺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6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变化。方法近视儿童青少年62例(123眼),正常视力(裸眼视力≥1.0)儿童青少年50例(69眼),比较两者等效球镜度数(SE度数)、眼轴长度(AL);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又按照SE度数不同分为SE度数≥... 目的观察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变化。方法近视儿童青少年62例(123眼),正常视力(裸眼视力≥1.0)儿童青少年50例(69眼),比较两者等效球镜度数(SE度数)、眼轴长度(AL);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又按照SE度数不同分为SE度数≥-0.50 D(12眼)、-0.50 D>SE度数≥-1.00 D(10眼)、-1.00 D>SE度数≥-3.00 D(70眼)、-3.00 D>SE度数(31眼),按照AL不同分为AL>25.0 mm(36眼)、25.0 mm≥AL>24.0 mm(53眼)、AL≤24.0 mm(34眼),比较其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及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A)、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周长(FAZ-P)、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形态指数(FAZ-CI);分析62例(123眼)儿童青少年的SE度数、AL、VLD、VPD、FAZ-A、FAZ-P、FAZ-CI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儿童青少年比较,近视儿童青少年SE度数小,AL长(P均<0.05);不同SE度数者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不存在差异性,但随着近视的增加,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存在下降趋势(P均>0.05)。不同AL的FAZ-A和FAZ-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从数值上来看,随着AL的延长,除了中心VLD及VPD有增加趋势外,其余的参数均存在下降的趋势;AL>25.0 mm、AL≤24.0 mm者FAZ-A和FAZ-P比较,25.0 mm≥AL>24.0 mm、AL≤24.0 mm者FAZ-A比较,P均<0.05。SE度数与内层VPD、外层VPD、整体VPD呈正相关(r分别为0.183、0.206、0.194,P均<0.05);SE度数与中心VLD、内层VLD、外层VLD、整体VLD、中心VPD、FAZ-A、FAZ-P、FAZ-CI均不存在相关关系(r分别为-0.037、0.144、0.154、0.150、-0.006、0.044、0.016、0.049,P均>0.05)。AL与中心VLD、中心VPD存在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22、0.187,P均<0.05),与FAZ-A、FAZ-P、FAZ-CI存在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305、-0.224、-0.188,P均<0.05),即随着眼轴的增长,中心的VLD及VPD逐渐增加,且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缩小;AL与内层VLD、外层VLD、整体VLD、内层VPD、外层VPD、整体VPD均不存在相关关系(r分别为-0.120、-0.090、-0.068、-0.174、-0.166、-0.161,P均>0.05)。AL与SE度数存在负相关关系(r=-0.503,P<0.05)。结论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眼轴的延长,近视儿童青少年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存在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障碍,而改善微循环障碍可能会控制或延缓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等效球镜 眼轴长度 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 血管灌注密度 黄斑中心无灌注面积 黄斑中心无灌注周长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形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的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田春柳 赵军 +4 位作者 张娟美 季亚男 张丹 张琳琳 赵友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高度近视患眼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进行观察及测量,探讨其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高度近视患眼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进行观察及测量,探讨其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5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纯高度近视患者34例61眼,应用OCTA对受检眼黄斑不同区域,包括距黄斑中心凹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层、>3~6 mm的外层的浅层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ascular length density,VLD)、血管灌注密度(vascular perfusion density,VPD)进行检测,并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比较各区域的VD差异,并分析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与VD、FAZ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CTA检查结果显示,中心区、内层、外层VLD分别为(8.09±3.88)mm·mm-2、(16.51±3.30)mm·mm-2、(17.55±2.21)mm·mm-2,PD分别为0.176±0.087、0.393±0.080、0.428±0.057。三个区域间VLD、VP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年龄与各区域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区整体及内层、外层的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中心区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屈光度与黄斑区各区域的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年龄与FAZ面积、周长均不相关(均为P>0.05),与FAZ充实度轻度负相关(r=-0.270,P=0.035);眼轴长度、屈光度与FAZ各参数均不相关(均为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各区浅层视网膜VD随年龄、眼轴长度的增加而下降,而FAZ各参数均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密度 黄斑中心无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屈光参差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黄斑形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雷先明 乔岗 +3 位作者 谢俪君 余素英 蒋慧 董万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99-801,共3页
目的分析高度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双眼眼轴长度(AL)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等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绵... 目的分析高度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双眼眼轴长度(AL)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等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绵阳万江眼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就诊的高度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患者双眼中屈光度低眼纳入低屈光度组,屈光度高眼纳入高屈光度组。经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双眼等效球镜度(SE),生物测量仪测量A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获得双眼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分析AL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低屈光度组SE为+1.75--4.50(-0.92±1.57)D,AL为22.04-26.09(24.01±0.91)mm;高屈光度组SE为-3.00--7.50(-4.89±1.29)D,AL为23.54-27.77(25.33±0.89)mm;双眼SE参差平均为3.97 D,AL参差平均为1.32 mm。两组患者间SE、AL、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与SE(Y=-1.862X+43.046,R^(2)=0.714,P=0.000)、SCP血流密度(Y=-1.517X+83.430,R^(2)=0.446,P=0.000)、DCP血流密度(Y=-0.766X+69.111,R^(2)=0.166,P=0.000)、CMT(Y=-5.419X+404.485,R^(2)=0.617,P=0.000)均呈负相关,与FAZ呈正相关性(Y=0.007X+1.33,R^(2)=0.232,P=0.000)。结论高度近视眼随AL增长出现SCP及DCP血流密度下降,CMT变薄,FAZ面积增大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屈光参差 近视 眼轴长度 黄斑 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无灌注面积 黄斑中心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唐吉森 黄雄高 +3 位作者 刘伟仙 令狐敏丽 符树宇 陈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寻找各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术后裂孔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0例确诊为特发...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寻找各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术后裂孔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0例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作为黄斑裂孔组,收集13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视力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黄斑裂孔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填塞术。对照组、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1个月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将术后愈合类型分为U型、V型、不规则型和不愈合型4种类型。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变化及组间差异;并探索和术后裂孔愈合类型的相关性。结果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与对照组之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长度密度(retinal vessel densities of the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VS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后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retinal perfusion densities of the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PSCP)较术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象限PSCP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PSCP较对照组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前PSCP和术后PSCP呈正相关(r=0.721,P<0.05)。裂孔愈合类型和术后PSCP有相关性(r=-0.737,P<0.05),和术后VSCP无相关性(r=-0.533,P>0.05)。结论PSCP比VSCP更能反映黄斑部视网膜解剖结构的变化和术后裂孔愈合的情况;术后PSCP越大,裂孔愈合形态越接近U型愈合,可以将PSCP用于评价和预测术后裂孔的愈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毛细血管 黄斑中心无灌注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对DME患者黄斑部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符树宇 黄雄高 +3 位作者 胡卫文 唐吉森 陈又珍 刘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4-479,共6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注射康柏西普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及房水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康柏西普对DME患者黄斑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12/2020-12就诊于我院眼科的DME患者10例11眼作...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注射康柏西普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及房水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康柏西普对DME患者黄斑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12/2020-12就诊于我院眼科的DME患者10例11眼作为DME组,收集15例无全身系统疾病和眼底疾病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白内障组以及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视力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DME组均行每月1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总计6次治疗方案。对比对照组与DME患者术前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PSCP)、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长度密度(VSCP)、中心凹无血管灌注区(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使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白内障组与DME组患者术前房水因子,对比两组房水因子的差异以及DME组总计6次注射康柏西普后VSCP、PSCP、FAZ、CMT、BCVA和房水因子变化。结果:术前DME组与对照组之间PSCP、VSCP、FAZ面积、BCVA、CMT均有差异(P<0.01);术前DME组与白内障组房水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均有差异(P<0.001);注射康柏西普5mo DME组PCSP、BCVA均较术前提升,CMT较术前减小(均P<0.05);DME组房水中ANGPTL4、VEGF、IL-6浓度较基线明显下降(均P<0.05)。DME组患者于注射康柏西普1mo时PSCP改善、BCVA提升以及CMT下降最明显;注射康柏西普1mo时房水中ANGPTL4、VEGF及IL-6浓度下降最明显。房水中VEGF与CMT变化的绝对值呈正相关。结论:DME患者注射康柏西普能改善视网膜缺血,降低房水中VEGF及相关因子浓度,有效改善BCVA,减轻黄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康柏西普 细胞因子 OCTA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杰 刘永华 +1 位作者 李晓燕 渠晓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眼),非弱视眼为对侧眼组(150眼);另选取60例正常视力儿童右眼(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对三组儿童入选眼黄斑区行3 mm×3 mm黄斑扫描及4.5 mm×4.5 mm视盘扫描,经ImageJ图像处理软件获得受试者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视盘及视盘旁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AZ)面积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患儿入院后均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视功能训练治疗,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儿弱视眼视网膜微血流参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立体视等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视网膜微血流参数与BCVA及立体视的相关性。结果弱视眼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均大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对侧眼组等效球镜度大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受试者BCVA较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均为P<0.05);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受试者眼轴长度均短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治疗前弱视眼组受试者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前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且治疗后3个月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6个月(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BCVA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BCVA优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立体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立体视低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与BCVA呈正相关(r=0.523、0.531、0.522,均为P<0.05),与立体视呈负相关(r=-0.535、-0.528、-0.519,均为P<0.05);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均与BCVA和立体视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存在差异,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可能与临床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 黄斑中心无灌注 黄斑中心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