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屈光状态儿童青少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分析
1
作者 张金玲 廖宇洁 +5 位作者 于晓彦 杨琪 康佳青 陆佳雯 陈晨 朱皓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3-886,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不同屈光状态儿童青少年人群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方法跟踪观察171例儿童青少年,根据受试者入组时年龄分为小学低年级组(6~8岁)、小学高年级组(9~11岁)、初中组(12~14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不同屈光状态儿童青少年人群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方法跟踪观察171例儿童青少年,根据受试者入组时年龄分为小学低年级组(6~8岁)、小学高年级组(9~11岁)、初中组(12~14岁),均进行屈光相关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SFCT),完成半年两次(初查及半年后复查)的数据收集,比较各组间受试者眼球参数和半年前后各眼球参数的变化。结果各年龄组受试者间眼轴长度、SF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青少年随年龄增长,眼轴长度逐渐延长,SFCT逐渐增厚;而眼压、角膜曲率与年龄增长均无关(均为P>0.05)。无论初查还是半年后复查,各年龄组不同屈光状态受试者眼压、角膜曲率及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年龄组近视受试者较非近视受试者眼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半年后复查,小学低年级组及小学高年级组非近视受试者SFCT均明显增厚(P<0.001、P=0.003),而各年龄组近视者SFCT与半年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受试者初查和半年后复查,眼轴长度与SFCT均呈正相关(r=0.354、0.228,P<0.05)。结论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近视会影响SFCT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屈光状态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媛 张金嵩 李秀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9-95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新生血管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常规全视网膜光凝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立宇 姜茂华 +2 位作者 杨芳 吴昌凡 张鹏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在常规全视网膜光凝(PRP)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在常规全视网膜光凝(PRP)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搜集行PRP术后不同时间段DR患者SFCT的相关文献,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合并的加权平均差(WMD)和95%置信区间(CI)作为统计量,各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和I^(2)检验,如P<0.05或I^(2)>50%则认为异质性较大,采用敏感性分析剔除发表偏倚差异较大的研究或存在高偏倚风险的研究,而后检测合并结果的稳定性,如剔除后异质性仍不显著降低,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各数据库最初获得文献141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将11篇文献共计401眼纳入研究。考虑到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少,无论I^(2)如何,均首选随机效应模型。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PRP术后1周,合并的WMD显示SFCT较基线时显著增加(WMD=-18.012,95%CI为31.905~4.118,P=0.011);PRP术后1个月,合并的WMD显示SFCT与基线无显著差异(WMD=10.818,95%CI为-0.993~22.630,P=0.073),PRP术后3个月和6个月,合并的WMD均显示SFCT较基线时显著下降(WMD=15.973,95%CI为5.610~26.336,P=0.003;WMD=18.249,95%CI为0.560~35.939,P=0.043)。结论DR患者行PRP术后,SFCT在早期会增高,并会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到术后3个月时会显著降低至基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全视网膜光凝 荟萃分析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洋涛 刘泉 +4 位作者 杜嗣河 秦嘉敏 刘杏 王丹阳 刘曼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6-550,共5页
背景 脉络膜厚度与屈光不正有一定的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屈光不正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与屈光度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2年6-8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 背景 脉络膜厚度与屈光不正有一定的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屈光不正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与屈光度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2年6-8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屈光参差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6 ~13岁组和14 ~21岁组.巩膜在13岁基本发育完全,巩膜的发育对脉络膜厚度有较大的关联,因此分2组观察不同年龄段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常规用EDTRS视力表进行视力测量、裂隙灯显微镜及直接检眼镜检查后,快速扩瞳,再进行主观验光、客观验光.应用EDI SD-OCT测量SFCT,在EDI模式下于眼底后极部进行图像采集.应用Lenstar 900型眼轴测量仪进行眼轴长度测量.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对不同性质屈光状态下SFCT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法分析SFCT与屈光度的关系. 结果 所有患者的SFCT均值为(307.82±88.47) μm,近视眼平均SFCT为(270.60±70.57) μm,明显低于远视眼的(376.95±76.59) μm,近视眼与远视眼间SF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0,P=0.000).在6~13岁组,SFCT与屈光度间的回归系数为18.60,回归方程为Y=18.60X +310.79(r=0.345,F=21.110,P=0.000);SFCT与眼轴长度之间的回归系数为-31.76,回归方程Y=-31.76X+1 039.97(r=0.262,F =17.320,P=0.000).14 ~21岁组,SFCT与屈光度之间的回归系数为23.38,回归方程Y=23.38X+353.17(r=0.430,F=27.210,P=0.000);SFCT与眼轴长度之间的回归系数为-35.82,回归方程为Y=-35.82X+1 132.75(r=0.237,F=15.650,P=0.000).结论 SFCT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屈光度越偏向正值,SFCT值越大;而屈光度向负值增加-1D,SFCT则减少约20 μm.眼轴越长,SFCT值越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生物测量 黄斑中心凹下脉膜厚度 屈光不正 近视 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舒娜 姜波 史春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单... 目的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后的短期反应。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1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ME的初治患者,根据发病类型分为CRVO组(16例16眼)和BRVO组(15例15眼)。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别在康柏西普注射前和注射后2周测量两组SFCT并比较。结果CRVO组注射前患眼的SFCT为(319.73±19.28)μm,较对侧健眼(255.13±16.15)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注射后2周患眼的SFCT迅速降为(283.33±21.61)μm,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BRVO组注射前患眼SFCT为(310.31±19.41)μm,较对侧健眼(255.31±21.69)μm明显增厚;注射后2周患眼的SFCT迅速下降为(266.56±16.30)μm,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康柏西普注射前后CRVO组患眼和BRVO组患眼之间的SFCT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结论CRVO和BRVO继发ME患眼的SFCT均明显比对侧健眼增厚,并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后短时间内明显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远期视力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沈鸿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1-672,共2页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的脱离,根据病因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其中RRD最为多见,其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解剖复...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的脱离,根据病因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其中RRD最为多见,其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解剖复位率可达90%以上。但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RRD患者术后即使达到了裂孔闭合及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却无明显改善。目前普遍认为,影响RRD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累及黄斑区的RRD引起黄斑部结构的改变,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对视力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黄斑中心凹下 脉络膜厚度 远期视力 患者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 相关性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龚立艳 严欢 李立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7-160,共4页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全世界范围内失明的主要原因。既往基于组织学、血管造影及多普勒技术的研究发现DR除了引起视网膜病变外,同时发现脉络膜缺血和血流灌注异常等。黄斑区的营养仅由脉络膜提供,DR患者中...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全世界范围内失明的主要原因。既往基于组织学、血管造影及多普勒技术的研究发现DR除了引起视网膜病变外,同时发现脉络膜缺血和血流灌注异常等。黄斑区的营养仅由脉络膜提供,DR患者中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损害对中心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发生改变,因此对SFCT的观察对于追踪DR病程发展有较重要的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technique,EDI)能较准确的测量SFCT,对研究DR病程中SFCT的改变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就SFCT的改变在DR病程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行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对IMH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肖泽锋 罗娜 +2 位作者 李发标 邱志桥 晏世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背景Gass理论认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多由于玻璃体皮质对黄斑区切线方向上的牵拉引起,而频域OCT(SD—OCT)研究发现黄斑区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OA)与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有密切关系,但利用深度增强成像(EDI)技术观察IM... 背景Gass理论认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多由于玻璃体皮质对黄斑区切线方向上的牵拉引起,而频域OCT(SD—OCT)研究发现黄斑区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OA)与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有密切关系,但利用深度增强成像(EDI)技术观察IMH患者手术前后DIOA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关系,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利用SD—OCT及其EDI技术研究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层和SFCT在IMH手术前后的变化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眼IMH患者40例40眼,患者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术者完成23G玻璃体切割术,并由同一操作者采用SD—OCTEDI模式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DIOA和SFCT,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法分析IMH患者DIOA与SFCT间的关系。结果术后IMH患者中,黄斑裂孔闭合者34眼,裂孔封闭率为85%。术眼术前DIOA平均值为(1280±753)μm,术后6个月为(656±322)μm,手术前后DIO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9,P=0.000)。术眼术前平均SFCT为(130±43)μm;术后6个月为(140±38)μm,手术前后SF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7,P=0.175)。手术前及手术后术眼DIOA与SFCT测量值的变化均呈负相关(术前:r=-0.748,P=0.000;术后:r=-0.686,P=0.001)。结论IMH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中心凹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DIOA与SFCT的变化方向相反,提示IMH患者光感受器IS/OS的变化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参与IMH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网膜孔/生理病理 中心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感受器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杜君 雷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7-779,共3页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黄斑中心凹下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变化。方法 30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60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38±10.19)岁。所有患者均行眼...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黄斑中心凹下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变化。方法 30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60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38±10.19)岁。所有患者均行眼前节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等检查确诊。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前及治疗2周、6个月、12个月后应用SD-OCT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进行深度加强扫描(enhanced depth imaging,EDI)测量SFCT。与正常同龄人群SFCT值进行比较。结果患眼与正常同龄人群SFCT值(287.85±27.70)μm比较,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患眼SFCT厚度(437.46±30.14)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1,P<0.01)。治疗2周后,患眼SFCT厚度为(352.50±60.37)μm,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患眼SFCT厚度分别为(299.32±20.12)μm、(297.61±21.89)μm,与正常人群SF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2、1.272,均为P>0.05)。结论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急性期SFCT较正常同龄人群明显增厚,恢复期与同龄正常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黄斑中心脉络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CSC患眼及其对侧眼脉络膜血管指数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功鹏 易佐慧子 +1 位作者 刘珏君 陈长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65,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脉络膜血管改变,并分析其与中央黄斑厚度(C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3月到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cCSC患者38例76眼,并纳入30名年龄、性别、等...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脉络膜血管改变,并分析其与中央黄斑厚度(C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3月到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cCSC患者38例76眼,并纳入30名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SE)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30眼。采用海德堡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拍摄所有受检者的脉络膜图像,测量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总面积(TCA)、脉络膜基质面积(SA)和脉络膜血管腔面积(LA)。比较cCSC患眼、cCSC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间SFCT、LA、SA、TCA、CMT和CVI的差异,并分析SFCT与CVI、SFCT与CMT、CVI与CM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CSC患眼、cCSC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间CVI分别为(71.67±5.60)%、(68.33±3.85)%和(64.70±1.88)%,SFCT分别为483.82(409.01,550.87)、444.66(351.25,505.15)和373.46(327.98,405.48)μm。cCSC患眼CMT、SFCT、TCA、LA、CVI显著高于cCSC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cCSC对侧眼SFCT、TCA、LA、CVI高于正常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间S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CSC患眼SFCT与CVI呈显著正相关(r s=0.703,P<0.001),CMT与SFCT、CVI均无明显相关性(r s=0.181,P=0.278;r=0.231,P=0.164)。结论cCSC患眼及对侧眼SFCT和CVI均较正常人高,cCSC患眼SFCT和CVI稍高于对侧眼,cCSC患者脉络膜血管存在显著扩张。cCSC患眼CMT与SFCT、CVI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 脉络膜血管指数 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中央黄斑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解剖学预后
11
作者 熊晓忆 游志鹏 +2 位作者 谢平 李灵健 谢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是否可以作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解剖学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经EDI-SD-OCT确诊并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伴人工晶状... 目的 探讨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是否可以作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解剖学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经EDI-SD-OCT确诊并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伴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ILM剥除及硅油填充术的IMH患者63例66眼纳入研究,术后随访3~6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患眼裂孔愈合情况分为闭合组和非闭合组。利用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EDI-SD-OCT)测量所有患眼的SFCT,记录患眼术前黄斑裂孔最小孔径、基底径,同时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FCT与术前临床资料的相关关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与术后裂孔闭合相关的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闭合组56眼,非闭合组10眼,裂孔闭合率为84.8%。闭合组和非闭合组患眼的术前SFCT分别为(195.77±55.53)μm和(139.35±26.0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P=0.00)。闭合组患眼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者所占比例较非闭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H患眼术前SFCT与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黄斑裂孔最小孔径、黄斑裂孔基底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BCVA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MH术后裂孔闭合与术前SFCT呈显著相关(OR=0.34,P=0.01),与症状持续时间无相关性(OR=0.21,P=0.21)。结论 SFCT是IMH术后裂孔闭合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IMH术后解剖学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 裂孔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江先明 谭倩 +5 位作者 王丹阳 艾诗蓓 周敏 韩笑 杜芳芳 彭鸿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9-765,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眼压和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90例近视患者,其中低、中、高度近视各30例,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的深度增强成像模式获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眼压和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90例近视患者,其中低、中、高度近视各30例,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的深度增强成像模式获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客观验光加主觉验光获得等效球镜度、非接触式眼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汞柱式血压计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取所有受试者的右眼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低、中、高度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μm)分别为(295±75)、(223±66)、(176±50),三组患者间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眼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度近视组脉络膜厚度值与等效球镜度、眼轴、眼压、收缩压、舒张压均呈负相关(r=-0.721,-0.481,-0.415,-0.571,-0.598,P皆<0.05);中度近视组脉络膜厚度值与等效球镜度、眼轴、眼压呈负相关(r=-0.686,-0.551,-0.460,P皆<0.05),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不相关(P> 0.05);低度近视组脉络膜厚度值与等效球镜度、眼轴、眼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不相关(P> 0.05)。高度近视组中等效球镜度每增加-1 D脉络膜厚度减少24μm,眼轴每增加1 mm脉络膜厚度减少37μm。中度近视组中等效球镜度每增加-1 D脉络膜厚度减少16μm,眼轴每增加1 mm脉络膜厚度减少21μm。【结论】中度及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随等效球镜度、眼轴、眼压的增加而变薄;血压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等效球镜度 眼轴长度 眼压 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光凝和直接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净莉 万新顺 李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评价间接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方法CSC患者41例(42眼),对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1/3 PD(500μm)以内的20眼进行间接光凝为观察组,对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1/3 PD(... 目的评价间接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方法CSC患者41例(42眼),对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1/3 PD(500μm)以内的20眼进行间接光凝为观察组,对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1/3 PD(500μm)以外的22眼进行直接光凝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BCVA分别为0.59±0.20、0.60±0.22,治疗后3个月分别为0.90±0.18、0.91±0.04,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相比,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F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治疗后1个月CFT均低于治疗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F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和直接光凝相比,间接光凝对CSC同样具有良好的疗效,为不能进行直接光凝的旁中心凹渗漏的CSC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间接光凝疗法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毛剑波 张彩云 +5 位作者 沈丽君 劳吉梦 邵伊润 吴韩飞 陈亦棋 陶继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治疗效果比较
15
作者 黄志坚 陈晓 +1 位作者 洪玲 曾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手术前后情况。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41例41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分为2组,组1为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8例8眼,组2为没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经... 目的对比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手术前后情况。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41例41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分为2组,组1为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8例8眼,组2为没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组1、组2 BCVA分别为(0.65±0.24)logMAR、(0.54±0.2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组1、组2 CMT分别为(288.38±64.64)μm、(299.85±37.19)μm,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CM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见黄斑前膜复发。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可稳定提高患者的BCVA,促进黄斑结构的恢复,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对术后BCVA、CMT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玻璃体切割 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在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昱 石安娜 +2 位作者 刘维锋 石浔 王永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66-968,共3页
目的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1例26眼... 目的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1例2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PDT治疗前后频域OCT图像中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及外层高反射厚度,观察不同时期OCT的形态变化。结果 26眼CNV生长方式均属于Ⅱ型。PDT治疗后6个月18眼视网膜层间厚度恢复,视网膜下液吸收,CNV反光团逐渐缩小或纤维化,中心凹形态恢复。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治疗后1周(339.96±74.40)μm增加,治疗后1个月(267.78±33.39)μm开始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层高反射厚度与术前(247.33±49.31)μm相比,从治疗后1个月(226.73±83.15)μm开始明显减少,但仅治疗后6个月(165.15±22.90)μ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频域OCT对病理性近视CNV行PDT治疗前后视网膜形态结构的连续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无损伤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 外层高反射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焦明菲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5-728,共4页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是引起高度近视眼视力障碍的原因之一,可导致视功能的不可逆性损害.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高度近视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采用康柏西...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是引起高度近视眼视力障碍的原因之一,可导致视功能的不可逆性损害.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高度近视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采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高度近视CNV患者15例15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眼行眼科常规检查、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后,均接受0.05 ml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及注射后1、4、8和12周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并观察药物相关的眼部和全身并发症.结果 15眼共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45次,其中1眼注射1次,2眼注射2次,12眼注射3次,1眼注射4次.注射后12周,FFA显示有10眼荧光素渗漏消失,4眼荧光素渗漏面积减小,1眼发现出血,荧光素持续渗漏.注射前和注射后第4、8、12周的BCVA分别为0.61±0.46、0.60±0.43、0.41±0.53和0.41±0.51,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2,P<0.001);患眼注射前平均CMT为(280.33±14.40) μm,注射后第4、8、12周分别为(269.00±10.10)、(261.93±7.80)和(259.53±6.30)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20,P<0.001).未发生因眼压升高行前房穿刺者,未发生眼内炎症、玻璃体腔出血、视网膜脱离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CNV安全且有效,但仍需要大样本量的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OCTA指标变化的房水靶细胞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青 乔磊 +5 位作者 宫朝举 冯瑞芳 刘亚鲁 孙永承 张翼鹏 李甦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2-639,共8页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康柏西普3+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前收集患眼房水各100μl,用Luminex平台检测房水中13种细胞因子水平,并纳入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年龄及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16例16眼作为对照。采用OCTA系统对PCV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直径(PEDD)进行测定,分析影响PCV治疗前后OCTA相关指标变化的房水细胞因子。结果与白内障组比较,治疗前PCV组患眼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瘦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生成素2(Ang-2)、内皮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眼CMT、SRFH、PEDH、PEDD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592,P<0.05);内皮素1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485,均P<0.05);IL-8和HGF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SRFH的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0.492、0.466,均P<0.05)。治疗前房水中VEGF-A和IL-8质量浓度分别影响CMT和SRFH变化量,基线VEGF-A每增加1 pg/ml,CMT降低0.836μm(P=0.006);基线IL-8每增加1 pg/ml,SRFH降低12.522μm(P=0.028)。结论PCV患眼房水中VEGF-A和IL-8浓度明显升高,其基线水平可能分别是评估PC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和SRFH改善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测定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白细胞介素-8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视网膜下液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广泛视网膜光凝术后黄斑色素光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龚敏 徐茂晖 +1 位作者 许长生 邵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4-778,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PRP)后黄斑色素光密度(MPOD)的变化。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DR患者74例(98眼),所有患者均行PRP治疗,记录PRP的激光斑点总面积、激光能量,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PRP)后黄斑色素光密度(MPOD)的变化。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DR患者74例(98眼),所有患者均行PRP治疗,记录PRP的激光斑点总面积、激光能量,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检测MPOD值,包括黄斑区平均光密度(DMean)、黄斑区光密度最大值(DMax),同时检测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患者术后MPOD与患者临床资料及CRT、SFCT的关系。结果DR患者PRP后1周、3个月、6个月黄斑区DMean(0.25±0.08)du、(0.20±0.08)du、(0.19±0.06)du、DMax(0.38±0.06)du、(0.34±0.05)du、(0.33±0.07)du均低于术前DMean(0.30±0.09)du、DMax(0.48±0.07)du,术后1周的CRT、SFCT分别为(266.53±47.51)μm、(361.92±64.28)μm,均高于术前CRT(240.51±43.62)μm、SFCT(326.49±76.43)μm,但术后3个月、6个月的CRT(241.92±45.89)μm、(239.84±48.82)μm、SFCT(328.17±70.56)μm、(325.31±68.72)μm均低于术后1周(均为P<0.05)。年龄≥50岁、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2 mmol·L-1、PRP激光能量≥283.39 mW患者术后黄斑区DMean、DMax均低于年龄<50岁、术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2 mmol·L-1、PRP激光能量<283.39 mW的患者,且术前甘油三酯≥2.17 mmol·L-1患者术后黄斑区DMax(0.33±0.06)du低于术前甘油三酯<2.17 mmol·L-1患者术后DMax(0.38±0.05)du(P<0.05)。患者术后黄斑区DMean、DMax与激光能量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DR患者术后的MPOD较术前下降,MPOD变化与PRP术中激光能量密切相关,而术前血脂紊乱、患者年龄可能是混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广泛视网膜光凝术 黄斑色素光密度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量化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董秀清 冯松福 柯晓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四个量化指标的变化。方法纳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155眼),按照有无黄斑水肿分为阳性组(33例55眼)及阴性组(56例100眼),另收集正常志愿者23例... 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四个量化指标的变化。方法纳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155眼),按照有无黄斑水肿分为阳性组(33例55眼)及阴性组(56例100眼),另收集正常志愿者23例(42眼)为正常对照组。所有试验对象经OCT检查,测量并分析各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的差异,观察各组黄斑区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椭圆体带(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IS/OS)的连续性。结果正常对照组、阴性组、阳性组CRT分别为(219.048±16.798)μm、(217.775±26.866)μm、(280.418±74.187)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SFCT分别为(312.893±140.559)μm、(302.080±125.287)μm、(293.745±140.517)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1);阴性组中黄斑区ELM连续97眼、中断3眼,阳性组连续47眼、中断8眼,两组间ELM连续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阴性组中黄斑区IS/OS连续95眼、中断5眼,阳性组连续36眼、中断19眼,两组间IS/OS连续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CRT增加,黄斑区ELM、IS/OS连续性遭到破坏,CRT、ELM连续性及IS/OS连续性可用于量化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 视网膜厚度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