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夏季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_2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7
1
作者
邵明玉
张连凯
+4 位作者
刘朋雨
覃小群
邵天杰
曹建华
张春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9,共10页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CO_2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吕梁山西侧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果树林地、大田作物地、荒地)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深度的CO_2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果树林地、大田作物地和荒地三种不同土地...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CO_2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吕梁山西侧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果树林地、大田作物地、荒地)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深度的CO_2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果树林地、大田作物地和荒地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全磷、全钾含量差别不大,大田作物地土壤有机碳含量(2.95±1.19 g·kg^(-1))>荒地(2.63±1.36 g·kg^(-1))>果树林地(2.38±0.78 g·kg^(-1)),而大田作物地土壤无机碳含量(14.36±5.17 g·kg^(-1))>果树林地(14.16±1.32 g·kg^(-1))>荒地(12.40±4.04 g·kg^(-1));同样,土壤全氮含量在大田作物地中含量最高,在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全氮含量大致相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CO_2体积分数的影响较大,果树林地0~20 cm深度土壤CO_2含量高于大田作物地和荒地,其原因:一方面为果树林地地表调落物较多,表层有机碳积累较多,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CO_2,另一方面,果树林地人为扰动小,而大田作物地人为扰动较大,土壤CO_2浓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田的耕作管理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品种。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土壤80 cm处土壤CO_2含量均突然下降,其原因可能为雨水下渗吸收了土壤CO_2后与下部碳酸盐矿物发生作用,即碳酸盐矿物的溶蚀过程消耗吸收土壤CO_2。土壤温、湿度也影响了土壤CO_2的产生,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其原因为研究区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高度依赖于土壤含水量,土壤CO_2的产生速率更多受水热因子耦合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理化性质
CO2浓度
土壤无机碳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_2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7
1
作者
邵明玉
张连凯
刘朋雨
覃小群
邵天杰
曹建华
张春来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9,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213)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305)
+2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406104)
山东省地质勘查项目(科研类
鲁勘字[2016]79号)
文摘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CO_2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吕梁山西侧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果树林地、大田作物地、荒地)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深度的CO_2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果树林地、大田作物地和荒地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全磷、全钾含量差别不大,大田作物地土壤有机碳含量(2.95±1.19 g·kg^(-1))>荒地(2.63±1.36 g·kg^(-1))>果树林地(2.38±0.78 g·kg^(-1)),而大田作物地土壤无机碳含量(14.36±5.17 g·kg^(-1))>果树林地(14.16±1.32 g·kg^(-1))>荒地(12.40±4.04 g·kg^(-1));同样,土壤全氮含量在大田作物地中含量最高,在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全氮含量大致相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CO_2体积分数的影响较大,果树林地0~20 cm深度土壤CO_2含量高于大田作物地和荒地,其原因:一方面为果树林地地表调落物较多,表层有机碳积累较多,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CO_2,另一方面,果树林地人为扰动小,而大田作物地人为扰动较大,土壤CO_2浓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田的耕作管理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品种。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土壤80 cm处土壤CO_2含量均突然下降,其原因可能为雨水下渗吸收了土壤CO_2后与下部碳酸盐矿物发生作用,即碳酸盐矿物的溶蚀过程消耗吸收土壤CO_2。土壤温、湿度也影响了土壤CO_2的产生,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其原因为研究区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高度依赖于土壤含水量,土壤CO_2的产生速率更多受水热因子耦合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
黄土理化性质
CO2浓度
土壤无机碳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类型
Keyword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loess
CO2 concentration
soil inorganic carbon
soil organic carbon
land use patterns
分类号
S154.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夏季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_2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邵明玉
张连凯
刘朋雨
覃小群
邵天杰
曹建华
张春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