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黄土残塬沟壑区侵蚀沟监测技术研究
1
作者 王鑫 任志勇 +1 位作者 赵万广 郭圣浩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1期38-40,53,共4页
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显著。本文通过利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中垛塬进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建立三维模型,得出侵蚀沟形态特征的变化量,即侵蚀沟的扩张量。并通过在... 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显著。本文通过利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中垛塬进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建立三维模型,得出侵蚀沟形态特征的变化量,即侵蚀沟的扩张量。并通过在所选侵蚀沟的沟头处布设测钎,监测暴雨前后测钎高度的变化,对无人机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研究显示,侵蚀沟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全面提高侵蚀沟监测的技术水平,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值得在侵蚀沟监测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残塬沟壑区 侵蚀沟 无人机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动态模拟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增文 李玉山 +1 位作者 刘秉正 王佑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4-40,共7页
在生物量、生产力和水量平衡及养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养分元素总贮量为N10.940t/hm2,P3.755t/hm2,K154.611t/hm2... 在生物量、生产力和水量平衡及养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养分元素总贮量为N10.940t/hm2,P3.755t/hm2,K154.611t/hm2,Ca169.092t/hm2,Mg18.435t/hm2,S1.487t/hm2;生态系统内养分生物循环遵循Ca>N>K>Mg>P>S的顺序;刺槐生产1t干物质需要从土壤吸收N11.67kg,P0.72kg,K3.66kg,Ca15.08kg,Mg2.25kg,S0.34kg;经过循环利用,生态系统年净积累量N1.8073kg/hm2,P0.2106kg/hm2,K1.3756kg/hm2,Ca2.7881kg/hm2,Mg0.440kg/hm2,S0.0621kg/hm2,根层土壤却年净亏损N89.696kg/hm2,P5.492kg/hm2,K34.479kg/hm2,Ca88.991kg/hm2,Mg15.270kg/hm2,S2.511kg/hm2。此外,所建立的该生态系统的养分动态模拟模型,可用于对各分室养分贮量动态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残塬沟壑区 刺槐 人工林 养分循环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魏天兴 朱金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2,共4页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 ,旨在为因害设防 ,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 ,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 ,并...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 ,旨在为因害设防 ,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 ,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 ,并结合以往关于黄土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坡长和坡度与侵蚀的关系 ,研究表明 :随坡长和坡度的增大 ,径流增大 ,侵蚀量越大 ,侵蚀模数增大 ;年侵蚀模数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坡长增大 ,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明显增强 ;坡耕地坡长最好小于 15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治理 土壤侵蚀 黄土残塬沟壑区 坡度 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通量与平衡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刘增文 李雅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30-630,共1页
根据养分平衡原理测算了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养分内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外循环)通量及循环率,以相对聚散度反映了养分循环通径上的各养分元素的相对富集化或稀释化程度,结果表明了刺槐人工林... 根据养分平衡原理测算了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养分内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外循环)通量及循环率,以相对聚散度反映了养分循环通径上的各养分元素的相对富集化或稀释化程度,结果表明了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为土壤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循环 刺槐林 黄土残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宁 毕华兴 +3 位作者 郭孟霞 孔凌霄 侯贵荣 常译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219,共7页
为明确在干旱缺水地区,植被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以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选取林分密度1 300株/hm^2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利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监测系统(FDR)和热扩散探针(TDP)技术对当地刺... 为明确在干旱缺水地区,植被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以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选取林分密度1 300株/hm^2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利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监测系统(FDR)和热扩散探针(TDP)技术对当地刺槐人工林地0—150 cm范围内各土层体积含水量与树干液流量进行长期连续定位观测,采用土壤有效水与单株刺槐耗水量的比值来衡量研究区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结果表明:(1)月降水量和月土壤储水量是决定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二者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比例关系(P<0.05)。(2)根据构建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计算出当地林龄为19年的刺槐人工林0—15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1 224株/hm^2,稍小于研究区实际林分密度(1 300株/hm^2),为保证当地刺槐人工林分耗水深度控制在0—150 cm土层范围内,同时也为促进当地林分生产力处于最优水平,建议在今后的营林造林过程中将刺槐人工林密度控制在当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范围之内,在减少林地深层水分消耗、调整林地土壤水资源平衡的同时,促进当地林业产业的合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 刺槐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合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郑芳 张建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6-230,共5页
干旱半干旱黄土区土壤水分的研究对该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荒草坡、刺槐林地、虎榛子林地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后发现:不同降水年份各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差异显著。偏涝年各地类... 干旱半干旱黄土区土壤水分的研究对该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荒草坡、刺槐林地、虎榛子林地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后发现:不同降水年份各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差异显著。偏涝年各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呈凹型曲线,正常降水年各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呈W型曲线;无论偏涝年还是正常降水年,各地类生长季内土壤水分一直处于消耗状态;虎榛子林地正常降水年的土壤含水量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幅度远小于偏涝年,刺槐林地在正常降水年深层土壤水分的亏缺比偏涝年更大。经多重比较得出,荒草坡各层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林地表层(0-20,20-40 cm)与深层(60-100 cm)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季节变化 垂直变化 黄土残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镇村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引导策略——以延长县安沟乡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惠怡安 马恩朴 +1 位作者 惠振江 和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在充分认识黄土残塬沟壑区镇村体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安沟乡为例,研究镇村体系的引导策略;以镇村体系是否与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为出发点,运用社会学人际流动的分析方法,提出镇村体系的发展应以发展... 在充分认识黄土残塬沟壑区镇村体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安沟乡为例,研究镇村体系的引导策略;以镇村体系是否与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为出发点,运用社会学人际流动的分析方法,提出镇村体系的发展应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以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态环境要求为目标,参考镇村联系方向确定社区中心,参照镇村体系人际联系范围及公共产品配置的人口门槛规模、服务半径以及最大耕地半径划分中心社区辐射范围;按照黄土残塬沟壑区镇村体系分布形成特征给出空间引导策略,促进人口集中,有助于改善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残塬沟壑区 镇村体系 引导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降雨侵蚀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魏天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50,共4页
根据长期定位水土流失与防护林效益观测资料 ,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吉县的降雨侵蚀。研究结果表明 ,当降雨达到一定量级才能产生土壤侵蚀 ,侵蚀性降雨的雨量标准为 10 mm/次 ,产生严重土壤侵蚀的降雨标准为≥ 3 0 mm/次 ,造成极为严重... 根据长期定位水土流失与防护林效益观测资料 ,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吉县的降雨侵蚀。研究结果表明 ,当降雨达到一定量级才能产生土壤侵蚀 ,侵蚀性降雨的雨量标准为 10 mm/次 ,产生严重土壤侵蚀的降雨标准为≥ 3 0 mm/次 ,造成极为严重侵蚀的是降水频率为 5 %的大暴雨和降雨强度≥ 1.0 mm/ min的降雨。场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小流域产沙模数呈线性相关。因此 ,防止暴雨侵蚀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残塬沟壑区 降雨 侵蚀 防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坡面水分边缘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冯慧敏 王电龙 胡振华 《农业工程》 2014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整地方式的水分边缘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几点结论:①坡耕地距边5 m部位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②水平阶0~100 cm土层边缘、中部和根部3部位土壤水分... 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整地方式的水分边缘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几点结论:①坡耕地距边5 m部位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②水平阶0~100 cm土层边缘、中部和根部3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相差不大;而100~200 cm土层3部位差异明显,根部含水量分别比中部和边缘部位高18%和68%;③阳坡鱼鳞坑0~100 cm土层距离边25 cm部位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距边2 cm部位。研究成果可为该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边缘效应 黄土残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植物篱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青杵 王彩琴 杨丙益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5-27,共3页
以布设的径流小区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 ,论述了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效益。试验表明 :植物篱地比裸地产流时间延缓 5~ 2 5min ,4年后植物篱最大坎高达到 85cm ,坡度降低 9°~ 11° ,坡长缩短也很明显 ;篱地... 以布设的径流小区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 ,论述了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效益。试验表明 :植物篱地比裸地产流时间延缓 5~ 2 5min ,4年后植物篱最大坎高达到 85cm ,坡度降低 9°~ 11° ,坡长缩短也很明显 ;篱地土壤中有机质提高 15 %~ 68% ,全磷提高 0 3%~ 2 2 % ,全氮提高 5 3%~ 12 0 %。植物篱措施与坡改梯措施相结合将会大大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植物篱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黄土残塬沟壑区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潜在侵蚀最严重地区──黄土残塬沟壑区──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丽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S1期43-47,63,共6页
本文从土壤侵蚀的环境背景、侵蚀能力的力学原理、土壤潜在侵蚀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的侵蚀,得出黄土残塬沟壑区具有土壤侵蚀形成并趋于严重的条件。选定典型区域抽样对土壤潜在侵蚀因子半定量记分,用总分评定法划分潜... 本文从土壤侵蚀的环境背景、侵蚀能力的力学原理、土壤潜在侵蚀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的侵蚀,得出黄土残塬沟壑区具有土壤侵蚀形成并趋于严重的条件。选定典型区域抽样对土壤潜在侵蚀因子半定量记分,用总分评定法划分潜在侵蚀危险强度。同时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潜在侵蚀类型划分,绘制了典型区域潜在侵蚀危险强度图,指出未来土壤潜在侵蚀的最严重地区是黄土残塬沟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潜在侵蚀 环境背景 黄土残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人工林地集水保水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47-152,共6页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下,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对此,人工营造各类水土保持林是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旱,土壤水分环境成为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但因没有灌溉条件,如...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下,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对此,人工营造各类水土保持林是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旱,土壤水分环境成为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但因没有灌溉条件,如何聚集并有效利用天然降水造林是目前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本文在选择减少密度、增加林木个体水分营养面积的造林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增加集流坡面产流率及控制无效土壤水分蒸发方面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研究 土壤水分蒸发 人工林地 黄土残塬沟壑区 径流小区 林木生长 坡面产流 集水 水分营养面积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振华 冯慧敏 +1 位作者 王电龙 张勇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8年第4期12-14,共3页
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坡面土壤含水率有较大影响,采取整地坡面的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没有采取整地措施的自然草坡;坡度与坡向对坡面土壤含水率亦有较大影响,相同下垫面条件下,坡度... 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坡面土壤含水率有较大影响,采取整地坡面的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没有采取整地措施的自然草坡;坡度与坡向对坡面土壤含水率亦有较大影响,相同下垫面条件下,坡度小的阴坡土壤含水率要远大于坡度大的阳坡的土壤含水率;就整地、坡度、坡向三者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程度来看,坡向影响最大,其次为坡度和整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坡面 坡度 坡向 整地方式 黄土残塬沟壑区 河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3种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53
14
作者 侯贵荣 毕华兴 +4 位作者 魏曦 周巧稚 孔凌霄 王杰帅 贾剑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7-363,371,共8页
为了研究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性,并对黄土残塬沟壑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及功能导向型林分改造提供依据,于2017年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选择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浸泡法、环刀法... 为了研究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性,并对黄土残塬沟壑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及功能导向型林分改造提供依据,于2017年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选择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进行定量化研究,探究其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3种林地枯落物总储量在105.49~148.38t/hm^2之间变动,且半分解层储量大于未分解层储量;油松×刺槐混交林地枯落物总厚度最大(3.8cm),刺槐林次之(3.6cm),油松林最小(3.4c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率)均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最大,刺槐纯林次之,油松纯林最小,分别为117.99t/hm^2(387.12%),106.19t/hm^2(324.31%),82.86t/hm^2(305.76%);(3)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与持水量(率)表现一致,均为阔叶林优于针叶林,有效拦蓄量为83.66~195.72t/hm^2,有效拦蓄率为121.75%~292.21%;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符合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4)3种林地土壤容重均值在0.99~1.01g/cm^3浮动,总孔隙度为49.39%~50.09%,土壤有效持水量为32.99~81.73t/hm^2,林地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综合3种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能力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较高,油松纯林较差。建议在现有林分改造中,宜将刺槐纯林和油松纯林逐渐向混交林模式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最大持水量 有效拦蓄量 水源涵养功能 黄土残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土壤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崔艳红 毕华兴 +5 位作者 侯贵荣 王宁 王珊珊 赵丹阳 马晓至 云慧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7,共11页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在不同林龄和密度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分结构精准提升提供功能导向的调控依据。【方法】在野外采用双环法测定不同林龄(15、25和35年)以及不同密度(800、1200、1600、1800和2200株...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在不同林龄和密度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分结构精准提升提供功能导向的调控依据。【方法】在野外采用双环法测定不同林龄(15、25和35年)以及不同密度(800、1200、1600、1800和2200株/hm2)刺槐林的土壤入渗过程,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渗透速率的相关性。【结果】(1)在一定程度上,稳渗速率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林龄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2)对不同林龄及不同密度刺槐林的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发现常用的4种模型(Horton模型、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对该研究区刺槐人工林的模拟效果均较好,其中通用经验模型的平均回归系数(0.977)>Horton模型的平均回归系数(0.958)>Kostiakov模型的回归系数(0.953)>Philip模型的回归系数(0.945),即认为通用经验模型拟合效果更好;(3)通过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密度、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初始含水量是影响初始入渗速率的主要因子;1~2 mm水稳性团聚体、土壤密度和毛管孔隙度是影响稳渗速率的主要因子;影响平均入渗速率主要因子是土壤初始含水量和0.5~1 mm水稳性团聚体。【结论】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800~2200株/hm2),随着刺槐林林龄和林分密度的增加土壤结构不断改善,土壤入渗性能逐渐提升,且在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35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入渗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 土壤入渗 入渗模型 主成分分析 刺槐林 林分密度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范围界定及近21年来NDVI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泽晖 毕华兴 侯贵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150,共7页
为探究黄土残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后林业资源恢复情况,以黄土高原DEM数据及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地形因子计算、水文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划分了较为完整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范围... 为探究黄土残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后林业资源恢复情况,以黄土高原DEM数据及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地形因子计算、水文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划分了较为完整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范围,并利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近21年来黄土残塬沟壑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残塬沟壑区横跨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面积约为2.99万km^(2),沟壑密度为1.91~3.21 km/km^(2);(2)黄土残塬沟壑区NDVI从时序变化上看,全区21年总平均NDVI值为0.711,2000—2020年该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呈快—慢—较快增长;从空间分布来看,植被覆盖度NDVI值总体为0.6~0.9,研究区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度较其他地区高;(3)在时空趋势特征方面,研究区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改善程度明显,中部地区植被覆盖情况较为稳定;在时空波动特征方面,该区植被NDVI时序波动稳定,空间波动差异性较大,低波动区域面积占比为48.06%。整体而言,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该区2000—2020年间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态势,植被覆盖水平整体较高且波动较低,并呈持续改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残塬沟壑区 地形因子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的持水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檬檬 李钢铁 +2 位作者 党宏忠 冯金超 梁田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33,共7页
果园土壤持水能力的大小对于评价果树水分利用状况、预估果实产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主要水分物理指标、土壤体积含水率及土壤水势的联合测定,绘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 果园土壤持水能力的大小对于评价果树水分利用状况、预估果实产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主要水分物理指标、土壤体积含水率及土壤水势的联合测定,绘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的持水特征。结果表明:1)果园土壤0~100 cm层内的土壤密度平均为1.34 g/cm3,土壤机械组成平均为:黏粒42.6%,粉粒41.6%,砂粒15.79%,总孔隙度平均为46.9%,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平均为0.85%,土壤团聚体含量质量分数平均为36.8%,土壤结构与持水性能总体较好,但土壤有机质较低。2)100 cm内各层土壤在土壤密度、土壤粉粒体积分数、总孔隙度等指标方面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表现出空间一致性。但在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等指标表现出随土层增加而上升的趋势(P<0.05),在各类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3)基于土壤物理参数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推导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田间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制订该区域旱作果园的水分管理方案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苹果树 土壤持水 土壤水吸力 黄土残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剌槐数量化立地指数表的编制及其在造林地立地条件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斌瑞 高志义 +1 位作者 刘荩忱 王彦辉 《北京林业学院学报》 1982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在178块刺槐人工林标准地上进行各个立地因子和优势木平均高的调查、测定、分析、对比。找出影响刺槐生长的最主导因素为土壤水分状况。通过对当地众多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并结合改算为同一基准年龄(14年)的各个标准地刺槐林优势木的平均... 在178块刺槐人工林标准地上进行各个立地因子和优势木平均高的调查、测定、分析、对比。找出影响刺槐生长的最主导因素为土壤水分状况。通过对当地众多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并结合改算为同一基准年龄(14年)的各个标准地刺槐林优势木的平均高进行运算,提出不同立地条件下优势木的预测方程,编制出刺槐数量化立地指数表,由立地指数表看出,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为地形部位、坡向、坡度和母质,这四个因子恰可集中地综合地反映出影响刺槐生长最主导因素(土壤水分状况)的分析和变化。据此,可应用地形,母质立地因子的外部特征及立地指数表提出刺槐立地条件类型表,它可反映刺槐适应的立地条件类型及其在基准年龄的生长指标。这个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有其科学基础和实用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吉县 黄土残塬沟壑区 刺槐 立地指数表 编制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应用 数量化 造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金兆 《北京林业学院学报》 1985年第4期35-37,共3页
此项研究根据环境因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用“数量化理论Ⅰ”分析了土壤水分与其它环境因子之间,以及刺槐人工林地的优势木平均树高与林地某些因子(地形、黄土母质类型和造林前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土壤水分因子是影响... 此项研究根据环境因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用“数量化理论Ⅰ”分析了土壤水分与其它环境因子之间,以及刺槐人工林地的优势木平均树高与林地某些因子(地形、黄土母质类型和造林前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土壤水分因子是影响当地刺槐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受当地地形因素的影响。提出了该地区土壤水分等级表,和刺槐人工林标准林龄优势木平均树高的预测方程式。并编制了适合该地区的立地条件类型表,绘制了1355.0公顷面积范围内的立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 立地条件 类型划分 土壤水分 刺槐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葎草栽培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生荣 张海 相建业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52,共3页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葎草种植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葎草是工程措施后的优良先锋草种。适宜播期和合理的密度是提高葎草种植利用的关键。适播期为冬末初春,密度平台埂上1-2株m,隔坡带埂下1株m,鱼鳞坑每坑1株为宜。葎草生长快,...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葎草种植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葎草是工程措施后的优良先锋草种。适宜播期和合理的密度是提高葎草种植利用的关键。适播期为冬末初春,密度平台埂上1-2株m,隔坡带埂下1株m,鱼鳞坑每坑1株为宜。葎草生长快,产草量高,病虫害少,是优质兼用型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荒坡治理 Lu草 种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