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计算机X射线断层术与扫描电镜图像的黄土微结构定量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慧妮 倪万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3-247,254,共6页
以湿陷性黄土的电镜扫描(SEM)和三轴CT扫描试验为基础,针对CT图像分辨率较低、难以实现土微结构精确量化的缺陷,通过对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像进行图像分析,并从其中选择标准训练样本,利用训练样本对CT图像进行监督分类,从而达到定量化... 以湿陷性黄土的电镜扫描(SEM)和三轴CT扫描试验为基础,针对CT图像分辨率较低、难以实现土微结构精确量化的缺陷,通过对不同放大倍数的SEM图像进行图像分析,并从其中选择标准训练样本,利用训练样本对CT图像进行监督分类,从而达到定量化分析土的微结构的目的。通过比较CT图像基于自身灰度分级和基于SEM训练样本两种不同方法进行监督分类,结果表明基于SEM训练样本的CT图像监督分类,可以更好地量化监测黄土大孔隙、团粒、黏土集粒和矿物颗粒在固结剪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土的微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微结构 CT图像 SEM图像 训练样本 监督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登5.8级地震极震区黄土微结构孔隙性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兰 王兰民 王峻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2-287,共6页
通过电镜扫描手段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对1995年永登5.8级地震极震区遭受地震影响和未遭受地震影响的黄土微结构变化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绘成受震与未受震两种孔隙分布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不同地点的黄土孔... 通过电镜扫描手段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对1995年永登5.8级地震极震区遭受地震影响和未遭受地震影响的黄土微结构变化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绘成受震与未受震两种孔隙分布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不同地点的黄土孔隙分布特征不同;同一深度不同地点的孔隙分布亦有明显差异。对未受震(粒状架空孔隙结构)与受震(粒状镶嵌孔隙结构)黄土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定量处理,其分析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土体的工程性质。同时介绍了黄土微结构研究的方法和要求,通过对黄土微观结构的定量处理,揭示了黄土震陷性与黄土孔隙含量所占比例大小的内在关系,达到了确定黄土场地震陷量的目的,验证了利用微结构研究黄土结构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微结构 图像处理 定量分析 永登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震区黄土微结构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兰 王兰民 刘旭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9-377,共9页
本文以1995年甘肃省境内5.8级地震引起的黄土地区震陷灾害实例,对黄土微结构孔隙性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电镜扫描手段和SEM图像处理技术,对极震区震陷性黄土微观结构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地点的黄土孔隙分布曲线;对极震区... 本文以1995年甘肃省境内5.8级地震引起的黄土地区震陷灾害实例,对黄土微结构孔隙性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电镜扫描手段和SEM图像处理技术,对极震区震陷性黄土微观结构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地点的黄土孔隙分布曲线;对极震区受地震破坏和未受破坏典型架空孔隙结构的黄土进行了定量处理,较好地解释了土体的工程性质,结合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极震区黄土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同时对无震区与强震区黄土孔隙分布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极震区的孔隙分布特征不同,同一深度不同区域孔隙分布曲线亦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黄土微结构 图像处理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微CT图像的黄土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延恺 谷天峰 +3 位作者 王家鼎 刘亚明 王潇 王晨兴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7,共7页
黄土的工程性质与黄土的微结构特性密切相关。为了研究马兰黄土的二维孔隙特征和三维结构表征,实验土样用显微CT进行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首先利用高斯滤波对切片图像进行降噪处理,接着用二值法对灰度图像进行统计得到二维孔隙特征,在... 黄土的工程性质与黄土的微结构特性密切相关。为了研究马兰黄土的二维孔隙特征和三维结构表征,实验土样用显微CT进行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首先利用高斯滤波对切片图像进行降噪处理,接着用二值法对灰度图像进行统计得到二维孔隙特征,在此基础上重建三维图像,分别提取切块、团聚体和土颗粒的三维图像,得到它们的三维结构表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二维孔隙面积进行计数分析,土样的孔隙面积集中在0~2 000μm^2范围内;通过比较孔隙面积与总数的关系,可知中孔隙对土体的性质影响最大;对不同层面的孔隙比对比后,发现土体的孔隙分布在宏观上可视为均一的,微观上在土体的不同部位分布是不同的。(2)通过对三维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团聚体中土颗粒间有4种组合关系,分别为接触、连接、穿插和融合关系;土颗粒形态可分为4类,分别是椭球形、锥形、片形和条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微结构 显微CT 孔隙 三维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湿陷微观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0
5
作者 范文 魏亚妮 +2 位作者 于渤 邓龙胜 于宁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156,共13页
黄土特有的湿陷性使其具有遇水软化和工程扰动的强致灾特性,从根本上认清黄土的湿陷机理,是解决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问题的迫切需求。文章搜集整理黄土湿陷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黄土的胶结物组成、性质及胶结方式,微结构特征和... 黄土特有的湿陷性使其具有遇水软化和工程扰动的强致灾特性,从根本上认清黄土的湿陷机理,是解决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问题的迫切需求。文章搜集整理黄土湿陷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黄土的胶结物组成、性质及胶结方式,微结构特征和颗粒间作用力等三个方面归纳总结黄土湿陷微观机理的研究现状。通过实例分析初步探讨了延安新区马兰黄土的湿陷机理。结果表明:(1)黄土的微结构特征回答了黄土“如何湿陷”的问题,颗粒间胶结物组成、性质及胶结方式以及颗粒间作用力直接回答了黄土“为何湿陷”的问题;(2)延安新区马兰黄土中大于23μm的镶嵌孔隙为湿陷提供主要空间,黏土胶结的水化膨胀是引起颗粒间强度降低、发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3)目前黄土湿陷机理研究仍不够系统、深入,一些湿陷现象仍缺乏合理的解释,由此认为高精度的三维表征是黄土微结构研究的基础,水、力作用下微结构的高精度动态演化观测,以及黄土中胶结物的组成、性质及胶结方式的精细化研究,是理解黄土“如何湿陷”和“为何湿陷”的重要途径;(4)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黄土的微观信息数据库,通过数理分析及人工智能等方法,明确单一要素对宏观湿陷行为的控制作用,同时构建考虑主要微观要素的理论模型,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宏观湿陷行为。以上研究将对深入理解黄土湿陷机理、建立黄土湿陷微观要素与宏观行为的定量联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湿陷机理 黄土微结构 胶结物 黏土矿物 颗粒间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三家地黄土地震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罗东海 吴玮江 +1 位作者 王念秦 穆鹏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1,68,共6页
研究目的: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震后10年内,将是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期。其中,滑坡是最为广泛、危害最大的灾害之一。正确认识地震诱发型滑坡形成机制,是防治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研究结论:以陇南三家地黄土地震滑... 研究目的: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震后10年内,将是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期。其中,滑坡是最为广泛、危害最大的灾害之一。正确认识地震诱发型滑坡形成机制,是防治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研究结论:以陇南三家地黄土地震滑坡为例,认为黄土泥岩顺层缓倾结构是此地震滑坡产生的内在因素,地处两构造交汇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内在动力,泥石流异常发育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地震波传播方向与坡体应力场方向耦合、地震波与黄土显微结构的耦合及地震波与突发地下水异常的耦合是该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针对滑坡形成机理提出了防治建议,对认识地震诱发型滑坡形成机理,有效降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促进灾后重建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震滑坡 机理 泥石流 黄土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and structure diversity with coverage of Solidago Canadensis L 被引量:13
7
作者 廖敏 谢晓梅 +2 位作者 彭英 柴娟娟 陈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749-756,共8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cluding functional and structure diversities was studied across the invasive gradients varying from 0 to 40%, 80%, and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cluding functional and structure diversities was studied across the invasive gradients varying from 0 to 40%, 80%, and 100% coverage of Solidago canadensis L. using sole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profiles analyses,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 profiles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and structure diversity in invaded soils strongly changed by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tended to result in higher substrate richnes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As compared to the native and ecotones, average utilization of specific substrate guilds of soil microbe was the highest in Solidago canadensis L. monoculture.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Solidago canadensis L. monoculture was distinctly separated from the native area and the ecotones. Aerobic bacteria,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popul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anaerobic bacteria decreased in the soil with Solidago canadensis L. monoculture. The ratio of cyl9:0 to 18:1 co7 gradually declined but mono/sat and fung/bact PLFAs increased when Solidago canadensis L. became more dominan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clearly separated the native soil from the invaded soils by PCA analysis, especially 18: lco7c, 16: lco7t, 16: lco5c and 18:2co6, 9 were present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for exotic soil. In conclusion, Solidago canadensis L. invasion could create better soil conditions by improving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which in turn was mor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Solidago canadensis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e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structure diversity functional diversity Solidago canadensis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