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土土质对溅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 1
-
-
作者
刘柏玲
蔡强国
史志华
孙莉英
盛贺伟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1229
41271304)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资助项目(A314021402-1518)
-
文摘
土壤质地是土粒溅蚀量及溅出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以黄土高原4种土壤(土、黑垆土、砂黄土、黄绵土)为试验用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土质对溅蚀量、溅出土粒颗粒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溅蚀量随降雨历时增加呈幂函数趋势增加。降雨开始时溅蚀量取决于土表松散颗粒含量及土粒均匀程度。随后溅蚀量增加速率则取决于黏粒(〈0.002mm)、细粉粒(0.002~0.02mm)及吸湿性黏土矿物含量,二者综合作用使得溅蚀量增加幅度减小。(2)溅蚀过程中溅出土粒的粒径组成决定于供试土壤的颗粒组成,〉0.25mm颗粒含量高的土壤溅出土粒粒径分布均匀,而〉0.25mm颗粒含量低的土壤溅出土粒集中分布于粗粉粒、细砂粒粒级内。(3)通过溅出土粒实际与原始颗粒含量的比值可判断土壤颗粒溅出方式。供试土壤黏粒、细粉粒、粗粉粒(0.02~0.05mm)的实际与原始颗粒含量比值〈1,均以团粒形式溅出,不受土壤类别影响;而土、黑垆土砂粒的实际与原始颗粒含量的比值〉1,以团粒形式溅出;砂黄土、黄绵土土壤砂粒实际与原始颗粒含量比值≈1,以单粒形式溅出。
-
关键词
溅蚀
黄土土质
粒径分布
颗粒溅出方式
-
Keywords
raindrop plash
loess soil textur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the form of particle splash out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2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黄土质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与预测
被引量:27
- 2
-
-
作者
杨三强
段士超
刘娜
吴浩楠
-
机构
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路桥公司
-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4-460,共7页
-
基金
河北大学创新资助项目(hbu2019ss019)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2018201106)
+2 种基金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TH-201925,TH-201918)
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B2017005024)
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项目(2016010)。
-
文摘
黄土质高填方路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为了更好地研究其沉降机理以及建立沉降预测机制,指导具体工程确保工程安全,本文依托冬奥会延崇高速公路ZT5标段典型黄土高填方路基断面K46+500工程,利用现场该断面处3个沉降监测点的实测数据,通过对数曲线拟合法、双曲线拟合法和乘幂曲线拟合法对现场实测沉降数据进行拟合对比分析,得出预测精确合理的模型.通过高填方路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其沉降变形特点,并对沉降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3种曲线拟合法的拟合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都能对该高填方路基短期沉降做出准确预测.2)对3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得出双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最小为4.09 mm^2,预测精度最高.3)通过建立的双曲线预测模型对高填方路基沉降进行最终沉降预测,得出路基在517 d时沉降速率为0.01 mm/d,沉降达到稳定.4)利用FLAC3D的软件建模分析对比双曲线预测模型,验证了双曲线模型的可靠性.
-
关键词
高填方路基
黄土土质
沉降监测
预测模型
-
Keywords
high fill subgrade
the loess
settlement observation
predictive model
-
分类号
U416.1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