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靖远黄土—古土壤色度变化特征分析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1
1
作者 石培宏 杨太保 +1 位作者 田庆春 王建永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3,共9页
对黄土高原西北缘厚层黄土剖面色度指标研究后发现,在磁化率指标不能很好地记录气候变化及土壤发育的情况下,色度指标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古气候重建上的缺陷.在靖远地区,红度a~*主要受土壤中赤铁矿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随赤铁矿... 对黄土高原西北缘厚层黄土剖面色度指标研究后发现,在磁化率指标不能很好地记录气候变化及土壤发育的情况下,色度指标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古气候重建上的缺陷.在靖远地区,红度a~*主要受土壤中赤铁矿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随赤铁矿的增加而增大,同磁化率联合使用可以反映土壤发育程度,较好地解释气候的变化过程.黄度b~*受到针铁矿质量分数的影响,此外还可能受到黄铁矿、沼铁矿,褐铁矿等铁矿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与a~*一同分析,可以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亮度L~*主要受土壤中w(TOC),w(CaCO_3)变化的影响,随w(TOC)的增加而减小,而随w(CaCO_3)的增加而增大.此外在CIELAB颜色系统中a~*的增大会显著地使L~*变小,L~*主要反映了土壤发育时期的降水状况以及植被发育程度.在靖远地区,只有综合考虑色度、磁化率、粒度、w(CaCO_3),w(TOC)才能够合理、可靠地重建气候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色度 靖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赵艳雷 庞奖励 +2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乔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0-845,共6页
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 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汉江上游谷地前坊村(QFC)剖面磁化率、烧失量、粒度、Rb/Sr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末次冰期以来沙尘暴很有可能越过秦岭在其南侧堆积,黄土—古土壤剖面地层序列从上到下依次为:MS-L0-S0-Lt-L1-AD;这些沉积物完整记录了一级阶地上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信息,地层单元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程度成壤强度的改造。2前坊村剖面中,理化性质在不同地层单元有显著差异。例如磁化率、烧失量、Rb/Sr指标平均含量的高值出现在古土壤层中,低值出现在黄土层;而Zr/Rb含量变化正好相反;这些理化性质表明,在古土壤发育期,水热条件进入最适宜期,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显著;在黄土堆积期,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以粉尘堆积为主,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较弱。3秦岭南侧北亚热带汉江上游前坊村一级阶地剖面化学风化强度变化揭示了黄土—古土壤环境气候变化的规律:末次冰期以来(大约18.0~11.5 ka B.P.),气候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沉积物以黄土堆积为主,成壤作用微弱,形成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约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方向转变,但主要以干冷为主,形成过渡层(Lt);在全新世大暖期(8.5~3.1 ka B.P.),气候条件达到最优阶段,水热配合较好,生物活动活跃,成壤作用十分显著,发育了古土壤S0;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3.1 ka B.P.)气候又由暖湿向干冷方向转变,成壤作用明显减弱,沙尘暴出现较为频繁,形成了以黄土堆积为主的全新世黄土(L0)。现代表土层(MS)是在(1.5 ka B.P.)以来气候转暖,加之人类长期农业耕作扰动,在全新世黄土L0顶部叠加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谷地 黄土—古土壤序列 风化成壤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竹竿河黄土—古土壤的磁组构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华 宋传中 +3 位作者 张妍 章骏杰 张浩然 任升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0-358,共9页
大别山北麓竹竿河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磁组构特征显示,研究剖面0~1480cm层段的平均Pj、F值小于1.02,而底部Pj、F大于1.02。F—L、Pj—q组合关系图反映磁化率椭球体为压扁状,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磁化率椭球体主轴方位显示0~1480cm层段... 大别山北麓竹竿河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磁组构特征显示,研究剖面0~1480cm层段的平均Pj、F值小于1.02,而底部Pj、F大于1.02。F—L、Pj—q组合关系图反映磁化率椭球体为压扁状,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磁化率椭球体主轴方位显示0~1480cm层段样品的椭球体轴向分布分散,长轴的倾角大于60°,短轴的倾角小于15°,而底部的分布聚集,长轴的倾角一般小于10°,短轴的倾角大于80°,上述特征综合揭示了0~1480cm层段属于典型风成沉积而底部属于典型水成沉积。磁化率椭球体最大主轴的偏角暗示风成沉积的主导风向为NW—SE方向,而水成沉积的古流向为SW—NE方向,与现代竹竿河水系的方向基本一致。磁化率各向异性最大轴方向的优选方向可能与大别山抬升等构造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磁组构 黄土—古土壤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塬中更新世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及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妮 冯希杰 +2 位作者 师亚芹 戴王强 任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8,157,共5页
通过对白鹿塬高家沟内两套黄土—古土壤序列及断层错距的观察、测量和分析,获得了中更新世以来白鹿塬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层划分和断层的部分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高家沟内S2和S3地层均由两层古土壤夹一层黄土复合而成,L7地层由两层... 通过对白鹿塬高家沟内两套黄土—古土壤序列及断层错距的观察、测量和分析,获得了中更新世以来白鹿塬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层划分和断层的部分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高家沟内S2和S3地层均由两层古土壤夹一层黄土复合而成,L7地层由两层黄土中间夹一层弱发育古土壤组成;中更新世以来,白鹿塬段一直存在断层活动,且断层活动具有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断层活动 中更新世 白鹿塬 临潼—长安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丹凤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色度参数特征 被引量:26
5
作者 高鹏坤 庞奖励 +4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卞鸿雁 王蕾彬 王学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7-542,共6页
以丹凤县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该区黄土色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L*(亮度)在黄土层中出现峰值,a*(红度)、a*/b*(红度/黄度)在古土壤层出现峰值,色度参数的峰谷变化特征与该区黄土—古土壤地层旋回相吻... 以丹凤县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该区黄土色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L*(亮度)在黄土层中出现峰值,a*(红度)、a*/b*(红度/黄度)在古土壤层出现峰值,色度参数的峰谷变化特征与该区黄土—古土壤地层旋回相吻合。L*(亮度)的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a*(红度)、a*/b*(红度/黄度)的变化则受控于铁氧化物的种类和含量。尽管三者的受控因素不同,但都与风化成壤强度密切相关,且与磁化率形成良好的对比,可作为良好的气候代用指标,间接地反映该区气候和成壤环境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黄土—古土壤 气候变化 茶房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