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6
1
作者 冯微 赵国庆 +2 位作者 叶虹 郑艳 张禾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评价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ASAⅠ或Ⅱ级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和维持。A组以CSI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使CSI维持在50±5。B组根据经验... 目的评价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ASAⅠ或Ⅱ级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和维持。A组以CSI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使CSI维持在50±5。B组根据经验用药。常规监测SBP、DBP、HR、ECG、SpO2、CSI,计算用药总量,记录苏醒时间;诱导期进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麻醉期间,B组的SBP、DBP、HR、CSI波动明显大于A组(P<0.05);A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拔管后躁动、嗜睡、恶心、呕吐的病例数少于B组;A组无一例术中知晓,B组有1例发生术中知晓。CSI与OAA/S评分具有显著的等级相关性。结论CSI可动态反映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全麻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指数 全身麻醉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术中镇静深度的监测 被引量:18
2
作者 肖红霞 程茹 +1 位作者 徐建华 郭纪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3.0、4.5ng/ml雷米芬太尼。结果四组患者随着OAA/S评分的降低,BIS、CSI均逐渐降低(P<0.05);相同OAA/S评分下,R2~R4组的BIS、CSI高于R1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IS或CSI与OAA/S评分均明显相关,但各组间相关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R4组患者在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的CSI、BIS均高于R1组。结论CSI与BIS相似,能较好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均尚受到血浆镇痛药物浓度改变的影响,与OAA/S评分相关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深度指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麻醉监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志刚 于金辉 +1 位作者 李明颖 王振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0,304,共4页
目的观察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的作用。方法 60例择期LC,按就诊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 目的观察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的作用。方法 60例择期LC,按就诊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诱导,术中维持吸入异氟烷和笑气复合麻醉,实验组诱导和术中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浆靶控给药,术中通过调节异氟烷浓度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使CSI维持在45±5,MAP、HR在基础值±20%的范围内。观察并记录入室静卧10 min(T0)、气腹开始(T1)、气腹后5 min(T2)、气腹后10 min(T3)、气腹后15 min(T4)、气腹后20 min(T5)、气腹停止时(T6)各时点MAP、HR,比较T1、T2、T3、T4、T5、T6各时点CSI值。结果 2组CSI在T1~T6时点组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T0~T6MAP和HR均无显著性变化(F=0.92,P=0.485;F=0.41,P=0.870),对照组MAP和HR T0~T6有显著性差异(F=10.19,P=0.000;F=10.44,P=0.000)。实验组T2~T5时点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后及术后8~12 h询问所有患者,术中知晓均为0级,无不良感受,对麻醉效果满意。结论与吸入全麻比较,依靠CSI监测能较好地调控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LC术中的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指数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深度指数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晓虹 李金宝 +1 位作者 邓小明 熊源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8-560,共3页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I~Ⅱ级。随机分为R_0、R_2、R_4、R_6组(n=11)。R_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_2、R_4、R_...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I~Ⅱ级。随机分为R_0、R_2、R_4、R_6组(n=11)。R_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_2、R_4、R_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RCe)2、14、6 ng/ml TCI瑞芬太尼,输注10 min时开始TCI丙泊酚,初始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PCe)均为1.5μg/ml.每4 min增加0.5μg/m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记录在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t index.BIS)、PCe,并对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PC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R_0组相比,R_2、R_4、R_6组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BIS明显升高,PCe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呈正相关,与PCe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CSI可用于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指数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镇静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麻醉深度指数对不同年龄患者意识状态的预测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熊云川 钟涛 郭曲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58-2561,共4页
目的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麻醉深度指数(CSI)对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效果及年龄因素对它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全麻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65岁,B组20例,年龄20~55岁,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浓... 目的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麻醉深度指数(CSI)对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效果及年龄因素对它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全麻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65岁,B组20例,年龄20~55岁,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清醒镇静警觉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SI值,每间隔20s行OAA/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室浓度值(CE)每变化0.1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预测不同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计算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室浓度的CE05、CE50和CE95以及CSI05、CSI50与CSI95。结果随着异丙酚CE增加,CSI逐渐降低,CSI与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预测患者在不同OAA/S评分时的镇静程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A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3μg/ml与69.7;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5μg/ml与64.3。B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8μg/m与65.9;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2.5μg/ml与54.8。当OAA/S评分达到3分以下,A组CSI高于B组(P<0.05)。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CSI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意识状态。在相同意识状态下,老年人的CE要低于中青年人,其CSI值高于中青年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靶控输注 麻醉深度指数 脑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七氟烷麻醉中进行麻醉深度指数监测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建坡 吕志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113-113,共1页
目的 研究麻醉深度指数监测用于小儿七氟烷麻醉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手术患儿82例,依据术中麻醉监测方式分为2组,给予不同监测,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术毕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状态指数值、呼气末的... 目的 研究麻醉深度指数监测用于小儿七氟烷麻醉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手术患儿82例,依据术中麻醉监测方式分为2组,给予不同监测,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术毕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状态指数值、呼气末的七氟醚浓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七氟烷麻醉中进行麻醉深度指数监测能够减少对机体的影响,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麻醉 七氟烷 麻醉深度指数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深度指数反馈调控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雷晓峰 邓永乐 +2 位作者 唐延先 龙勤 段礼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30-732,共3页
目的:研究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r,CSI)反馈调控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的效果。方法:胃癌及直肠癌根治术126例,年龄≥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反馈靶控组和靶控组,每组各63例。反馈... 目的:研究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r,CSI)反馈调控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的效果。方法:胃癌及直肠癌根治术126例,年龄≥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反馈靶控组和靶控组,每组各63例。反馈组设定CSI=50,两组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μg/ml,舒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麻醉诱导时1.5ng/ml,麻醉维持时0.3ng/ml。记录基础值(T1)、插管(T2)、插管后5min(T3)、切皮(T4)、肿瘤切除(T5)和手术结束(T6)等时点的MAP、HR、HRV和CSI值的变化,统计丙泊酚的用量。结果:靶控组在插管后5min(T3)、切皮(T4)、切肿瘤(T5)等时点的MAP下降比反馈靶控组明显(P<0.05);HRV在插管后5min(T3)、肿瘤切除(T5)时下降较反馈靶控组明显(P<0.05);反馈靶控组的CSI值波动小于靶控组(P<0.05),丙泊酚的用量也小于靶控组(P<0.05)。结论:麻醉深度指数反馈调控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老年肿瘤患者的麻醉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 靶控输注 丙泊酚 老年肿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eniBIS算法的麻醉深度指数数据集构建
8
作者 杨俊 马雪然 +2 位作者 李梅 李梦诺 定翔 《计量学报》 2025年第8期1209-1217,共9页
针对当前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在计量过程中,存在缺乏不同麻醉深度指数下稳定脑电信号数据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iBIS算法和BIS设备(bispectral index,BIS)的麻醉深度指数数据集(anesthesia depthindex dataset,ADID)构建方法。采用... 针对当前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在计量过程中,存在缺乏不同麻醉深度指数下稳定脑电信号数据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iBIS算法和BIS设备(bispectral index,BIS)的麻醉深度指数数据集(anesthesia depthindex dataset,ADID)构建方法。采用滑动窗口分割技术对VitalDB数据库中脑电信号进行分段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入OpeniBIS算法预测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DOA),得到标准差小于0.5的脑电数据。随后,通过BIS设备进行模拟脑电实验验证,建立ADID数据集。进一步利用ADID数据集进行模拟脑电实验,分析OpeniBIS算法对分段脑电信号计算的准确性和不同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对ADID数据集的计算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分段脑电信号,OpeniBIS算法预测结果与模拟脑电实验中BIS设备计算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51(p<0.0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79(p<0.05)。当麻醉深度指数范围为50~70时,ADID数据集与Ai指数、CSI指数的平均偏差分别为4和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计量 脑电信号 麻醉深度指数 麻醉深度监测设备 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