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麻痹性贝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蒯圣龙 张祥霖 +1 位作者 尹程 刘丹丹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42-45,共4页
文章综述了我国麻痹性贝毒素的主要检测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展望了未来麻痹性贝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素 生物检测法 免疫学检测法 理化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产毒藻混合暴露制备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技术
2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3 位作者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产毒藻 混合暴露 基体标准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固相萃取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被引量:22
3
作者 于慧娟 蔡友琼 +2 位作者 黄宣运 冯兵 史永富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371,共8页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5 mmol·L-1甲酸铵(含0.5%甲酸)-乙腈(含0.5%甲酸)为流动相,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并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测试对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在50~600μg·kg-1添加水平下,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平均回收率为72.3%~91.1%(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9%~9.5%(批内)。STX、dc STX和neo STX定量限(S/N〉10)为100μg·kg-1,GTX1~GTX5、dc GTX2和dc GTX3定量限为50.0μg·kg-1。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适合于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检测 虾夷扇 菲律宾蛤仔 太平洋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售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及其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钱蓓蕾 徐捷 +2 位作者 王媛 沈晓盛 顾润润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调查上海市售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7月间,在上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5种贝类样品采集,每月抽取样品24份,全年共288份。采用生物法(SC/T3023-2004)对其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其中虾夷扇贝... 目的调查上海市售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7月间,在上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5种贝类样品采集,每月抽取样品24份,全年共288份。采用生物法(SC/T3023-2004)对其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其中虾夷扇贝的肠腺和肌肉(扇贝柱)进行分开测定。结果缢蛏、菲律宾蛤仔、牡蛎、文蛤、虾夷扇贝肠腺和肌肉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ND^121.5 MU/100g、ND^113.4MU/100g、ND^177.7 MU/100g、ND^124.6 MU/100g、261.7~3363.5MU/100g和ND。全年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平均含量分别在98.5±10.5 MU/100g、78.6±9.3MU/100g、50.4±10.1MU/100g、40.6±14.8 MU/100g、1242.2±974.3MU/100g和0。按照目前我国贝类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国际组织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限量要求进行评价,仅仅是虾夷扇贝肠腺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超标,超标率为98%,因此在食用扇贝时应去除其肠腺;而其余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均在限量规定范围内。结论上海市售贝类产品对食用的安全性不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污染评价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0年河北省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斌 赵慧琴 +4 位作者 刘波 杨辉 秦伟 李莉 常凤启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46-1752,共7页
目的了解2018—2020年河北省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污染状况。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5月间,对河北省市售的7种双壳贝类,共508份进行检测分析。样品经0.5%乙酸水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柱净化,采... 目的了解2018—2020年河北省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污染状况。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5月间,对河北省市售的7种双壳贝类,共508份进行检测分析。样品经0.5%乙酸水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 508份样品,PSP阳性样品24份,检出率为4.7%, 15份样品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安全限量,超标率为3.0%。检出贝类为贻贝、毛蚶、杂色蛤、扇贝, PSP含量范围分别为217.0~13001.8μg石房蛤毒素当量(saxitoxin equivalent, STXeq/kg)、217.0~4893.2μg STXeq/kg、217.0~503.6μg STXeq/kg、217.0~11024.5μg STXeq/kg;超标贝类为贻贝、毛蚶、扇贝。贝类中检出的PSP类型有GTX1、GTX4、GTX2、GTX3、neoSTX、STX。结论河北省市售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暴露风险整体较低,秦皇岛地区贻贝等贝类产品在4、5月份较易受到PSP污染,应持续关注,加强早期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麻痹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常规检测分析方法比较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松山 李庆鹏 +1 位作者 靳静 哈益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763-769,共7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作为贝类产品中一种毒性最强、分布广泛的毒素,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其监测检测方法的研究与改进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评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三种常规检测分析方法的... 麻痹性贝类毒素作为贝类产品中一种毒性最强、分布广泛的毒素,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其监测检测方法的研究与改进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评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三种常规检测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小白鼠生物法、免疫测定法和色谱联用技术作为主要的检测方法由于原理不同,结合不同的研究需求其应用的领域。其中,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虽然概括毒性有效,但是其灵敏度低、误差大、并且需要大量活体动物而逐渐被色谱技术和免疫测定法所取代,此外,神经细胞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技术等方法也逐渐得到应用。不管怎样,这些方法由于需要专业人员、成本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酶联免疫分析 色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生物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技术探讨及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敬萍 金雷 +3 位作者 张小军 陈瑜 顾蓓乔 梅光明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年第2期30-35,共6页
为了确保贝类毒素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建立和规范快速准确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方法,本研究梳理了小鼠生物法(MBA)快速准确检测PSP的实验室规范要求、影响因素及操作要点。并运用MBA法,对浙江沿岸海域养殖区采集的贝类样品进... 为了确保贝类毒素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建立和规范快速准确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方法,本研究梳理了小鼠生物法(MBA)快速准确检测PSP的实验室规范要求、影响因素及操作要点。并运用MBA法,对浙江沿岸海域养殖区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3个批次的PSP应急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赤潮高发对贝类富集PSP有很大影响。此外,结合对浙江沿岸养殖区PSP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养殖贝类质量安全相关监管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小鼠生物法 质量控制 监测 能力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研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秋艳 赵景红 +2 位作者 徐杨 郑秋月 赵昕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12年第2期4-6,共3页
将麻痹性贝类毒素阳性的新鲜扇贝去壳后取贝肉,经过匀浆,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备成冻干粉,然后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制备后的样品均匀,稳定,满足标准样品的要求。以多家实验室定值的方式对该标准样品进行定值,定值结果为(589... 将麻痹性贝类毒素阳性的新鲜扇贝去壳后取贝肉,经过匀浆,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备成冻干粉,然后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制备后的样品均匀,稳定,满足标准样品的要求。以多家实验室定值的方式对该标准样品进行定值,定值结果为(589±42)MU/g(k=2)。该标准样品可用于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过程的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标准样品 小鼠生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贝类产品中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7
9
作者 冯兵 张晓玲 +1 位作者 于慧娟 蔡友琼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年第2期43-49,共7页
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贝类产品中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除蛋白后用1%三氯乙酸提取,提取液经正己烷脱脂,固相萃取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进行分离,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进行质谱分析,... 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贝类产品中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除蛋白后用1%三氯乙酸提取,提取液经正己烷脱脂,固相萃取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进行分离,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同时对贝类产品中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对测定的8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定量限为100~450μg/kg。以标准加入法计算回收率,在100~300μg/kg(混标以低浓度组分计算)添加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76.3%~95.6%,相对标准偏差为4.3%~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和GTX2&3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萌萌 彭吉星 +4 位作者 吴海燕 郑关超 姚琳 翟毓秀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2期62-70,共9页
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是保障贝类质量安全的基础,本研究以有毒贻贝(Mytilus edulis)为原料,探究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以1%乙酸溶液提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Sephardex LH20)净化后收集目标馏... 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是保障贝类质量安全的基础,本研究以有毒贻贝(Mytilus edulis)为原料,探究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以1%乙酸溶液提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Sephardex LH20)净化后收集目标馏分,再经高效液相色谱以TSK-GEL Hillic Amide-80色谱柱(4.6 mm×250.0 mm,5.0μm)分离、纯化,根据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保留时间收集色谱峰流出液,连续制备合并馏分,40℃减压蒸馏浓缩近干,用75%乙腈水(含0.25%甲酸)溶解,即制得毒素标准样品溶液。分别采用四极杆/离子阱复合质谱与标准物质的多级质谱信息进行匹配,以高分辨质谱获得的精确质量数进行定性确证,样品溶液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为4种膝沟藻毒素,分别为膝沟藻毒素-1&-4 (Gonyautxins-1&-4, GTX1&4)和膝沟藻毒素-2&-3(Gonyautxins-2&-3, GTX2&3)。均匀性实验中,经F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样品均匀性良好。稳定性考察实验中,标准样品在4℃和-18℃两种环境条件下储存6个月稳定性较好。标准样品经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并评定了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本研究制得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为GTX 1(3 663μg/L)&GTX4(1 147μg/L)和GTX 2(1 884μg/L)&GTX3(797μg/L)的混合溶液,溶剂为75%乙腈水(含0.25%甲酸),为国内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2):6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膝沟藻毒素 标准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 制备 均匀 稳定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冻融法提取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3 位作者 杨锡洪 章超桦 李彩媚 莫星忧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02-108,共7页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过程中藻细胞破壁率和相对荧光值以确定优化范围;再以相对荧光值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冻融次数3.45,解冻温度36.99℃,p H7.66,该条件下预测相对荧光值为200.347,毒力为7 034 MU。验证试验设定藻破壁毒素提取条件为:冻融3次,解冻温度37℃,p H 7.8,该条件下相对荧光值为188.923(±10.96),提取液的毒力为6 616(±101)MU,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法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毒素 提取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大鹏澳海域翡翠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特征及生物相关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旭峰 陈海刚 +3 位作者 莫梦松 王强 黎智广 赵东豪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5期49-56,共8页
为了调查深圳大鹏澳海域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污染特征,探析翡翠贻贝中PSP含量与水体中产毒藻种类的关联情况,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每月在大鹏澳海域采集翡翠贻贝和浮游植物样品。贝类样品经石墨化碳黑固相... 为了调查深圳大鹏澳海域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污染特征,探析翡翠贻贝中PSP含量与水体中产毒藻种类的关联情况,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每月在大鹏澳海域采集翡翠贻贝和浮游植物样品。贝类样品经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13种PSP,初步调查了PSP的污染水平及产PSP藻类的种类与丰度。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样品中均未检出PSP,而翡翠贻贝样品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共检出GTX2、GTX3、GTX5、dc GTX2、dc GTX3、NEO、C1和C2等8种毒素,每种毒素的质量浓度为2. 12~354. 55μg/kg,各个样品PSP的含量为0. 93~220. 90μg/kg(以STX计)。水体中优势藻均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 Cleve)和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等硅藻,占浮游植物样品总量的90%以上,其他藻类种类少,丰度低。甲藻检出较多的有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和叉角藻(Ceratium furca)等。2017年12月翡翠贻贝体内检出的PSP含量最高,之后迅速降至较低水平,而浮游植物中产PSP甲藻的比例未发现明显增加。大鹏澳翡翠贻贝中检出的PSP种类多,但大多为毒性较低的毒素种类。尽管深圳大鹏澳翡翠贻贝中PSP的含量低于欧盟的限量标准,但冬季仍有必要加强监测翡翠贻贝中PSP的污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翡翠贻 浮游植物 大鹏澳 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9
13
作者 郝林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97-103,共7页
阐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来源和分布、化学结构与特性及其毒理效应,对已有的该类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我国目前关于该类毒素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麻痹毒素 来源 结构 毒理效应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生物法与ELISA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伟 王扬 +3 位作者 张晓辉 王鼎南 蒋林娟 封震静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11期1726-1728,共3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是全世界分布最广、危害最大,也是最为大众熟知的一类赤潮藻毒素。本研究比较了小鼠生物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水产品中PSP的效果。...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是全世界分布最广、危害最大,也是最为大众熟知的一类赤潮藻毒素。本研究比较了小鼠生物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水产品中PSP的效果。结果表明,样品中PSP含量在350μg·kg-1以上时,2种检测方法结果吻合度较好;样品中PSP含量在40~350μg·kg-1时小鼠生物法无法检测到样品中PSP,而ELISA法可以快速检测样品中PSP;在PSP阴性样品中两者检测结果一致。通过比较研究,2种方法在快速筛选PSP时各有优缺点,日常检测工作中将2种方法适当结合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小鼠生物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评价及相关研究
15
作者 黄卓 王依群 唐黎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2630-2633,共4页
目的对185批水产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进行评价和相关的方法学研究。方法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小鼠生物法,检测水产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进行比对。结果在185批水产品中检测出PSP超过国家标准... 目的对185批水产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进行评价和相关的方法学研究。方法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小鼠生物法,检测水产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进行比对。结果在185批水产品中检测出PSP超过国家标准的产品共5批,超标率为2.7%,小鼠生物法和ELISA方法的评价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采用小鼠生物法测得到的PSP检测结果可以为摄入PSP的风险评估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小鼠生物法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明珠 袁冠湘 +4 位作者 秦逍云 刘红河 姜杰 杨胜园 刘桂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65-3475,共11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同时测定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Ts)的方法。方法用乙酸水溶液提...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同时测定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Ts)的方法。方法用乙酸水溶液提取贝类中的PSTs,经乙酸乙酯除杂,然后用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UPLC BEH Amide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分离,电喷雾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同时检测,基质匹配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13种PSTs的线性方程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定量限为2~20μg/kg,贻贝基质、牡蛎基质、扇贝基质的平均回收率为92.2%~122%、106%~129%、107%~144%,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1%。将该方法应用于100份贝类样品中PSTs的检测,共有30份样品、5种PSTs检出,总毒性当量(saxitoxin equivalent,STXeq)为10.0~159μg/kg。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可以准确定性定量13种PSTs,适用于贝类中PSTs的日常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旭颖 李兆新 +5 位作者 孙晓杰 邢丽红 张梦婷 朱盼盼 王继耀 苏文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1-241,共11页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osa)、牡蛎(Crassostrea gigas)、青蛤(Cyclina sinens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7种经济贝类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试了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和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结果显示,在7种经济贝类样品中均未检出DSP。检出的PSP成分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膝沟藻毒素1(Gonyautoxin 1,GTX 1)、膝沟藻毒素2(Gonyautoxin 2,GTX 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decarbamoy l gonyautoxin 3,dcGTX 3),其中,GTX 1含量最高且最高值为537.95μg/kg。不同季节贝类毒素蓄积含量有一定差异,PSP主要集中在4月检出。菲律宾蛤仔、牡蛎、文蛤和硬壳蛤中PSP的检出率分别为11.76%、47.06%、5.90%和8.82%,其他贝类均未检出。PSP总量均低于欧盟及中国的食用安全限量标准800μg STXeq/kg。应用风险熵值法和点评估法进行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显示风险熵值和暴露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内,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7种经济贝类不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腹泻毒素 麻痹毒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宇 张海燕 +6 位作者 隋延鸣 汤云瑜 孔聪 王媛 刘淑晗 蔡友琼 沈晓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为探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空间效应、盐度和营养素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能... 为探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空间效应、盐度和营养素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能力。结果表明:1)塔玛亚历山大藻中至少含有13种PSP组分,其中主要成分为GTX1、GTX4、GTX5和C1、C2,占总毒素的97.2%。当藻细胞数量低于4×10^(3)个时,13种组分均不能定量检出;当藻细胞数量在4×10^(3)~5.9×10^(6)个时,13种组分不能完全定量检出;当藻细胞数高于5.9×10^(6)个时,13种组分均能够检出。2)不同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PSP能力比较,盐度25、35培养组显著高于盐度15培养组,1 L培养组显著高于0.1 L培养组,寡营养培养组显著高于富营养组。研究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丰富的毒素谱,且分别在盐度25、1 L培养液和1/4倍营养素浓度下具有最佳产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麻痹毒素 产毒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玲 吕敬章 +3 位作者 张恒 葛丽雅 杨凯 汤慕瑾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1728-1732,共5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SAX)是一种单体可溶性蛋白,属于转铁蛋白家族,具有转铁蛋白相似的组织分布但其不与Fe^(3+)结合,可能是一种转运和隔离内源性的有机分子的载体。SAX可高特异性地结合石房蛤毒素等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SAX)是一种单体可溶性蛋白,属于转铁蛋白家族,具有转铁蛋白相似的组织分布但其不与Fe^(3+)结合,可能是一种转运和隔离内源性的有机分子的载体。SAX可高特异性地结合石房蛤毒素等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但不与竞争物河豚毒素结合,SAX广泛分布于牛蛙、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以及爬行动物中,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获取SAX,一是通过动物体内提取,另一种是通过体内基因表达。本文从SAX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分子进化等方面综述了该受体蛋白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本身的研究工作,展望了SAX受体蛋白建立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快速检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揭示了SAX在贝类毒素检测及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xiphilin 麻痹毒素 石房蛤毒素 转铁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瑾祯 董晨帆 +3 位作者 吴海燕 邴晓菲 冯志华 谭志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6,共11页
本研究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通过测定内脏团中毒素的蓄积含量、氧化应激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调控变化,探究栉孔扇贝暴露于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s)的初期应... 本研究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通过测定内脏团中毒素的蓄积含量、氧化应激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调控变化,探究栉孔扇贝暴露于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s)的初期应激响应机制。结果显示,PSTs在内脏团中迅速蓄积,实验第6天时毒素含量最高,实验第30天时毒素残留量高达62.4%;PSTs引发栉孔扇贝体内脂质过氧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应激(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病变,发现空泡化、染色质聚集和核质固缩等结构损伤。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细胞凋亡和谷胱甘肽代谢解毒通路显著应激上调,映射ALOX5、Af GST-σ11、caspase-8及Bax 4个关键转录因子。综上可知,除抗氧化应激外,栉孔扇贝可激活特征性细胞凋亡和以谷胱甘肽解毒代谢反应抵抗PSTs毒性作用。本研究可为深入探索栉孔扇贝应激与代谢PSTs的特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毒素 栉孔扇 生理响应 细胞凋亡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