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酸钠-赤藓红复合膜制备及其抑制马铃薯绿变性能
1
作者 额日赫木 史碧丹 +3 位作者 王婧 史珂 杨帆 马丽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38-2048,共11页
为了抑制马铃薯块茎绿变,以赤藓红(ERY)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丙三醇(Gly)为增塑剂,采用共混法制备了SA-ERY复合膜,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反应条件。通过SEM、TGA、UV-Vis和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反应条件对SA-ERY复合膜物性、机械性能... 为了抑制马铃薯块茎绿变,以赤藓红(ERY)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丙三醇(Gly)为增塑剂,采用共混法制备了SA-ERY复合膜,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反应条件。通过SEM、TGA、UV-Vis和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反应条件对SA-ERY复合膜物性、机械性能和光学特性以及对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率的影响;通过马铃薯块茎的光照处理实验,探究了SA-ERY复合膜对马铃薯块茎绿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SA、Gly和ERY加入量(以所加蒸馏水总质量计,下同)分别为2.00%、0.60%和0.10%时,制备的2SA-0.1ERY/0.6Gly复合膜展现出最佳的机械性能;ERY与SA分子间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结合,当ERY加入量为0.40%时,复合膜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SA-ERY复合膜在波长450~550 nm范围内呈现U型吸收曲线,表现出对蓝光的选择性阻隔特性。贮藏3 d时,经2SA-0.1ERY/0.6Gly复合膜处理的马铃薯块茎叶绿素含量较0 d显著增加(P<0.05),但与SA膜和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25.57%和31.24%,证实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阻隔蓝光抑制绿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绿变 海藻酸钠-赤藓红复合 机械性能 光阻隔性能 叶绿素含量 食品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蛋白类药物口服载体的海藻酸钠/巯基化果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银叶 代苗苗 +3 位作者 邱叶艳 杜艳 何所惧 龚仁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2-26,17,共6页
壳聚糖经果糖修饰以改善其水溶性,再经半胱氨酸修饰得到巯基化果糖-壳聚糖。海藻酸钠与巯基化果糖-壳聚糖混合溶液经氯化钙及硫酸钠双重交联制得复合水凝胶珠。溶胀试验结果表明:该凝胶珠在pH值6.8及7.4时的溶胀率分别是pH值1.2时的7倍... 壳聚糖经果糖修饰以改善其水溶性,再经半胱氨酸修饰得到巯基化果糖-壳聚糖。海藻酸钠与巯基化果糖-壳聚糖混合溶液经氯化钙及硫酸钠双重交联制得复合水凝胶珠。溶胀试验结果表明:该凝胶珠在pH值6.8及7.4时的溶胀率分别是pH值1.2时的7倍和10倍左右。牛血清白蛋白(BSA)包载试验结果表明:BSA重量为凝胶珠质量的20%时,包载率可达94%以上,随着巯基化果糖-壳聚糖在凝胶珠中比例增加,BSA包载率上升。BSA释放试验表明:pH值1.2时BSA的释放率很低,只有6%~10%的BSA从凝胶珠中释放出来,随后累积释放量基本不变;pH值6.8和pH值7.4时BSA的释放率迅速提高,因此这种复合水凝胶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口服蛋白类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果糖 半胱氨酸 海藻酸钠 复合水凝胶 牛血清白蛋白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膜中溶氧扩散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伟 张英 +2 位作者 于炜婷 谢红国 马小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9-435,共7页
氧气在微胶囊膜中的扩散行为将直接决定微囊内细胞的生长代谢行为。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平板膜为研究模型,利用渗透池法,重点考察溶氧在膜中的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扩散系数和孔隙率均低于海藻酸钙,复合... 氧气在微胶囊膜中的扩散行为将直接决定微囊内细胞的生长代谢行为。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平板膜为研究模型,利用渗透池法,重点考察溶氧在膜中的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扩散系数和孔隙率均低于海藻酸钙,复合膜中溶氧扩散系数为(7~13)×10 10m2 s 1,为水中的23.3%~43.3%,孔隙率为93%~97%;扩散系数随海藻酸钠特性黏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壳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微胶囊膜是氧传质主要的阻力部位,孔隙率、三维结构和材料极性是影响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改变海藻酸钠特性黏度和壳聚糖分子量可以改变膜孔隙率、结构和材料极性,进而调节膜扩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 溶氧 扩散系数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复合酶解法提取海带中海藻酸钠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金依静 李蓝 +1 位作者 刘秋平 艾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137,共6页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质资源,以海带为原料,采用超声-复合酶解法(包括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提取海藻酸钠,在考察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温度和超声功率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质资源,以海带为原料,采用超声-复合酶解法(包括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提取海藻酸钠,在考察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温度和超声功率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3 g、果胶酶添加量0.3 g、木瓜蛋白酶添加量0.1 g,酶解pH=4,酶解温度55℃,超声功率250 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海藻酸钠的得率为21.53%±0.12%,是传统甲醛法得率的1.288倍。通过粘度测定,所得海藻酸钠产物的黏度为1880 mPa·s;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以看出,超声-复合酶解法能有效破坏海带细胞壁的结构,从而提高海藻酸钠的得率。超声-复合酶解法可以提高产率、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并具有一定普适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海带 超声-复合酶解法 海藻酸钠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载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的海藻酸钠三层复合膜构建及特性
5
作者 樊文婷 李康静 +4 位作者 宋婕 姜紫菡 许浩田 朱俊向 吴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5-52,共8页
本文基于层层组装法构建载有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的海藻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三层复合膜。通过调节环境pH和温度,同时联合芹菜素配体,诱导β-乳球蛋白形成纳米颗粒。利用粒径、多分散性和Zeta电位表征,研究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 本文基于层层组装法构建载有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的海藻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三层复合膜。通过调节环境pH和温度,同时联合芹菜素配体,诱导β-乳球蛋白形成纳米颗粒。利用粒径、多分散性和Zeta电位表征,研究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的形成规律和贮藏稳定性。然后,将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装载到海藻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三层复合膜中,研究纳米载量对膜机械特性、透过特性、光学特性和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环境pH为7.1,加热温度为75℃,在蛋白/配体摩尔比1:8条件下可得到稳定性较好的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以0.2 mg/mL和0.3 mg/mL浓度添加到三层复合膜中时,薄膜的机械特性和水蒸气阻隔性均有明显提升。此外,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的加入还改善了三层复合膜的透光性和热稳定性。综上,装载β-乳球蛋白纳米颗粒的海藻酸钠三层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包装特性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聚乙烯吡咯烷酮 Β-乳球蛋白 纳米颗粒 层层组装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
6
作者 林志翔 孙万里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8-843,共6页
海藻酸钠(SA)分别与阿拉伯树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醇(PVA)、明胶和卡拉胶等胶体混合作为复合材料包埋固定化脂肪酶,以确定较好的复合包埋载体,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研究包埋交联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结... 海藻酸钠(SA)分别与阿拉伯树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醇(PVA)、明胶和卡拉胶等胶体混合作为复合材料包埋固定化脂肪酶,以确定较好的复合包埋载体,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研究包埋交联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8%SA和1.2%CMC-Na作为复合载体,在体积分数为0.25%的戊二醛和质量分数为4%的CaCl_(2)溶液中交联固定20 min,获得的固定化脂肪酶活力回收率最高为58.27%,且在重复反应5次后,相对酶活力仍具有7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固定化 海藻酸钠 羧甲基纤维素钠 复合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凹凸棒石/海藻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被引量:9
7
作者 吴洁 丁师杰 +2 位作者 陈静 蒋金龙 王军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627-4632,共6页
以海藻酸钠(SA)和酸化凹凸棒石(H+-ATP)为原料,运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优良缓释性能的复合材料,并以其为基质材料制备了双氯芬酸钠(DS)缓释片。利用SEM、FTIR和XRD对复合材料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酸改性剂浓度、H+-ATP用... 以海藻酸钠(SA)和酸化凹凸棒石(H+-ATP)为原料,运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优良缓释性能的复合材料,并以其为基质材料制备了双氯芬酸钠(DS)缓释片。利用SEM、FTIR和XRD对复合材料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酸改性剂浓度、H+-ATP用量和复合时间对复合材料缓释性能的影响,以获得最佳复合工艺。结果表明,当用12 mol·L-1盐酸酸化的ATP量占复合物总量60%时,复合缓释片在体外模拟肠液中缓释性能最佳。与单一海藻酸缓释片相比,复合缓释片2 h的累积释放率由42.6%下降到23.7%,有效改善了'突释'效应。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复合缓释片的释药行为可以用Ritger-Peppas方程很好地拟合,释药速率受骨架溶蚀和药物扩散双重控制。H+-ATP的加入显著改善了海藻酸的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凹凸棒石 海藻酸钠 复合材料 缓释性能 共混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载体固定化细菌降解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魏大鹏 单洪伟 马甡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4,42,共5页
以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降解率为指标,寻求固定化微生物复合载体及最佳配比。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载体,二氧化硅(SiO_2)为吸附剂,采用包埋法固定复合细菌制备成固定化小球,研究各成分在不同比例下,对水产养殖水体氨氮... 以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降解率为指标,寻求固定化微生物复合载体及最佳配比。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载体,二氧化硅(SiO_2)为吸附剂,采用包埋法固定复合细菌制备成固定化小球,研究各成分在不同比例下,对水产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固定化小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VA10%、SA3%、包埋菌量0.1%、SiO_2 4%、交联时间36 h。固定化小球24 h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降解率分别达到96.0%和98.0%。添加SiO_2的复合载体小球具有载菌量高、比表面积大的特性。该方法工艺简单,处理效率高,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微生物 聚乙烯醇 海藻酸钠 包埋法 复合载体 养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小球堵水剂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瞿朝云 张定军 +2 位作者 郜杰昌 吴有智 冯照喧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15-1318,共4页
以丙烯酰胺(AM)、中和度为70%的丙烯酸(AA)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淀粉和交联剂硝酸铝,采用造粒工艺制备了一种新型堵水剂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小球(粒... 以丙烯酰胺(AM)、中和度为70%的丙烯酸(AA)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淀粉和交联剂硝酸铝,采用造粒工艺制备了一种新型堵水剂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小球(粒径约为3 mm),考察了SA用量、硝酸铝用量、淀粉用量和AA与AM单体的配比对堵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堵水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1.4 mol/L AM、60 m L水、KPS用量1.0%(w)(基于单体AM和AA的质量)、SA用量6.0%(w)(基于AA,AM,SA的总质量)、硝酸铝用量0.6%(w)(基于复合材料的质量)、淀粉用量15.0%(w)(基于复合材料的质量)、n(AA)∶n(AM)=1.3、75℃、3 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堵水剂吸水倍率最大,可达26.8 g/g,且凝胶强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海藻酸钠复合材料 堵水剂 吸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SA活细胞固定化载体性能表征及喹啉生物降解特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琪琪 刘永军 +1 位作者 刘羽 王金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1,57,共4页
将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混合作为细胞固定化载体,采用冷冻解冻法将喹啉降解菌(Achromobacter sp.)进行活细胞固定化,并对细胞固定化载体性能及喹啉降解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固定化载体内部具有大量孔隙,比表面积达1.158... 将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混合作为细胞固定化载体,采用冷冻解冻法将喹啉降解菌(Achromobacter sp.)进行活细胞固定化,并对细胞固定化载体性能及喹啉降解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固定化载体内部具有大量孔隙,比表面积达1.158 m^2/g;固定化细胞的力学强度和传质性能研究结果显示,经24 h高速搅拌,完整固定化细胞载体的保留率在98%以上,常温下对亚甲基蓝吸附的百分比为62%;当喹啉浓度小于500mg/L时,固定化细胞在16 h内对喹啉的降解率稳定在90%以上,且重复利用30次后,降解率仍能达到80%;与游离细菌相比,固定化细胞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及抗击负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 活细胞固定化 载体性能 喹啉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离子交联海藻酸盐复合相变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狄纯秋 郭静 +2 位作者 管福成 相玉龙 单继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62,共9页
为制备多功能性海藻酸盐复合纤维,以海藻酸钠(SA)和丝素蛋白(SF)、月桂酸-棕榈酸二元低共熔混合物(LA-PA)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Zn^(2+)-Ca^(2+)、Cu^(2+)-Ca^(2+)、Sr^(2+)-Ca^(2+)双金属离子交联海藻酸盐复合相变纤维。利用红... 为制备多功能性海藻酸盐复合纤维,以海藻酸钠(SA)和丝素蛋白(SF)、月桂酸-棕榈酸二元低共熔混合物(LA-PA)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Zn^(2+)-Ca^(2+)、Cu^(2+)-Ca^(2+)、Sr^(2+)-Ca^(2+)双金属离子交联海藻酸盐复合相变纤维。利用红外光谱和高斯拟合研究了复合相变纤维的氢键作用,考察了双金属离子交联体系对复合相变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Ca^(2+)交联体系,双金属离子交联体系分子内氢键含量增加,分子间氢键含量减少,纤维的断裂强度随β-折叠链结构含量增加而提高;Zn^(2+)-Ca^(2+)、Cu^(2+)-Ca^(2+)复合相变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纤维的最大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分别为26.19和36.71℃,最大相变焓为25.95 J/g,且经50次热循环后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差异较小,具有良好的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桂酸-棕榈酸二元低共熔物 海藻酸钠 丝素蛋白 湿法纺丝 复合相变纤维 蓄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假单胞菌PFS-4的筛选、优化固定及其对二氯喹啉酸的降解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可 吴艺琪 +3 位作者 陈伟 格桑 陈佳 罗鸿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8-1023,共6页
从长期施用二氯喹啉酸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以二氯喹啉酸为碳源生长的菌株,命名为PFS-4。经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将菌株PFS-4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以麦秆吸附-海藻酸钠包埋方式对菌株进行复合固定... 从长期施用二氯喹啉酸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以二氯喹啉酸为碳源生长的菌株,命名为PFS-4。经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将菌株PFS-4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以麦秆吸附-海藻酸钠包埋方式对菌株进行复合固定,采用正交实验对固定条件进行优化,研究温度、pH值、碳源对固定化菌剂降解二氯喹啉酸的影响;考察固定化菌剂对污水中二氯喹啉酸的去除效果,并对比分析游离菌及固定化菌剂去除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固定化菌剂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5%,Ca Cl2为4%,菌胶比1∶2,交联时间5 h。在温度为30℃、pH值为7的条件下,经5 d培养,固定化菌剂对500 mg·L^(-1)二氯喹啉酸降解率为92.3%。在处理污水中二氯喹啉酸时,游离菌的降解能力受到极显著抑制(P<0.01),而对固定化菌剂降解率影响相对较小,去除率保持在64%以上。麦秆吸附-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菌剂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好缓冲性,可用于微生物降解菌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喹啉酸 麦秆-海藻酸钠复合载体 固定化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