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H 1-34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机制的转录组学分析
1
作者 邢宝瑞 赵海平 +5 位作者 李光玉 马泽芳 孙红梅 胡肖 谭展清 刘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344-352,共9页
PTH 1-34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旨在利用高通量无参转录组测序方法探索PTH 1-34促进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可能机制。选用第3代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诱导组、PTH 1-34干预组),每组3个重复,诱... PTH 1-34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旨在利用高通量无参转录组测序方法探索PTH 1-34促进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可能机制。选用第3代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诱导组、PTH 1-34干预组),每组3个重复,诱导组添加成骨诱导液诱导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PTH 1-34干预组在诱导组基础上添加10 nmol/L PTH 1-34。培养21 d,采用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的方法对标志物和钙结节进行鉴定,鉴定完毕后,使用TRIzol法进行总RNA提取并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对这些文库进行双末端测序。添加浓度为10 mmol/L PTH 1-34进行成骨诱导,可明显增加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结节的产生量。因与NCBI所发布的鹿科动物基因序列比对效率低于50%,选择了无参转录组测序。通过对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共筛选出573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877个上调,3860个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过程作用下,差异基因的种类主要包括细胞运动、细胞增殖、细胞迁移、骨发育、血管生成和形态发生相关;通过筛选,找到了8个与成骨相关基因:RUNX2、BGN、ALPL、SPARC、OPN、CPNE1、STRN4、VAPB;2个与细胞自噬相关基因:WiPi2、ATG14;4个与血管生成相关基因:UNC5B、SHC1、FLNA、TNFSF15,使用qRT-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转录因子预测相关性较高的家族为zf-C2H2,并筛选到了成骨转录因子SP7。PTH 1-34可通过上调RUNX2、SP7、BGN、ALPL、SPARC、OPN、CPNE1、STRN4、VAPB的mRNA表达来促进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细胞自噬来调节鹿茸的骨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甲状旁腺素1-34 充质细胞 成骨诱导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茸多肽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2和Runx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洪长 张莹 +5 位作者 刘明昕 潘志 律广富 陈港 姜鸿远 郭骏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VA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x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其对骨合成及h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hBMSCs分为对照组和5、10、15、...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VA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x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其对骨合成及h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hBMSCs分为对照组和5、10、15、20g·L-1 VAP组,通过检测各组hBMSCs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确定体外用药最佳药物浓度;CCK-8法检测对照组和10g·L-1 VAP组hBMSCs增殖情况;荧光定量PCR法与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对照组和10g·L-1 VAP组hBMSCs中BMP-2和Runx2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果:VAP各组细胞中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10g·L-1 VAP组细胞中ALP活性最高(P<0.01);CCK-8法,10g·L-1 VAP组hBMSCs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AP诱导培养第9天hBMSCs增殖率最高,且进入平台期,之后hBMSCs的增殖率开始下降;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10g·L-1 VAP组hBMSCs中BMP-2和Runx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P能够提高hBMSCs中ALP活性,促进hBMSCs增殖分化,上调hBMSCs中BMP-2及其下游Run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VAP对hBMSCs骨形成及骨代谢影响的分子调控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多肽 人骨髓充质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交酯-乙交酯微球搭载鹿茸多肽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龚庆 宋秋莹 +2 位作者 邱莉晶 黄晓巍 赵文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4-1178,共5页
目的:观察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微球搭载的鹿茸多肽(VA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横断法复制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横断对照组(对照组)、VAP微... 目的:观察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微球搭载的鹿茸多肽(VA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横断法复制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横断对照组(对照组)、VAP微球组(VAP组)、BMMSCs移植组(BMC组)和VAP微球联合BMMSCs移植组(VAP-BMC组),每组15只。造模7d后,对照组大鼠在横断坐骨神经区域注射PBS溶液,VAP组大鼠在相同位置注射含有载药PLGA微球的PBS溶液,BMC组大鼠注射含有BMMSCs的PBS溶液,VAP-BMC组大鼠注射含有载药PLGA微球和BMMSCs的PBS溶液。3个月后采用Basso、Breattie和Bresnahan (BBB)运动评级量表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二硫键异构酶(PDI)、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和半胱胺酸蛋白酶12 (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BB运动评级量表评估,与对照组比较,VAP组、BMC组和VAP-BM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以VAP-BM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最明显。HE染色,与对照组比较,VAP组、BMC组和VAP-BMC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更粗,轴突直径更长(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VAP组、BMC组和VAP-BMC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PDI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AP-BMC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GRP-7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PLGA微球搭载VAP联合BMMSCs可促进受损坐骨神经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交酯-乙交酯微球 鹿茸多肽 坐骨神经 内质网应激 骨髓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过程表面标志物的特征性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姗姗 郑永富 +2 位作者 马梦婷 高庆华 韩春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8-1464,共7页
利用阿利新蓝、甲苯胺蓝、茜素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鉴定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同分化阶段蛋白多糖、Ca^(2+)和Ⅱ型胶原蛋白3种软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分泌量。结果表明,诱导第14~21天细胞蛋白多糖分泌逐渐增加,阿利新蓝和甲苯胺蓝染色... 利用阿利新蓝、甲苯胺蓝、茜素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鉴定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同分化阶段蛋白多糖、Ca^(2+)和Ⅱ型胶原蛋白3种软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分泌量。结果表明,诱导第14~21天细胞蛋白多糖分泌逐渐增加,阿利新蓝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逐渐达强阳性,至第28天时蛋白多糖胞外积累量开始下降;茜素红染色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第14~35天,细胞阳性结果均逐渐上升,第35天茜素红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结果显著高于前3个阶段。表明:体外诱导鹿茸MSCs至第14天软骨细胞开始出现,并分泌蛋白多糖和少量Ⅱ型胶原蛋白,第21天软骨细胞大量出现,开始分泌少量Ca^(2+),至第28天时软骨开始向骨分化,蛋白多糖分泌下降,Ca^(2+)在胞外积累,第35天软骨细胞完成终末分化进入钙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充质细胞 软骨分化 体外诱导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与平面培养条件下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比较
5
作者 郑永富 张兆琴 +2 位作者 王姗姗 陈晓利 韩春梅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4-18,共5页
细胞体外3D培养技术更有利于细胞功能的表达和发挥,是细胞组织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马鹿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新发现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向软骨分化的能力。【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鹿茸MSCs细胞特性及软骨分化机制,【方法】利用水... 细胞体外3D培养技术更有利于细胞功能的表达和发挥,是细胞组织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马鹿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新发现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向软骨分化的能力。【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鹿茸MSCs细胞特性及软骨分化机制,【方法】利用水凝胶为支撑材料进行3D培养,与细胞平面培养方式对比,分析鹿茸MSCs的生长特性与变化。【结果】结果表明,3D培养组生长呈团状,形态呈梭型。两种培养法细胞生长曲线相似,培养至48 h后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平台期即培养144 h之后3D培养组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平面培养组(p<0.05);对两种方法培养312 h(13 d)的细胞进行PI染色,3D培养组细胞凋亡率(32.67±11.08%)低于平面培养组(37.18±10.21%),但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充质细胞(MSCs) 3D培养 细胞密度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茸Ⅰ型胶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隋欣 徐岩 +7 位作者 周佳 王伟楠 张明天 韩冬 李娜 杨擎 曲晓波 黄晓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2-997,I0004,共7页
目的:观察鹿茸Ⅰ型胶原(VACT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其与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雄性4周龄SD大鼠,差时贴壁法提取BMSCs并传代培养。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3(TGF-... 目的:观察鹿茸Ⅰ型胶原(VACT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其与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雄性4周龄SD大鼠,差时贴壁法提取BMSCs并传代培养。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10μg·L^-1)组和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和20.00 g·L^-1)VACTⅠ组,CCK-8法检测各组BMSCs增殖率,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骨形态生成蛋白4(BMP-4)和转录因子Sox9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不同细胞周期BMSCs百分率,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50~20.00 g·L^-1 VACTⅠ组大鼠BMSCs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LISA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3组和不同浓度VACTⅠ组细胞上清液中BMP-4和Sox9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流式细胞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3组和不同浓度VACTⅠ组不同细胞周期BMSCs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3组和不同浓度VACTⅠ组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3组和不同浓度VACTⅠ组细胞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VACTⅠ可促进BMSCs释放BMP-4和Sox9,提高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表达水平,抑制BMSCs增殖,是一种潜在的成软骨分化诱导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Ⅰ型胶原 骨髓充质细胞 成软骨 Ⅱ型胶原 聚集蛋白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茸间充质细胞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施安国 赵海平 +3 位作者 邢秀梅 杨颖 鲁晓平 杨福合 《特产研究》 2010年第4期9-12,共4页
解剖梅花鹿鹿茸,取得间充质,经过胰酶消化,体外培养鹿茸间充质细胞。利用TRIZOL提取鹿茸间充质细胞总RNA,利用BD SMART技术构建鹿茸间充质细胞全长cDNA文库,测定该文库初级文库滴度为3.0×105 pfu/mL,扩增文库滴度为6.0×108 pf... 解剖梅花鹿鹿茸,取得间充质,经过胰酶消化,体外培养鹿茸间充质细胞。利用TRIZOL提取鹿茸间充质细胞总RNA,利用BD SMART技术构建鹿茸间充质细胞全长cDNA文库,测定该文库初级文库滴度为3.0×105 pfu/mL,扩增文库滴度为6.0×108 pfu/mL。插入片段长度大于500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充质 细胞培养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甾体类激素对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干细胞骨保护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邢宝瑞 赵海平 +7 位作者 李光玉 孙红梅 马泽芳 谭展清 胡肖 李晨莹 吴建华 刘振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3-449,共7页
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量的上调可通过抑制骨质流失的作用来改善骨骼的动态平衡,在前期OPG的表达检测过程中,OPG在鹿茸间充质干细胞(Antler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Cs)成骨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在RMCs成骨后较对照诱导组... 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量的上调可通过抑制骨质流失的作用来改善骨骼的动态平衡,在前期OPG的表达检测过程中,OPG在鹿茸间充质干细胞(Antler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Cs)成骨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在RMCs成骨后较对照诱导组并没有显著差异。由于梅花鹿外周血甾体类激素水平[雌二醇(Estradiol,E_(2))、甲状旁腺素1-34(Parathyroid hormone 1-34,PTH 1-34)]与鹿茸骨化密切相关,尚不清楚RMCs成骨的分子机制,据此推测,RMCs表达的OPG可能受甾体类激素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探索甾体类激素(E_(2)和PTH 1-34)对OPG表达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qRT-PCR、Western Blot、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等方法探索了甾体类激素对RMCs增殖、OPG表达和成骨的影响。结果表明,RMCs在成骨分化过程中,PTH 1-34对RMCs增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显著促进OPG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破骨,通过上调成骨转录因子SP7和BGN的mRNA表达来促进成骨;E_(2)显著抑制RMCs的增殖,可通过下调OPG蛋白和SP7基因的表达来抑制RMCs成骨。综上,PTH 1-34可上调OPG蛋白的表达,对RMCs成骨具有促进作用;E_(2)可下调OPG蛋白的表达,对RMCs成骨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体类激素 鹿茸 充质细胞 骨保护素 成骨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乳腺癌细胞系4T1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孙胜楠 孙铭泽 +6 位作者 杨春 丁尚红 张琦 郭佳 刘莹 杨敏 彭英华 《特产研究》 2019年第4期6-10,共5页
本试验主要探讨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乳腺癌细胞4T1的作用。分离、培养、鉴定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4T1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本试验主要探讨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乳腺癌细胞4T1的作用。分离、培养、鉴定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4T1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抑制4T1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并伴有4T1细胞内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上调以及Bcl-xl蛋白表达的下调。这一结果表明,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抑制4T1细胞增殖,其机制与细胞内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充质细胞 条件培养基 乳腺癌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和鹿茸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荠允 方翟 +3 位作者 贾小东 刘嘉伟 侯正创 韩春梅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2-17,共6页
为研究塔里木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特征,本试验对来源于小鼠骨髓和塔里木马鹿茸的2种MSCs进行了体外培养,检测比较了其生长曲线;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细胞形态特征、结构、细胞器组成和数量进行观察对比。研究发... 为研究塔里木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特征,本试验对来源于小鼠骨髓和塔里木马鹿茸的2种MSCs进行了体外培养,检测比较了其生长曲线;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细胞形态特征、结构、细胞器组成和数量进行观察对比。研究发现鹿茸MSCs体外培养呈“S”形生长趋势,增殖速度极显著高于小鼠BMSCs(P<0.01)。鹿茸MSCs形态呈梭形,排列规律,形态均一;小鼠BMSCs形态不规则,呈三角形,多边形;鹿茸MSCs胞体、胞核面积分别为963.053μm^(2)和134.093μm^(2),极显著高于小鼠BMSCs的551.026μm^(2)和79.938μm^(2)(P<0.01);鹿茸MSCs的核质比为0.167,显著低于小鼠BMSCs的0.206(P<0.05);超微结果显示鹿茸MSCs胞体面积较大,细胞器种类简单,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形态具备早期幼稚细胞发育特征。塔里木马鹿茸MSCs增殖能力高于小鼠BMSCs,在开发利用方面具备更广泛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茸 充质细胞(MSCs) 生物学特性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4、IGF-I、TGF-β3和睾酮对鹿茸间充质细胞作用的研究
11
作者 林伟欣 赵静宇 +1 位作者 张争明 杨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2-246,I0043,I0044,I0045,共8页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转移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睾酮对鹿茸间充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探讨...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转移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睾酮对鹿茸间充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探讨鹿茸生长的机理。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鹿茸间充质细胞,采用MTT法测定BMP4、IGF-I对不同代次鹿茸间充质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与不同浓度的睾酮组合对鹿茸间充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阿尔新蓝染色、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分化诱导培养7、14、21 d的鹿茸间充质细胞中II、X、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I、Collagen type X、Collagen type I,COLII、COLX、COLI)和聚集蛋白聚糖的变化,考察BMP4、TGF-β3和睾酮对鹿茸间充质细胞向软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BMP4可提高鹿茸间充质细胞的增殖活性,且明显高于IGF-I,并与IGF-I有协同促进作用。早期、传代次数较少的幼嫩鹿茸间充质细胞对BMP4较敏感。不同浓度的睾酮,均显著抑制了BMP4的促增殖作用,尤其是生理浓度睾酮抑制作用最强。软骨诱导分化培养3 d鹿茸间充质细胞扁平膨大,形态发生明显变化,7 d COLII免疫荧光试验均阳性;14 d细胞集聚呈团,阿尔新蓝染色阳性;21 d BMP4提升COLII表达,具有一定的促进鹿茸间充质细胞成软骨分化的作用,并与睾酮、TGF-β3有协同促进作用,BMP4单独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COLX、COLI的表达量,促细胞肥大、成骨分化;生理浓度的睾酮不影响COLX表达,但降低了COLI的表达量;TGF-β3能诱导COLII表达,降低了COLX、COLI的表达量,显著减弱BMP4的促软骨细胞肥大和促成骨分化作用,而睾酮对TGF-β3的这个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 BMP4、IGF-I、TGF-β3和睾酮在鹿茸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内成骨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发挥着相互协同或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充质细胞(rmcs) 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转移生长因子-β3(TGF-β3) 睾酮 实时荧光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研究
12
作者 吐尔逊古丽.阿布都热木 《新疆畜牧业》 2018年第9期34-37,共4页
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对鹿茸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鹿茸的生长,是否可以通过体外培养获得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细胞蛋白。结果表明:传代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1d内完全贴壁,细胞呈多边形,3~5d细胞生长达到高峰,细胞呈纤维状,7d... 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对鹿茸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鹿茸的生长,是否可以通过体外培养获得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细胞蛋白。结果表明:传代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1d内完全贴壁,细胞呈多边形,3~5d细胞生长达到高峰,细胞呈纤维状,7d细胞生长趋于稳定,14d细胞长满。将5.0×10~6个细胞裂解,获得蛋白的浓度为7.3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充质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科院特产所定性具有刺激断肢再生能力的鹿茸干细胞
13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第5期67-67,共1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干细胞创新团队完成了对鹿茸干细胞全面系统地鉴定,证实鹿茸干细胞不仅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还具有一定的胚胎干细胞的特性,能够通过胚胎注射的方式嵌合到宿主生殖系统中。该研究成果定性了具有刺...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干细胞创新团队完成了对鹿茸干细胞全面系统地鉴定,证实鹿茸干细胞不仅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还具有一定的胚胎干细胞的特性,能够通过胚胎注射的方式嵌合到宿主生殖系统中。该研究成果定性了具有刺激断肢再生能力的鹿茸干细胞,对深入解析鹿茸再生机制具有里程碑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细胞死亡与疾病(CELL DEATH&DISEASE)》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充质细胞 鹿茸细胞 特种动物 胚胎干细胞 生殖系统 细胞死亡 创新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诱导马鹿茸MSCs软骨分化及c-myc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春梅 王姗姗 +3 位作者 高庆华 郑永富 马梦婷 张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4,共6页
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维持茸再生与骨化的重要组织,旨在研究鹿茸MSCs的软骨分化及原癌基因c-myc对该过程的调控作用。利用成年塔里木马鹿生长60 d的鹿茸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MSCs,P2),通过TGF-β1(10 ng/m L浓度)刺激,诱导塔里木马鹿... 鹿茸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维持茸再生与骨化的重要组织,旨在研究鹿茸MSCs的软骨分化及原癌基因c-myc对该过程的调控作用。利用成年塔里木马鹿生长60 d的鹿茸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MSCs,P2),通过TGF-β1(10 ng/m L浓度)刺激,诱导塔里木马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采用免疫组化和阿利新蓝染色鉴定诱导结果,并通过q PCR方法检测软骨分化过程中c-myc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MSCs在诱导后的第9天开始出现细胞形态变化,由梭形向多角形转变,原来菊花状的分布逐渐向铺路石状变化,至14 d可观察到软骨陷窝,21 d软骨细胞基质明显,并开始出现细胞凋亡。非诱导组28 d细胞出现凋亡,细胞内发现空泡。35 d两组细胞凋亡明显,细胞折光性变差,间隙变大。阿利新蓝染色鉴定,诱导至第14天细胞基质中开始出现大量阳性染色。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诱导至21 d的细胞基质中出现棕色Col II阳性反应物,随培养时间增加颜色加深,并集中分布在细胞及其周围基质中。在软骨分化进程中,第7、14、21和28天,诱导组c-myc基因表达与非诱导组相比显著下调(P<0.05),但诱导至35 d,诱导组c-myc表达与非诱导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TGF-β1刺激下,塔里木马鹿茸MSCs可以分化成软骨,原癌基因c-myc下调表达诱导鹿茸MSCs进入凋亡状态并分化为软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充质细胞 软骨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C-MYC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ippo信号通路探讨鹿茸提取液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重一 邓洋洋 +1 位作者 高巳东 林浩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96-1500,共5页
目的观察鹿茸提取液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分化及Hippo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4代BMSCs随机分为正常组、诱导组以及鹿茸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 目的观察鹿茸提取液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分化及Hippo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4代BMSCs随机分为正常组、诱导组以及鹿茸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检测6、12 d以及18 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活性及水平;茜素红染色法检测3组BMSCs钙结节生长增殖情况;q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UNX2及Hippo信号通路MST1和YAP的转录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ELISA实验结果表明,鹿茸提取液可以提高ALP的活性,12 d鹿茸组ALP的活性达到最高,18 d鹿茸组ALP的活性显著上调(P<0.01);茜素红实验结果显示,鹿茸组观察到大量且密集的钙结节形成,提示鹿茸提取液可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qRT-PCR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鹿茸组YAP和RUNX2 mRNA显著上调(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鹿茸提取液可显著上调YAP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且明显上调RUNX2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鹿茸提取液能够影响RUNX2以及Hippo信号通路中MST1和YAP相关蛋白进而推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提取液 成骨分化 Hippo信号通路 骨髓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