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嘉轩与鹿子霖:殊途同归的悲剧人物——《白鹿原》人物论之二 |
张恒学
|
《云梦学刊》
|
2001 |
3
|
|
2
|
商业文化的误读——鹿子霖形象的象征意义 |
赵智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3
|
人格面具膨胀的启示——《白鹿原》人物形象的符号象征意蕴探析 |
王渭清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3
|
|
4
|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 |
刘绍信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8 |
1
|
|
5
|
人性的扭曲——浅谈《白鹿原》的文化蕴含 |
周礼红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2 |
0 |
|
6
|
《白鹿原》论 |
张毓书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7
|
关中历史长歌的全新演绎 |
郭梅
|
《长江文艺评论》
|
2017 |
0 |
|
8
|
《白鹿原》:一部幻灭的文本 |
丁少伦
|
《百家评论》
|
2014 |
0 |
|
9
|
民族生存方式的流失与重建──论《白鹿原》与文化化意蕴 |
梅向东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0
|
评《白鹿原》中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 |
孙宇迪
|
《成才之路》
|
2008 |
0 |
|
11
|
“白鹿原”:一个神秘的世界 |
张林生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