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3型甲肝病毒的分离鉴定与VP1基因序列分析
1
作者 焦文龙 傅秋玲 +10 位作者 林永强 刘友生 刘荣昌 梁齐章 江南松 万春和 程龙飞 陈红梅 林建生 傅光华 黄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8-905,共8页
【目的】探明引起安徽某鸭场雏鸭肝脏出血和大量死亡的病原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对安徽省某鸭场的病死雏鸭中采集的出血肝脏开展鸭已知病原核酸检测、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在明确其病原为鸭3型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 【目的】探明引起安徽某鸭场雏鸭肝脏出血和大量死亡的病原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对安徽省某鸭场的病死雏鸭中采集的出血肝脏开展鸭已知病原核酸检测、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在明确其病原为鸭3型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type 3,DHAV-3)的基础上分析其VP1基因序列分子特征。【结果】细菌分离结果显示,未分离到细菌;经病毒核酸(RT-)PCR检测结果显示,鸭3型甲肝病毒(DHAV-3)核酸阳性,未检测出其他已知引起鸭肝出血的病毒核酸。将该阳性样品经鸭胚进行病毒分离与传代,发现接种后鸭胚发生死亡,胚体全身出血,对第5代尿囊液经RT-PCR检测为DHAV-3,将其命名为AH230225。经测定,该分离株的鸭胚半数致死量(Effective lethal dose 50,ELD_(50))为10^(−4.17)/0.1 mL。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毒株对樱桃谷雏鸭的致死率为80%,且攻毒死亡鸭肝脏和肾脏的剖检病变与临床典型病变相近。对该分离毒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显示AH230225株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AH07株DHAV-3(安徽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8.8%,与GenBank登录的10株DHAV-3分离株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4%~98.8%,而与DHAV-1和DHAV-2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2.1%~63.0%、64.6%~64.9%;基于VP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显示,该分离株与AH07株DHAV-3处于同一小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而与SD01株、G株和韩国株(AP-04009、AP-03337)等亲缘关系较远,即远离DHAV-1和DHAV-2进化分支。【结论】引起安徽某鸭场雏鸭肝脏出血和大量死亡的病原为鸭3型甲肝病毒DHAV-3,同时明确了该毒株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规律,为深入研究DHAV-3的致病机制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3型甲肝病毒 分离鉴定 VP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鸭甲肝病毒3型与新型番鸭细小病毒共感染的诊断
2
作者 林永强 傅光华 《福建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73-74,共2页
2023年10月,福建漳州某鸭场饲养的14日龄樱桃谷鸭群发病,根据临床症状、病变观察和实验室病原检测,确诊该病例为鸭甲肝病毒3型与新型番鸭细小病毒共感染。
关键词 樱桃谷 甲肝病毒3 细小病毒 共感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鸭甲肝病毒1型和3型混合感染的研究报道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晓军 任建亭 +2 位作者 刘金凤 杨胜富 马秀丽 《家禽科学》 2014年第7期15-18,共4页
自山东省某疑似鸭肝炎发病鸭肝脏中分离到两株病毒,命名为TA1和TA2,分离毒分别回归3日龄雏鸭,可复制出鸭肝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利用鸭甲肝病毒1型(DHAV-1)和3型(DHAV-3)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结果为阳性,经测序证实为DHAV-1和D... 自山东省某疑似鸭肝炎发病鸭肝脏中分离到两株病毒,命名为TA1和TA2,分离毒分别回归3日龄雏鸭,可复制出鸭肝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利用鸭甲肝病毒1型(DHAV-1)和3型(DHAV-3)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结果为阳性,经测序证实为DHAV-1和DHAV-3。分别扩增分离毒的VP1基因,经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发现,分离毒TA1和DHAV-3毒株之间有较高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与DHAV-3遗传距离最近,属于基因C型;分离毒TA2和DHAV-1毒株之间有较高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与DHAV-1的遗传距离最近,属基因A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肝病毒1 甲肝病毒3 分离 混合感染 DHAV-1 DHAV-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甲肝病毒3型在人工感染雏鸭体内分布与诱导肝病变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朱玉东 汪铭书 +8 位作者 程安春 朱德康 贾仁勇 刘马峰 陈舜 赵新新 杨乔 吴英 陈孝跃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4-172,共9页
探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感染7日龄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与致肝病变和诱导IFN及促炎因子表达之间的关联。以DHAV-3强毒感染7日龄雏鸭,于感染后1、3、6、9、12、24、48、72和96h采集雏鸭的血液、肝、脾、肾、脑、胰、肺、胸腺、法氏... 探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感染7日龄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与致肝病变和诱导IFN及促炎因子表达之间的关联。以DHAV-3强毒感染7日龄雏鸭,于感染后1、3、6、9、12、24、48、72和96h采集雏鸭的血液、肝、脾、肾、脑、胰、肺、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和十二指肠共11种组织样品,以一步法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含量变化、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中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和IFN-γ)及促炎因子(IL-1β、IL-2和IL-6)在转录水平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对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DHAV-3感染1h后即在所有的样品中检测到。组织器官中病毒含量,血液和胰分别在感染后12和96h达到峰值,其余器官均在感染24~48h后达到峰值。病毒含量较高的前三位器官是肝、脾和肾(分别为10^(11.15)、10^(10.37)和10^(10.30) copies·g^(-1))。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感染3~12h后以空泡变性为主、24~48h以坏死为主。肝中上述6种细胞因子转录量除IL-1β在12h达到最高外,其余均在感染后24~48h达到最高,感染48h后,其转录量变化随肝中病毒含量下降而降低,并与肝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DHAV-3在雏鸭体内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肝、脾、肾是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肝中细胞因子极有可能在抑制病毒增殖和修复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肝病毒3 病毒分布 肝病变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甲肝病毒1型和3型HRM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嘉文 李林林 +2 位作者 张俊勤 黄允真 孙敏华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1年第3期88-91,100,共5页
本研究根据鸭甲肝病毒1型(DHAV-1)和3型(DHAV-3)的5′UTR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的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大小约为199 bp。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的鸭甲肝病毒1型和鸭甲肝病毒3型的鉴别检测方法。... 本研究根据鸭甲肝病毒1型(DHAV-1)和3型(DHAV-3)的5′UTR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的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大小约为199 bp。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的鸭甲肝病毒1型和鸭甲肝病毒3型的鉴别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出DHAV-1和DHAV-3,检测其它常见鸭源病毒不能形成特异性的熔解峰;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表明,对p-DHAV-1和p-DHAV-3阳性质粒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20 copies和28 copies,对不同批次的样品扩增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采用该方法检测临床样品,与传统的二重PCR方法比较,符合率为100%。该方法为DHAV-1和DHAV-3的临床疑似病例的鉴别检测、快速诊断以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肝病毒1 甲肝病毒3 H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1型和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化东 黄显明 +2 位作者 卢凤英 丁美娟 张小飞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35,共4页
根据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检测鸭甲型肝炎病毒血清1型(DHAV-1)和鸭甲型肝炎病毒血清3型(DHAV-3)的RT-PCR方法。通过对PCR扩增条件优化建立了鉴别血清1型和血清3型DHAV... 根据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检测鸭甲型肝炎病毒血清1型(DHAV-1)和鸭甲型肝炎病毒血清3型(DHAV-3)的RT-PCR方法。通过对PCR扩增条件优化建立了鉴别血清1型和血清3型DHAV的二重RT-PCR检测方法,DHAV-1和DHAV-3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751bp和448bp,而且对其他禽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量为10 pg的DHAV-1和8 pg的DHAV-3模板。因此,本研究建立的二重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DHAV-1和DHAV-3感染的临床样品的快速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肝病毒血清1 甲肝病毒血清3 二重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鸭DHAV-3抗性与易感品系的脂质轮廓鉴定与分析
7
作者 常卓 梁素芸 +6 位作者 王帅钦 杨宇泽 薛振华 赵春颖 林逍然 路永强 侯水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53-2260,共8页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抗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的北京鸭专门化品系(即抗性品系Z7-R)与DHAV-3易感品系(Z7-S)的脂质代谢轮廓,并筛选品系间差异脂质标志物。【方法】选取2日龄Z7系DHAV-3抗性北京...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抗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的北京鸭专门化品系(即抗性品系Z7-R)与DHAV-3易感品系(Z7-S)的脂质代谢轮廓,并筛选品系间差异脂质标志物。【方法】选取2日龄Z7系DHAV-3抗性北京鸭和易感北京鸭各6只,采集血液与肝脏组织,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与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非靶向肝脏脂质组检测。采用t检验、偏最小二乘分析(PLS-DA)和差异倍数(FC)综合筛选品系间显著差异脂质。【结果】Z7-R系北京鸭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磷脂含量均显著高于Z7-S系(P<0.05)。脂质组分析共鉴定到1 532个脂质代谢物,涵盖了脂肪酰(FA)、甘油酯(GL)、甘油磷脂(GP)、鞘脂(SP)、固醇脂(ST)5个大类。共筛选到84个显著差异脂质,其中甘油酯类主要为甘油三酯(TG),且Z7-R系含量均高于Z7-S系(P<0.05);甘油磷脂类主要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和游离脂肪酸(FFAs),且Z7-R系含量均低于Z7-S系(P<0.05)。共筛选到10个显著差异的脂质显著富集到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甘油酯代谢、亚油酸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通路中。【结论】脂质组学技术可用于区分北京鸭Z7-R系与Z7-S系,筛选到的10个显著差异脂质物质可作为潜在的DHAV-3抗性与易感性状相关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甲肝病毒基因3 脂质组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8
作者 胡晓阳 黄晶晶 +1 位作者 彭铎 张大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年第9期4284-4290,共7页
【目的】探究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弱毒株毒力返强的机制,通过雏鸭试验和基因组序列分析对DHAV-3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用DHAV-3分离株YDF的第140代鸡胚化弱毒株Y14... 【目的】探究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弱毒株毒力返强的机制,通过雏鸭试验和基因组序列分析对DHAV-3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用DHAV-3分离株YDF的第140代鸡胚化弱毒株Y140及其第4代雏鸭传代毒株Y140/4R接种1日龄北京鸭,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雏鸭肝脏、肾脏和血清中的病毒RNA水平。对Y140株及其第1~4代雏鸭传代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与毒力返强有关的分子机制。【结果】接种Y140株的雏鸭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Y140/4R株的雏鸭出现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大体病变,死亡率为40%。与Y140株相比,Y140/4R株感染后3 d存活鸭肝脏和肾脏中病毒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2~3 d死亡鸭肝脏和肾脏中病毒RN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感染后2~4 d,Y140/4R株产生的病毒血症水平显著高于Y140株(P<0.05)。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从第2代开始,2C、3D蛋白和3′-非翻译区分别发生I149V、V236I和A25G突变;从第3代开始,VP1蛋白发生E202D突变。【结论】雏鸭传代可驱动DHAV-3弱毒株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毒力变异株出现,使病毒在靶器官的复制能力以及形成病毒血症的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肝病毒基因3(DHAV-3) 弱毒株 毒力返强 复制 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