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长白山地区鸭绿江上游新发现的含打制石器遗址
1
作者 徐廷(领队/执笔) 李尧(绘图/执笔) +2 位作者 石玉鑫(绘图) 赵海龙 张福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共7页
202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吉林省鸭绿江上游地区临江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两地开展了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共发现仅含打制石器遗址12处,采集石制品188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细石核、石叶、雕刻器小片、似勒瓦娄哇石片以及端刮器... 202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吉林省鸭绿江上游地区临江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两地开展了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共发现仅含打制石器遗址12处,采集石制品188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细石核、石叶、雕刻器小片、似勒瓦娄哇石片以及端刮器、雕刻器、尖状器、两面器等。其中吴家营遗址Ⅰ地点石制品类型丰富,技术较为复杂,表现出似勒瓦娄哇、石叶、细石叶技术混合的特征;其他地点石制品发现较少,仅有岗头村等5处地点反映出吉林东部石叶—细石叶遗存的一般特征。根据采集石制品初步判断吴家营遗址Ⅰ地点等6处遗址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余地点年代暂时无法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鸭绿江上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上游和下游斑鳜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湘辉 王兴兵 +3 位作者 寇凌霄 魏洪祥 刘勇 张涛 《渔业研究》 2023年第6期569-576,共8页
为了解鸭绿江上游和下游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本文对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鸭绿江上游斑鳜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下游斑鳜(P<0.05),两者肌肉中的水分、粗蛋... 为了解鸭绿江上游和下游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本文对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鸭绿江上游斑鳜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下游斑鳜(P<0.05),两者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鸭绿江上游和下游斑鳜肌肉中分别含有16种和17种脂肪酸,上游斑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5.886%、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4.184%、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9.922%,下游斑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4.913%、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4.89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0.181%;从脂肪酸的组成特征来看,上游斑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11.735%、ω-6/ω-3比值为0.919、DHA+EPA含量占11.672%,下游斑鳜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占9.571%、ω-6/ω-3比值为0.781、DHA+EPA含量占12.939%。结果表明,鸭绿江斑鳜肌肉必需脂肪酸组成相对平衡,且含量较为丰富。以必需脂肪酸、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和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评价指标,上游斑鳜肌肉脂肪酸营养价值较下游斑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肌肉 脂肪酸 鸭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特征及异质性分析
3
作者 王小林 刘修泽 +5 位作者 吉光 王爱勇 董婧 王彬 胥延钊 张怡晶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为了解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情况,基于2015—2017年在鸭绿江口开展的资源调查,利用方差分析、幂函数、逻辑斯蒂曲线和电子体长频率分析等方法对鸭绿江口水域脊尾白虾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鸭绿江口脊尾白虾... 为了解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情况,基于2015—2017年在鸭绿江口开展的资源调查,利用方差分析、幂函数、逻辑斯蒂曲线和电子体长频率分析等方法对鸭绿江口水域脊尾白虾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鸭绿江口脊尾白虾表现为雌雄异型,雌虾的体长、体质量均值高于雄虾(P<0.05)。雌虾的极限体长为91.88 mm,生长系数为0.65;雄虾的极限体长为86.63 mm,生长系数为0.46。雌虾的体长、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5),而雄虾的体长、体质量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脊尾白虾体长-体质量关系中的条件因子a的季节变化为3.20×10^(-5)~3.49×10^(-4),雌虾和雄虾的a均为春季和秋季相对较大(>1.0×10^(-4))。雌虾和雄虾的体长-体质量关系中的异速生长因子b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和冬季(雌性和雄性的b分别为2.87、2.96和2.81、2.86)接近等速生长,春季和秋季(雌性和雄性的b分别为2.41、2.18和2.50、2.21)表现为负异速生长(b<3,P<0.05),春季的b最小。抱卵雌虾的体长为38~80 mm,其平均抱卵体长(L_(50))为52.06 mm。本研究结果补充了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的生长和抱卵特征,其生长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季节差异,为该重要种类的生活史特征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 脊尾白虾 生长 繁殖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入海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装机制
4
作者 宋宇 高明 +3 位作者 曲贵伟 张春鹏 李晓玲 李富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model analysis)解析细菌群落组装机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最高(38.5%),其次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8.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9.7%)。6种土壤类型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整体差异显著(P<0.05)。主要菌门和菌属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电导率(EC)、全硫(TS)和pH是主要影响因子。基于零模型的群落组装分析表明,鸭绿江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组装以随机性为主导,其中扩散限制贡献最大,在群落组装中占40.52%。研究结果可为鸭绿江口湿地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组装机制 鸭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下游入侵植物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的生境分异
5
作者 张梅 丛培东 +4 位作者 段思阳 赵秀婷 李富祥 刘利 李海燕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5-1264,共10页
探究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下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可为揭示其入侵机制和防控治理提供参考。以林缘(LY)、河边(HB)、菜地(CD)、水沟(SG)、荒地(LH)和废弃铁路(FT)等6个生境盛花期刺果瓜为研究对象,采用... 探究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下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可为揭示其入侵机制和防控治理提供参考。以林缘(LY)、河边(HB)、菜地(CD)、水沟(SG)、荒地(LH)和废弃铁路(FT)等6个生境盛花期刺果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刺果瓜叶茎花序形态、生理和生物量等21个功能性状的生境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LY生境叶面积、比叶面积、茎节长和雌花序轴长显著大于其他生境,叶厚、叶绿素量、叶氮素量及茎节生物量则相反,雌雄花数量无显著生境差异。LY生境倾向于资源获取型策略,FT生境偏向于资源保守型策略,其他生境种群为中性适应策略。2)叶长宽比和叶柄长、叶柄粗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叶柄长、叶柄粗、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和叶厚、叶绿素含量、叶氮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花序轴长与花序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雌雄花序生物量不相关。3)叶茎花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9.5%,21.3%和30.3%。各生境中FT叶变异系数最大,LY最小;CD茎变异系数最大,HB最小;SG花序变异系数最大,LY最小。其中,FT雌雄花序生物量变异程度最高,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雌花序轴长与之相反;叶生物量、叶柄长性状变异系数最大,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叶绿素、叶氮素含量与之相反。4)叶柄长、叶柄粗、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厚、茎节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氮素量、雄花序轴长、雄花数量及花序生物量等是影响其性状变异程度的主要指标。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存在较高差异和变异水平反映了其对异质生境的高度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功能性状 刺果瓜 鸭绿江下游 异质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环境差异响应
6
作者 宋广军 宋伦 +3 位作者 吴金浩 王召会 胡超魁 刘桂英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海洋浮游植物面临着与气候及环境变化相关的新挑战,种种迹象表明,海水营养盐浓度下降和失衡,以及海水升温、酸化会导致海洋浮游植物粒级结构趋向小型化,但在自然海域这一趋势缺乏直接的验证与深入研究。本文在黄海北部的鸭绿江口设置了1... 海洋浮游植物面临着与气候及环境变化相关的新挑战,种种迹象表明,海水营养盐浓度下降和失衡,以及海水升温、酸化会导致海洋浮游植物粒级结构趋向小型化,但在自然海域这一趋势缺乏直接的验证与深入研究。本文在黄海北部的鸭绿江口设置了16个采样点,2020年3−12月期间,每月采集一次样品(包括浮游植物环境DNA样品和海水样品),对鸭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环境指标〔包括氮、磷、硅营养盐,水温、溶解氧(DO)、pH以及化学需氧量(COD)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筛选出各环境因子不同浓度梯度站位,结合高通量测序和实验室镜检手段对浮游植物粒级分级和定量,以验证鸭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环境差异响应。结果表明:鸭绿江口海域含氮营养盐平均浓度呈现出东西两侧河口区域较高、中部海域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磷、硅营养盐的分布趋势与氮营养盐基本一致。同时,pH和DO浓度在西侧河口区域相对较低,而COD浓度在该区域相对较高。水温在3−12月期间呈倒U型变化趋势,7月达到最高值。验证结果表明,海水中氮、磷、硅营养盐浓度与小粒级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呈负相关,即营养盐浓度越低,小粒级浮游植物生物量占比越高。同时,水温的上升也促进了小粒级浮游植物的生长,使其生物量占比增加。此外,发现小粒级浮游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效率高于大粒级浮游植物,且对低氧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这表现为小粒级浮游植物生物量占比随着COD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随DO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研究显示,近岸海域氮、磷、硅营养盐浓度下降以及水温上升、缺氧加剧,均可导致浮游植物粒级结构趋于小型化,这可能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海水贝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建议对河口区域陆源氮、磷等营养盐的调控政策进行实时调整,以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高通量测序 粒级结构 环境差异 鸭绿江口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中上游的胶辽官话——以吉林省集安市、临江市方言为例
7
作者 秦曰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吉林省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较为薄弱。该省东、南部地区属于长白山腹地,位于鸭绿江中上游流域,其方言因受自西自南而来胶辽官话的影响而呈现出异于东北官话的明显特征,在声韵调及词汇层面较为突出。针对鸭绿江中上游节点城市临江... 吉林省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较为薄弱。该省东、南部地区属于长白山腹地,位于鸭绿江中上游流域,其方言因受自西自南而来胶辽官话的影响而呈现出异于东北官话的明显特征,在声韵调及词汇层面较为突出。针对鸭绿江中上游节点城市临江、集安两个方言点的专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爬梳,可以管窥吉林省内鸭绿江流域方言的基本面貌。归纳其语言特点、判断音系属性,不仅能为考察胶辽官话在东北地区的分布,探求吉林汉语方言的构成及演变提供一份即时样本,还可以为探讨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冀鲁官话等的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助力。该地区语言调查研究工作,亟需全面铺开,于此郑重提出并呼吁“鸭绿江流域语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流域 吉林方言 胶辽官话 东北官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中游微塑料的沉积记录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范晓雪 程知欣 +3 位作者 王谦 刘月 宋颖玲 尤再进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7-548,共12页
本研究借助于鸭绿江中游水丰水库水深40 m处的柱状样的测年结果,检测了相应年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形态、颜色和粒径.分析表明鸭绿江中游的微塑料沉积过程主要依赖于生物残体附着的“压舱”作用、“动物摄食和排泄”作用和“海洋雪... 本研究借助于鸭绿江中游水丰水库水深40 m处的柱状样的测年结果,检测了相应年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形态、颜色和粒径.分析表明鸭绿江中游的微塑料沉积过程主要依赖于生物残体附着的“压舱”作用、“动物摄食和排泄”作用和“海洋雪”的裹胁作用.对微塑料沉积的形态、颜色、粒径等信息的溯源分析发现:1964年以前微塑料沉积迅速增长的时期,丰度范围为每10 g含5—120个,平均值为每10 g含72个,其微塑料沉积特征反映出当时全球塑料工业的产业水平;1964—1991年间微塑料沉积增长缓慢的时期,丰度范围为每10 g含75—150个,平均值为每10 g含124个,其微塑料沉积特征显露出全球塑料产业结构变化和塑料回收利用率逐年提高的信息;1991年以后是微塑料沉积逐渐下降的时期,丰度范围为每10 g含80—160个,平均值为每10 g含112个,其微塑料沉积特征则更多体现出在世界塑料总产攀升的背景下,全球塑料污染控制的成果.微塑料的沉积历史对全球塑料产量历史变迁有明确的响应,但对中国塑料产量的历史变化响应很不明显,展现出这里的微塑料沉积不是“本土性”的,极有可能是全球天气系统长距离运移的结果,可以用其分析全球环境的塑料污染状态和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 水丰水库 微塑料 沉积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浮桥遗址木桩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9
作者 韩旭 李辉 +2 位作者 王雨晨 周海宾 邓昊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鸭绿江浮桥遗址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遗址作为在江面保存的木质不可移动文物,系统分析微生物群落是科学保护文物的基础。研究选择江中桥墩木桩不浸水区域I、感潮区域Ⅱ、长期浸水区域Ⅲ等三个区域,观察各区域不同部位样品的劣化情... 鸭绿江浮桥遗址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遗址作为在江面保存的木质不可移动文物,系统分析微生物群落是科学保护文物的基础。研究选择江中桥墩木桩不浸水区域I、感潮区域Ⅱ、长期浸水区域Ⅲ等三个区域,观察各区域不同部位样品的劣化情况,并采集表层微生物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显示,木桩不同部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材质老化、微生物降解现象,不浸水区域I木材存在老化变色、材质疏松、表层剥落等严重劣化现象,其主要成分降解严重;感潮区域Ⅱ中也可见木材老化变色、剥落现象,但劣化程度较轻;长期浸水区域Ⅲ中木材保存状况较好。木桩细菌群落在门、目、属水平上丰度较高的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真菌群落在门、目、属水平上丰度较高的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伞菌目(Agaricales)、鬼伞属(Coprinus)。木桩不浸水区域I中主要真菌为伞菌目真菌,而长期浸水区域Ⅲ主要真菌为刺盾炱目(Chaetothyriales)真菌,木桩不同区域主要细菌均为鞘脂单胞菌目细菌与根瘤菌目(Rhizobiales)细菌。研究结果对鸭绿江浮桥遗址桥墩木桩预防性和适宜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文物 鸭绿江浮桥木桩 材质劣化 微生物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马口鱼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
10
作者 段友健 骆小年 +3 位作者 蒙俊鹏 李姣 孙述好 马俊峰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6-670,共5页
为探明鸭绿江马口鱼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2021年和2023年在鸭绿江干流采集到156尾马口鱼,采用鳞片为鉴定材料对马口鱼的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渔获物中雌性体长为132~262 mm,体质量为31.4~263.5 g,雄性体长为139~282 mm,体质量为34... 为探明鸭绿江马口鱼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2021年和2023年在鸭绿江干流采集到156尾马口鱼,采用鳞片为鉴定材料对马口鱼的种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渔获物中雌性体长为132~262 mm,体质量为31.4~263.5 g,雄性体长为139~282 mm,体质量为34.7~417.6 g,年龄组成均为1~4龄,雌雄比为1.229∶1。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m=6.924×10^(-5)L^(3.152)(r^(2)=0.932,n=156),表明马口鱼生长方式属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显示,鸭绿江马口鱼的渐进体长为340.864 mm,生长速率为0.271;理论上体长等于0时的年龄为-1.284龄。综上所述,鸭绿江马口鱼为小型凶猛性鱼类,是一种种群年龄组成简单,生长快速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 马口鱼 种群结构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鸭绿江上游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与多样性分析
11
作者 李阳 李伟东 +5 位作者 王海军 陈迪 郝燚 马振华 吴剑锋 连彤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2022—2023年,采用样线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兽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中共记录兽类5目14科2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易危和近危物种各1... 2022—2023年,采用样线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兽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中共记录兽类5目14科2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易危和近危物种各1种.调查相对遇见率最高的为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狍(Capreolus pygargus),分别为0.208%和0.163%;相对多度狍最高,为1.78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84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75;兽类物种数量与海拔变化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野猪(Sus scrofa)、狍、马鹿、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等主要物种种群数量与海拔变化不相关;紫貂(Martes zibellina)种群数量与海拔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果提示,加强有蹄类动物动态监测和保护,减少放牧干扰,对保护区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多样性 吉林鸭绿江 国家级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口潮间带春季底栖微藻种类和初级生产力研究
12
作者 李爱 宋广军 +3 位作者 田金 王昆 柳岩 吴金浩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4-991,共8页
为探明鸭绿江口潮间带底栖微藻对滩涂潜在的贝类生产力的贡献,应用显微镜镜检和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23年3月7—9日对鸭绿江口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丰度、生物量(以叶绿素a含量表征)、脱镁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 为探明鸭绿江口潮间带底栖微藻对滩涂潜在的贝类生产力的贡献,应用显微镜镜检和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23年3月7—9日对鸭绿江口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丰度、生物量(以叶绿素a含量表征)、脱镁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潮间带底栖微藻共鉴定出硅藻和金藻2门29属64种,硅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长菱形藻、舟形藻,底栖微藻的平均丰度为4.01×103个/cm2;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含量随沉积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但B1、B3、C2和C3站位的叶绿素a垂直分布出现了明显的跃层现象,可能是由生物扰动引起,表层(0~1 cm)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平均含量分别为0.59μg/g和0.93μg/g;从水平分布来看,底栖微藻的种类、丰度和表层生物量分布趋势均为离岸0.5 km>0.1 km>1.0 km,这可能与离岸距离不同的潮区所受的光照时间和底质类型有密切关联;鸭绿江口潮间带底栖微藻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6.7 g/(m2·h),由此估算出鸭绿江口潮间带贝类年生产力为9.8万t。由底栖微藻的种类鉴定和初级生产力估算结果可知,春季鸭绿江口潮间带提供的天然饵料种类和数量都适宜开展贝类的增养殖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 底栖微藻 叶绿素A 脱镁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分析
13
作者 王丹丹 李欣 +1 位作者 宋洁 王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9-1560,共12页
【目的】基于环境DNA(eDNA)进行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分析,以验证eDNA技术应用于鱼类物种多样性监测的可行性,为鱼类群落动态监测、水域生态健康评估及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 【目的】基于环境DNA(eDNA)进行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分析,以验证eDNA技术应用于鱼类物种多样性监测的可行性,为鱼类群落动态监测、水域生态健康评估及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22年5—8月在鸭绿江流域(丹东段)设5个采样站点,进行4次环境样本采集,经eDNA抽提、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库对比注释后,通过R语言(4.1.2)、Tableau 2019.4和PRIMER 6.0等进行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分析。【结果】在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5个采样站点共检测到67种鱼类,隶属于14目30科65属,其中,松江鲈和细鳞鲑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鲤、鲫、鳙、鲢、草鱼、鮻、武昌鱼、小黄鱼、光泽黄颡鱼、棘头梅童鱼和乌鳢等11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香鱼和东北七鳃鳗被列入《国家濒危动物名录》和《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石川哲罗鲑、鸭绿江茴鱼和花羔红点鲑被列入《中国东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鲤、鲫、鲢、草鱼、辽宁棒花鱼、马口鱼、东北雅罗鱼、泥鳅、香鱼、公鱼、大银鱼和杂色杜父鱼等在鸭绿江流域(丹东段)各采样站点组成相似,且均为相对丰度较高的优势物种,是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的优势鱼类群体。5个采样站点中,以东港站点的Chao1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高,丹东站点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低。【结论】基于eDNA技术检测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的生态结构复杂且有波动,尤其是野生珍稀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亟待开展鸭绿江珍稀鱼类资源恢复工作,包括实施禁渔制度,重点研究特有濒危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以及加强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监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eDNA) 鱼类 生物多样性 鸭绿江流域(丹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下游3种经济鱼类生长特征及种群参数估算
14
作者 兰婷 严林 +1 位作者 王悦晗 韩雨哲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63-70,共8页
鱼类的生长特性不仅能反映其生长及生存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活环境的质量及生活史情况。本研究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鸭绿江下游捕获3种鱼类(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瓦氏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和拉氏鱥Phoxinuslag... 鱼类的生长特性不仅能反映其生长及生存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活环境的质量及生活史情况。本研究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鸭绿江下游捕获3种鱼类(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瓦氏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和拉氏鱥Phoxinuslagowskii),分析生物学参数与生长特性,通过FiSATⅡ软件估算其死亡系数与开发率。结果显示:唇[鱼骨]、瓦氏雅罗鱼与拉氏鱥的优势年龄组成分别为1 a、1 a~2 a、1 a;b值均近似于3(P>0.05),为匀速生长类型;生长系数K均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在4.46~5.00之间;唇[鱼骨]、瓦氏雅罗鱼与拉氏鱥的拐点年龄分别为2.33 a、1.95 a与1.05 a,相应拐点体长分别为318.52 mm、255.67 mm与115.52 mm。3种鱼类的开发率E均大于E_(max),表明其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应限制捕捞。唇[鱼骨]、瓦氏雅罗鱼与拉氏鱥的最佳起捕体长应为319 mm、256 mm与116 mm。调查研究水域应通过增殖放流、调整增殖放流鱼类数量措施,保持资源量,适当增加唇?、瓦氏雅罗鱼与拉氏鱥的资源量,促进资源利用及可持续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下游 年龄 生长参数 种群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水丰水库外来种梭鲈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研究
15
作者 王兴兵 徐浩然 +5 位作者 寇凌霄 蒋湘辉 魏洪祥 张涛 李赫 刘勇 《渔业研究》 2024年第6期635-644,共10页
【目的】摸清外来种梭鲈(Sander lucioperca)在鸭绿江水丰水库的生长情况。【方法】以2021年6月—2023年9月在水丰水库采样点采集的198尾梭鲈为研究对象,以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对梭鲈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采集的梭... 【目的】摸清外来种梭鲈(Sander lucioperca)在鸭绿江水丰水库的生长情况。【方法】以2021年6月—2023年9月在水丰水库采样点采集的198尾梭鲈为研究对象,以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对梭鲈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采集的梭鲈样本体长为26~520 mm,其中101~200 mm的个体占样本总量的48.5%,体质量为0.3~1935.0 g,151 g以下的个体占样本总量的70.2%;样本由1~5龄5个年龄组组成,以1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50.0%。体长与体质量拟合关系式为Wt=6×10^(-6)Lt^(3.150)(R^(2)=0.9924,n=198,P>0.05),为匀速生长类型。选用直线方程拟合梭鲈体长与脊椎骨半径的关系,其关系式为L=91.14r+24.693(R^(2)=0.9675,n=198)。从生长指标看,梭鲈5龄前的体长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较高,其生长比速平均值为0.366,生长常数平均值为1.679,生长指标平均值为88.573;从第4龄到第5龄,梭鲈的生长比速为0.076、生长常数为0.683、生长指标为36.584,生长速度明显下降。选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梭鲈的生长,体长生长方程为Lt=815.681[1-e^(-0.200(t-0.033))],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t=8409.982[1-e^(-0.200(t-0.033))]3.150;体长生长速度和体长生长加速度方程分别为dL/dt=163.136e^(-0.200(t-0.033))、d^(2)L/dt^(2)=-32.627e^(-0.200(t-0.033)),体长生长速度和体长生长加速度曲线均无拐点,体长生长速度与年龄呈反比,体长加速度与年龄呈正比,体质量生长速度和体质量生长加速度方程分别为dW/dt=5298.289e^(-0.200(t-0.033))[1-e^(-0.200(t-0.033))]2.150、d^(2)W/dt^(2)=1059.658e^(-0.200(t-0.033))[1-e^(-0.200(t-0.033))]1.150[3.150e^(-0.200(t-0.033))-1],体质量生长速度和体质量生长加速度曲线有拐点,体质量生长速度先增加后降低;梭鲈的生长拐点年龄为5.77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557 mm和2525.20 g。【结论】外来种梭鲈能够适应水丰水库的环境,已建立自然种群。目前梭鲈的年龄结构相对简单,属于增长型。【意义】本研究结果可为鸭绿江水丰水库外来种梭鲈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 水丰水库 梭鲈 年龄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1
16
作者 高建华 李军 +3 位作者 汪亚平 白风龙 李家胜 程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4-94,共11页
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 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通角闪石、较稳定矿物绿帘石和石榴石以及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钛铁矿和赤褐铁矿)组成,该组合又可分为四个亚组合。不稳定矿物与稳定矿物含量的比值变化、推移质潮周期输运率和净输运方向计算以及断面的粒度分布特征表明,鸭绿江河口10 m等深线以北地区的底部沉积物主要向上游地区输运。这一结论与以往分析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鸭绿江流域受到了人类活动,尤其受水利工程和人工挖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此外,重矿物分析的初步结果还表明,鸭绿江河口10 m等深线以南的沉积物主要向下游输运,而近岸地区的沉积物可能由东西两端向中间输运,但是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以上结论还有待于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从北黄海东西两个地区的重矿物分布来看,北黄海西部地区的石榴石和电气石等稳定重矿物含量要大于东部地区的,而白云石和云母等不稳定矿物的含量要小于东部的。综合对比北黄海西部与北黄海东部、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来看,前者与后三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沉积物中没有自生黄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区域组合 沉积动力 鸭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17
作者 高建华 李军 +3 位作者 王珍岩 汪亚平 白凤龙 程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0-438,共9页
对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埋藏通量的垂向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独特的动力环境等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评价了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显示,自1920年代到2000年以来,除了Cu的含... 对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埋藏通量的垂向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独特的动力环境等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评价了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显示,自1920年代到2000年以来,除了Cu的含量和埋藏通量逐年减小之外,Cr、Ni、Zn、Cd、Pb、As和Hg的浓度和埋藏通量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为重到严重,其中西水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和总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均最高,重金属污染已经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粒度控制效应不是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分布的最主要影响因素;Cu和其他几种重金属有着不同的来源;最大浑浊带独特的动力机制是造成中水道重金属(除Cu外)的高值分布区和最大浑浊带内的高悬沙浓度分布区相对应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评价 动力机制 最大浑浊带 鸭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分类及变化 被引量:23
18
作者 徐映雪 邵景力 +3 位作者 杨文丰 王卫东 崔亚莉 宋庆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0-504,共5页
遥感技术是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以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G IS技术对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进行定量化研究,查明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分析其1989—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虾田、居民地、滩涂面积增加;芦苇沼... 遥感技术是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以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G IS技术对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进行定量化研究,查明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分析其1989—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虾田、居民地、滩涂面积增加;芦苇沼泽、水田、浅海水域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主要是由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所致。天然湿地的减少,使依赖于湿地生存的动、植物种类大大减少。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应严禁毁苇开荒,逐步退耕还苇,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使本区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变化 滨海湿地 鸭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8
19
作者 严杰 高建华 +3 位作者 李军 李家胜 白凤龙 程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103,共9页
通过对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所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沉积物REE的组成特征及分异模式,确立其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它的物源指示意义。结果显示,鸭绿江沉积物的REE总量较高,其REE组成分异特征与世界其他大河相类似,LREE富集,... 通过对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所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沉积物REE的组成特征及分异模式,确立其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它的物源指示意义。结果显示,鸭绿江沉积物的REE总量较高,其REE组成分异特征与世界其他大河相类似,LREE富集,而HREE相对亏损;源岩是控制该区沉积物REE组成特征的主要因素,风化作用、粒度与重矿物等因素对其影响相对较弱;鸭绿江沉积物REE组成相对上陆壳分异很弱,表明沉积物来源于上游源岩的风化产物;此外,其REE组成/分布模式及分异参数与长江、黄河较为接近,而与韩国一些河流相差较大,因此,可作为鸭绿江入海物质组成代表,指示黄海海洋陆源沉积物物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沉积物 稀土元素 制约因素 鸭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被引量:46
20
作者 高建华 高抒 +1 位作者 董礼先 张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33,共8页
根据鸭绿江河口区 4 个站位的潮周期测量数据和 3 个柱状样的粒度数据,对悬沙的输送规律以及口门地区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悬沙输送方向以及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表明,鸭绿江是一条落潮流占优势的河流,平均流作... 根据鸭绿江河口区 4 个站位的潮周期测量数据和 3 个柱状样的粒度数据,对悬沙的输送规律以及口门地区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悬沙输送方向以及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表明,鸭绿江是一条落潮流占优势的河流,平均流作用、斯托克斯漂移效应以及水深与悬沙浓度的潮变化引起的悬沙输送是其河口区最主要的悬沙输送机制。3 个柱状样粒度参数自东向西的变化反映了鸭绿江口西侧沿岸地区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变小,分选变差,并且更正偏,物源的多元化特征逐渐增强。物源和河口区沿岸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以及潮相的周期变化使 3 个柱状样中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应着不同的粒径分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送 粒度参数 最大浑浊带 输运机制 鸭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