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的致弱及免疫效果的评估
1
作者 程晓霞 陈仕龙 +4 位作者 王劭 肖世峰 江丹丹 朱小丽 陈少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2-1139,共8页
为培育出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V)弱毒株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将强毒SBDSV M15株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中连续传95代(C95),每代均观察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C1~C4代病毒接种的细胞均无CPE,从C5代开始出现CPE;自C50代以后,... 为培育出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V)弱毒株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将强毒SBDSV M15株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中连续传95代(C95),每代均观察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C1~C4代病毒接种的细胞均无CPE,从C5代开始出现CPE;自C50代以后,每代细胞出现CPE达80%的时间由接种后7 d逐渐缩短为5 d。采用《中国兽药典》附录中方法检测每隔10代病毒的纯净性;将每隔10代的病毒感染MDEF,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各代次病毒及测定各代次的病毒滴度(TCID_(50));将各代次病毒分别以不同剂量接种2日龄易感半番鸭,在21 d观察期内观察并记录各组半番鸭的临床症状、计算发病率及死亡率,于观察期结束后,对各组半番鸭称重并测量其喙长、喙宽,计算其喙长宽比等生长发育指标,评估各代次病毒对半番鸭的致病性。纯净性检测结果显示:检测的各代次病毒均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污染;IFA结果显示,感染不同代次SBDSV的MDEF均能被鹅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GPV MAb)识别,出现亮绿色特异性荧光,而阴性对照和其他相关病毒MAb作为一抗的MDEF中均无绿色荧光;病毒滴度测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SBDSV的滴度逐渐升高(10^(2.5)TCID_(50)/0.1 mL~10^(5.5)TCID_(50)/0.1 mL)且趋于稳定的10^(5.5)TCID_(50)/0.1 mL;C10、C30和C50代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均较强,雏鸭均出现了一定的临床症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且雏鸭的发病率分别为87.5%(7/8)、37.5%(3/8)和25%(2/8),但均无死亡;C70代病毒组仅一只鸭出现体重略轻的症状,至C80代已失去对雏鸭的致病性,将致弱病毒命名为SBDSV MA株,将C80代致弱病毒命名为MA0株。将不同代次的致弱病毒MA0~MA15株均以5×10^(5.5)TCID_(50)分别接种2日龄半番鸭和樱桃谷鸭,观察21 d,评估致弱病毒的安全性。将上述不同代次的致弱病毒均以4×10^(3)TCID_(50)接种2日龄半番鸭,7 d后采血测定各组鸭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效价;同时各免疫组以5×10^(4)TCID_(50)的强毒SBDSV M15株攻毒,观察14 d,评估致弱病毒的免疫保护效果。将MA5代病毒在雏半番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评估该病毒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代次致弱病毒(MA0、MA5、MA10、MA15)接种的两种雏鸭均无临床症状且生长发育均良好;各代次致弱病毒接种后7 d全部鸭血清均出现中和抗体,平均抗体效价在3.0Log2以上;攻毒后14 d,各免疫组鸭均无任何临床症状且生长发育良好,与阴性对照组鸭基本一致,且致弱病毒对雏鸭的免疫保护率均达100%;MA5代致弱病毒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每代雏鸭均无任何临床症状,生长发育均正常,且各组实验鸭各器官均未出现剖检病变。上述结果表明,不同代次的SBDSV致弱株均纯净、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和遗传稳定性较强,可作为SBDS弱毒疫苗的候选株,本研究为SBDS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 弱毒株 免疫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亚单位疫苗对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交叉保护力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甘辉群 吴双 +5 位作者 符庆远 甘翔 孙雅鑫 李巨银 桂文龙 刘明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5-83,共9页
为评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SBDS)亚单位疫苗(rBac-JS01 VP2株)对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交叉保护力,本试验选用40只产蛋母鸭和4只成年公鸭随机均分成2个组,疫苗免疫组母鸭免疫接种SBDS亚单位疫苗0.5 mL/只,非免疫对照组不... 为评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SBDS)亚单位疫苗(rBac-JS01 VP2株)对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交叉保护力,本试验选用40只产蛋母鸭和4只成年公鸭随机均分成2个组,疫苗免疫组母鸭免疫接种SBDS亚单位疫苗0.5 mL/只,非免疫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免疫后第2、4、6个月,分别收集各组产蛋母鸭鸭蛋并人工孵化,每个时间段任意选择健康的公、母雏鸭各10只,进行GPV-JS02毒株或MDPV-JS03毒株攻毒,在攻毒后第3、5、7、14天采集雏鸭肛拭子检测排毒情况。此外,免疫后第2、4、6个月,所有产蛋母鸭采血并分离血清,收集鸭蛋并提取和纯化卵黄中和抗体,分别采用GPV-JS02毒株或MDPV-JS03毒株测定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并比较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与被动免疫攻毒保护率的关系。结果显示,产蛋母鸭免疫后第2、4、6个月,疫苗免疫组种蛋所孵雏鸭的GPV-JS02毒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95%、90%和80%,MDPV-JS03毒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75%、70%和60%;GPV-JS02毒株攻毒后,雏鸭排毒分别持续至攻毒后第3、5、5天,MDPV-JS03毒株攻毒后,雏鸭排毒均持续至攻毒后第7天;产蛋母鸭GPV-JS02毒株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9.23±1.33)log_(2)、(8.45±1.14)log_(2)和(7.79±1.02)log_(2);MDPV-JS03毒株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5.93±1.37)log_(2)、(5.15±1.08)log_(2)和(3.48±0.96)log_(2);产蛋母鸭GPV-JS02毒株的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9.06±1.3)log_(2)、(8.49±1.08)log_(2)和(7.70±1.01)log_(2),MDPV-JS03毒株的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5.83±1.25)log_(2)、(5.34±1.02)log_(2)和(3.71±1.64)log_(2);免疫后不同时期的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与被动免疫攻毒保护率变化基本一致,升降趋势相同,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BDS亚单位疫苗(rBac-JS01 VP2株)对GPV可提供有效且持续的交叉保护力,对MDPV也可提供一定的交叉保护力,但比GPV的保护力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儒综合征 亚单位疫苗 鹅细小病毒 细小毒 交叉保护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分离与鉴定
3
作者 孙雨点 宋紫玥 +3 位作者 张洪亮 秦志华 单虎 杨瑞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23-3630,共8页
山东某樱桃谷鸭场出现以患鸭短喙、长舌、生长不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疑似感染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duckling 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virus,SBDSV)。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该病毒,并检测其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首先,通过临床... 山东某樱桃谷鸭场出现以患鸭短喙、长舌、生长不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疑似感染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duckling 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virus,SBDSV)。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该病毒,并检测其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首先,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料PCR检测,确定感染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毒。其次,用SPF鸭胚分离培养病毒后,对病毒进行电镜观察和同源性与系统发育树分析,再检测病毒尿囊液EID_(50)。最后,动物回归试验中,给2日龄樱桃谷鸭口服病毒感染鸭胚尿囊液,观察致病特点,以及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毒分布。结果显示:SPF鸭胚接毒后96~120 h鸭胚死亡,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大小为20~50 nm,尿囊液EID_(50)为10^(-4.85)·0.2 mL^(-1)。尿囊液PCR检测SBDSV为阳性,证明从鸭胚中成功分离培养SBDSV。该病例主要临床表现短喙和体重降低,感染后2周内持续排毒,VP 2片段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毒序列的相似性为99.8%,表明是由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命名为SBDS-SD株。动物回归试验中,出现短喙、腹泻、体重显著降低等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并验证其对樱桃谷鸭具有致病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侏儒综合征 致病性试验 病毒增殖培养 电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喙与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肖世峰 程晓霞 +10 位作者 陈仕龙 林锋强 朱小丽 王劭 俞博 吴南洋 黄梅清 郑敏 王锦祥 陈少莺 俞伏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90-694,共5页
为研究短喙与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本研究以SBDS-GPV M15分离株人工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测定感染鸭发病情况、体重、喙长宽和抗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该病毒可经口服和同居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感染鸭... 为研究短喙与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本研究以SBDS-GPV M15分离株人工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测定感染鸭发病情况、体重、喙长宽和抗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该病毒可经口服和同居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感染鸭症状与自然感染一致,发病率70 %~100 %,死亡率10 %~30 %;耐过鸭的体重和喙长分别为正常鸭的61.1 %~67.6 %和63.1 %~64.8 %;感染后7 d和14 d血清中的抗GPV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0 %~80 %和100 %,直至感染后66 d仍维持在高水平;应用抗GPV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死鸭肝脾心等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上述结果表明SBDS-GPV M15株可经消化道传播,对樱桃谷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以短嘴与矮小综合征为临床特征。本研究可作为相关临床病例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 嘴与矮小综合征 樱桃谷 体重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劭 肖世峰 +7 位作者 林甦 程晓霞 俞博 江丹丹 林锋强 朱小丽 陈仕龙 陈少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为准确诊断鸭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以及鉴别鹅细小病毒感染鸭群中新发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登录的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比对分析,根据该病毒5'非编码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 为准确诊断鸭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以及鉴别鹅细小病毒感染鸭群中新发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登录的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比对分析,根据该病毒5'非编码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SBDS-GPV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显示,水禽细小病毒特异性引物可以扩增得到约200 bp的目的片段,SBDS-GPV PCR产物能够被SspⅠ酶切为140 bp和60 bp两个片段,番鸭细小病毒与德兹西氏病小鹅瘟病毒则不能被酶切,检出SBDS-GPV DNA的最低浓度为2.28×10~7拷贝/μL。利用该方法对14份疑似SBDS临床样品检测,阳性样本采用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SBDS-GPV PCR-RFLP检测的阳性样本经病毒分离均为SBDS-GPV。上述研究表明,该SBDS-GPV 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SBDS的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小综合征 鹅细小病毒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SspⅠ限制性内切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原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传峰 李琦 +2 位作者 陈宗艳 唐井玉 刘光清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我国华东地区商品肉鸭养殖地区暴发了一种以生长迟缓、鸭喙变短、舌头外露下垂、跛行、瘫痪、拉稀以及翅腿易折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暂命名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剖检时可见发病鸭胰腺、肺脏和胸腺等组织... 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我国华东地区商品肉鸭养殖地区暴发了一种以生长迟缓、鸭喙变短、舌头外露下垂、跛行、瘫痪、拉稀以及翅腿易折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暂命名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剖检时可见发病鸭胰腺、肺脏和胸腺等组织出血。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脏、胰腺、肾脏、肺脏和肝脏等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以及充血、出血。RT-PCR/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患鸭组织中存在类似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的特异性核酸,未见其他水禽病毒核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本病病原与经典GPV密切相关。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测发现,患鸭组织中存在GPV特异性的抗原。鉴于本病与经典水禽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表征、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差异性,我们初步确定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原为一种与GPV密切相关的新型鸭细小病毒(Novel duck parvovirus,ND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儒综合征 鹅细小病毒 免疫组化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及其病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元 王建昌 +5 位作者 李玉保 经美 张姗 陈萍 孙继国 袁万哲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8-351,共4页
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肉鸭发生了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变,暂将该病称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为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本研究从山东聊城发病鸭群采集14份病料样品,其中包括舌及各脏器组... 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肉鸭发生了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变,暂将该病称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为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本研究从山东聊城发病鸭群采集14份病料样品,其中包括舌及各脏器组织样品。经PCR方法检测,所有发病鸭肝脏、脾脏中均可检出细小病毒,将其中5份阳性病料样品处理后接种9日龄鸭胚,分离得到1株鸭源细小病毒分离株(命名为SD株)。此外,该分离株的659 bp的Rep和VP1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D株与鹅细小病毒具有相近的遗传进化关系。将该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樱桃谷肉鸭,可以复制出相似病例。结果表明,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自然病例分离到的一株鸭源鹅细小病毒,该病毒可能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儒综合征 细小病毒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樱桃谷北京鸭短喙和侏儒综合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宁康 王丹 +3 位作者 王府民 刘宁 张冰 张大丙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10,13,I0001,共6页
2014年1月至今,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樱桃谷北京鸭商品肉鸭发生了一种疾病。为诊断该病,从1个38日龄感染鸭群选典型病例和外观正常者各9只,对其体重、喙和舌头进行了测量和分析,随后进行了分子检测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典型病例的... 2014年1月至今,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樱桃谷北京鸭商品肉鸭发生了一种疾病。为诊断该病,从1个38日龄感染鸭群选典型病例和外观正常者各9只,对其体重、喙和舌头进行了测量和分析,随后进行了分子检测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典型病例的体重(1.40±0.51 kg)和喙长(4.00±0.26 cm)与外观正常者(2.87±0.51 kg和5.74±0.58 cm)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该病具有半番鸭短喙和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的特征,即喙短、舌头伸出、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用水禽细小病毒的PCR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从37日龄病例采集的36份组织样品均为小鹅瘟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阳性。用VP1和VP3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的结果均显示,樱桃谷北京鸭源毒株与导致半番鸭SBDS的毒株聚为一个分支,二者属GPV的同一类变异株。用GPV阳性样品感染2日龄北京鸭,可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短喙症状。结果表明,GPV变异株与樱桃谷北京鸭SBDS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谷北京 和侏儒综合征 鹅细小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
9
作者 吴南洋 黄梅清 +4 位作者 陈少莺 郑敏 程晓霞 庄晓东 俞伏松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67,共2页
2015年2月以来,福建省漳州、漳浦、龙海等地饲养的半番鸭群流行一种以软脚、短嘴、生长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新疫病(暂名"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病原暂命名为短嘴型小鹅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不仅危害半番鸭,在我国山东、江苏等省... 2015年2月以来,福建省漳州、漳浦、龙海等地饲养的半番鸭群流行一种以软脚、短嘴、生长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新疫病(暂名"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病原暂命名为短嘴型小鹅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不仅危害半番鸭,在我国山东、江苏等省的樱桃谷鸭也大范围流行,发病率为10%~100%,死亡率为2%~10%,僵鸭淘汰率或残鸭率20%~80%,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番 樱桃谷 矮小综合征 嘴型小鹅瘟病毒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研究初报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万哲 崔元 +5 位作者 经美 李玉保 王建昌 张姗 陈萍 孙继国 《中国动物保健》 2016年第5期73-74,共2页
本文通过病原分离鉴定及动物回归实验,确定了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原为鸭细小病毒。
关键词 细小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喙矮小综合征灭活苗母源抗体消长及其被动保护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世峰 程晓霞 +7 位作者 陈仕龙 林锋强 朱小丽 王劭 俞博 江丹丹 陈少莺 俞伏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3-746,共4页
为了解实验室试制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后代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被动保护效果,本研究收集了160份SBDS灭活疫苗免疫樱桃谷鸭种鸭后代不同日龄的血清,用鹅细小病毒(GPV)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PAI)跟踪检测抗体效价,并对8日... 为了解实验室试制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后代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被动保护效果,本研究收集了160份SBDS灭活疫苗免疫樱桃谷鸭种鸭后代不同日龄的血清,用鹅细小病毒(GPV)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PAI)跟踪检测抗体效价,并对8日龄不同母源抗体雏鸭进行攻毒,记录发病情况并测定攻毒后第14 d的体重、喙长宽值。结果显示,樱桃谷种鸭免疫SBDS灭活疫苗后能够使其后代携带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至10日龄为2.4±0.7514(-log2),阳性率100%;21日龄为0.2±0.37(-log2),阳性率15%。拟合出1日龄~14日龄母源抗体消长曲线公式为y=6.409e^(-0.10x),R^2=0.99421,其中y表示抗体水平,x表示日龄。母源抗体被动保护试验结果显示雏鸭母源抗体LPAI效价≥2(-log2)可抵抗SBDSV强毒攻击,获得有效被动保护。表明SBDS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可保护其后代雏鸭抵抗SBDSV强毒感染,有效被动保护期10 d以上。本研究为鸭SBDS的免疫程序制定和有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 灭活疫苗 母源抗体 被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景晁 孙法良 +5 位作者 于可响 田永强 周开锋 李惠敏 李桂明 宋敏训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4-66,共3页
为了解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对山东部分养鸭密集地区的养殖户进行了走访,通过现场调研、临床剖检结合实验室诊断对该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生物安全、饲养管理、... 为了解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对山东部分养鸭密集地区的养殖户进行了走访,通过现场调研、临床剖检结合实验室诊断对该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生物安全、饲养管理、药物保健等方面提出了防控措施和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儒综合征 流行特点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诊断鸭短嘴矮小综合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俞博 朱小丽 +1 位作者 程晓霞 陈少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32-1334,共3页
应用抗鹅细小病毒(GPV)单克隆抗体(Mab E16)为一抗,建立检测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GPV)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并对人工感染SBDS-GPV的发病鸭和临床送检鸭短嘴矮小综合征(SBDS)病鸭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胰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应用抗鹅细小病毒(GPV)单克隆抗体(Mab E16)为一抗,建立检测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GPV)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并对人工感染SBDS-GPV的发病鸭和临床送检鸭短嘴矮小综合征(SBDS)病鸭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胰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识别鹅细小病毒抗原呈现亮绿色特异荧光,而与MPV、MDRV、NDRV、DHV、DPV、PMV等其他鸭病病原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SBDS-GPV人工感染发病鸭和SBDS临床病鸭组织,均不同程度出现亮绿色荧光,其中人工感染发病鸭阳性率100%(5/5),临床送检病鸭阳性率91.7%(11/12)。表明建立的IFA具有快速、特异等优点,可用于SBDS的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小综合征 抗GPV单抗 间接免疫荧光法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综合防控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俊强 乔宏兴 +2 位作者 郭宏伟 张立恒 付运星 《养殖与饲料》 2020年第7期115-116,共2页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是由鸭源细小病毒引起的,在国内部分鸭场流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从种源、免疫、环境、饲料、饮水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抵抗力,减少该病的发生,促进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侏儒综合征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番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诊断
15
作者 付环茹 赵敏 万春和 《福建畜牧兽医》 2023年第4期110-111,共2页
2023年1月,福建漳州某番鸭养殖场番鸭(约65日龄)生长迟缓,临床表现为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剖检主要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对该病例进行常规实验室病原核酸检测发现,该病例为新型番鸭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共感染。现将该病例的诊断情况做一... 2023年1月,福建漳州某番鸭养殖场番鸭(约65日龄)生长迟缓,临床表现为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剖检主要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对该病例进行常规实验室病原核酸检测发现,该病例为新型番鸭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共感染。现将该病例的诊断情况做一简要报道,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侏儒综合征 新型番细小病毒 圆环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喙型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鸭的排毒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俞博 林甦 +3 位作者 陈仕龙 程晓霞 陈秀琴 陈少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5-229,共5页
本研究以短喙型鹅细小病毒(SBDS-GPV,M15株)口服感染2日龄健康易感半番鸭,采集感染后(PI)3、5、7、10、12、14、21d的口咽和泄殖腔棉拭子,应用荧光定量PCR(qPCR)、病毒分离(VI)结合免疫荧光法(IFA)测定雏鸭感染后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q... 本研究以短喙型鹅细小病毒(SBDS-GPV,M15株)口服感染2日龄健康易感半番鸭,采集感染后(PI)3、5、7、10、12、14、21d的口咽和泄殖腔棉拭子,应用荧光定量PCR(qPCR)、病毒分离(VI)结合免疫荧光法(IFA)测定雏鸭感染后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qPCR法检测SBDS-GPV感染雏鸭的口咽和泄殖腔排毒时间分别为PI 3~10d和PI 3~14d;病毒分离结合IFA检测SBDS-GPV感染雏鸭的泄殖腔排毒时间为PI5~10d。研究结果在国内外首次明确了雏鸭感染SBDS-GPV后可经口咽和泄殖腔向外界排毒,且泄殖腔排毒水平高于口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番 矮小综合征(SBDS-GPV) 排毒规律 荧光定量PCR 病毒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鹅细小病毒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被引量:5
17
作者 乔丹丹 刘婷隽 +1 位作者 陈全刚 胡安康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第2期72-75,共4页
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引起的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可导致鸭的“大舌病”,常出现胫骨骨折、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等症状,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NGPV主要感... 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引起的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可导致鸭的“大舌病”,常出现胫骨骨折、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等症状,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NGPV主要感染樱桃谷鸭、北京鸭、番鸭和半番鸭等。本文就NGPV病的病因分析、流行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免疫防控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鹅细小病毒 与侏儒综合征 诊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及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文汉元 《湖南畜牧兽医》 2024年第5期17-19,共3页
新型鹅细小病毒病是由新型鹅细小病毒引起以雏鸭腿软瘫痪、鸭喙变短、舌头外露、生长发育受阻等为主要症状的疫病。2019年该病在临武县内某麻鸭养殖场迅速传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相关实验室检测,确诊为新型鹅细小... 新型鹅细小病毒病是由新型鹅细小病毒引起以雏鸭腿软瘫痪、鸭喙变短、舌头外露、生长发育受阻等为主要症状的疫病。2019年该病在临武县内某麻鸭养殖场迅速传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相关实验室检测,确诊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通过综合防控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流行。文章对此次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鹅细小病毒 侏儒综合征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番鸭细小病毒的发现及其感染的临床表现 被引量:21
19
作者 黄瑜 万春和 +7 位作者 傅秋玲 陈红梅 傅光华 陈翠腾 程龙飞 程小兵 施少华 林建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2-445,共4页
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部分鸭场或养鸭户的雏半番鸭和台湾白鸭出现低病死率,约于40日龄起脚易断、上喙变短占近30%,至出栏时残次鸭达60%;免疫接种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活疫苗的雏番鸭依然发生类雏番鸭&qu... 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部分鸭场或养鸭户的雏半番鸭和台湾白鸭出现低病死率,约于40日龄起脚易断、上喙变短占近30%,至出栏时残次鸭达60%;免疫接种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活疫苗的雏番鸭依然发生类雏番鸭"三周病",除出现死亡外,幸存鸭的番鸭翅脚易断、上喙变短,83%感染鸭成为僵鸭,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经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和实验室感染试验,发现其病原为与原经典的雏番鸭细小病毒(MDPV)在基因组上、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的番鸭细小病毒,鉴于此,将之暂定名为新型番鸭细小病毒(NMD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番细小病毒 雏番 雏半番 临床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樱桃谷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分离及分子特征解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贾婧宇 秘清灵 +4 位作者 李勇霖 李玉峰 于可响 王建业 朱国强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3,共7页
为了深入揭示引起樱桃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鹅胚增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份SBDS典型病例在9日龄鹅胚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成功分离到3... 为了深入揭示引起樱桃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鹅胚增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份SBDS典型病例在9日龄鹅胚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成功分离到3株NGPV,分别为SDHT16、SDJN19和SDLC19。3株病毒均能在鹅胚中稳定传代,但致死鹅胚的时间明显长于经典型GPV。3株NGPV之间基因组的同源性高达98.9%~99.7%,而与经典GPV强毒株的同源性则稍低,为95.2%~96.1%。基于3株NGPV与已发表的NGPV毒株和经典GPV强毒株的编码蛋白比对分析显示,与国内经典GPV强毒株相比,NGPV毒株结构蛋白VP1共产生了16个氨基酸点突变,其中9个氨基酸位点与欧洲的B株相同;非结构蛋白Rep1则产生了12个氨基酸位点突变。与经典GPV LH株的末端倒置重复序列(ITR)相比,SDHT16、SDJN19和SDLC19在ITR的回文区茎部分别多出2、4、4个碱基,ITR的同源性达到98.1%~100.0%,而与LH株的同源性为93.0%~94.0%。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NGP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小综合征 新型鹅细小病毒 分离 分子特征 末端倒置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