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觉电生理
1
作者 常青 王文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了解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自身的电生理改变特点及特征性的 ERG表现。方法 诊断明确的 7例 (14只眼 )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未用药物干预前2~ 7a的视网膜电生理的长期随访。结果 随着疾病的发展 ,ERG和 EOG均出现... 目的 了解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自身的电生理改变特点及特征性的 ERG表现。方法 诊断明确的 7例 (14只眼 )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未用药物干预前2~ 7a的视网膜电生理的长期随访。结果 随着疾病的发展 ,ERG和 EOG均出现异常。其中最早的 ERG改变为锥细胞 ERG潜伏期延长 ;随之杆细胞 ERG b波振幅下降 ,锥细胞ERG b波的振幅下降较晚 ;a波振幅的下降晚于 b波 ,且下降不成比例 ,出现典型负相ERG。结论 负相 ERG可作为诊断此疾病的特征性 ERG,它表明疾病主要累及视网膜神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电图 眼电图 视觉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恩沛 孙先勇 +3 位作者 高荣玉 刘建东 李南 杨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的PCV并发sPED患者共13例(13眼),所有患眼术前接受过至少3次(每月1次)的玻璃体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雷珠单抗)注射治疗,且治疗无效。检测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凹PED高度及宽度变化,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患眼BCVA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7,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RT均较术前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0、-3.180、-3.110、-3.180,P=0.001、0.001、0.002、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PED高度和宽度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13眼平均接受过(4.15±1.40)次玻璃体内注药(雷珠单抗)治疗,治疗时间为(5.92±3.95)个月(相当于每6周注射1次)。术后随访6个月内13眼平均接受了(2.31±1.97)次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相当于每10周注射1次)。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CRT的降低量呈弱正相关(r=0.416,P=0.203);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PED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8、0.209,P=0.520、0.538)。术后1个月时,9眼出现PED复发或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后期配合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PED均改善。术后6个月时,3眼黄斑中心凹下PED完全消失,视网膜解剖完全复位,1眼黄斑区视网膜仍存在活动性渗出。13眼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全身及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PCV并发sPED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CRT和改善PED,减少PED长期存在对视网膜的损害,但对术后6个月时患者BCVA的提高无明显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抽液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合并玻璃体出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8
3
作者 于滨 冉莉莉 +1 位作者 张晶 李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0-691,共2页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或呈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息肉状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严重者可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目前常...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或呈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息肉状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严重者可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目前常用的治疗PCV的方法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但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PCV病变单纯应用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效果不佳,且因眼底无法窥见而不能实施PDT治疗.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积血清除术可有效清除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的积血,但术后并发症多,视力恢复不理想,且常需行硅油填充术,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可抑制眼内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病灶区的渗出和水肿.故本研究中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法对伴有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PCV患者进行治疗,并评价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单抗治疗 玻璃体出血 玻璃体手术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玻璃体腔注射 玻璃体积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有色素上皮萎缩带或慢性神经上皮脱离通道表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11眼病灶区出现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高通透性改变;而PCV组21眼均出现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其中12眼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OCTA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4眼病灶部位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血流信号,其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表现为粗颗粒形态的斑驳状血流信号;PCV组15眼可检出息肉样病变,表现为高反射信号,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12眼检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病变,表现为血管样结构的高血流信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CCSC组7眼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PCV组12眼为波浪形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组成的双层征,10眼为陡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指状突起(或称PED峰),18眼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CCSC组患者治疗随访时,OCTA检查发现2眼继发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CCSC与PCV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另外,OCTA能够较好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结构,可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多模式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4
5
作者 邓雪莲 干雪梅 +1 位作者 董燕 张燕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0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光动力学(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诊断为CSC,且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而不宜进行普通激光治疗的患者,按PDT治疗时光敏剂给... 目的探讨光动力学(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诊断为CSC,且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而不宜进行普通激光治疗的患者,按PDT治疗时光敏剂给药的一半剂量给药,再给予激光照射。治疗前后实施相应护理措施。结果 20例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有明显改善。治疗后1个月FFA检查,渗漏点消失17例,轻度着染3例;OCT见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16例,残留少量视网膜下积液4例;3个月后20例患者的渗漏点均消失,OCT见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1年后20例患者黄斑部均无渗漏,OCT未见视网膜下积液。结论 PDT治疗CSC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改善症状。治疗时准确计算及配制光敏剂,注射时尽量选择手臂粗大的静脉,严防光敏剂渗漏;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光的方法,防止皮肤灼伤等切实有效的护理是确保PDT治疗CSC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黄斑 变性 视力 光动力学疗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冉 李加青 +4 位作者 李涛 曾婧 潘间英 丁小燕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1-847,共7页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果】共95例患者(106眼)纳入该研究,其中18眼(16.98%)出现广泛性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mhPED)伴或不伴视网膜下大出血(MSH),总范围大于12个视盘面积;在无mhPED/MSH的98眼中,78眼(79.59%)可见双线征,71眼(72.45%)见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2眼(42.86%)见拇指样隆起息肉病变,65眼(66.33%)见视网膜下积液,20眼(20.41%)见视网膜层间积液,29(29.59%)眼见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结论】双线征、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拇指样息肉病灶以及视网膜下出血是PCV在SD-OCT上常见的5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双眼线征和色素上皮脱离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双线征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薛晓阳 刘勃实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例1眼;男5例,女7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65.67±8.09)岁;人工晶状体眼2眼,合并白内障10眼;高血压9例,糖尿病2例。SMH持续时间为2~25 d,平均(14.67±8.03)d。患眼均行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采用OCT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观察患者手术后眼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BCVA(LogMAR)分别为1.58±0.63、1.12±0.49、1.07±0.44和0.59±0.19,不同时间点患眼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35,P<0.001),其中术后6个月患眼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606.25±204.67)、(379.83±92.05)、(313.75±60.87)和(267.75±73.07)μm,不同时间点患眼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20,P<0.001),其中术后1、3、6个月患眼CRT较术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眼于术后3个月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随访期间6眼因PCV复发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共注射给药16次。术后1、3、6个月内平均抗VEGF注射次数分别为(0.3±0.5)、(1.3±1.4)和(2.7±2.0)次。结论在SMH的治疗中,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可提高患眼BCVA,降低CRT,减轻血凝块对视网膜的损伤,促进患眼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割 黄斑下出血 视网膜下注射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图像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文清 宋艳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9-853,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并分析黄斑结构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遵循3+PRN方案对确诊为PCV的患...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并分析黄斑结构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遵循3+PRN方案对确诊为PCV的患者31例31眼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er macular thickness,CMT)、总黄斑体积(total macular volume,TMV)、视网膜下液高度(subretinal fluid height,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高度(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height,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面积(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area,PEDA)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体积(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volume,PEDV)的变化;并以3个月为单元,对BCVA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时间段进行logMAR BCVA变化量与OCT各项检测指标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CMT、TMV、SRFH、PEDH、PEDA、PEDV 6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MT、TMV、SRFH在治疗后3个月基本达到治疗的峰值,而PEDH、PEDA、PEDV在治疗后6个月才逐渐稳定。BCVA在治疗后3个月明显提高,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BCV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时间段的△logMAR BCVA与△CMT、△SRFH、△PEDV呈正相关(r=0.456、0.381、0.475,均为P<0.05),与△TMV、△PEDH、△PEDA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3+PRN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可以在治疗后3个月有效地降低PCV患者CMT、TMV、SRFH,提高BCVA,但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恢复比视网膜内液或视网膜下液吸收慢;OCT可对PCV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定量测量,CMT、SRFH、PEDV的下降程度反映了前3个月BCVA的提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体积 视网膜下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娟娟 黎铧 +1 位作者 胡竹林 张利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不同病变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的特征,以期为AMD不同类型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将96例(124眼)...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不同病变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的特征,以期为AMD不同类型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将96例(124眼)患者分为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合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等检查方法对以上几类病变中PED大小、形态、病变性质、预后等重要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比总结。结果 96例患者中RAP-PED为10例(10. 42%)、PCV-PED为32例(43. 75%)、CNV-PED为54例(45. 83%)。RAP-PED多为浆液性、双眼发病。PCV-PED多为多灶性、出血性,且多为单眼发病。CNV-PED的数量形态表现多样,大小不等相连,形成"波浪样"外观。结论加深对各类型AMD中PED发生的几率、类型、合并症以及预后等的认识,有助于更为精确指导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视网膜血管瘤增生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多模式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经治疗的CSC与PCV黄斑区及脉络膜微血管血流比较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心恺 戴荣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2-840,共9页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未经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未经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深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单眼CSC患者20例20眼、单眼PCV患者16例16眼及健康对照19人19眼。所有受试眼均采用Optovue OCTA仪进行中心凹6 mm×6 mm扫描,并采用内置ReVue软件自动测量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RVD)、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DRVD)、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周围300μm环形区域内血流密度。采用Optovue OCTA HD模式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CSC、PCV患眼CFT、SFCT与OCTA测量血流密度、FAZ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SC组、PCV组和健康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44、9.006、5.617,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增加,PCV组受检眼中心凹区SRVD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CSC组比较,PCV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个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3,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CV组和CSC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检眼ORVD和CC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931、19.412,均P<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ORVD和CCVD均明显减小,PCV组受检眼CCVD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SC组受检眼ORVD较PCV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组CF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9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和PCV组比较,CSC组受检眼CFT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个组间SFCT、FAZ面积、FAZ周长及FAZ环形区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83、0.906、0.819、1.530,均P>0.05)。CSC组中CFT与旁中心凹区DRVD、ORVD测定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5、-0.516,均P<0.05);PCV组中CFT与ORVD测定值呈显著负相关(r=-0.585,P<0.05)。CSC组和PCV组中SFCT与各血流密度和FAZ相关参数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区浅层毛细血管充血、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可能为CSC和PCV早期共同的病理机制,外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是2种疾病CFT变化共同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