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鳢苗种培育技术总结
1
作者 单金鑫 邹兰柱 +2 位作者 朱宁东 刘运刚 于健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第7期59-59,共1页
乌鳢属鳢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大部分省、市都有分布,但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不快,产量不高。乌鳢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乌鳢还具有强身健体,补血收敛,利湿去瘀的功效,病后、手术后食用,有生肌补血,加速伤口愈... 乌鳢属鳢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大部分省、市都有分布,但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不快,产量不高。乌鳢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乌鳢还具有强身健体,补血收敛,利湿去瘀的功效,病后、手术后食用,有生肌补血,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种培育技术 高原地区 自然环境 营养丰富 强身健体 伤口愈合 鳢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乌塘鳢的群体生物学研究 Ⅱ.生化遗传变异
2
作者 李刚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2期80-85,共6页
用同工酶谱法发现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 sinensis四个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很低,在所检测的30个基因座位中,多态座位比例只有0—10%,平均杂合度仅为0.2—0.5%,物种的平均杂合度为0.33±0.10%。四个群体共享常见的等位基因。虽然... 用同工酶谱法发现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 sinensis四个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很低,在所检测的30个基因座位中,多态座位比例只有0—10%,平均杂合度仅为0.2—0.5%,物种的平均杂合度为0.33±0.10%。四个群体共享常见的等位基因。虽然其中三个群体拥有特有的等位基因,但其基因频率都未超过5%。四个群体的Nei氏遗传距只有1.68—12.13×10^(-5)。据分析,近交可能是遗传变异水平低和形态特征分化差的主要原因。种苗生产上应注意广泛采集不同地理群体的鱼作亲鱼,以丰富养殖群体的基因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乌塘 鳢形目 生化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乌鳢苗种驯食膨化颗粒饵料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曾立新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5-65,共1页
白乌鳢又名白乌鱼、白乌棒、白甲乌鳢,体型同普通乌鱼一样,网体色白而获名。均属鳢形目、鳢科。白乌龟肉细嫩,味道鲜美,骨刺少.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有去淤生津,滋补调养,促进人体生肌补血,愈合伤口,祛湿利尿,催乳等药效。
关键词 膨化颗粒饵料 技术 驯食 苗种 营养价值 鳢形目 乌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黑鱼”效益好
4
作者 赵松娥 《农家致富》 2008年第16期6-7,共2页
乌鳢,鳢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乌棒、财鱼、蛇头鱼等乌鳢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局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均覆盖着鳞片.口大,下颔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背鳍和臀鳍基部部很大,尾鳍圆形体色... 乌鳢,鳢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乌棒、财鱼、蛇头鱼等乌鳢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局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均覆盖着鳞片.口大,下颔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背鳍和臀鳍基部部很大,尾鳍圆形体色暗黑,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头侧有2条纵横的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及尾鳍上都有黑色相间的条纹;胸鳍和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黑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鱼 效益 养殖 背鳍 鳢形目 圆筒状 均覆盖 尾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生鱼池塘养殖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文衍红 杨琼 +2 位作者 黄杰 周焕佳 司徒玲 《水产养殖》 CAS 2013年第6期4-6,共3页
杂交生鱼即杂交鳢,是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 maculate)的杂交后代,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特点。乌鳢、斑鳢等鳢形目鱼类在两广地区被称为"生鱼",地方名又叫黑鱼或花鱼。生鱼是名贵淡水经济鱼类,肉嫩味美,骨刺少,具有... 杂交生鱼即杂交鳢,是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 maculate)的杂交后代,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特点。乌鳢、斑鳢等鳢形目鱼类在两广地区被称为"生鱼",地方名又叫黑鱼或花鱼。生鱼是名贵淡水经济鱼类,肉嫩味美,骨刺少,具有去瘀生新、拔毒生肌的功效,在我国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视为病人病后康复莳选的滋补佳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试验 杂交 生鱼 淡水经济鱼类 杂交后代 生长速度 抗病力 鳢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