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石墨含量鳞片石墨/铜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犇 张东卿 +4 位作者 李香粉 郭晓慧 师晶 刘占军 郭全贵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5,共8页
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制备出高石墨含量的鳞片石墨/铜复合材料。研究了高石墨含量对鳞片石墨/铜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石墨体积分数的增加(72.08 vol.%~93.34 vol.%),复合材料的密度降低(4.07~2.63 g cm^-3);电导率降... 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制备出高石墨含量的鳞片石墨/铜复合材料。研究了高石墨含量对鳞片石墨/铜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石墨体积分数的增加(72.08 vol.%~93.34 vol.%),复合材料的密度降低(4.07~2.63 g cm^-3);电导率降低(14.71%~2.45%国际退火铜标准);面向热导率先增加后降低,在石墨体积分数为82.6%时,面向热导率达到最大值为663.73 W m^-1K^-1;面向热膨胀系数降低(6.6×10^-6~2.2×10^-6K^-1);抗弯强度降低(42.48~14.63 MPa),抗压强度降低(45.75~20.46 MPa)。鳞片石墨在复合材料中高度取向排列,分布均匀。并对预测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模型进行修正,发现测量结果和模型预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积分数 鳞片石墨/铜复合材料 热导率 热膨胀系数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石墨对铜/石墨复合材料自润滑膜形成规律的影响
2
作者 张地 解挺 张俊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8,共4页
为研究不同形态石墨对铜/石墨复合材料摩擦过程中固体自润滑膜形成的影响,文章以雾化纯铜粉作为基体材料,片状石墨粉和球状石墨粉分别作为固体润滑相,利用常规粉末冶金法制备样品;并研究了石墨形态对铜/石墨复合材料的力学、自润滑膜覆... 为研究不同形态石墨对铜/石墨复合材料摩擦过程中固体自润滑膜形成的影响,文章以雾化纯铜粉作为基体材料,片状石墨粉和球状石墨粉分别作为固体润滑相,利用常规粉末冶金法制备样品;并研究了石墨形态对铜/石墨复合材料的力学、自润滑膜覆盖率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片状石墨的复合材料比加入球状石墨的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低,但磨损量高;加入片状石墨,可使自润滑膜覆盖率增大,但因复合材料的硬度较差,耐磨性变低;加入球状石墨,虽然自润滑膜覆盖率略少,但复合材料的硬度较高,耐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复合材料 石墨形态 自润滑膜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铜石墨烯添加量对NiFe_(2)O_(4)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王雪芹 钱映 张志刚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以化学镀铜石墨烯作为增强相,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石墨烯增强NiFe_(2)O_(4)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重点探讨了镀铜石墨烯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对该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气孔率、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镀铜石墨烯可以有效... 以化学镀铜石墨烯作为增强相,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石墨烯增强NiFe_(2)O_(4)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重点探讨了镀铜石墨烯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对该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气孔率、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镀铜石墨烯可以有效提高NiFe_(2)O_(4)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能;当镀铜石墨烯添加量为3%时,材料的气孔率获得最小值2.30%,抗弯强度达到最大值71.03 MPa,强度剩余率为95.01%;添加适合的石墨烯可以改善相界面的结合强度,进而提升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NiFe_(2)O_(4)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化学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含量对TiB_(2)/石墨-铜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摩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钟斌 王元龙 +2 位作者 于正洋 李飞 丁春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91,共9页
目的针对铜基石墨复合材料强度低、界面结合弱等问题,采用TiB_(2)陶瓷颗粒作为增强体以改善基体缺陷并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方法以8%(质量分数)镀铜石墨粉、纯度99.99%电解铜粉和TiB_(2)陶瓷颗粒为原料,采用火花等离子烧结法(SPS)... 目的针对铜基石墨复合材料强度低、界面结合弱等问题,采用TiB_(2)陶瓷颗粒作为增强体以改善基体缺陷并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方法以8%(质量分数)镀铜石墨粉、纯度99.99%电解铜粉和TiB_(2)陶瓷颗粒为原料,采用火花等离子烧结法(SPS)制备了TiB_(2)/铜-石墨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对TiB_(2)/铜-石墨复合材料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TiB_(2)含量对TiB_(2)/石墨-铜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TiB_(2)在铜-石墨复合材料基体中的分布相对均匀,与铜基体形成致密结合。随TiB_(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持续增加,密度先增大后减小,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当TiB_(2)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时,密度达到最大值8.02 g/cm^(3),电阻值达到最小值0.024μΩ·m。当TiB_(2)添加量为4.5%~6%(质量分数)时,TiB_(2)/铜-石墨复合材料耐磨性能显著提高,磨损率达到最低值1×10^(−6)mm^(3)/(N·m),与铜-石墨复合材料相比,降低了57%。结论TiB_(2)陶瓷颗粒可有效改善基体缺陷、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通过微观形貌分析可知,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并伴随轻微剥层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2)颗粒 火花等离子烧结(SPS) TiB_(2)/铜-石墨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铜复合材料累积叠轧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杨旭东 张全鑫 张晓波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8-256,共9页
采用纤维铜网为增强体,以纯铝板为基体,通过累积叠轧方法成功制备了铝/铜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万能拉伸试验机对多层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铜网经多道次轧制破碎后均匀分... 采用纤维铜网为增强体,以纯铝板为基体,通过累积叠轧方法成功制备了铝/铜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万能拉伸试验机对多层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铜网经多道次轧制破碎后均匀分布在铝基体中。铝铜界面线扫描分析结果表明,扩散层厚度从4.63μm增加到6.09μm,有利于铝/铜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透射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铝晶粒主要呈长条状结构,晶粒尺寸从1.17μm细化到0.64μm,表明其主要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铝/铜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为171 MPa,随轧制道次的增加呈相同的趋势。不同轧制道次下的铝/铜复合材料均为韧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复合材料 累积叠轧 增强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化学镀铜对放电等离子烧结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浪 陈猛 +4 位作者 谭东灿 苏玉琴 钟钢 邹爱华 李志鹏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2,共8页
通过化学镀方法得到镀铜石墨烯粉末,再通过静电自组装方法将镀铜石墨烯粉末与铝粉混合,然后经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镀铜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0.1%,0.2%,0.3%,0.4%,0.5%)镀铜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通过化学镀方法得到镀铜石墨烯粉末,再通过静电自组装方法将镀铜石墨烯粉末与铝粉混合,然后经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镀铜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0.1%,0.2%,0.3%,0.4%,0.5%)镀铜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并与质量分数0.1%未镀铜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镀铜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分散均匀,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均在99%以上;铝和铜发生反应生成了中间相Al_(2)Cu,但未有Al_(4)C_(3)界面相生成;镀铜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能均优于未镀铜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随着镀铜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磨损质量损失和摩擦因数均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当镀铜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0.2%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其硬度为74.7 HV,磨损质量损失和摩擦因数均最小,分别为0.0023 g和0.259,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石墨 化学镀 放电等离子烧结 Al_(2)Cu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参量对超大颗粒石墨/铜基复合材料基本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张铭君 程伟 +3 位作者 刘培生 宋帅 程瑜扬 李翔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2-340,共9页
添加超大石墨颗粒来提高铜的润滑性能具有制备操作简便、工艺成本低等优点。文章在研制超大粒度石墨颗粒作为功能相的铜基复合材料基础上,探讨制备工艺参量对该复合材料热导率、压缩强度和摩擦系数等基本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复合制... 添加超大石墨颗粒来提高铜的润滑性能具有制备操作简便、工艺成本低等优点。文章在研制超大粒度石墨颗粒作为功能相的铜基复合材料基础上,探讨制备工艺参量对该复合材料热导率、压缩强度和摩擦系数等基本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复合制品的热导率明显大于采用等质量的较小粒度石墨原料的复合制品;石墨含量越多,颗粒越小,铜/石墨复合样品的热导率就越低。结果表明,该复合制品的规定非比例压缩强度和抗压强度均明显高于采用较小石墨颗粒的复合制品,其力学性能主要与石墨颗粒大小和添加量有关。在本工作的粒度范围(120~1500μm)和含量范围(5%~15%)内,石墨颗粒越大,含量越少,其复合制品的力学强度就越好。研究还表明:该复合制品的摩擦系数与采用等质量的较小粒度石墨原料的复合制品基本相当;对于摩擦性能,本工作中的石墨含量以10%为佳,粒度以32目即约为720μm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石墨复合材料 热导率 压缩强度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鳞片石墨填充PA66导热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黄自华 陈潜 +1 位作者 杨旖莎 李笃信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2,共4页
利用鳞片石墨(FG)的高导热性能,采用熔融共混法将鳞片石墨填充于聚酰胺66(PA66)中,制备出FG/PA66导热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填充量以及粒径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FG填充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率显著增加,... 利用鳞片石墨(FG)的高导热性能,采用熔融共混法将鳞片石墨填充于聚酰胺66(PA66)中,制备出FG/PA66导热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填充量以及粒径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FG填充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率显著增加,而力学性能逐渐降低。当填充量为50%时,导热率达到了3.07 W/(m·K),是纯PA66的12.3倍。力学性能在50%填充量时为最小值,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59.3 MPa和3.03 kJ/m^2。在相同填充量下,复合材料的导热率随着粒径增大而增大,当鳞片石墨的填充量为40%,填料粒径为150μm时,导热率达到最大值,为2.38 W/(m·K)。力学性能随粒径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粒径为100μm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片石墨 PA66 导热复合材料 导热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D合成三维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及其超高导电性(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军 马瑜 付金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4-370,共7页
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具有超高导电性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仍未成功开发和应用。本研究利用铜粉烧结内部形成三维微孔,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合成石墨烯-铜异质结构。将其挤压成直径为4 mm的铜-石墨烯复合线材... 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具有超高导电性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仍未成功开发和应用。本研究利用铜粉烧结内部形成三维微孔,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合成石墨烯-铜异质结构。将其挤压成直径为4 mm的铜-石墨烯复合线材,测量了其在室温和高温下的电导率,获得了导电率(101.0%IACS)高于国际退火铜(100%IACS)的铜-石墨烯复合材料,且石墨烯-铜复合导线的高温载流量比纯铜线高5.45%。本研究为获得超高导电性铜基复合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复合材料 电导率 三维微孔结构 载荷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聚苯胺/鳞片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电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玉恒 方卫民 马小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3-437,共5页
采用湿法制备了导电聚苯胺/鳞片石墨导电复合材料.通过对其电阻、IR、SEM、DMA进行表征,以及运用层积模型对复合材料体系电学性能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用偶联剂处理过的复合材料比未处理的在电阻性能上有较大改善,石墨粒子开始形成导电... 采用湿法制备了导电聚苯胺/鳞片石墨导电复合材料.通过对其电阻、IR、SEM、DMA进行表征,以及运用层积模型对复合材料体系电学性能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用偶联剂处理过的复合材料比未处理的在电阻性能上有较大改善,石墨粒子开始形成导电网络时的体积分数临界值Φc降低到1.43%.IR和DMA验证了温度升高使聚苯胺基体结构向苯-苯式转化,这一过程导致体系电阻在80℃之后呈下降趋势.层积模型对复合材料体系的拟合结果较好地符合了电导率与体积分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苯胺 鳞片石墨 复合材料 导电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白伟伟 杨琳 肖治理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9-72,共4页
以三维泡沫铜为基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得到石墨烯铜复合体,同时解决了石墨烯在铜基体中分散性和界面结合问题,再用铜粉填充泡沫铜孔隙,然后真空热压制备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探究了石墨烯对铜基体复合材料导电性及拉伸性能的增强效... 以三维泡沫铜为基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得到石墨烯铜复合体,同时解决了石墨烯在铜基体中分散性和界面结合问题,再用铜粉填充泡沫铜孔隙,然后真空热压制备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探究了石墨烯对铜基体复合材料导电性及拉伸性能的增强效果。研究发现,石墨烯对铜基体性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在50 sccm甲烷通量下15 min时沉积的石墨烯性能增强效果最佳。热压制备的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达到86.2%IACS,抗拉强度提高到338 MPa,屈服强度也达到21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化学气相沉积 石墨复合材料 导电性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铜-石墨烯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提升方法
12
作者 丛浩熹 周阳 +4 位作者 乔力盼 姬振宇 王健 任瀚文 李庆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96-2506,I0035,共12页
直线推进机构的轨道因滑动电弧烧蚀严重易导致发射失败,研究新的耐烧蚀金属材料是提高发射效率的关键,目前鲜有性能优异的铜-石墨烯复合材料(CuGr)在极端工况下滑动电弧烧蚀的研究。该文对石墨烯层叠式分布CuGr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 直线推进机构的轨道因滑动电弧烧蚀严重易导致发射失败,研究新的耐烧蚀金属材料是提高发射效率的关键,目前鲜有性能优异的铜-石墨烯复合材料(CuGr)在极端工况下滑动电弧烧蚀的研究。该文对石墨烯层叠式分布CuGr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模拟烧蚀中模型表层温度和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并提出石墨烯在材料中合适的掺杂方式。结果表明:石墨烯质量分数越高,层数越少,CuGr导热性能越好。石墨烯能有效的减少轰击最大侵入距离。基体中石墨烯也可阻挡位错深入,不引起反尺寸效应时石墨烯层数越多,质量分数越大,应变残留深度越小。石墨烯可以降低最终侵蚀坑的深度和减少基体材料的质量损失,CuGr模型的侵蚀坑深度类似,质量损失方面各模型相差较小但随着层数增加呈现减小趋势,且都优于Cu模型。综合对比模拟结果,效果最优的是石墨烯6层分布Cu Gr1%。上述结果可揭示铜-石墨烯复合材料耐烧蚀作用规律和微观机理,为制备耐烧蚀性能更高的CuGr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电弧 石墨 分子动力学模拟 -石墨复合材料 耐电弧烧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纤维/鳞片石墨/氰酸酯复合材料的导热和力学性能(英文)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佩洛 王月友 +2 位作者 郭鸿俊 孙宏杰 赵云峰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121,128,共13页
为了改善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厚度方向(Z向)热导率和纵向(X向)压缩强度,通过向氰酸酯树脂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鳞片石墨填料进行树脂基体改性,并与中国TG800炭纤维复合制备成炭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鳞片石墨/氰酸酯复合物固化前的流... 为了改善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厚度方向(Z向)热导率和纵向(X向)压缩强度,通过向氰酸酯树脂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鳞片石墨填料进行树脂基体改性,并与中国TG800炭纤维复合制备成炭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鳞片石墨/氰酸酯复合物固化前的流变性能,固化后的导热率、力学性能,以及炭纤维/鳞片石墨/氰酸酯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未固化鳞片石墨/氰酸酯复合材料的流变复数黏度随着鳞片石墨添加量呈指数型增加,随着形变量的变化表现出佩恩(Payne)效应,体现了鳞片石墨在树脂基体中的联通网络的形成和破坏过程;固化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鳞片石墨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鳞片石墨添加量为10 wt%时,鳞片石墨/氰酸酯拉伸模量从2.9 GPa提高到4.3 GPa,提高了48%,热导率提高了100%,炭纤维/鳞片石墨/氰酸酯复合材料的Z向导热率提高了127%,复合材料纵向压缩强度提高了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片石墨 炭纤维复合材料 流变 导热 压缩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鳞片石墨掺杂对单向C/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游 袁观明 +4 位作者 李轩科 董志军 丛野 张中伟 王俊山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以大直径(40~50μm)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为导热相,以掺杂一定量不同粒径天然鳞片石墨的中间相沥青为黏结剂,经500℃热压成型、高温炭化及石墨化处理制备出单向高导热炭/炭(C/C)复合材料。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石墨... 以大直径(40~50μm)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为导热相,以掺杂一定量不同粒径天然鳞片石墨的中间相沥青为黏结剂,经500℃热压成型、高温炭化及石墨化处理制备出单向高导热炭/炭(C/C)复合材料。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石墨化样品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鳞片石墨掺杂对复合材料不同方向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鳞片石墨对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影响较小,但对复合材料不同方向的导热性能有显著影响,复合材料沿纤维长度方向的室温热扩散系数随鳞片石墨体积分数和粒径的增加而减小,而垂直纤维长度方向的室温热扩散系数呈现上升趋势;添加16 vol.%粒径约为60μm的鳞片石墨所制复合材料沿纤维长度方向热扩散系数由掺杂前的650.5 mm^2/s降至510.9 mm^2/s,下降了21%,而垂直纤维长度方向的室温热扩散系数由22.4 mm^2/s提高到48.9 mm^2/s,增加了118%。掺杂鳞片石墨明显提高了复合材料垂直纤维长度方向的导电性能和抗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C/C复合材料 天然鳞片石墨 热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鳞片石墨/碳纤维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达 谢林生 马玉录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2-37,共6页
以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为基体,天然鳞片石墨(FG)、碳纤维(CF)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VDF/FG/CF复合导热材料,并研究了FG、CF含量及其改性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FG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以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为基体,天然鳞片石墨(FG)、碳纤维(CF)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VDF/FG/CF复合导热材料,并研究了FG、CF含量及其改性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FG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力学性能随着FG含量的增加而降低;CF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但热导率略有降低;对CF进行表面氧化处理将使得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以及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当CF含量为5%、FG含量为50%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11.4 W/(m·K),拉伸强度为48 MPa,断裂伸长率为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鳞片石墨 碳纤维 复合材料 热导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对偶材料对石墨-铜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王能慧 王传锋 +2 位作者 许文虎 吴海红 李宏生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2-111,129,共11页
目的为优化石墨-铜复合材料耐磨设计及对偶材料选择,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指导。方法将石墨-铜复合材料与不同硬度的铜基对偶材料组成干摩擦副,研究对偶材料对石墨-铜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采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激光共聚... 目的为优化石墨-铜复合材料耐磨设计及对偶材料选择,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指导。方法将石墨-铜复合材料与不同硬度的铜基对偶材料组成干摩擦副,研究对偶材料对石墨-铜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采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分析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与磨损形貌,并通过能谱仪分析石墨-铜磨损表面的元素分布和含量,揭示对偶材料硬度对石墨-铜磨损性能与机理的影响规律。结果当对偶材料硬度从70HV提高至200HV时,石墨含量为30%(质量分数)的石墨-铜材料表面粗糙度增加了28.1%,磨损率上升了70.2%,但是摩擦副的平均摩擦因数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变,其值为0.25~0.3。此外,在使用高硬度对偶材料时,45%(质量分数)石墨-铜合金的磨损率是30%(质量分数)石墨-铜合金的1.8~8.4倍。结论对偶材料硬度增大,其在石墨-铜材料表层的压入深度增加,导致剥层磨损现象加剧,从而使得石墨-铜材料表面的塑性变形和材料脱落现象增多。在一定的石墨含量范围内,提高铜含量可在不改变石墨-铜材料自润滑特性的前提下,增强石墨-铜材料对不同硬度对偶材料的耐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 对偶材料 石墨-复合材料 硬度 剥层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鳞片石墨/PA66导热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金星 周勇 薛晨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9-173,共5页
采用廉价的鳞片石墨(FG)作为碳基导热材料,将FG定向排布于PA66板上,通过单向热压机,制备出高导热复合材料FG/PA66,研究了FG定向排布后复合材料的导热以及力学性能。研究表明,FG/PA66中FG定向排布形成高导热通路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 采用廉价的鳞片石墨(FG)作为碳基导热材料,将FG定向排布于PA66板上,通过单向热压机,制备出高导热复合材料FG/PA66,研究了FG定向排布后复合材料的导热以及力学性能。研究表明,FG/PA66中FG定向排布形成高导热通路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当FG定向填充,含量为50%时复合材料热导率最高,高导热方向热导率为74 W/(m·K)。同时,采用硅烷偶联剂改善FG和PA66板的相容性,经过偶联剂处理之后复合材料的相比于未处理的复合材料不仅导热性能得到了提升,而且力学性能也得到了增强,含量为30%时热导率提升不明显,弯曲强度提升35%;含量为40%时热导率提升17%,弯曲强度提升34%;含量为40%时热导率提升37%,弯曲强度提升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6 取向 鳞片石墨 热导率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鳞片石墨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铮铮 刘德居 +4 位作者 周海军 陈孝起 李策 肖继君 李彦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4,45,共6页
以聚丙烯(PP)为基体,鳞片石墨(FG)为填料,通过添加偶联剂、开炼机混炼、模压成型的方法,制备了具有较高热导率和优良力学性能的PP/FG导热复合材料。考察了硅烷偶联剂的品种及用量、FG的粒径及含量对复合材料热导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 以聚丙烯(PP)为基体,鳞片石墨(FG)为填料,通过添加偶联剂、开炼机混炼、模压成型的方法,制备了具有较高热导率和优良力学性能的PP/FG导热复合材料。考察了硅烷偶联剂的品种及用量、FG的粒径及含量对复合材料热导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偶联剂处理的FG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是材料的热导率降低;当KH 550添加量为FG含量的1%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随着FG粒径的增大,材料的热导率明显提高,力学性能相应下降,粒径为17μm的FG与148μm的FG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热导率提高了52.3%,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由34.4 MPa和51.5 MPa下降到25.1 MPa和43.0 MPa;随着FG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热导率增大,当17μm的FG含量为70%时,材料的热导率是纯PP的22.1倍,拉伸弹性模量和弯曲弹性模量也随之增大,断裂拉伸应变和断裂弯曲应变减小,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并且在FG含量为20%时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片石墨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热管理用鳞片石墨/铝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园 崔岩 +1 位作者 杨宇坤 杨继鹏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5-1032,共8页
鳞片石墨由于其较高的石墨化度、高结晶度和纯度,具有很高的平面热导率而成为制备定向高导热复合材料的重要原料。其与铝基体复合制备的鳞片石墨/铝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综合性能,更是在电子通讯和航空航天领域有更显著的应用优势。介... 鳞片石墨由于其较高的石墨化度、高结晶度和纯度,具有很高的平面热导率而成为制备定向高导热复合材料的重要原料。其与铝基体复合制备的鳞片石墨/铝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综合性能,更是在电子通讯和航空航天领域有更显著的应用优势。介绍了近年来鳞片石墨/铝复合材料的主流制备技术及其导热性能,从碳-铝两相润湿性、界面反应出发,分析了鳞片石墨表面改性的方法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和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展望了今后鳞片石墨/铝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片石墨/铝复合材料 热导率 界面 润湿 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流摩擦用铜-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英健 杨正海 +2 位作者 焦金隆 李文勃 上官宝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1-200,共10页
铜-碳(碳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润滑等性能,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武器装备等领域的载流摩擦副中。随着载流摩擦副服役条件越来越苛刻,对铜-碳复合材料... 铜-碳(碳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润滑等性能,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武器装备等领域的载流摩擦副中。随着载流摩擦副服役条件越来越苛刻,对铜-碳复合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介绍铜-碳复合材料的种类和组成,指出铜-碳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如强度较低、铜基体与碳材料增强相之间不润湿等,综述铜-碳复合材料的界面改善、制备方法等,并对铜-碳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复合材料 载流摩擦 界面改善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