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地震层序识别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延充 彭才 +2 位作者 杨雨 梅燕 王身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1,共4页
四川盆地泛开江—梁平海槽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的演化和鲕滩储层的分布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也因而决定了鲕滩气藏的分布。鲕滩储层的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台缘高能鲕粒滩储层是飞仙关组最重要的储... 四川盆地泛开江—梁平海槽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的演化和鲕滩储层的分布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也因而决定了鲕滩气藏的分布。鲕滩储层的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台缘高能鲕粒滩储层是飞仙关组最重要的储层,寻找有利的古地貌和高能鲕滩储层的关键是识别出飞仙关组早期高位域与晚期高位域的沉积特征。利用地震层序预测技术,将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飞一段至飞三段划分成4套四级地震层序,利用地震层序分析方法研究飞四段沉积前各地震层序顶界古地貌格局、高能滩相的发育特征及迁移规律特征。从空间上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古地貌的变迁情况,从区域上识别晚期高位域高能滩储层发育的层段及所处古地貌位置。结论认为:飞仙关组早期沉积是早期高位域的欠补偿沉积,而非晚期高位域的快速充填沉积。实钻证实,地震层序预测技术适用于勘探开发程度低的地区,可有效提高鲕滩储层的钻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三叠世 储集层 生物礁 鲕状结构 地震相 地震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桃花赤铁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严松 何政伟 +2 位作者 龙晓君 李能炯 廖海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0-237,共8页
桃花赤铁矿位于川东褶皱带与川湘凹陷的过渡带,矿区出露一套以砂岩、泥岩、灰岩为主的沉积层。上泥盆统黄家蹬组(D3h)为桃花赤铁矿的赋矿地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黄家蹬组上部,矿体与顶底板围岩界线清楚。黄家蹬组含Fe1和... 桃花赤铁矿位于川东褶皱带与川湘凹陷的过渡带,矿区出露一套以砂岩、泥岩、灰岩为主的沉积层。上泥盆统黄家蹬组(D3h)为桃花赤铁矿的赋矿地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黄家蹬组上部,矿体与顶底板围岩界线清楚。黄家蹬组含Fe1和Fe2两层矿体,其中Fe1矿体无工业价值,Fe2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层厚1.07m~5.89m)。矿区矿石为高磷、低杂质、较低品位酸性鲕状赤铁矿矿石,矿石因含泥质不同而呈紫红色或暗紫色,发育条带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桃花赤铁矿的分布主要受岩相古地理影响,矿体产出形态受褶皱构造控制。桃花赤铁矿属渝东鄂西"宁乡式"铁矿成矿区的西延部分,矿区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和泥盆系上统黄家蹬(D3h)为一套海进过程中形成的滨海相沉积序列,矿体分布于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向页岩或碳酸盐岩过渡的层位。湿热气候和邻近海盆是形成赤铁矿矿的有利古环境,古海盆周围的古陆风化碎屑物是成矿的物质来源。矿区及其外围上泥盆统地层分布区是宁乡式赤铁矿的找矿远景区,褶皱是良好的构造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状结构 临滨相 成矿规律 桃花赤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乡式铁矿床成因的新认识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继存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43-145,共3页
鄂西宁乡式铁矿分布广、规模大 ,普遍发育赤铁矿鲕粒。赋矿层位为加里东运动后第一个海浸沉积序列的碎屑岩向碳酸岩的过渡相 ,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作用明显。铁矿层中赤铁矿鲕粒繁多 ,结构复杂 ,与碳酸盐鲕粒成因非常相似 ,为强烈搅动环... 鄂西宁乡式铁矿分布广、规模大 ,普遍发育赤铁矿鲕粒。赋矿层位为加里东运动后第一个海浸沉积序列的碎屑岩向碳酸岩的过渡相 ,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作用明显。铁矿层中赤铁矿鲕粒繁多 ,结构复杂 ,与碳酸盐鲕粒成因非常相似 ,为强烈搅动环境中的机械沉积物。经波浪和潮汐水流再次搬运富集 ,最后定位于中、弱环境或相对低凹的近滨相和远滨相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状结构 同生沉积 宁乡式铁矿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