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强震前川滇块体遥感红外辐射异常分析——以宁蒗M5.7地震和鲁甸M6.5地震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路茜
张铁宝
+1 位作者
崔静
杨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5-574,582,共11页
许多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前出现了红外辐射异常。近年来,川滇块体中、强地震频发,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红外辐射异常变化开展深入分析十分必要。结合13年MODIS/Terra遥感红外数据,采用空间距平分析法、辐射增强阈值面积指数法及辐射亮温均值低...
许多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前出现了红外辐射异常。近年来,川滇块体中、强地震频发,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红外辐射异常变化开展深入分析十分必要。结合13年MODIS/Terra遥感红外数据,采用空间距平分析法、辐射增强阈值面积指数法及辐射亮温均值低频时间序列法,对2004年4月—2017年6月红外亮温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川滇块体及周边构造断裂M≥5.5地震的震前异常信息。结果表明:(1)M≥6.0地震在震前3~6个月川滇块体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红外辐射增强异常现象;(2)震前红外异常并非随机分布,而可能是受到相关块体的控制;(3)以宁蒗M5.7地震和鲁甸M6.5地震为例研究发现,震前辐射增强较高的小范围区域与震中位置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中强震
红外辐射
宁蒗
m
5.7
地震
鲁甸m6.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
1
2
作者
蒋海昆
邓世广
+2 位作者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35,共23页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8个月,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一是震前4、5个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应力状态变化
断层变形协同化
鲁甸
m
6.5
地震
小
地震
活动
地球物理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娜
赵翠萍
+1 位作者
李春宏
周连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0-1394,共15页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S波沿小江断裂北段呈现低速异常特征,S波的低速异常尤其显著,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说明浅层低速区的分布与研究区的地形、岩性分布以及金沙江流经区域对应较好。自6km深处开始,P波在小江断裂北段东侧形成了沿昭通、会泽-彝良断裂的NE向高速条带,S波在莲峰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内呈现高速分布。以小江断裂为界,在深度10km以上的浅层,包括宁会断裂在内的小江断裂西侧,V_P呈现显著的低速异常,而小江断裂东侧则为高速。小江断裂带自北至南呈现显著的V_P低值,且北段的低速异常相对显著,在巧家附近低速异常区的深度达15km。白鹤滩大坝下方呈现显著的V_P低速分布,深度至5km。大坝周围的地震在低速一侧由浅至深形成了条带。乌东德大坝下方为稳定的高速分布。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源深度<20km的地震优势分布在15km以浅,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麻塘断裂、大朵断裂以及会泽县附近的重定位事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近EW向分布,与该区域内主要大型断裂的NE走向不同。鲁甸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15km,优势分布在10km以浅,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和SN向,在2个优势方向上2a内发生的余震分别形成了长约40km、20km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鲁甸m6.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强震前川滇块体遥感红外辐射异常分析——以宁蒗M5.7地震和鲁甸M6.5地震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路茜
张铁宝
崔静
杨星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出处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5-574,582,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ZDJ2018-18)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20年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青年)(2020010310)共同资助。
文摘
许多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前出现了红外辐射异常。近年来,川滇块体中、强地震频发,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红外辐射异常变化开展深入分析十分必要。结合13年MODIS/Terra遥感红外数据,采用空间距平分析法、辐射增强阈值面积指数法及辐射亮温均值低频时间序列法,对2004年4月—2017年6月红外亮温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川滇块体及周边构造断裂M≥5.5地震的震前异常信息。结果表明:(1)M≥6.0地震在震前3~6个月川滇块体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红外辐射增强异常现象;(2)震前红外异常并非随机分布,而可能是受到相关块体的控制;(3)以宁蒗M5.7地震和鲁甸M6.5地震为例研究发现,震前辐射增强较高的小范围区域与震中位置存在一定关联。
关键词
川滇块体
中强震
红外辐射
宁蒗
m
5.7
地震
鲁甸m6.5地震
Keywords
Sichuan-Yunnan Block
m
ediu
m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frared radiation
Ninglang
m
5.7 earthquake
Ludian
m
6.5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9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
1
2
作者
蒋海昆
邓世广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35,共23页
基金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3FY101503)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ED2022B05)共同资助。
文摘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8个月,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一是震前4、5个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应力状态变化
断层变形协同化
鲁甸
m
6.5
地震
小
地震
活动
地球物理观测
Keywords
m
eta-instability stage
changes of stress states
synergy of fault defor
m
ation
Ludian
m
_(S)
6.5
earthquake
activity of s
m
all earthquakes
geophysical observation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娜
赵翠萍
李春宏
周连庆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山西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0-1394,共15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川滇菱形块体南部深部构造与水库地震危险性研究”(2015IES0103)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典型库区蓄水前后地震活动监测和水库地震活动特征研究”(2015IES01030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QJB16B05)共同资助
文摘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S波沿小江断裂北段呈现低速异常特征,S波的低速异常尤其显著,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说明浅层低速区的分布与研究区的地形、岩性分布以及金沙江流经区域对应较好。自6km深处开始,P波在小江断裂北段东侧形成了沿昭通、会泽-彝良断裂的NE向高速条带,S波在莲峰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内呈现高速分布。以小江断裂为界,在深度10km以上的浅层,包括宁会断裂在内的小江断裂西侧,V_P呈现显著的低速异常,而小江断裂东侧则为高速。小江断裂带自北至南呈现显著的V_P低值,且北段的低速异常相对显著,在巧家附近低速异常区的深度达15km。白鹤滩大坝下方呈现显著的V_P低速分布,深度至5km。大坝周围的地震在低速一侧由浅至深形成了条带。乌东德大坝下方为稳定的高速分布。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源深度<20km的地震优势分布在15km以浅,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麻塘断裂、大朵断裂以及会泽县附近的重定位事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近EW向分布,与该区域内主要大型断裂的NE走向不同。鲁甸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15km,优势分布在10km以浅,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和SN向,在2个优势方向上2a内发生的余震分别形成了长约40km、20km的条带。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鲁甸m6.5地震
Keywords
northern seg
m
ent of Xiaojiang Fault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double difference seis
m
ic to
m
ography
3D velocity structure
Ludian
m
S
6.5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强震前川滇块体遥感红外辐射异常分析——以宁蒗M5.7地震和鲁甸M6.5地震为例
路茜
张铁宝
崔静
杨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蒋海昆
邓世广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张娜
赵翠萍
李春宏
周连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