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检测痕量汞离子的鱼精DNA修饰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法 被引量:7
1
作者 凌绍明 李建福 +3 位作者 梁爱惠 温桂清 康彩艳 蒋治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6-488,共3页
在pH 7.0 Tris-HCl缓冲溶液及0.017 mol.L-1NaCl介质中,鲱鱼精DNA与10 nm的金纳米粒子形成较稳定的结合物使得金纳米粒子不聚集,体系的散射信号较弱。当有Hg2+存在时,DNA与Hg2+形成更稳定的DNA-Hg2+结合物,金纳米粒子聚集导致572 nm处... 在pH 7.0 Tris-HCl缓冲溶液及0.017 mol.L-1NaCl介质中,鲱鱼精DNA与10 nm的金纳米粒子形成较稳定的结合物使得金纳米粒子不聚集,体系的散射信号较弱。当有Hg2+存在时,DNA与Hg2+形成更稳定的DNA-Hg2+结合物,金纳米粒子聚集导致572 nm处的共振散射峰增强。在3.87μg.mL-1金纳米粒子-11.7μg.mL-1DNA-pH 7.0~17 mmol.L-1NaCl条件下,Hg2+浓度c在3.3~3 333.3 nmol.L-1范围内与572 nm处的共振散射强度增强值ΔI572 nm成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分别为ΔI572 nm=0.019c+5.0,0.999 1,2.5 nmol.L-1。该法用于水样分析,结果与冷原子吸收光谱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为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精dna修饰纳米金 汞离子 共振散射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上甲氨蝶呤的电化学测定及其与鲱鱼精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罗贤文 魏瑞丽 +2 位作者 刘延红 高楼军 李晓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26-1430,共5页
制备了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使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甲氨蝶呤(MTX)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特性,并建立了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电化学测定MTX的新方法。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MTX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 制备了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使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甲氨蝶呤(MTX)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特性,并建立了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电化学测定MTX的新方法。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MTX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在pH 3.6 HAc-NaAc缓冲溶液中,MTX在0.86 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Ipa与MTX的浓度在0.5~10.0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S/N=3)为0.2μmol·L-1。对3.0μmol·L-1的MTX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RSD为4.7%。该修饰电极可用于MTX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当不同浓度鲱鱼精DNA加入MTX溶液后,氧化峰电位正移,氧化峰电流降低,表明MTX与鲱鱼精DN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非电活性化合物。电化学研究表明,MTX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结合比为2∶1,结合常数为4.6×105L·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纳米修饰电极 鱼精dna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饰纳米金溶胶的稳定性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薇 李韦华 张金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70-974,共5页
纳米金在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纳米金在电解质溶液中易形成不可逆聚集的问题,通过紫外光谱、TEM、Zeta电位测试等表征,研究了DNA分子修饰对纳米金溶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金粒子的初始Z... 纳米金在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纳米金在电解质溶液中易形成不可逆聚集的问题,通过紫外光谱、TEM、Zeta电位测试等表征,研究了DNA分子修饰对纳米金溶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金粒子的初始Zeta电位与粒径有关,平均粒径为13nm的金粒子对应-44.4mV的电位;当加入钠离子缓冲液后,纳米金粒子迅速聚集沉积.紫外光谱的动力学特性曲线表明,经过与巯基相连的DNA修饰后,纳米金粒子能够在钠离子缓冲液中稳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dna修饰 胶体 粒子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洛芬在石墨烯/DNA/纳米金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春兰 朱旭 徐茂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97-1501,共5页
利用石墨烯/DNA/纳米金(Gr/DNA/GNPs)修饰电极对布洛芬(IB)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对Gr/DNA/GNPs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比较了不同修饰电极的检测效果并考察了缓冲体系及修饰量等对... 利用石墨烯/DNA/纳米金(Gr/DNA/GNPs)修饰电极对布洛芬(IB)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对Gr/DNA/GNPs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比较了不同修饰电极的检测效果并考察了缓冲体系及修饰量等对测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IB在Gr/DNA/GNPs复合材料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信号较为明显,在0.1 mol·L-1PBS缓冲溶液(pH 6.8)中,IB于0.83 V处可观察到1个灵敏的氧化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IB进行检测,其线性范围为7.2×10^-7~4.9×10^-5mol·L-1,检出限为1.5×10^-7mol·L-1。干扰实验和重复实验的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选择性及重现性良好。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石墨烯 dna 纳米 电化学 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有序金掺杂纳米TiO_2修饰电极用于抗肿瘤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彭心声 朱丽丽 +1 位作者 刘彦蕊 杜江燕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7-284,共8页
利用模板法在氧化铟锡(ITO)电极表面制备了三维有序多孔结构的金掺杂纳米Ti O2薄膜修饰电极(3DOM GTD/ITO),并在此修饰电极上成功固定小牛胸腺DNA(ct DNA),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DNA生物传感器(DNA/3DOM GTD/ITO),并通过透射电镜(TEM)、... 利用模板法在氧化铟锡(ITO)电极表面制备了三维有序多孔结构的金掺杂纳米Ti O2薄膜修饰电极(3DOM GTD/ITO),并在此修饰电极上成功固定小牛胸腺DNA(ct DNA),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DNA生物传感器(DNA/3DOM GTD/ITO),并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对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法研究了ct DNA在3DOM GTD/ITO修饰电极表面的固定情况,结果表明,ct DNA已被成功地固定在3DOM GTD/ITO修饰电极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抗肿瘤药物槲皮素(Qu)在3DOM GTD/ITO修饰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性质及与ct 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Qu在3DOM GTD/ITO修饰电极表面有1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其氧化还原反应为2电子和2质子的转移过程。Qu可与固定在修饰电极上的ct 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其结合常数(K)为3.61×106L/mol。循环伏安实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荧光光谱、圆二色性光谱均表明Qu与ct 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为嵌插作用。Qu与ct DNA的碱基结合具有序列选择性,对Qu与聚(d G-d C)及聚(d A-d T)的结合常数进行计算,得到结合常数比K(d G-d C)/K(d A-d T)=3.5,表明Qu与ct DNA发生嵌插作用时更倾向于结合在GC富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序多孔结构 掺杂纳米TiO2 dna修饰电极 槲皮素 嵌插作用 序列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DNA/纳米金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旭 吴淑芳 +1 位作者 李春兰 徐茂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0-1215,共6页
本文利用电解剥离法制得石墨烯/DNA复合材料,通过化学还原法将纳米金颗粒固定在石墨烯/DNA复合材料表面制得石墨烯/DNA/纳米金( Gr/DNA/GNPs)复合材料,最终构建了一种基于Gr/DNA/GNPs修饰电极的无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 本文利用电解剥离法制得石墨烯/DNA复合材料,通过化学还原法将纳米金颗粒固定在石墨烯/DNA复合材料表面制得石墨烯/DNA/纳米金( Gr/DNA/GNPs)复合材料,最终构建了一种基于Gr/DNA/GNPs修饰电极的无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不同修饰电极在碱性葡萄糖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并探讨了溶液中OH-离子强度、扫描电位范围及Gr/DNA/GNPs修饰量对传感器响应特性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检测葡萄糖的线性范围为8.0×10-5-5.0×10-2 mol·L-1,检出限为1.2×10-5 mol·L-1(S/N=3)。对2.0×10-3 mol·L-1的葡萄糖平行测定5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2%。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本方法可成功用于人血清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7.4%-1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石墨烯 dna 纳米 电化学 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构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小兰 郑静 +3 位作者 陈琛 汤亚泥 张帆 何品刚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7-480,共4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茎环结构打开,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0×10-13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 巯基用于与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 巯基用于与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磁性纳米颗粒 纳米粒子 dna 丝网印刷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