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掌握北京市山区河流的生态健康状况,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sh-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F-IBI)进行了评价。于2021年8月、2022年5月、2022年10月对5条代表性山区河流的11个点位,进行了鱼类种群、水质、生境等调查。构建...为了掌握北京市山区河流的生态健康状况,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sh-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F-IBI)进行了评价。于2021年8月、2022年5月、2022年10月对5条代表性山区河流的11个点位,进行了鱼类种群、水质、生境等调查。构建了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确定核心指标9项,分别为鱼类总物种数(M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2)、鲤科鱼类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M4)、鳅科鱼类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M5)、底层鱼类百分比(M20)、杂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M22)、耐受性鱼类数量百分比(M23)、黏性卵鱼类数量百分比(M26)和鱼类总个体数(M30)。采用比值法对上述核心指标进行赋分,并按照F-IBI得分将河流水生态健康状况划分为5个健康等级。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河流生态健康状况良好,其中“优”、“良”点位占比为72.7%。通过分析F-IBI值与水质、生境等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全盐量、pH与F-IBI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水深、距闸坝的距离、溶解氧、透明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河道大量补充再生水会造成F-IBI下降,但是经过适当人工干预措施,如人工湿地,可以有效提升鱼类生物完整性。展开更多
2018年冬季(12月)在太湖设置24个采样点,用网目12cm、7cm和3cm的浮、半沉和沉刺网和网目1.6cm的地笼相结合采集鱼类样本,参考历年渔业监测结果,选取4个参照点,筛选5大类27个候选参数,构建太湖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体系(Fish Index of Biot...2018年冬季(12月)在太湖设置24个采样点,用网目12cm、7cm和3cm的浮、半沉和沉刺网和网目1.6cm的地笼相结合采集鱼类样本,参考历年渔业监测结果,选取4个参照点,筛选5大类27个候选参数,构建太湖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体系(Fish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F-IBI),评价太湖水质状况。在太湖共采集鱼类1765尾,1门1纲6目8科28属37种,总重94017.7g。2018年冬季太湖鱼类的优势种类为刀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优势度为43.23%,重量优势种类为鲤Cyprinus carpio,优势度为37.57%。该体系包括鱼类总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肉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鱼类总个体数、产粘性卵鱼类物种数百分比、借助贝类产卵鱼类物种数百分比、中等耐污鱼类个体百分比,共7个参数。等级和评分为:"优",F-IBI≥4.36;"良",4.36>F-IBI≥3.27;"中",3.27>F-IBI≥2.18;"一般",2.18>F-IBI≥1.09;"差",F-IBI<1.09。结果显示:西部湖区和湖心区为"一般";南部湖区和梅梁湾为"中";竺山湾为"中"~"优";东部湖区和贡湖湾为"良"~"优"。F-IBI结果与水生态健康指数(M-IBI)、物理生境指数(PHI)的相关性好,而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不高,这表示鱼类为湖泊顶级生物类群,活动能力强,其状况反映出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环境要素的综合结果,建议M-IBI将F-IBI纳入,以丰富水生态健康体系。展开更多
采用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该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6-2017年在莱州湾采用底拖网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共捕获鱼类52种。参照1982-1983年的历史资料确定评价标准,从鱼类种...采用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该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6-2017年在莱州湾采用底拖网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共捕获鱼类52种。参照1982-1983年的历史资料确定评价标准,从鱼类种类组成与丰度、繁殖共位群和营养结构等角度,筛选适用于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Fish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F-IBI)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到鱼类总种类数、冷温性鱼类比例、中上层鱼类种类数比例、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多样性指数、产浮性卵鱼类比例、产粘着性卵鱼类比例、低耐污鱼类种数比例、广食性鱼类比例、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比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比例和杂食性鱼类比例等12个参数指标。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F-IBI,结果显示:莱州湾水域的F-IBI得分为30,其完整性等级为“差”,表明莱州湾水域生态健康状况差。建议采取面源污染控制和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渔业管理恢复莱州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掌握北京市山区河流的生态健康状况,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sh-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F-IBI)进行了评价。于2021年8月、2022年5月、2022年10月对5条代表性山区河流的11个点位,进行了鱼类种群、水质、生境等调查。构建了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确定核心指标9项,分别为鱼类总物种数(M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2)、鲤科鱼类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M4)、鳅科鱼类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M5)、底层鱼类百分比(M20)、杂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M22)、耐受性鱼类数量百分比(M23)、黏性卵鱼类数量百分比(M26)和鱼类总个体数(M30)。采用比值法对上述核心指标进行赋分,并按照F-IBI得分将河流水生态健康状况划分为5个健康等级。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河流生态健康状况良好,其中“优”、“良”点位占比为72.7%。通过分析F-IBI值与水质、生境等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全盐量、pH与F-IBI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水深、距闸坝的距离、溶解氧、透明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河道大量补充再生水会造成F-IBI下降,但是经过适当人工干预措施,如人工湿地,可以有效提升鱼类生物完整性。
文摘2018年冬季(12月)在太湖设置24个采样点,用网目12cm、7cm和3cm的浮、半沉和沉刺网和网目1.6cm的地笼相结合采集鱼类样本,参考历年渔业监测结果,选取4个参照点,筛选5大类27个候选参数,构建太湖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体系(Fish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F-IBI),评价太湖水质状况。在太湖共采集鱼类1765尾,1门1纲6目8科28属37种,总重94017.7g。2018年冬季太湖鱼类的优势种类为刀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优势度为43.23%,重量优势种类为鲤Cyprinus carpio,优势度为37.57%。该体系包括鱼类总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肉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鱼类总个体数、产粘性卵鱼类物种数百分比、借助贝类产卵鱼类物种数百分比、中等耐污鱼类个体百分比,共7个参数。等级和评分为:"优",F-IBI≥4.36;"良",4.36>F-IBI≥3.27;"中",3.27>F-IBI≥2.18;"一般",2.18>F-IBI≥1.09;"差",F-IBI<1.09。结果显示:西部湖区和湖心区为"一般";南部湖区和梅梁湾为"中";竺山湾为"中"~"优";东部湖区和贡湖湾为"良"~"优"。F-IBI结果与水生态健康指数(M-IBI)、物理生境指数(PHI)的相关性好,而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不高,这表示鱼类为湖泊顶级生物类群,活动能力强,其状况反映出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环境要素的综合结果,建议M-IBI将F-IBI纳入,以丰富水生态健康体系。
文摘采用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该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6-2017年在莱州湾采用底拖网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共捕获鱼类52种。参照1982-1983年的历史资料确定评价标准,从鱼类种类组成与丰度、繁殖共位群和营养结构等角度,筛选适用于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Fish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F-IBI)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到鱼类总种类数、冷温性鱼类比例、中上层鱼类种类数比例、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多样性指数、产浮性卵鱼类比例、产粘着性卵鱼类比例、低耐污鱼类种数比例、广食性鱼类比例、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比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比例和杂食性鱼类比例等12个参数指标。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F-IBI,结果显示:莱州湾水域的F-IBI得分为30,其完整性等级为“差”,表明莱州湾水域生态健康状况差。建议采取面源污染控制和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渔业管理恢复莱州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