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形状和材料的鱼礁模型对短蛸诱集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唐衍力 房元勇 +1 位作者 梁振林 赵同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6,52,共5页
采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短蛸(Octopus ocellatus)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和无孔模型礁以及对同为管状的3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叠加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未投放模型礁条件下短... 采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短蛸(Octopus ocellatus)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和无孔模型礁以及对同为管状的3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叠加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未投放模型礁条件下短蛸在水槽四角分布率较高,在鱼礁标志区分布率只有0.5%;PVC材质3种形状的模型礁放入后对短蛸的聚集率均在10%以上,其中内部空间最大的正方体模型礁聚集率最大,每种形状的模型礁中有孔模型礁聚集率高于无孔;3种不同材料的管状模型礁放入后诱集效果均较明显,其中陶瓷材质的管状模型礁效果最好,每种材料的模型礁中3单体叠加后的组合礁聚集率明显高于单体,其中叠加后的陶瓷模型礁对短蛸的聚集率达到39.3%;研究发现短蛸的领域行为对鱼礁模型的诱集效果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模型 短蛸 诱集效果 聚集率 领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褐菖鲉的诱集效应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4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唐振朝 吕国敏 贾晓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0,33,共4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Cuvier etValencienne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A6区域),出现率为63.87%,而...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Cuvier etValencienne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A6区域),出现率为63.87%,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A8区域)的平均出现率低于1%;放入鱼礁模型后,鱼礁区(A3、A8区域)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59.47%(B礁)、52.40%(C礁)、57.33%(D礁)、44.40%(E礁)、71.07%(F礁),而原密集区A1和A6区域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降至38.93%(B礁)、12.67%(C礁)、25.73%(D礁)、43.73%(E礁)、27.73%(F礁)。统计数据表明,5种礁体模型放入后,礁区内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与投放前相比均大幅度提高,说明5种模型礁对试验鱼均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有效空间较大的F礁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褐菖鲉 集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3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3-107,共5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和A6区),出现率为61.60%,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和A...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和A6区),出现率为61.60%,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和A8区)的平均出现率低于5%;在A3和A8区中间放入鱼礁模型后,鱼礁区(即A3和A8区)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32.53%(B礁)、37.60%(C礁)、20.93%(D礁)、28.13%(E礁)、29.20%(F礁),而原密集区A1和A6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下降至29.47%(B礁)、23.47%(C礁)、33.60%(D礁)、25.73%(E礁)、42.93%(F礁)。统计数据显示,5种礁体模型放入后,礁区内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与投放前相比均大幅度提高,说明5种模型礁对试验鱼均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有效空间较大,遮盖效果较好的C礁的诱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花尾胡椒鲷 集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鱼礁模型对真鲷诱集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田方 唐衍力 +1 位作者 唐曼 张萍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5-89,共5页
观察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对4种不同结构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不同结构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进而选择诱集效果最好的1种模型礁,研究该模型礁在不同光强下诱集效果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未投放礁时,真鲷在水槽中的分布无... 观察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对4种不同结构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不同结构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进而选择诱集效果最好的1种模型礁,研究该模型礁在不同光强下诱集效果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未投放礁时,真鲷在水槽中的分布无选择性,呈随机分布;而投礁后各种模型礁均能对真鲷产生诱集效果,真鲷在鱼礁标志区的分布率从6%提高到17.89%~21.50%,其中以表面积大且无孔的D型模型礁的诱集效果最好;双模型礁投放后对真鲷的聚集率均在20%以上,其中表面积大且有孔的2个模型礁聚集率最大;随光强增强,真鲷的聚集率不断下降,研究发现这可能与真鲷的领域行为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真鲷(Pagrosomus major) 诱集效果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验水槽中多种人工鱼礁模型组合对紫红笛鲷幼鱼的诱集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3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31-237,共7页
摸清多种人工鱼礁模型组合对紫红笛鲷幼鱼的诱集效果,可为人工鱼礁礁体组合设计和礁区布局设计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参照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的实际建礁情况,制作并模拟4组三种模型礁体组合、4组四种模型礁体组合,在方形试验水槽... 摸清多种人工鱼礁模型组合对紫红笛鲷幼鱼的诱集效果,可为人工鱼礁礁体组合设计和礁区布局设计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参照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的实际建礁情况,制作并模拟4组三种模型礁体组合、4组四种模型礁体组合,在方形试验水槽中以鱼类行为学的方法研究了这8组模型礁体组合对紫红笛鲷的诱集效果.4组三礁组合礁体模型试验结果表明,FHJ三礁组合对紫红笛鲷的集鱼效果非常明显,BFH、BCG、CHJ三礁组合对紫红笛鲷的集鱼效果较为明显.其诱集效果排序为:FHJ组合礁(53.84%)>BFH组合礁(44.85%)>BCG组合礁(38.11%)>CHJ组合礁(36.01%).4组四礁组合礁体的试验结果表明,4组四礁组合礁体模型对紫红笛鲷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诱集效果排序为:BGHJ组合礁(52.27%)>CFHJ组合礁(51.26%)>BCGJ组合礁(50.01%)>BCGH组合礁(45.05%).总体上,四礁组合的诱集效果优于三礁组合,人工鱼礁建设的礁群配置以多礁组合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鱼礁模型组合 紫红笛鲷幼鱼 集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光照条件下六面锥型罩式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2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贾晓平 《南方水产》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解不同光照条件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观察了自然光、55W和26W3种光照条件下在试验水槽内六面锥型罩式水泥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入礁体模型情况下,试验鱼出现的密集区位于... 为了解不同光照条件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观察了自然光、55W和26W3种光照条件下在试验水槽内六面锥型罩式水泥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入礁体模型情况下,试验鱼出现的密集区位于水槽左端区域,试验鱼在此区域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为61.60%(自然光)、81.61%(55W)和82.07%(26W),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的出现率均低于5%;放入礁体模型后,鱼礁区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37.60%(自然光)、23.56%(55W)和15.75%(26W),而原密集区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下降至23.47%(自然光)、71.61%(55W)和67.59%(26W)。统计数据显示,六面锥型罩式水泥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具有显著的诱集作用,其诱集效果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花尾胡椒鲷 集鱼效果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礁模型对赤点石斑鱼的诱集效果 被引量:23
7
作者 何大仁 丁云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94-398,共5页
本文在实验室水池中观察了赤点石斑鱼在三种不同口径鱼礁模型存在下的行为,结果表明:鱼礁对这种鱼有明显诱集效果,随着模型口径的增大,鱼在礁体放置区分布百分率有增大趋势,而鱼个体间平均距离、群体总重心与礁体平均距离和鱼与礁... 本文在实验室水池中观察了赤点石斑鱼在三种不同口径鱼礁模型存在下的行为,结果表明:鱼礁对这种鱼有明显诱集效果,随着模型口径的增大,鱼在礁体放置区分布百分率有增大趋势,而鱼个体间平均距离、群体总重心与礁体平均距离和鱼与礁的距离均有减小趋势。可见,口径大的鱼礁模型有较好的聚鱼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赤点石斑鱼 趋触性 诱集效果 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礁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 被引量:37
8
作者 何大仁 施养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53-658,共6页
用行为解析法研究三种不同口径鱼礁模型对黑鲷的诱集。结果表明:三种鱼礁模型对黑鲷具明显诱集作用,当模型放入后,鱼在模型放置区的分布率明显增加,群体重心在模型周围移动,个体间平均距离相对于无礁置放时减少。方差分析得知:三... 用行为解析法研究三种不同口径鱼礁模型对黑鲷的诱集。结果表明:三种鱼礁模型对黑鲷具明显诱集作用,当模型放入后,鱼在模型放置区的分布率明显增加,群体重心在模型周围移动,个体间平均距离相对于无礁置放时减少。方差分析得知:三种不同口径的鱼礁模型对黑鲷的诱集作用无明显差别,说明黑鲷对不同口径鱼礁均表现出明显的趋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黑鲷 趋触性 诱集效果
全文增补中
不同结构模型礁对许氏平鲉幼鱼的诱集效果 被引量:37
9
作者 陈勇 刘晓丹 +1 位作者 吴晓郁 石国锋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许氏平蚰Sebastess chlegeli幼鱼在水槽内无模型礁和有模型礁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并统计分析了PVC材质的5种结构模型礁对许氏平铀幼鱼的聚集率。结果表明:水槽中无模型礁的条件下,标志区(模型礁设置区)的许... 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许氏平蚰Sebastess chlegeli幼鱼在水槽内无模型礁和有模型礁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并统计分析了PVC材质的5种结构模型礁对许氏平铀幼鱼的聚集率。结果表明:水槽中无模型礁的条件下,标志区(模型礁设置区)的许氏平蚰聚集率为0,许氏平蚰选择光线较弱区域栖息:放入模型礁的条件下,5种模型礁均对许氏平蚰具有明显的诱集作用,群体重心在礁体周围移动,标志区对鱼的聚集率为56.7%-9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种模型礁对许氏平蚰的诱集作用无明显差异,许氏平蚰对不同模型礁均表现出明显的趋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模型 许氏平刍由幼鱼 聚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