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黎贡构造带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8
1
作者 杨启军 徐义刚 +1 位作者 黄小龙 罗震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7-834,共18页
产于高黎贡山脉的花岗岩(简称高黎贡花岗岩)记录中生代以来高黎贡构造带形成、演化的全部过程,高黎贡花岗岩的成因研究对于查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形成和演化乃至整个冈底斯地块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高黎贡花岗岩为一套由黑云母二... 产于高黎贡山脉的花岗岩(简称高黎贡花岗岩)记录中生代以来高黎贡构造带形成、演化的全部过程,高黎贡花岗岩的成因研究对于查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形成和演化乃至整个冈底斯地块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高黎贡花岗岩为一套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组成的花岗质杂岩体,空间上构成一条南北向分布的挟持于怒江剪切带和龙川江剪切带之间狭长透镜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揭示,高黎贡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过铝-强过铝花岗岩,其岩浆来源于中、下地壳前寒武纪变质岩的深熔作用。花岗岩源区成分不均一,以变质硬砂岩为主,并含有变质玄武岩,形成于岛弧-陆陆碰撞环境。SHRIMP锆石U-Pb定年表明,高黎贡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26~118Ma),其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与拉萨地块北缘花岗岩一致,说明它为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的东延部分,是中特提斯怒江洋洋壳向南俯冲和海洋闭合过程的岩浆响应,而与新特提斯雅鲁藏布江洋的演化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构造带 花岗岩 成因 地球化学 地质年代学 中特提斯 怒江洋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怒江—高黎贡构造带内花岗岩的侵位过程及其对特提斯演化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启军 徐义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53-1361,共9页
高黎贡构造带的花岗岩,其分布受怒江深断裂的控制。花岗岩体沿着怒江断裂带呈南北向分布,总体表现为一个狭长的透镜体。远离怒江断裂的西侧,花岗岩具有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靠近怒江深断裂,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构造,糜棱结构。花岗岩属于... 高黎贡构造带的花岗岩,其分布受怒江深断裂的控制。花岗岩体沿着怒江断裂带呈南北向分布,总体表现为一个狭长的透镜体。远离怒江断裂的西侧,花岗岩具有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靠近怒江深断裂,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构造,糜棱结构。花岗岩属于强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岩浆锆石SHRIMP年龄为124~118Ma,糜棱岩化花岗岩新生黑云母Ar-Ar年龄为18~10Ma,与北侧波密—察隅花岗岩结晶年龄(116Ma)、变形年龄(18~12Ma)一致,表明高黎贡花岗岩带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转弯花岗岩带的南延部分。沿着花岗岩带向南西方向依次是小龙河花岗岩(76Ma)到盈江花岗岩(37Ma),逐渐变年轻,体现一个有序的侵位过程。上述特征表明,波密—察隅—高黎贡构造带花岗岩侵位时间为124~116Ma,代表怒江深断裂的走滑高峰主体变形发生在中新世(18~10Ma),与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高峰、藏南南北向裂谷系、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高峰等在时间上耦合一致,可能预示中新世时期,南北向挤压、拉萨地块的东西向伸展及后期旋转,造成的周边走滑作用具有统一的应力场,属于新特提斯封闭,印度大陆向亚洲大陆碰撞、俯冲、挤压这一共同的壳幔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怒江构造带花岗岩侵位与变形记录了这一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高黎贡构造带 花岗岩变形 走滑年龄 陆陆碰撞 新特提斯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高黎贡构造带东缘中侏罗世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旭峰 任玉峰 +1 位作者 韦诚 戚学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57-1772,共16页
高黎贡构造带东南缘的混杂岩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复杂。产于混杂岩带以东的中侏罗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该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提供依据。滇西中侏罗世玄武岩分布于高黎贡构造带东缘的凤平镇-畹町(南带)和怒江(北带)一带。其中怒江一... 高黎贡构造带东南缘的混杂岩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复杂。产于混杂岩带以东的中侏罗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该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提供依据。滇西中侏罗世玄武岩分布于高黎贡构造带东缘的凤平镇-畹町(南带)和怒江(北带)一带。其中怒江一带玄武岩具有块状构造,气孔杏仁发育,间粒结构,发生了绿片岩相变质。岩石属于亚碱性拉斑系列,具有中等的MgO(5.09%~6.20%)、较高的钛(Ti O21.64%~2.14%)、铁(Fe OT9.19%~12.80%),且Na2O>K2O。岩石Mg#值(Mg#=Mg2+/(Mg2++Fe2+))为0.51~0.59,反映了源区岩浆经历了明显的辉石和橄榄石分离结晶,同时存在低氧逸度下分离结晶。岩石富含稀土元素(78.52×10-6~99.41×10-6),具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La/Yb)N=4.06~5.54),无明显Eu异常(δEu=0.91~1.00),斜长石分离结晶不明显。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和高场强元素(Nb、Zr、Ti),具有弱的Nb、Zr、Ti负异常。较高的Zr/Y(3.58~5.88)、Ta/Yb(0.29~0.51)、Th/Yb(1.15~1.45)和(La/Nb)N(1.03~1.41)比值,说明怒江一带玄武岩具有裂谷特征。相对高Nb含量(8.83×10-6~15.60×10-6)和富集稀土元素不同于岛弧,周边及下部缺少洋壳和Nb负异常有别于OIB。岩浆源自富集的石榴石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在上涌过程中受到了地壳污染,显示Nb负异常。有限的岩浆作用规模和较短的喷发时间反映了高黎贡构造带东缘怒江一带具有被动拉张的裂谷性质,可能与古特提斯洋闭合引起的拉张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构造带 玄武岩 中侏罗世 Nb负异常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高黎贡造山带始新世岩浆活动及其对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诗启 戚学祥 +2 位作者 韦诚 张超 吉风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42-3860,共19页
高黎贡构造带构成腾冲地块的东部边界,其内出露的新生代花岗岩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示踪对腾冲地块东缘――高黎贡构造带内3个始新世花岗岩体进行了研究... 高黎贡构造带构成腾冲地块的东部边界,其内出露的新生代花岗岩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示踪对腾冲地块东缘――高黎贡构造带内3个始新世花岗岩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43~47Ma。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高硅、富钾、低钙、低磷,A/CNK值介于1.05~1.14之间,LREE富集以及Eu、Sr、Ba、Nb、P和Ti强烈负异常等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九斤粮岩体和大中山岩体的锆石ε_(Hf)(t)值特征相近,分布于-8.4^-0.8之间,对应的t_(DMC)值为1317~1730Ma;董家园岩体的锆石ε_(Hf)(t)值则分布于球粒陨石线两侧(-7.0^+5.7),对应的t_(DMC)值为907~1531Ma。这些特征说明九斤粮岩体和大中山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变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董家园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变基性岩和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是腾冲地块内晚白垩世和古新世岩浆活动的延续,是对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地块 高黎贡构造带 始新世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Lu—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腾冲地区勐连花岗岩体南段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改 贾小川 +4 位作者 杨学俊 熊昌利 白宪洲 黄柏鑫 谭晓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7-296,共10页
高黎贡构造带属于冈底斯地块东缘,滇西高黎贡花岗岩是冈底斯构造活动重要的岩浆记录。对高黎贡构造带的勐连花岗岩体南段的蒲川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研究表明,蒲川花岗岩主要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并表现出较强的过铝质特点... 高黎贡构造带属于冈底斯地块东缘,滇西高黎贡花岗岩是冈底斯构造活动重要的岩浆记录。对高黎贡构造带的勐连花岗岩体南段的蒲川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研究表明,蒲川花岗岩主要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并表现出较强的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均表现为向右陡倾的LREE富集模式,具较弱的Eu负异常;花岗岩具后碰撞的特征,形成于主碰撞之后地壳向后碰撞-陆内转换的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蒲川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28.9Ma±2.4Ma),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与高黎贡构造带北部和中部一致,其形成可能是滇西怒江带碰撞作用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腾冲地区 勐连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高黎贡构造带 怒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