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溶剂萃取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啸天
李晓媛
+3 位作者
骆禹璐
阿合也力开·叶尔肯
马红英
林江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0,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液-液萃取、酸/碱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离子液体萃取、低共融溶剂萃取在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中的应用新进展。探讨了不同萃取方法的分离效果和分离机理。最后对溶剂萃取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目前所面临的问...
综述了近年来液-液萃取、酸/碱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离子液体萃取、低共融溶剂萃取在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中的应用新进展。探讨了不同萃取方法的分离效果和分离机理。最后对溶剂萃取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萃取
煤焦油
高附加值化合物
离子液体
低共融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CO_(2)到有机物——碳中和的微藻绿色生物制造
被引量:
4
2
作者
孙中亮
陈辉
王强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5期953-965,共13页
微藻可以利用太阳能固定CO_(2)并转化为有机物,其作为合成生物物质的细胞工厂具有众多生物学和工程学优点。当前,全球正面临着碳减排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通过微藻固碳合成化合物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实现直接利用微藻固定CO_(2),有望建立...
微藻可以利用太阳能固定CO_(2)并转化为有机物,其作为合成生物物质的细胞工厂具有众多生物学和工程学优点。当前,全球正面临着碳减排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通过微藻固碳合成化合物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实现直接利用微藻固定CO_(2),有望建立以CO_(2)为原料、以太阳能为能源,规模化生产大宗食物、能源、化学品和医药保健品的未来新兴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粮食安全、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等问题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从光驱自养的角度,首先总结了微藻作为细胞工厂生产平台化合物、生物能源和高附加值化合物的途径、底盘改造策略等最新进展,进而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最后,提出了微藻作为合成生物学高效底盘细胞,其广泛应用还应该从建立标准化的藻类基因与基因组编辑技术体系、深刻理解合成物质在藻细胞中的代谢流和控制机制以及提高生物量产率和光合作用效率等几个环节进行攻关,以加强微藻绿色生物制造产业的可控性和可复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CO_(2)
平台
化合物
生物能源
高附加值化合物
合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蛋白源生物质的绿色生物转化
被引量:
2
3
作者
梁昕鑫
唐丹
霍毅欣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6-228,共13页
生物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的可持续供给。目前生物燃料工艺开发实现了碳的循环利用,但尚未对氮的循环给予充分的重视。鉴于当前富含蛋白质的废弃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碳骨架转化为生物燃料、大宗化...
生物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的可持续供给。目前生物燃料工艺开发实现了碳的循环利用,但尚未对氮的循环给予充分的重视。鉴于当前富含蛋白质的废弃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碳骨架转化为生物燃料、大宗化学品及药物中间体等高附加值化合物正成为一个渐受关注的领域。从氨的生物循环利用角度入手,介绍了利用经光合作用生产的蛋白质等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的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生产体系,并综述了进一步优化绿色转化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应对策略,旨为下一步高附加值化合物的低污染和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平衡
蛋白源生物质
生物转化
高附加值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溶剂萃取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啸天
李晓媛
骆禹璐
阿合也力开·叶尔肯
马红英
林江丽
机构
新疆大学化工学院
新疆大学化学学院
出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0,共5页
文摘
综述了近年来液-液萃取、酸/碱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离子液体萃取、低共融溶剂萃取在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中的应用新进展。探讨了不同萃取方法的分离效果和分离机理。最后对溶剂萃取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溶剂萃取
煤焦油
高附加值化合物
离子液体
低共融溶剂
Keywords
solvent extraction
coal tar
high value-added compounds
ionic liquid
deep eutectic solvent
分类号
TQ523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CO_(2)到有机物——碳中和的微藻绿色生物制造
被引量:
4
2
作者
孙中亮
陈辉
王强
机构
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5期953-965,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0909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0138,32102819,31870041)
+3 种基金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2IRTSTHN024)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12300410024)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22102110131)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D16014)。
文摘
微藻可以利用太阳能固定CO_(2)并转化为有机物,其作为合成生物物质的细胞工厂具有众多生物学和工程学优点。当前,全球正面临着碳减排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通过微藻固碳合成化合物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实现直接利用微藻固定CO_(2),有望建立以CO_(2)为原料、以太阳能为能源,规模化生产大宗食物、能源、化学品和医药保健品的未来新兴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粮食安全、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等问题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从光驱自养的角度,首先总结了微藻作为细胞工厂生产平台化合物、生物能源和高附加值化合物的途径、底盘改造策略等最新进展,进而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最后,提出了微藻作为合成生物学高效底盘细胞,其广泛应用还应该从建立标准化的藻类基因与基因组编辑技术体系、深刻理解合成物质在藻细胞中的代谢流和控制机制以及提高生物量产率和光合作用效率等几个环节进行攻关,以加强微藻绿色生物制造产业的可控性和可复制性。
关键词
微藻
CO_(2)
平台
化合物
生物能源
高附加值化合物
合成生物学
Keywords
microalgae
carbon dioxide
carbon platform compound
bio-energy
high-value compounds
synthetic biology
分类号
Q816 [生物学—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蛋白源生物质的绿色生物转化
被引量:
2
3
作者
梁昕鑫
唐丹
霍毅欣
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分子医学与生物诊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苏州工业园区洛加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出处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6-228,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11330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文摘
生物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的可持续供给。目前生物燃料工艺开发实现了碳的循环利用,但尚未对氮的循环给予充分的重视。鉴于当前富含蛋白质的废弃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碳骨架转化为生物燃料、大宗化学品及药物中间体等高附加值化合物正成为一个渐受关注的领域。从氨的生物循环利用角度入手,介绍了利用经光合作用生产的蛋白质等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的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生产体系,并综述了进一步优化绿色转化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应对策略,旨为下一步高附加值化合物的低污染和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氮平衡
蛋白源生物质
生物转化
高附加值化合物
Keywords
nitrogen balance
protein-derived biomass
biotransformation
high value-added compounds
分类号
S216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TQ93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溶剂萃取分离煤焦油中高附加值化合物研究进展
王啸天
李晓媛
骆禹璐
阿合也力开·叶尔肯
马红英
林江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CO_(2)到有机物——碳中和的微藻绿色生物制造
孙中亮
陈辉
王强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蛋白源生物质的绿色生物转化
梁昕鑫
唐丹
霍毅欣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