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天山哈尔里克山区二叠纪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2
1
作者 汪传胜 顾连兴 +3 位作者 张遵忠 吴昌志 唐俊华 汤晓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9-1511,共13页
本文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讨论东天山克拉麦里-哈尔里克岛弧东段八大石和小铺东两个岩体的特征和成因。八大石岩体和小铺东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分别为61.92%~74.40%和69.17%~74.92%,K_2O+Na_2O的含量分别为6.... 本文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讨论东天山克拉麦里-哈尔里克岛弧东段八大石和小铺东两个岩体的特征和成因。八大石岩体和小铺东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分别为61.92%~74.40%和69.17%~74.92%,K_2O+Na_2O的含量分别为6.50%~8.32%和7.74%~8.14%,绝大部分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REE分别为105×10^(-6)~210×10^(-6)和100×10^(-6)~172×10^(-6),(La/Yb)_(CN)分别为4.1~8.9和9.1~15.3,配分模式右倾,δEu分别为0.40~0.93和0.59~0.80,为中-低负异常;两个岩体均富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Hf、Zr等高场强元素,而贫Ta、Nb、Sr、Ti等。通过LA-ICP-MS分析得到八大石岩体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98±2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纪,计算得到八大石和小铺东岩体的模式年龄t_(DM)分别为944Ma和648Ma;八大石和小铺东岩体的ε_(Nd)(t)分别为+3.06和+4.47,(^(87)Sdr/^(86)Sr)_i分别为0.70475和0.70384,表现出高ε_(Nd)(t)低(^(87)Sr/^(86)Sr)_i。综上所述,认为哈尔里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可能为碰撞后挤压-伸展转折阶段的产物,主要由来自新生地壳的中钾钙碱性岩浆经过结晶分异作用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碱性 后碰撞 底侵 东天山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2
作者 王得权 刘建朝 +5 位作者 张海东 门文辉 郑利宏 赵宗勤 李强 高海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5-32,共8页
浩尧尔忽洞金矿为低品位超大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区内华力西期花岗岩发育。SiO2含量为71.5%~73.07%,Na2O/K2O值为0.59~0.67,平均值为0.64,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哈克图解上各元素含量随SiO2变化成线性规律明显,具I型花... 浩尧尔忽洞金矿为低品位超大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区内华力西期花岗岩发育。SiO2含量为71.5%~73.07%,Na2O/K2O值为0.59~0.67,平均值为0.64,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哈克图解上各元素含量随SiO2变化成线性规律明显,具I型花岗岩特征。Mg^#为39~49,其平均值为43,与下地壳麻粒岩的平均值(45.36)相近。∑REE值变化范围为72.64×10^-6~132.6×10^-6总体上稀土含量较低。(La/Yb)Ⅳ值为12.99~34.13,显示轻重稀土有较大的分馏。在稀土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右倾。Ba/Th值为133.93~178.93,认为板片俯冲流体影响较小。OEu含量为0.52~0.96,平均值为0.75,具有中等到低的Eu亏损。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岩体为后碰撞期形成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后碰撞 哈克图解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毛友亮 樊双虎 +5 位作者 陈淑娥 苏春乾 职荣军 芮婷 王江伟 刘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7,共10页
南天山北缘乌什塔拉地区东泉戈壁岩体岩石类型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包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305±1 Ma。岩石富碱(K2O+Na2O=7.58%~8.44%),富钾(K2O/Na2O=1.09~1.33),高Mg#(51.6~58.5),A/CNK为... 南天山北缘乌什塔拉地区东泉戈壁岩体岩石类型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包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305±1 Ma。岩石富碱(K2O+Na2O=7.58%~8.44%),富钾(K2O/Na2O=1.09~1.33),高Mg#(51.6~58.5),A/CNK为0.92~1.00之间,属于准铝质高Mg#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亏损重稀土(HREE)、高场强元素(Nb,P,Ti),强烈亏损Y(10.17×10-6~14.84×10-6)及Yb(1.054×10-6~1.374×10-6),弱—无的负Eu异常(0.60~0.99),总体表明东泉戈壁岩体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具有碰撞晚期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点。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东泉戈壁岩体的侵位表明在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挤压环境中,由于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使得下地壳底部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指示南天山晚古生代残余海盆的闭合。东泉戈壁壳-幔岩浆混合型花岗岩的确立表明晚石炭世南天山地区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生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岩浆混合 碰撞晚期 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4
作者 吴才来 郭祥焱 +7 位作者 王次松 武秀平 郜源红 雷敏 秦海鹏 刘春花 李名则 陈其龙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1-28,共18页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辉长闪长岩。本文报道该系列侵入岩最新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结果表明,南洪冲和沙滩脚花岗闪长岩、新桥头花岗闪长斑岩、缪家石...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辉长闪长岩。本文报道该系列侵入岩最新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结果表明,南洪冲和沙滩脚花岗闪长岩、新桥头花岗闪长斑岩、缪家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8.8±1.3)Ma、(144.1±1.2)Ma、(147.2±1.5)Ma和(142.8±1.6)Ma,沙滩脚岩体和缪家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4.1±1.5)Ma、(143.2±1.3)Ma,与SHRIMP定年结果一致。一般来说,区内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其年龄大于同类无斑状结构的岩石,但狮子山矿田的南洪冲花岗闪长岩年龄比区域上其他的同类岩石偏小,可能反映了区域上此类岩浆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铜陵地区岩浆侵位的大致顺序为花岗闪长斑岩/第一次花岗闪长岩→辉长闪长岩/第一次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第二次花岗闪长岩→第二次辉石二长闪长岩。本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侵入活动是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世期间岩浆事件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由晚侏罗世的挤压转变为早白垩世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碱性系列侵入岩 构造转换 岩石圈伸展 铜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北段早白垩世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凡超 瞿志敬 +5 位作者 崔岩 陈勇 张尚坤 周瑶琪 吴智平 刘嘉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65-3286,共22页
沂沭断裂带内发育了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其成因研究对剖析断裂带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断裂带北段潍坊、安丘、鄌郚地区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分析。探讨了沂沭... 沂沭断裂带内发育了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其成因研究对剖析断裂带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断裂带北段潍坊、安丘、鄌郚地区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分析。探讨了沂沭断裂带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断裂带北段火山岩年龄集中在131~124Ma之间,喷发于早白垩世。岩石为一套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包括玄武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英安岩。火山岩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含量高(∑REE=140.5×10-6~433.1×10-6),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LREE/∑HREE=9.8~31.0),无明显的Eu负异常。火山岩具有富集且变化范围较大的Sr-Nd-Pb同位素组成,(87Sr/86Sr)2i=0.708054~0.711692,εNd(t)值为-15.3^-7.4,(06Pb/204Pb)07i=17.213~17.962,(2Pb/204Pb)i=15.425~15.590,(208Pb/204Pb)i=37.597~38.365。研究表明,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的源区与区域基性岩源区一致,均为富集岩石圈地幔。玄武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经基性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英安岩则遭受了华北下地壳强烈混染。三叠纪末期,由于扬子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俯冲,扬子地壳析出的流体/熔体交代了华北古老岩石圈地幔,形成富集岩石圈地幔。早白垩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后撤作用,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浆,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分离结晶作用,受沂沭断裂深切作用影响,部分地区遭受华北下地壳混染,最终形成区内各类高钾钙碱性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早白垩世 碱性火山岩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土北部松西—胜利山—带燕山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6
作者 钟华明 童劲松 +1 位作者 鲁如魁 夏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0-738,共9页
西藏羌塘北部松西—胜利山一带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其重稀土元素亏损,花岗闪长岩的LREE/HREE比值在8.67~33.08之间,平均16.62,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9.16~30.97之间,平均21.76,二者的Eu负异常均不明显... 西藏羌塘北部松西—胜利山一带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其重稀土元素亏损,花岗闪长岩的LREE/HREE比值在8.67~33.08之间,平均16.62,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9.16~30.97之间,平均21.76,二者的Eu负异常均不明显;微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和亏损Ba、Sr、Zr、Ti的地球化学特点。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总体上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与冈底斯和羌塘地块在晚体罗世—早白垩世发生的碰撞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日土北部 碱性花岗岩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玉希莫勒盖达坂玄武安山岩-高钾玄武安山岩-粗安岩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7
作者 罗勇 牛贺才 +4 位作者 单强 张兵 周昌平 杨武斌 于学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4-943,共10页
在阿吾拉勒东段玉希莫勒盖达坂地区大哈拉军山组主要是一套以安山质(粗安质)-英安质(粗面质-粗面英安质)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火山岩建造。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在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的上部厘定出了钙碱性玄武安山岩—高钾... 在阿吾拉勒东段玉希莫勒盖达坂地区大哈拉军山组主要是一套以安山质(粗安质)-英安质(粗面质-粗面英安质)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火山岩建造。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在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的上部厘定出了钙碱性玄武安山岩—高钾钙碱性玄武安山岩—粗安岩(橄榄安粗岩系)组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三类岩石形成于岛弧环境,钙碱性玄武安山岩的形成与板片俯冲作用有关,而高钾钙碱性玄武安山岩和粗安岩的形成则与俯冲板片断裂诱发的软流圈上涌作用有关。钙碱性玄武安山岩—高钾钙碱性玄武安山岩—粗安岩组合的存在说明阿吾拉勒东段在晚石炭世由于俯冲板片的断裂,构造体制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玉希莫勒盖达坂大哈拉军山组上部的火山岩组合与世界许多著名铜-金矿集区(如Papua New Guinea)的火山岩组合相似,显示该地区晚石炭世具有良好的铜、金成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希莫勒盖达坂 碱性玄武安山岩 碱性玄武安山岩 粗安岩 晚石炭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燕山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钱存超 路玉林 刘丽利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7-154,共8页
依据花岗岩类的岩性组合、产出状况、结构、侵位机制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燕山期花岗岩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以大同岩体和司空山早、主期岩体为代表,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表现为SiO2&... 依据花岗岩类的岩性组合、产出状况、结构、侵位机制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燕山期花岗岩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以大同岩体和司空山早、主期岩体为代表,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表现为SiO2>56%,Al2O3一般≥14%,MgO<3%,富集LREE,低HREE和Y、Yb(如Y<18×10-6,Yb<1.9×10-6),高Sr、Ba,高La/Yb>39和Sr/Y≥30,Sr、Eu异常不明显,与Adakite岩相似;另一类属正常钙碱性系列,以英山尖岩体为代表,岩性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一般SiO2>70%,Al2O3<14%,LREE略显亏损,HREE略显富集和高Y、Yb(如Y>18×10-6,Yb>1.9×10-6),低Sr和La/Yb<10、Sr/Y<10,Sr、Eu负异常明显。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可能为增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正常钙碱性花岗岩可能为正常的地壳重熔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碱性系列 燕山期:超压变质带 大别山 地球化学特征 侵位机制 结构 岩性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段晚三叠世兰尼巴和羊房沟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3
9
作者 万传辉 袁静 +1 位作者 李芬香 鄢圣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8,共14页
对位于松潘-甘孜地体南部的兰尼巴岩体和羊房沟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体的成因。U-Pb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集中在211Ma附近,属晚三叠世,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两岩体具有... 对位于松潘-甘孜地体南部的兰尼巴岩体和羊房沟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体的成因。U-Pb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集中在211Ma附近,属晚三叠世,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2含量(58.31%~68.02%)和较高的全碱含量(6.70%~8.80%),具有准铝质(A/CNK=0.68~0.99)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到橄榄玄粗岩系列。其中,兰尼巴岩体南段富Al2O3(15.85%~16.27%)、K2O(3.29%~3.40%),中等MgO(1.16%~1.47%),并具有高Sr(869×10-6~1032×10-6)、低Y(9.53×10-6~9.85×10-6)特征以及中等至较高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31],并且见有暗色包体,非常类似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钾质埃达克岩。兰尼巴岩体的北段及羊房沟岩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都很相似,相对兰尼巴岩体南段具有更高的K2O含量(4.08%~5.96%),相对低的Sr(664×10-6~868×10-6),稍高的Y(19.71×10-6~27.76×10-6)和明显较低的Sr/Y比值(29.39~42.05),显示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来自于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岩体的形成有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中幔源岩浆的加入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大量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部分物源。地幔岩浆的上侵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体的形成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晚三叠世就已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川西 晚三叠世 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 质埃达克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北段保梭色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10
作者 陶志华 李渊 +3 位作者 马忠贤 蔡成龙 裴有生 张彬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2-801,共20页
三江复合造山带造山过程具有长期性、多期性特点。本文从保梭色花岗岩体锆石U-Pb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出发,初步探讨了该岩体的形成背景及其在三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意义。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的两件锆石的U... 三江复合造山带造山过程具有长期性、多期性特点。本文从保梭色花岗岩体锆石U-Pb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出发,初步探讨了该岩体的形成背景及其在三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意义。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的两件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9.61±0.74)、(48.48±0.59)Ma。进一步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发现:岩浆源区残余斜长石较少,残留相中以角闪石为主,并出现了石榴石,锆石饱和温度计估计岩浆起源温度应>800°C,岩浆应起源于高温高压状态的下地壳基性火成岩部分熔融;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围岩混染作用和斜长石、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保梭色岩体属于深熔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U-Pb同位素年龄为本区碰撞造山提供了时限约束,即大约50 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虽然还未结束,但岩体所处的金沙江地区已进入后碰撞伸展造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造山带 后碰撞 碱性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苏左旗地区闪长-花岗岩类SHRIMP年代学 被引量:128
11
作者 石玉若 刘敦一 +6 位作者 张旗 简平 张福勤 苗来成 施光海 张履桥 陶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9-799,共11页
本文对内蒙古苏左旗地区的闪长 -花岗岩类进行了精确的 SHRIMP定年研究。研究表明 ,富钠的白音宝力道岩体是一个多期次侵入的复合岩体 ,主体可能是 4 90~ 4 6 4 Ma之间侵位的 ,推测是洋壳俯冲的产物 ;随后在 4 2 4 Ma左右该地区发生了... 本文对内蒙古苏左旗地区的闪长 -花岗岩类进行了精确的 SHRIMP定年研究。研究表明 ,富钠的白音宝力道岩体是一个多期次侵入的复合岩体 ,主体可能是 4 90~ 4 6 4 Ma之间侵位的 ,推测是洋壳俯冲的产物 ;随后在 4 2 4 Ma左右该地区发生了板块的碰撞事件 ,产生具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花岗岩。该区富钾的包尔汗喇嘛庙岩体本次得到的 SHRIMP年龄为 2 2 2~ 2 0 4 Ma,表明其在晚三叠世侵位 ,可能代表了造山期后的岩石圈拆沉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SHRIMP年代学 俯冲 洋壳 SHRIMP定年 拆沉 碱性系列 复合岩体 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中段大东山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74
12
作者 张敏 陈培荣 +3 位作者 张文兰 陈卫锋 李惠民 张孟群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9-539,共11页
大东山岩体位于广东、湖南交界处,是南岭中段一个大岩基,出露面积约2250km2,由两阶段侵入体构成,主侵入阶段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55.9±1.1)Ma,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ISr值为0.71143~0.71575,εNd(t)... 大东山岩体位于广东、湖南交界处,是南岭中段一个大岩基,出露面积约2250km2,由两阶段侵入体构成,主侵入阶段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55.9±1.1)Ma,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ISr值为0.71143~0.71575,εNd(t)值为-10.98~-10.50,t2DM为1.80Ga和1.84Ga,成岩物质源自古-中元古代地壳。岩体富K和Si,其氧化物平均值分别为4.97%和76.35%;贫Ti、Mg、Fe和Ca,氧化物平均值分别为0.16%、0.13%,1.18%和0.63%,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主体和补体岩石在化学成分上具有分离结晶演化关系。产出于岩石圈伸展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碱性 壳源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查干花钼矿区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成岩作用 被引量:32
13
作者 刘翼飞 聂风军 +5 位作者 江思宏 席忠 张志刚 肖伟 张可 刘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9-420,共12页
查干花钼矿床是内蒙古中西部的一个大型斑岩钼矿床。矿床成矿期花岗岩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2个花岗岩样品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53.3±2.8Ma(MSWD=1.17)和253.8±3.7Ma(MSWD=1.6),显示成矿期花岗岩形成于253~254Ma... 查干花钼矿床是内蒙古中西部的一个大型斑岩钼矿床。矿床成矿期花岗岩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2个花岗岩样品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53.3±2.8Ma(MSWD=1.17)和253.8±3.7Ma(MSWD=1.6),显示成矿期花岗岩形成于253~254Ma,为晚二叠世。与前人辉钼矿Re-Os测年研究(~243Ma)对比显示,矿床的成岩成矿时间差约为10Ma,这与矿床控矿构造及成矿期花岗岩的结构构造特征相符,也与国内外较多的斑岩型矿床成岩可以对比,反映出查干花钼矿床是成矿岩体经历了长时间演化以后岩浆-热液体系的产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成矿期花岗岩具有高硅、高碱、准铝质至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的特征。其源区是受到早期陆缘弧俯冲作用改造及地壳混染的岩石,再经过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其微量元素继承了早期陆缘弧成因岩石的一些特征。岩浆在形成以后,在深部岩浆房内经历了以斜长石和钾长石为主导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上侵到地壳浅部区域以后受到了远古宇宝音图群的混染。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古生代末期向中生代转换的后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钼矿床 碱性 花岗岩 元素地球化学 查干花 狼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狠麦温都尔花岗岩SHRI 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6
14
作者 程银行 滕学建 +4 位作者 辛后田 杨俊泉 冀世平 张永 李艳锋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334,共12页
内蒙古东乌旗狠麦温都尔地区发育了大量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307.0±1.9 Ma和299.7±5.3 Ma,时代为晚石炭世—... 内蒙古东乌旗狠麦温都尔地区发育了大量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307.0±1.9 Ma和299.7±5.3 Ma,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主要岩石的SiO2含量为65.65%-71.86%,具富碱(K2O+Na2O为9.59%-9.90%)、富钾(K2O/Na2O为1.00-1.73)的特点,准铝质(A/CNK为0.96-1.00),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Sr、P、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为82.60×10^-6-177.58×10^-6,(La/Yb)N为4.13-15.37,配分曲线模式略微右倾,δEu为0.44-0.87,中等-弱负铕异常,具岛弧或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岩石具块状构造、晶洞构造特征显示为后碰撞花岗岩。综上所述,认为狠麦温都尔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可能为后碰撞早期伸展阶段的产物,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作用有关,这一认识为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提供了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乌旗 碱性花岗岩 后碰撞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18
15
作者 华仁民 陈培荣 +6 位作者 张文兰 林锦富 姚军明 张展适 顾晟彦 刘晓东 戚华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1-601,共1页
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华南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本文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Ma)出现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 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华南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本文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Ma)出现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浆活动、A型花岗岩及板内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反映了岩石圈的局部“伸展-裂解”和地幔物质的上涌,伴随Pb、Zn、Cu、Au成矿作用。燕山中期第一阶段(~170~150Ma)南岭地区岩石圈全面拉张-减薄,地幔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大规模的地壳熔融,形成大量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南岭地区 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背景 中生代 大陆动力学背景 岩浆活动 碱性 A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东段北缘花岗岩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坤一 张传林 +3 位作者 王家鑫 董永观 赵宇 王爱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分布于西昆仑东段北缘的侵入杂岩由辉长岩 -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组成 ,在区域上形成一个近东西向的构造 -岩浆岩带。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中酸性侵入岩为钙碱性高钾系列Ⅰ型。岩石的∑REE质量分数变化小 ,为 (178.3~ 2 2 9.0 )×... 分布于西昆仑东段北缘的侵入杂岩由辉长岩 -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组成 ,在区域上形成一个近东西向的构造 -岩浆岩带。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中酸性侵入岩为钙碱性高钾系列Ⅰ型。岩石的∑REE质量分数变化小 ,为 (178.3~ 2 2 9.0 )× 10 -6。闪长岩和花岗岩的w (LREE ) /w(HREE)分别为 3.8~ 5 .1和 6 .7~ 7.7,具有非常相似的稀土配分曲线 ,微量元素与智利岛弧花岗岩完全相似。岩石的w (14 7Sm) /w (14 4Nd)为 0 .0 94~ 0 .114,w (14 3 Nd) /w (14 4Nd)为 0 .5 12 0 5~0 .5 12 19,变化范围小 ,tDM 为 1381~ 15 35Ma之间 ,εNd(t)变化小 ,平均值为 - 10 .46 ,表明侵入岩为同源演化序列 ,为地壳部分重熔的产物。综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认为本区的侵入岩形成于大陆边缘岩浆弧 ,岩浆主要来自古元古代变质地层的部分熔融 ,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中新元古代中基性火山岩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地球化学 西昆仑 同位素 岩石化学 侵入岩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勒盖图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天赦 杨文静 +2 位作者 王登红 肖盈 张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9-493,共5页
在样品采集和分析基础上,探讨内蒙古西乌旗哈勒盖图地区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流纹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硅、富碱、高铝、低MgO、CaO、TiO2、MnO的特征,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类... 在样品采集和分析基础上,探讨内蒙古西乌旗哈勒盖图地区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流纹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硅、富碱、高铝、低MgO、CaO、TiO2、MnO的特征,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类似于A型花岗岩特征;低Ti/Y、Nb/Y与Ti/Zr比值、高Rb/Nb与Rb/Y比值以及Sr、Eu强烈亏损,表明其为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因,形成于早白垩世非造山板内伸展环境.研究结论揭示了该时期大兴安岭地区构造-岩浆的重要作用,对该地区今后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流纹岩 A花岗岩 地球化学 白音老组 西乌旗 构造背景 岩石学特征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区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建朝 王得权 +5 位作者 张海东 门文辉 郑利宏 赵宗勤 李强 高海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4期413-422,共10页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为低品位超大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区内海西期花岗岩发育.在矿区内可见黑云花岗岩、花岗细晶岩、花岗伟晶岩和花岗斑岩.花岗岩中SiO2含量65.36% ~74.29%,Na2O/K2O比值0.43 ~1.01,平均值为0.75,花岗脉岩类属于...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为低品位超大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区内海西期花岗岩发育.在矿区内可见黑云花岗岩、花岗细晶岩、花岗伟晶岩和花岗斑岩.花岗岩中SiO2含量65.36% ~74.29%,Na2O/K2O比值0.43 ~1.01,平均值为0.75,花岗脉岩类属于高钾钙碱性,黑云花岗岩属于钾玄岩系列.哈克图解上各元素含量随SiO2变化呈线性规律明显,具Ⅰ型花岗岩特征.∑REE值在64.86×10-6~164.80×10-6范围内变化,总体上稀土含量较低.(La/Yb)N值为6.59 ~ 16.98,显示轻重稀土有明显的分馏.稀土元素蛛网图表现为右倾.黑云母花岗岩δEu平均值0.30,具低Sr低Y的特点.花岗脉岩类δEu平均值为0.65,表现出高Sr低Y的特点.花岗岩类具有中等到强的铕亏损.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岩体为同碰撞—后碰撞期形成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主量及微量元素特征 浩尧尔忽洞金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走构油茶错、纳丁错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建峰 迟效国 +4 位作者 赵秀羽 赵芝 董春艳 黎广荣 赵院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59-3274,共16页
本文对分布于藏北南羌塘地区的走构油茶错和纳丁错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两个地区火山岩主要由粗面玄武岩、橄榄粗安岩、安粗岩及粗面岩组成,具有从碱性系列火山岩到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连续演化的特征... 本文对分布于藏北南羌塘地区的走构油茶错和纳丁错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两个地区火山岩主要由粗面玄武岩、橄榄粗安岩、安粗岩及粗面岩组成,具有从碱性系列火山岩到高钾钙碱性火山岩连续演化的特征。锆石U-Pb定年表明两个地区火山岩形成时代分别为34.64±0.55Ma和35.03±0.54Ma,另外在走构油茶错安粗岩和粗面岩中发现了大量的捕获锆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石ε_(Hf)(t)均为正值,但随SiO_2含量的增高,ε_(Hf)(t)有减小的趋势。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上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无或轻微Eu负异常,尤其是重稀土出现分馏,大多数样品(Sm/Yb)_N值介于6.30~8.25之间,表明原生岩浆起源于含有石榴石的弱亏损型软流圈地幔,中酸性岩浆所具有的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原生幔源岩浆经AFC作用形成的。始新世末期南羌塘地区的火山活动可能与向北俯冲的拉萨地块的岩石圈地幔断离造成的软流圈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原北部 新生代火山岩 油茶 碱性火山岩 同位素年代学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Tibetan Plateau norther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rea Cenozoic VOLCANICS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羌塘地区 volcanic rocks 轻重稀土分馏 岩石圈地幔 软流圈上涌 地球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伊尔施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峰 白志达 李路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89,共8页
伊尔施花岗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出露面积约260km2,由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斑状正长花岗岩和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三期侵入体构成。岩体侵入于石炭-二叠系地层,被晚侏罗世火山岩不整合所覆。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26.3±1.4)Ma... 伊尔施花岗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出露面积约260km2,由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斑状正长花岗岩和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三期侵入体构成。岩体侵入于石炭-二叠系地层,被晚侏罗世火山岩不整合所覆。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26.3±1.4)Ma,表明为晚三叠世花岗岩。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低钙的特征,属于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Eu负异常明显。强不相容元素富集,亏损Ba、Sr、P和Ti。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向碱性系列过渡的花岗岩,具有后造山花岗岩类(POG)的特征,形成于挤压造山向拉张体制转变阶段的构造环境,暗示该区受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持续到三叠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晚三叠世 碱性系列 后造山花岗岩 伊尔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