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齿轮泵齿轮摩擦端面织构正交优化及润滑性能研究
1
作者 熊典峰 陈源 +3 位作者 李运堂 金杰 王冰清 章聪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0,共8页
针对高速齿轮泵齿轮端面摩擦副磨损严重问题,在齿轮端面开设仿特斯拉阀型槽-椭圆形孔复合织构以改善润滑特性。基于流体仿真软件,根据正交试验法,探索螺旋槽槽深、螺旋槽与回流槽槽深高度差、椭圆形孔形状因子、椭圆形孔倾斜角等复合织... 针对高速齿轮泵齿轮端面摩擦副磨损严重问题,在齿轮端面开设仿特斯拉阀型槽-椭圆形孔复合织构以改善润滑特性。基于流体仿真软件,根据正交试验法,探索螺旋槽槽深、螺旋槽与回流槽槽深高度差、椭圆形孔形状因子、椭圆形孔倾斜角等复合织构结构参数共同作用下的液膜润滑性能,获得织构结构参数优选组合方案,并进一步研究齿轮旋转角度对端面液膜润滑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螺旋槽槽深为8μm、螺旋槽与回流槽槽深高度差为7μm、椭圆形孔形状因子为0.4、椭圆形孔倾斜角为20°时齿轮端面液膜动力润滑性能较优;齿轮啮合旋转过程中,由于齿轮边界压力变化,其端面摩擦副开启力、泄漏率、倾覆力矩等性能参数发生波动,而齿轮端面开设织构后液膜稳定性增强,开启力波动率显著降低,同时倾覆力矩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齿轮泵 齿轮端面摩擦副 动压润滑织构 正交试验 润滑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高速齿轮泵齿轮端面摩擦副的润滑特性
2
作者 陈源 熊典峰 +4 位作者 李运堂 高永操 李传仓 王冰清 金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8-1187,共10页
针对航空外啮合齿轮泵齿轮端面摩擦副磨损严重的问题,在齿轮端面开设仿特斯拉阀型槽和椭圆孔组合的新型复合织构以改善润滑特性。基于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和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建立齿轮织构端面摩擦副的润滑理论分析模型,分别在有无织构条... 针对航空外啮合齿轮泵齿轮端面摩擦副磨损严重的问题,在齿轮端面开设仿特斯拉阀型槽和椭圆孔组合的新型复合织构以改善润滑特性。基于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和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建立齿轮织构端面摩擦副的润滑理论分析模型,分别在有无织构条件下仿真分析了端面液膜内流体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研究了工况和结构参数对齿轮端面开启性和密封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织构产生的流体动压力可使齿轮端面摩擦副非接触运行,对减摩增效具有积极作用;综合考虑齿轮端面摩擦副的开启性和控漏性,织构结构参数即槽深取7~9μm、高度差取5~6μm、倾斜角取0°~10°、形状因子取0.4~0.5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齿轮泵 端面摩擦副 复合织构 液动润滑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高速用端楔主环形新槽及卸荷能力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玉龙 李秀荣 +2 位作者 臧勇 范钧 刘萍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59,40,共4页
为满足齿轮泵高速下的困油卸荷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卸荷面积更大、加工更简单的端楔主环形的新卸荷槽。基于齿轮泵的小侧隙困油卸荷原理,给出该槽的结构与尺寸;由三维模型的面积测量方法,测出一个困油周期内若干啮合位置处的卸荷面积;由... 为满足齿轮泵高速下的困油卸荷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卸荷面积更大、加工更简单的端楔主环形的新卸荷槽。基于齿轮泵的小侧隙困油卸荷原理,给出该槽的结构与尺寸;由三维模型的面积测量方法,测出一个困油周期内若干啮合位置处的卸荷面积;由所建立且被验证的困油压力模型,计算新槽、矩/圆形旧槽在3 000 r/min常速下及新槽在6 000 r/min高速、9 000 r/min超高速下的困油压力。结果表明:新槽的全程卸荷能力强,其中,主环形段的最大卸荷面积较矩、圆形卸荷槽分别增加31%、165%,端楔段的卸荷面积具有近似的直线特征,符合困油流量的线性卸荷要求;新槽常速、高速、超高速下的困油压力峰值使得出口压力分别增加2%、7.7%、14%,困油冲击小;困油压力谷值分别为0.03、-0.22、-0.61 MPa,高速下能避免气穴现象的发生,超高速下须结合较大的侧隙卸荷,方能满足气穴性能的要求等。得出楔环形槽能满足泵高速化下的卸荷要求,且结构简单、易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齿轮泵 卸荷槽 卸荷面积 困油压力 气穴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高速用平底直U形卸荷槽的研究与分析
4
作者 李玉龙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88-90,共3页
为解决高速齿轮泵困油的卸荷问题,提出了一款极易加工的平底直U形卸荷槽及形位尺寸;并与传统的矩形卸荷槽进行卸荷面积和困油压力的实例对比。结果表明:U形最大卸荷面积增加了13.5%,能有效解决最小困油容积附近的卸荷能力不足问题,且其... 为解决高速齿轮泵困油的卸荷问题,提出了一款极易加工的平底直U形卸荷槽及形位尺寸;并与传统的矩形卸荷槽进行卸荷面积和困油压力的实例对比。结果表明:U形最大卸荷面积增加了13.5%,能有效解决最小困油容积附近的卸荷能力不足问题,且其结构与加工简单;在8000 r/min高转速下,U形卸荷槽困油的压力峰值增加率为15.9%,压力谷值为-0.26 MPa,其困油现象相对轻微;而矩形卸荷槽的压力峰值增加率和压力谷值分别为25.1%和-0.61 MPa,其困油现象相对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齿轮泵 U形卸荷槽 卸荷面积 困油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