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犬高速投射物伤与单纯失血性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王建民
陈志强
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A06期1-3,共3页
目的 为研究高速投射物伤后高血粘症发生机制,比较犬高速投射物伤与单纯失血性休克时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实验犬随机分为高速投射物双后肢致伤组与单纯颈动脉放血致失血性休克组。致伤组采用5.56mm弹丸致伤犬双后肢,失血性休克...
目的 为研究高速投射物伤后高血粘症发生机制,比较犬高速投射物伤与单纯失血性休克时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实验犬随机分为高速投射物双后肢致伤组与单纯颈动脉放血致失血性休克组。致伤组采用5.56mm弹丸致伤犬双后肢,失血性休克组则从颈动脉快速放血,量约为体重的2.4%,血压降至70mmHg以下。致伤或放血后分别观察两组72h内各时相点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①两组创伤或失血后即刻的平均血压分别是113与47mmHg;②创伤组的低切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伤后6h达高峰;但失血性休克组的全血粘度在失血后逐步降低,无明显的血液浓缩现象出现。结论 严重创伤后血液浓缩与伤后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失血并非创伤后早期血液浓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投射物伤
失血性休克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软组织感染特点的实验观察
2
作者
蒋和田
刘荫秋
+4 位作者
张米川
魏修荣
郭德祥
李曙光
赖西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15,共3页
用初速 15 0 0 m/ s,重 1.0 3g钢珠致伤 6只狗颌面部 ,伤后 6 ,12 ,2 4h取距伤道壁不同距离的肌肉组织做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实验发现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 ,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的软组织 ,伤后 6 h开始出现细菌感染 ,随致伤时间延长 ...
用初速 15 0 0 m/ s,重 1.0 3g钢珠致伤 6只狗颌面部 ,伤后 6 ,12 ,2 4h取距伤道壁不同距离的肌肉组织做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实验发现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 ,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的软组织 ,伤后 6 h开始出现细菌感染 ,随致伤时间延长 ,感染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多 ,距伤道壁 0 .5 cm以外的组织 ,在伤后 2 4h,细菌的污染数量远远低于感染细菌的临界数量 ;感染或污染细菌的种类以需氧及兼性厌氧菌为主。研究提示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组织存在明显的细菌感染 ,但其严重感染的区域在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 ,从控制感染的角度清创时切除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的软组织即可 ,扩大清创范围并不能起到控制感染的效果 ;而清创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是防治伤口感染 ,保证早期救治成功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创
伤
高速投射物伤
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犬高速投射物致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与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关系
3
作者
吴国萍
王建民
+2 位作者
黄宏
陈菁
陈志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39-940,共2页
目的:探讨高速投射物致伤犬双后肢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与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5.56 m m 弹丸致伤犬双后肢,伤后各时相点采血,Low -shear30血液流变仪测量全血粘度,并分离红细胞做扫描电镜观察。结...
目的:探讨高速投射物致伤犬双后肢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与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5.56 m m 弹丸致伤犬双后肢,伤后各时相点采血,Low -shear30血液流变仪测量全血粘度,并分离红细胞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高速投射物伤各组低切变率全血表观粘度伤后即刻开始增高,6~12 h 达峰值,高切粘度未见明显变化。变形红细胞的出现率不结扎组伤后显著增加,6 h 达高峰;结扎组伤后各时相点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高速投射物伤可致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是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投射物伤
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犬高速投射物伤与单纯失血性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王建民
陈志强
等
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出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A06期1-3,共3页
文摘
目的 为研究高速投射物伤后高血粘症发生机制,比较犬高速投射物伤与单纯失血性休克时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实验犬随机分为高速投射物双后肢致伤组与单纯颈动脉放血致失血性休克组。致伤组采用5.56mm弹丸致伤犬双后肢,失血性休克组则从颈动脉快速放血,量约为体重的2.4%,血压降至70mmHg以下。致伤或放血后分别观察两组72h内各时相点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①两组创伤或失血后即刻的平均血压分别是113与47mmHg;②创伤组的低切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伤后6h达高峰;但失血性休克组的全血粘度在失血后逐步降低,无明显的血液浓缩现象出现。结论 严重创伤后血液浓缩与伤后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失血并非创伤后早期血液浓缩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高速投射物伤
失血性休克
血液流变学
分类号
R641 [医药卫生—外科学]
R605.971 [医药卫生—急诊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软组织感染特点的实验观察
2
作者
蒋和田
刘荫秋
张米川
魏修荣
郭德祥
李曙光
赖西南
机构
解放军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出处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15,共3页
文摘
用初速 15 0 0 m/ s,重 1.0 3g钢珠致伤 6只狗颌面部 ,伤后 6 ,12 ,2 4h取距伤道壁不同距离的肌肉组织做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实验发现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 ,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的软组织 ,伤后 6 h开始出现细菌感染 ,随致伤时间延长 ,感染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多 ,距伤道壁 0 .5 cm以外的组织 ,在伤后 2 4h,细菌的污染数量远远低于感染细菌的临界数量 ;感染或污染细菌的种类以需氧及兼性厌氧菌为主。研究提示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组织存在明显的细菌感染 ,但其严重感染的区域在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 ,从控制感染的角度清创时切除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的软组织即可 ,扩大清创范围并不能起到控制感染的效果 ;而清创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是防治伤口感染 ,保证早期救治成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颌面部创
伤
高速投射物伤
细菌感染
Keywords
maxillofacial region\ \ high velocity missile wound\ \ bacteria infection
分类号
R782.4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犬高速投射物致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与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关系
3
作者
吴国萍
王建民
黄宏
陈菁
陈志强
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六研究室
出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39-940,共2页
文摘
目的:探讨高速投射物致伤犬双后肢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与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5.56 m m 弹丸致伤犬双后肢,伤后各时相点采血,Low -shear30血液流变仪测量全血粘度,并分离红细胞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高速投射物伤各组低切变率全血表观粘度伤后即刻开始增高,6~12 h 达峰值,高切粘度未见明显变化。变形红细胞的出现率不结扎组伤后显著增加,6 h 达高峰;结扎组伤后各时相点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高速投射物伤可致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是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高速投射物伤
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形态学
分类号
R642.02 [医药卫生—外科学]
R331.1 [医药卫生—人体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犬高速投射物伤与单纯失血性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研究
王建民
陈志强
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软组织感染特点的实验观察
蒋和田
刘荫秋
张米川
魏修荣
郭德祥
李曙光
赖西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犬高速投射物致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与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关系
吴国萍
王建民
黄宏
陈菁
陈志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