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文瑞 何百祥 +1 位作者 廉海平 高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SPR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体感诱发电位(SEP)和... 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SPR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麻醉深度、脊髓功能、多组肌群的刺激反应,记录并总结术中电生理监测异常、术后离院时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痉挛缓解情况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8例患者术中BIS参数为60~75,EMG波幅异常1例(5.6%),SEP波幅下降1例(5.6%)。术前双下肢肌张力平均为3.6级,术后为1.4级,下降了2.2级。长期随访有16例(88.9%),其中12例(75%)痉挛完全缓解,4例(25%)明显改善,步态功能改善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SPR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脊神经后根切除比例的准确率,降低脊髓受损风险,改善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脑电双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利雪阳 吴安石 +3 位作者 昝京伟 徐凯 刘国凯 任惠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患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SPR的脑瘫患儿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12岁,BMI 13~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患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SPR的脑瘫患儿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12岁,BMI 13~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TEAS双侧合谷穴及内关穴,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在相同的穴位放置电极片,但不予电刺激。所有患儿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时、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的HR、MAP。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15 min的Wong-Baker面部疼痛表情(FPS-R)评分和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估量表(PAED)评分,并计算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结果与入室时比较,C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 min HR明显增快,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 MAP明显升高(P<0.05);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 min 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5、15、30 min 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明显缩短,术后FPS-R评分、PAED评分和EA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和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可有效预防行SPR的脑瘫患儿EA发生,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加快麻醉复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脑瘫 儿童 苏醒期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_+前根切断术治疗混合型脑瘫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逢贤 徐林 +3 位作者 曹旭 俞兴 穆晓红 吴坤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 iorr 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v,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 iorr 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v,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22岁,平均8.8岁,均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术前下肢肌张力均为3级(根据Ashworth 5级法),术前下肢功能情况:独立行走36例,简单介助行走8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4例。采用SPR+SAR联合治疗。术中根据肢体痉挛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其中L5、S1后根38例,L4、L5、S1后根10例,后根切断比例为30%~50%;按徐动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前根,其中L5前根28例,S1前根20例,切断比例为30%;术中尽可能保留椎板,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结果:术后出现小腿或足底麻木感2例,下肢肌力下降3例,腰痛2例,腰部无力5例,小便控制差1例,经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神经肌肉兴奋仪刺激等处理.6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8个月。48例患者肌张力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痉挛缓解率100%。下肢徐动症状:术后1周时,1例症状加重,经联合应用镇静药物及巴氯芬3个月后恢复至术前,4例无变化,43例改善;术后6个月时,5例较术前无变化,43例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时,44例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随访时,术前介助行走的8例患者中,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变化;术前介助站立的4例患者中,1例可独立行走,2例可独自站立,1例无变化。结论:腰骶SPR+SAR治疗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的混合型脑瘫,能有效解除肢体痉挛,降低肌张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下肢徐动症状,是治疗此种混合型脑瘫比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与传统术式治疗痉挛性脑瘫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廉民学 王宁 +3 位作者 鲍刚 宋千 廉海平 何百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与传统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痉挛性脑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传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29例采用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比较两组手术时... 目的评价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与传统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痉挛性脑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传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29例采用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切断脊神经后根的比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痉挛指数、踝阵挛、Holden步行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术式(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痉挛指数、Holden步行能力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组术中切断脊神经后根的比例小于传统组(P<0.05),踝阵挛消失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消除踝阵挛方面更有优势。术中实时评判肌张力和踝阵挛变化情况来定量切断脊神经后根,可以减少术中切断脊神经后根的比例,为减少手术并发症保留了解剖和功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脑瘫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方法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博 牛丰 +1 位作者 李长胜 张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8-99,共2页
目的 :探讨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 ,选择性切断 L5、S1脊神经后根 ,同时行内收肌松解术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下肢痉挛均完全解除或明显... 目的 :探讨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 ,选择性切断 L5、S1脊神经后根 ,同时行内收肌松解术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下肢痉挛均完全解除或明显缓解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步态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方法可有效地解除下肢痉挛畸形 ,缩小脊柱上的手术范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外科学 脊神经 痉挛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内收肌 松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性瘫痪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国勋 李星 +2 位作者 成莲英 舒鹏飞 陶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1-413,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效果。方法对132例实行SPR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比较各组间疗效。结果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SPR术后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 目的比较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效果。方法对132例实行SPR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比较各组间疗效。结果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SPR术后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1);GMFCSⅠ级者肌张力下降更为明显(P<0.01);GMFCSⅡ级者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显著(P<0.001);GMFCSⅠ级与GMFCSⅣ级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其余各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67)。结论 SPR手术对于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的疗效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脑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易斌 曹旭 金朝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于痉挛解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状态,以及手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观察。方法:对1990年—2000年收治的825例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脑瘫患者,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的痉挛状态、肢体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于痉挛解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状态,以及手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观察。方法:对1990年—2000年收治的825例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脑瘫患者,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的痉挛状态、肢体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肌张力由术前平均3.44级下降至术后1.23级;术前能够独立行走的129例患者中,107例步态有明显改善;借助行走的418例患者中,263例术后可独立行走。爬行278例患者中,91例可以独立行走,52例可以借助站立和行走;癫痫发作减少31例;流涎患者术后49例减轻,21例消失。斜视患者中132例术后减轻。语言功能障碍456例中72例发音改善吐字转变为较清晰。328例伴有上肢痉挛的患者术后67例上肢肌张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术后痉挛复发2例、腰痛16例、腰部无力41例、下肢无力24例、小腿及足底麻木50例。尿潴留8例。脊柱侧弯15例、腰椎后凸2例。术后发现4例腰椎峡部裂和1例Ⅰ°腰椎滑脱。结论:SPR可以在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的同时,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且手术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脑瘫 肢体功能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麻醉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京生 田肇隆 +4 位作者 葛明非 刘清海 马凯 魏立民 王克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29-430,共2页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麻醉状态 小儿脑瘫 CEREBRAL 肌肉收缩反应 治疗效果 痉挛性脑瘫 肌肉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髋发育畸形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脑瘫髋关节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智勇 朱家恺 +4 位作者 刘小林 刘均墀 劳镇国 许扬滨 程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初步评定脑瘫髋发育畸形,并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脑瘫髋关节的影响。【方法】收集自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SPR手术治疗的脑瘫患者共195例,男142例,女53例,年龄3~22岁,平均6.9岁。其中29例患者术前测量髋关节的Sh... 【目的】初步评定脑瘫髋发育畸形,并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脑瘫髋关节的影响。【方法】收集自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SPR手术治疗的脑瘫患者共195例,男142例,女53例,年龄3~22岁,平均6.9岁。其中29例患者术前测量髋关节的Sharp角和头骺外移百分比。【结果】术前行X片检查而证实有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者6例;术后复诊的61例中,又出现患者髋半脱位或脱位有3例,分别为术后1年、7年及7年时出现。术前髋关节的Sharp角的异常百分比为29.8%;头骺外移百分比(MP)大于33%有3例。【结论】脑瘫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表现为Sharp角和MP值的增大;部分患者存在髋关节的半脱位或脱位。SPR术后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的可能性仍存在,需要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髋关节 髋发育畸形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X片检查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后疗效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如求 张兰亭 +2 位作者 尹彪中 孟国成 何飞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0-301,共2页
关键词 腰骶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 疗效评估 痉挛性脑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海斌 成莲英 +2 位作者 张国勋 王利 黄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9期551-552,共2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CP)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获取 1年完整随访资料的62例SPR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Ashworth 5级肌力标准判断 ,术后下肢肌张力平均下降 2 4级 ,上肢肌张力平均下降0 4级。术...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CP)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获取 1年完整随访资料的62例SPR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Ashworth 5级肌力标准判断 ,术后下肢肌张力平均下降 2 4级 ,上肢肌张力平均下降0 4级。术后 1年患肢肌张力缓解 62例 (缓解率 10 0 % ) ,行走功能和步态改善 48例 (77 4% )。伴随症状部分改善。结论SPR能有效缓解CP患儿肢体肌张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肌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章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单纯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观察组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目的: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单纯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观察组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电功率、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θ波值及θ/β比值均低于治疗前,β波值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θ波值及θ/β比值低于对照组,β波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GMFM-66项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脑功能,增强粗大运动功能,同时降低患儿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脑瘫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晓威 梁茜 +2 位作者 杨洵 聂柔佳 张琦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24期30-31,共2页
对5例顽固性疼痛患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护理要点包括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系统的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术后病情,评价疼痛效果,做好颈托及引流护理,鉴别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预防血栓等。在新的手术路径下,配合优质的围术期护理可确保... 对5例顽固性疼痛患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护理要点包括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系统的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术后病情,评价疼痛效果,做好颈托及引流护理,鉴别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预防血栓等。在新的手术路径下,配合优质的围术期护理可确保手术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疼痛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儿的护理
14
作者 殷婷 周秋敏 殷炜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9期663-664,共2页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儿童 手术方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式改良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晓群 高文龙 +1 位作者 王延芬 娄季宇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21-22,共2页
为寻求一种对脑瘫双下肢痉挛治疗创伤小,且症状改善较彻底的手术方式。方法:依据腰骶部脊 神经后根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改良了传统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式,即部分切断腰2,3,5和骶1脊 神经后根,保留腰2,4... 为寻求一种对脑瘫双下肢痉挛治疗创伤小,且症状改善较彻底的手术方式。方法:依据腰骶部脊 神经后根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改良了传统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式,即部分切断腰2,3,5和骶1脊 神经后根,保留腰2,4和骶1椎板及腰4脊神经后根的完整性,治疗脑瘫双下肢痉挛200例。结果:改良SPR术式 创伤小,脊柱稳固,运动改善早而快等,优于非改良SPR手术切除腰2,4和骶1椎板及部分切断腰4脊神经后根的 疗效。结论:改良SPR术式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根切断 选择性切断术 术式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惠龙 昝京伟 +3 位作者 徐凯 刘国凯 吴安石 利雪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TLIP)阻滞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SPR的脑瘫患儿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6~12岁,体重18~47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LIP...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TLIP)阻滞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SPR的脑瘫患儿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6~12岁,体重18~47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28例。所有患儿静脉全麻用药方案一致。T组插管翻身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LIP阻滞,0.2%罗哌卡因0.5 ml/kg,最大用量小于20 ml,30 min后开始手术。C组不行阻滞。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补救镇痛情况、患儿家属满意情况,皮肤瘙痒、低氧血症、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减少(P<0.05),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的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6、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患儿家属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皮肤瘙痒、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可为行SPR的脑瘫患儿提供较为完善的镇痛,减少全麻药用量,加速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胸腰筋膜平面阻滞 脑瘫 儿童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魏民 肖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061-1066,共6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目前导致全世界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类型为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目前导致全世界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类型为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可以有效降低肌张力并缓解痉挛状态。20世纪90年代初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被引入我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SCP的外科治疗。本文将从SDR的历史回顾、国内手术方法、手术指征、术后并发症、SDR相关问题、未来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选择性 脊神经切断术 脑性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后患儿的康复治疗
18
作者 张啸涛 武晔 +1 位作者 曹桂军 黎晴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3-533,共1页
关键词 儿童 脑瘫 选择性 脊神经切断术 手术后 康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脑性瘫痪患者选择标准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强勇 赵勇 +2 位作者 尹靖宇 陈熙慧 张新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1,共5页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瘫痪患者 标准 脑性 S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前后的三维步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杰 徐意涵 +3 位作者 林思渝 李彩霞 夏汶 郑洁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2-717,共6页
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functional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FSPR)手术前后的步态特征,客观量化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5名将要进行FSPR手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AMT... 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functional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FSPR)手术前后的步态特征,客观量化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5名将要进行FSPR手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AMTI三维测力台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步态采集,分析手术前后步态的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结果手术后,左、右支撑时间均大于手术前,左侧步长明显大于手术前,步高、步速及冠状面重心偏移均小于手术前;着地时的膝关节矢状面角度(即屈伸角度)出现明显提高,髋、踝关节未见明显差异。手术后,步行过程中左右侧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在矢状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有统计学差异;右踝关节冠状面ROM也出现明显提高。手术后,右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及左、右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出现显著减小;左、右侧支撑相最大垂直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而下肢关节力矩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痉挛型脑瘫患者FSPR手术的疗效。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痉挛得到缓解,对步态的时空参数及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改善比较明显,而对于动力学参数改善相对不明显,需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脑瘫 痉挛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