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定向钻颅治疗高血压性幕上深部脑出血112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运华 曲怀谦 +2 位作者 姜桂生 朱建新 商晓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70-372,共3页
幕上深部位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最常见类型,致残率、病死率较高.钻颅抽吸引流,是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准确地选择钻颅点、钻颅方向及置管深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作者应用自行研制的快速定向钻颅仪治疗高血压... 幕上深部位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最常见类型,致残率、病死率较高.钻颅抽吸引流,是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准确地选择钻颅点、钻颅方向及置管深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作者应用自行研制的快速定向钻颅仪治疗高血压性幕上深部位脑出血,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幕上深部脑出血 置管深度 快速定向钻颅仪 钻颅抽吸 钻颅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的多模脑功能监测评估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及预后的价值
2
作者 孙实安 王迎东 +3 位作者 程晓峰 邸燕娜 姜健慧 于朝旭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目的评估定量脑电图(QEEG)和经颅多普勒(TCD)的多模脑功能监测在预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12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接受QEEG和TCD检... 目的评估定量脑电图(QEEG)和经颅多普勒(TCD)的多模脑功能监测在预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12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接受QEEG和TCD检查,并根据血肿是否扩大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79例)和血肿稳定组(41例)。通过对比两组间QEEG和TCD的参数差异,探究这些监测指标与血肿扩大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结果血肿扩大组的患者年龄较高,且吸烟比例也较高,血肿扩大组患者的初始神经功能损伤更严重,血肿扩大组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DAR和DTABR值均高于续血肿稳定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AR、DTABR和P1与血肿扩大呈正相关,其中DAR和DTABR的相关性尤其强(r值分别为0.774和0.738,P<0.05),P1的相关性相对较弱(r=0.21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AR、DTABR和P1参数在预测血肿扩大方面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DAR的AUC值高达0.970。随访期间,血肿稳定组的MRS评分在所有时间点上优于血肿扩大组(P<0.05)。结论QEEG和TCD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从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血肿扩大 定量电图 经颅多普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手术对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敏敏 吴涛 +4 位作者 吴雄枫 沈红健 朱宣 吕楠 徐小龙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1-426,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1-12月我中心收治的42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22例)和开颅手术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后90 d预后良好(...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1-12月我中心收治的42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22例)和开颅手术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神经内镜组术后残余血肿量<15 mL的患者比例(77.3%,17/22)高于开颅手术组(35.0%,7/20;P=0.022)。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术后90 d预后良好的患者分别为14例(63.6%)和4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内镜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4.5%,1/22)低于开颅手术组(5.0%,1/20;P=0.001)。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神经内镜组的术后90 d死亡率(13.6%,3/22)低于开颅手术组(30.0%,6/20;P<0.001)。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手术 开颅手术 出血 幕上高血压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引导下微创穿刺引流在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4
作者 吴新宇 甄为 李付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0-365,共6页
目的 比较机器人引导下穿刺引流与药物治疗中小量(15~3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科68例中小量基底节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药物组,手术组30... 目的 比较机器人引导下穿刺引流与药物治疗中小量(15~3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科68例中小量基底节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药物组,手术组30例接受机器人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药物组38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比较2组血肿消散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甘露醇使用时间、肺部感染率以及入院即刻和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斯坎迪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 Stroke Scale, SSS)评分、入院即刻和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结果 2组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时间、肺部感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血肿消散时间显著短于药物组[M(P_(25),P_(75)):10.0(8.5,13.0)d vs.28.5(25.0,35.0)d,Z=-4.285,P=0.000];手术组住院费用(77 786.5±21 763.0)元,显著高于药物组(31 843.5±14 514.3)元(t=5.922,P=0.000)。治疗后14 d手术组NIHSS评分(8.5±2.7)分,显著低于药物组(12.0±1.7)分(t=-4.192,P=0.000);治疗后14 d手术组SSS评分(28.7±7.2)分,显著高于药物组(24.2±3.5)分(t=2.164,P=0.041);治疗后3个月手术组mRS评分3.0(2.0,4.0)分,显著低于药物组4.0(4.0,4.2)分(Z=-2.508,P=0.012)。结论 对于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机器人引导下微创穿刺引流较药物治疗加快血肿消散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基底节区 机器人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体会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郑春 曹新亮 马旭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2期1154-1156,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清除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30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根据头颅CT影像定位确定手术切口,游离骨瓣开颅,做一长2-3am皮层瘘口,用自动牵开器由浅入深显露血肿,显微镜下清...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清除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30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根据头颅CT影像定位确定手术切口,游离骨瓣开颅,做一长2-3am皮层瘘口,用自动牵开器由浅入深显露血肿,显微镜下清除血肿。结果3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次日复查头颅CT,14例血肿完全清除,11例血肿清除率达到90%,5例清除率达到80%。术后死亡4例(13.3%):均于术后4周内死亡:2例死于脑疝所致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3个月ADL分级:I级7例,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3例,V级1例。结论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并直视下止血,对脑组织损伤小,止血彻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显微镜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创方法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深部脑出血
6
作者 王喆 李智勇 +2 位作者 杨晓健 赵宪林 李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57-557,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微创治疗 深部出血 微创方法 立体定向 深部出血 尿激酶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7
作者 张龙 漆松涛 +5 位作者 冯文峰 张国忠 李伟光 李明洲 何小艳 邓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69-472,共4页
目的对比软通道及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2008年10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在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首次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进行了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患者或接受软通道微创手术... 目的对比软通道及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2008年10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在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首次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进行了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患者或接受软通道微创手术或实施硬通道微创手术,其他治疗相同,每组各40例。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治疗后1、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与死亡率。结果软通道组术后继发颅内血肿(1例)较硬通道组(8例)少(掊2=4.507,P<0.05)。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58.88 min±11.21min)较硬通道组(45.60 min±7.31 min)长(t=6.276,P<0.05)。治疗后1、6个月GOS,治疗后1、6个月BI,治疗后1、6个月死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均疗效确切。软通道微创手术较硬通道更加安全,但手术更加费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通道 硬通道 微创手术 幕上 高血压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5
8
作者 张洪涛 禹萌 +4 位作者 任雅芳 张斌 张淑玲 付胜奇 张道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16-1620,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HCH患者102例,随机分成A组(51例)和B组(51例),在入院48 h内两组采用不同的收缩压(SBP)控...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HCH患者102例,随机分成A组(51例)和B组(51例),在入院48 h内两组采用不同的收缩压(SBP)控制目标:A组采取早期积极降压治疗,SBP目标(130~140)mm Hg;B组采取标准降压治疗,SBP目标(170~180)mm Hg。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48 h后,A组患者的SBP、血肿体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均明显低于B组,Glasgou昏迷量表(GCS)明显高于B组(P〈0.01或P〈0.05)。治疗30 d后,A组疗效等级指标优于B组(Z=2.331,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B组(χ2=2.772,P=0.0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积极降压治疗安全可行,能减少血肿扩大,减轻神经功能恶化,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控制目标 高血压出血 血肿扩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对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9
9
作者 张友三 程岗 +3 位作者 范磊 王睿勤 刘帅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3-766,共4页
目的比较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残余血肿量与脑水肿以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穿刺外引流治疗,根据残余血肿量的体积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血肿完全清除(G... 目的比较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残余血肿量与脑水肿以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穿刺外引流治疗,根据残余血肿量的体积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血肿完全清除(GTRH)组(残余血肿体积≤5ml),另一组为血肿部分清除(STRH)组(残余血肿体积≥10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年龄、性别、血肿量、发病距手术时间间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及术后资料的水肿分级和血肿腔或脑脊液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的表达水平。结果根据血肿清除情况,GTRH组46例,STRH组43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TRH组患者术后TXB2、6-K-PGF1α、TNF-α和内皮素水平均低于STRH组,且CT扫描显示其脑水肿程度也明显低于STRH组。结论血肿完全清除有助于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损伤,考虑与其减轻残存血肿引起的脑水肿及继发性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 立体定位技术 炎症因子 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康慧莉 詹维伟 +6 位作者 丁勇 王颖 赵云歆 姚广力 蔡秋琼 梅将军 江怡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治疗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对照组30例患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治疗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血肿清除方法。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和术后3个月Glasgow预后评分(GOS)分级结果,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清除80%以上血肿患者17例,清除70%---80%12例,术中再出血1例:对照组清除80%以上血肿患者10例,清除70%~80%8例,术中再出血12例。研究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GOS分级结果表明:研究组恢复良好患者21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患者15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例。研究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超声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中提高了血肿清除率,且有更好的术后恢复效果。超声技术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可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高血压出血 血肿 微创清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波 钟志军 +3 位作者 谢巍 宋世宾 杨华 刘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14-1917,共4页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美洲大蠊提取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9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使用西米替丁注射液,治疗组使用康复新液及抑酸、保护胃黏膜的泮托拉唑注射液...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美洲大蠊提取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9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使用西米替丁注射液,治疗组使用康复新液及抑酸、保护胃黏膜的泮托拉唑注射液。观察两组上消化道出血停止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的血红蛋白、白细胞、白蛋白、转氨酶、尿素氮等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2.2%)明显高于对照组(27.3%)(P<0.05)。治疗组第3、7天,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转氨酶、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1个月,对照组死亡率达25.0%(11/44),治疗组降至为17.0%(8/4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能有效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减少上消化道出血时间,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康复新液 泮托拉唑 西米替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与早期微创手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4
12
作者 刘金辉 王忠安 +4 位作者 龚光辉 廖昆 岑武 李娟 龚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比较超早期和早期微创手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118例中等量基底节区HICH的临床资料,其中超早期组63例(... 目的比较超早期和早期微创手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118例中等量基底节区HICH的临床资料,其中超早期组63例(发病至手术时间<6 h),早期组5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6~24 h),随访6个月。比较2组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术后30 d血肿完全清除率、术后30 d内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结果与早期组相比,超早期组术后1周GCS评分高[(12.97±1.38)分vs.(10.42±1.11)分,t=10.954,P=0.000],术后30 d血肿完全清除率高[95.2%(60/63)vs.76.4%(42/55),χ^2=8.925,P=0.003],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低[12.7%(8/63)vs.30.9%(17/55),χ^2=5.832,P=0.016],术后30 d内死亡率低[1.6%(1/63)vs.12.7%(7/55),χ^2=4.138,P=0.042],术后6个月ADL分级好(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13、34、11、4、0例vs.6、16、8、14、4例,Z=-3.441,P=0.001)。结论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HICH疗效优于早期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手术 超早期 微创手术 基底节区 高血压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幕下脑出血28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凤强 张兴春 +3 位作者 赵英志 于守波 孙宇男 刘丽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幕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1998年3月~2008年12月,对11例脑干出血及17例小脑出血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行血肿腔内置管抽吸、尿激酶灌洗引流治疗。病例选择标准:脑干出血病例选择桥脑出血呈基底型或被盖型,双侧侧脑...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幕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1998年3月~2008年12月,对11例脑干出血及17例小脑出血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行血肿腔内置管抽吸、尿激酶灌洗引流治疗。病例选择标准:脑干出血病例选择桥脑出血呈基底型或被盖型,双侧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轻度扩张或无扩张,GCS评分≥6分;小脑出血病例选择小脑半球或蚓部,出血量不超过40 ml,未出现枕骨大孔疝,GCS评分8分以上。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术后存活21例,经盐水尿激酶溶液冲洗引流3 d拔除引流管12例,5 d拔管7例,7 d拔管2例。术后随访1~5年,平均3年。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Ⅰ级12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1例,植物生存1例。脑干出血术后死亡4例,小脑出血术后死亡3例。结论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行血肿腔内置管抽吸、尿激酶灌洗引流治疗高血压幕下脑出血效果良好,病死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高血压 立体定向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芃 李挪 +3 位作者 黄山 李铁男 郎晓峰 刘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672,共6页
目的:探讨颞叶皮层入路、沟裂显微手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HICH)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为选择SHICH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18例SHICH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颞叶皮层组(皮层组,39例),沟裂显微手术组(沟裂组... 目的:探讨颞叶皮层入路、沟裂显微手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HICH)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为选择SHICH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18例SHICH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颞叶皮层组(皮层组,39例),沟裂显微手术组(沟裂组,31例)和钻孔引流组(钻孔组,48例)。记录3组患者年龄、血肿量、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发病至手术开始的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24h病情好转率、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结果:沟裂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术后24h病情好转率、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皮层组(P<0.05)。3组患者发病至手术开始时间、术后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沟裂组和钻孔组中血肿量30~49mL和50~69mL亚组患者预后指标(血肿量、GCS评分、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钻孔组血肿量50~69mL亚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沟裂组(P<0.05)。结论:经沟裂显微手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SHICH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好于颞叶皮层入路,对高龄、中等量以上脑出血患者更宜适时行钻孔引流术;大量血肿患者可采用沟裂显微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高血压出血 颞叶皮层入路 沟裂显微手术 侧裂 顶间沟 钻孔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罗燕飞 林燕珍 +3 位作者 李广华 龚彩平 谢红东 范小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163-166,共4页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ime)水平进行动态检测,以研究其变化规律,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出血部位、不同临床分级中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ime)水平进行动态检测,以研究其变化规律,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出血部位、不同临床分级中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第3天、第4天及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态检测,并与50例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比较。各组数据均以(?)±s表示,组间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第3天及第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与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相比,血浆D-D明显升高(P<0.05),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HICH急性期D-D暂时性升高,是纤溶系统对HICH时脑组织损伤引起血中凝血活性升高的一种代偿反应。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临床分型、出血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D二聚体 血浆 免疫比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现状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22
16
作者 雷阳 李雷雷 +1 位作者 栾文慧 谢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01-1304,共4页
目的:了解是否已有足够证据表明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有效的。方法:检索近十年国内已发表的关于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对照研究等,按Cochr... 目的:了解是否已有足够证据表明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有效的。方法:检索近十年国内已发表的关于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对照研究等,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测到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7篇,非随机对照试验44篇,病例观察研究209篇。几乎所有文献都说明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以降低死亡率。结论:中国大部分医院都在开展这项手术,目前的证据都提示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有效的,但缺乏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说服力不强。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RCT研究来证实该手术的确切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出血 现状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黄晓新 姚沛旭 陈洁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2-183,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血肿扩大 临床分析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杨川 勾俊龙 +1 位作者 毛群 刘宗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0-713,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 2003年1月~2016年1月我科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135例,根据发病后手术时间不同分为超早期组(≤7 h)45例,早期组(7~24 h)45例,延期组...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 2003年1月~2016年1月我科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135例,根据发病后手术时间不同分为超早期组(≤7 h)45例,早期组(7~24 h)45例,延期组(24~72 h)45例,比较3组术后血肿清除时间,30 d病死率,30 d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 d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结果超早期组与早期组比较,超早期组血肿清除时间短[(4.5±0.8)d vs.(4.9±1.0)d,q=2.860,P<0.05],术后30 d患肢肌力4~5级优于早期组[82.2%(37/45)vs.62.2%(28/45),Z=-5.572,P=0.000],90 d GOS 5分者优于早期组[88.9%(40/45)vs.71.1%(32/45),Z=-6.836,P=0.035]。超早期组与延期组比较,超早期组血肿清除时间短[(4.5±0.8)d vs.(5.3±1.0)d,q=5.721,P<0.05],术后30 d患肢肌力4~5级者优于延期组[82.2%(37/45)vs.40.0%(18/45),Z=-5.566,P=0.000],90 d GOS 5分者优于延期组[88.9%(40/45)vs.48.9%(22/45),Z=-6.771,P=0.000]。早期组与延期组比较,早期组血肿清除时间短[(4.9±1.0)d vs.(5.3±1.0)d,q=2.860,P<0.05],治疗30 d患肢肌力4~5级者优于延期组[62.2%(28/45)vs.40.0%(18/45),Z=-2.073,P=0.038],90 d GOS 5分者优于延期组[71.1%(32/45)vs.48.9%(22/45),Z=-3.595,P=0.000]。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在7 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区高血压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与内科治疗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川 勾俊龙 +1 位作者 毛群 刘宗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研究中小量(15~40m1)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立体定向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患者病死率、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其中82例行立体定向手术抽吸结合尿... 目的研究中小量(15~40m1)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立体定向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患者病死率、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其中82例行立体定向手术抽吸结合尿激酶引流治疗,另82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2组血肿清除时间、30d病死率、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结果立体定向治疗组血肿消散时间(3.8±1.1)d,明显短于内科治疗组的(19.9±3.5)d(t=-39.463,P=0.000)。2组30d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立体定向组治疗30d病肢肌力4~5级[43.9%(36/82)vs.28.0%(23/82),X^2=4.474,P=0.034]和90 d GOS 5分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53.7%(44/82)vs.36.6%(30/82),X^2=4.826,P=0.028]。结论对于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比内科治疗能明显加快血肿清除时间,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基底核区 立体定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微出血患者动态血压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晶 张金彪 +1 位作者 丛燕楠 张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31-433,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血压特征。方法将8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46例合并CMBs者为脑微出血组;35例无CMBs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作动态血压测定,比... 目的探讨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血压特征。方法将8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46例合并CMBs者为脑微出血组;35例无CMBs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作动态血压测定,比较两组间各动态血压值的差异。结果脑微出血组和对照组随测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随测血压值均明显高于ABP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微出血组的EH患者中,夜间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EH患者(P=0.026);在所有EH患者中,无论有无CMBs,其血压昼夜节律均明显异常(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及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DBP均<10%),但脑微出血组△SBP及△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8和0.037)。结论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血压下降率与CMB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压动态节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原发高血压 动态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