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氧对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胡尚统 周格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高压氧结合常规脑出血治疗方...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高压氧结合常规脑出血治疗方式,对照组以常规脑出血治疗方式,进行跟踪随访6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预后情况(有效率、显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率(54.0%)高于对照组(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0%)低于对照组(79.0%),癫痫、偏瘫、失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6.29±32.18)分]高于对照组评分[(59.66±27.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能够提高患者的显效率,降低癫痫、偏瘫、失语的发生率以及提高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高血压性基底核脑出血 出血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洁 袁毓 +2 位作者 李明月 张明 刘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二科就诊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给予立体定向...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二科就诊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给予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6±14.75)min vs(94.03±14.50)min,t=0.268,P=0.789]。2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6个月NIHSS评分显著降低[(5.90±4.02)分vs(9.23±3.47)分,P=0.000;(4.54±2.56)分vs(6.50±3.07)分,P=0.000]。2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检查 颅内出血 高血压 神经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川 勾俊龙 +1 位作者 毛群 刘宗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0-713,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 2003年1月~2016年1月我科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135例,根据发病后手术时间不同分为超早期组(≤7 h)45例,早期组(7~24 h)45例,延期组...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 2003年1月~2016年1月我科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135例,根据发病后手术时间不同分为超早期组(≤7 h)45例,早期组(7~24 h)45例,延期组(24~72 h)45例,比较3组术后血肿清除时间,30 d病死率,30 d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 d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结果超早期组与早期组比较,超早期组血肿清除时间短[(4.5±0.8)d vs.(4.9±1.0)d,q=2.860,P<0.05],术后30 d患肢肌力4~5级优于早期组[82.2%(37/45)vs.62.2%(28/45),Z=-5.572,P=0.000],90 d GOS 5分者优于早期组[88.9%(40/45)vs.71.1%(32/45),Z=-6.836,P=0.035]。超早期组与延期组比较,超早期组血肿清除时间短[(4.5±0.8)d vs.(5.3±1.0)d,q=5.721,P<0.05],术后30 d患肢肌力4~5级者优于延期组[82.2%(37/45)vs.40.0%(18/45),Z=-5.566,P=0.000],90 d GOS 5分者优于延期组[88.9%(40/45)vs.48.9%(22/45),Z=-6.771,P=0.000]。早期组与延期组比较,早期组血肿清除时间短[(4.9±1.0)d vs.(5.3±1.0)d,q=2.860,P<0.05],治疗30 d患肢肌力4~5级者优于延期组[62.2%(28/45)vs.40.0%(18/45),Z=-2.073,P=0.038],90 d GOS 5分者优于延期组[71.1%(32/45)vs.48.9%(22/45),Z=-3.595,P=0.000]。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在7 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与内科治疗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川 勾俊龙 +1 位作者 毛群 刘宗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研究中小量(15~40m1)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立体定向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患者病死率、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其中82例行立体定向手术抽吸结合尿... 目的研究中小量(15~40m1)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立体定向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患者病死率、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其中82例行立体定向手术抽吸结合尿激酶引流治疗,另82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2组血肿清除时间、30d病死率、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结果立体定向治疗组血肿消散时间(3.8±1.1)d,明显短于内科治疗组的(19.9±3.5)d(t=-39.463,P=0.000)。2组30d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立体定向组治疗30d病肢肌力4~5级[43.9%(36/82)vs.28.0%(23/82),X^2=4.474,P=0.034]和90 d GOS 5分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53.7%(44/82)vs.36.6%(30/82),X^2=4.826,P=0.028]。结论对于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比内科治疗能明显加快血肿清除时间,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立体定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附26例报告 被引量:6
5
作者 郑金荣 高雄伟 +3 位作者 吴欢 胡华 吴群 张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322-324,共3页
关键词 出血 微创技术治疗 锁孔开颅 高血压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血管疾病 高血压出血 穿刺血肿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病死率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陈红伟 吴茂春 +2 位作者 张毅 徐金山 潘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76-878,共3页
目的研究CT定向软通道技术对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近期病死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0年10月经CT证实为基底核区出血且量在25~6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3例,其中内科治疗42例(保守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45例... 目的研究CT定向软通道技术对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近期病死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0年10月经CT证实为基底核区出血且量在25~6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3例,其中内科治疗42例(保守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45例(手术组),CT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46例(微创组)。比较3组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颅外并发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保守组42例患者中死亡7例(16.7%),手术组45例患者中死亡6例(13.3%),微创组46例患者中死亡1例(2.2%),3组患者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和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颅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微创组患者的颅外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组和手术组(P<0.05)。微创组ADL 1~3级患者明显多于保守组和手术组(P<0.001)。结论 CT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病死率低、颅外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定向 软通道 颅内出血 高血压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肿清除加部分颞极切除治疗重症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疗效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朝华 李国平 +3 位作者 游潮 胡志 邓兵 刘雪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21-222,共2页
关键词 出血卒中 重症高血压 高血压 血肿清除 切除治疗 疗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钩藤饮加减通过抑制NF-κB表达和核转位缓解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大鼠神经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袁春云 袁思斯 +1 位作者 伍大华 刘春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29-2832,I0023,I0024,共6页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建立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肝阳化风证大鼠模型,随机分组为模型组、西药组、天麻钩藤饮组合中西结合组,同步设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相应干预后,处理动物...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建立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肝阳化风证大鼠模型,随机分组为模型组、西药组、天麻钩藤饮组合中西结合组,同步设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相应干预后,处理动物。对大鼠神经缺损症状、脑组织含水量、组织形态学、脑组织中NF-κB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以及核转位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天麻钩藤饮加减及其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大鼠神经缺损症状有明显改善,可明显下调模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同时可明显减少NF-κB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以及抑制NF-κB的核转位情况,且中西结合组效果优于单用组。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与甘露醇及速尿联合对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肝阳化风证模型大鼠的脑出血后的组织损伤及脑水肿,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可能与下调NF-κB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以及抑制NF-κB的核转位情况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钩藤饮 高血压出血 肝阳化风证 神经缺损症状 转录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5
9
作者 刘涛 聂智品 李书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1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对比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19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穿刺引流术(微创组)各96例。2组年龄、性别、血... 目的:对比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19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穿刺引流术(微创组)各96例。2组年龄、性别、血肿侧别及Glasgow昏迷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周及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中位数31(24~39) min vs.152(131~170)min,Z=-11.975,P=0.000],术中出血少[30例0 ml、66例<5 ml vs.(332.4±20.2)ml],术后住院时间短[中位数14(10~17)d vs.64(44~75)d,Z=-44.217,P=0.000],但术后残余血肿量多[中位数13(8~17)ml vs.7(4~12)ml, Z=-11.573,P=0.000]。治疗3周后,微创组Glasgow 预后评分高[中位数4(2~4)分 vs.3(1~4)分,Z=-8.215,P=0.000],Barthel指数高[(59.9±4.5) vs.(54.9±4.9),t=7.370,P=0.000]。治疗6个月,微创组Glasgow预后评分高[中位数3(2~4)分vs.2(1~4)分,Z=-7.448,P=0.000],Barthel指数高[(64.3±8.4) vs.(59.7±6.8),t=4.156,P=0.000],2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高血压 神经节 血肿 微创 穿刺术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戴科芳 冯珂珂 黄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306-308,共3页
高血压脑出血是原发性脑出血最为常见的类型,约75%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目前,对中量(30~40ml)出血且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仍存争议。天津市环湖医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别采用保守... 高血压脑出血是原发性脑出血最为常见的类型,约75%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目前,对中量(30~40ml)出血且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仍存争议。天津市环湖医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锥颅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42例中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探讨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笔者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 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中等量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韩东华 肖伟忠 +2 位作者 沙龙贵 周新军 魏子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中等量(20~40m1)出血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与转归。共226例患者分别接受药物及支持治疗(76例)、钻孔引流术(94例)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56例),结果显示,治愈和轻残率分别为保守治疗组23例占30.26%、钻...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中等量(20~40m1)出血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与转归。共226例患者分别接受药物及支持治疗(76例)、钻孔引流术(94例)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56例),结果显示,治愈和轻残率分别为保守治疗组23例占30.26%、钻孔引流术组50例占53.19%、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7例占30.36%;中残、重残和死亡为保守组53例占69.74%、钻孔引流术组44例占46.81%、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39例占69.64%。提示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中等量出血患者疗效优于保守治疗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 神经节 药物疗法 引流术 颅骨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外囊区出血破入脑室的护理 被引量:8
12
作者 施红雁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99年第4期208-209,共2页
采用双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外囊区出血破入脑室病人20例,结果:生存率80%,死亡率20%。重点阐述了对此类病人早期行双管引流术、术后予尿激酶溶解血肿、围手术期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防治并发症、康复期指导功能锻炼对降... 采用双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外囊区出血破入脑室病人20例,结果:生存率80%,死亡率20%。重点阐述了对此类病人早期行双管引流术、术后予尿激酶溶解血肿、围手术期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防治并发症、康复期指导功能锻炼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外囊区 双管引流 高血压 出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辅助早期微侵袭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 被引量:13
13
作者 梁玉敏 赵明珠 +2 位作者 刘卫东 赵鸿 江基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0-773,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例诊断为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神经导航辅助下行经单孔穿刺血肿,吸除大部分血肿后,留置引流;并与同期18例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比较。结果导航治疗组平均住院...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例诊断为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神经导航辅助下行经单孔穿刺血肿,吸除大部分血肿后,留置引流;并与同期18例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比较。结果导航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4±6)d,出院时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3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常规开颅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8±31)d,出院时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死亡7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出血 神经导航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章明 熊家庆 +6 位作者 邵义敏 胡胜利 胡钧涛 张涛 王辉 罗杰 涂汉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60例,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经岛叶入路行颅内血肿清除和止血,必要时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6~24个月,采...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60例,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经岛叶入路行颅内血肿清除和止血,必要时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6~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以MRS 0~2分为良好,3~4分为一般,5分和死亡为差。结果 60例患者中,死亡5例,病死率8.3%。存活的55例中,MRS 0分0例,1分1例,2分2例,3分19例,4分25例,5分8例,恢复良好占5.5%,一般占80.0%,差14.5%。结论经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经外侧裂经岛叶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术清除颅内血肿和止血的方法.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神经节 出血 显微外科手术 血肿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致张力性血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左其龙 陈茂刚 +1 位作者 王军 徐汉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92-193,共2页
高血压脑出血致张力性血肿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颅内血肿,由于具有扩展性,占位效应明显,极易误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而延误治疗时机,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目前,国内关于高血压脑出血致张力性血肿的文献报... 高血压脑出血致张力性血肿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颅内血肿,由于具有扩展性,占位效应明显,极易误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而延误治疗时机,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目前,国内关于高血压脑出血致张力性血肿的文献报道较少,我院自1997年1月-2007年11月共治疗36例高血压脑出血致张力性血肿患者,现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进行回顾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 神经节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红梅 王文志 李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30~50 ml)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纳入50家研究单位52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分为≤6 h组、>6~12 h组、>12~18 h组和>18~24 h组,分别于治疗14 d和3...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30~50 ml)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纳入50家研究单位52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分为≤6 h组、>6~12 h组、>12~18 h组和>18~24 h组,分别于治疗14 d和3个月时评价4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住院期间和治疗3个月时病死率。结果最终进入本研究者共计507例患者,治疗14 d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治疗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Barthel指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699,P=0.041)。线性趋势检验显示,手术时间越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概率越大(trend x^2=5.624,P=0.018)。住院期间和治疗3个月时,4组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基底节区脑出血后,各组患者施行微创穿刺术时间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脑出血>24 h后患者血肿扩大、病情加重概率明显升高。因此,最佳手术时机为发病6 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 穿刺术 出血 神经节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外科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裴裴 匡良洪 +6 位作者 黄光辉 裴永恩 周滨音 吴星 胡胜 吕华荣 姚益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相应的手术适应证。方法统计金谷分类IVb级和V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各100例)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采用高血压重症基底节-丘脑血肿CT分型法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 目的探讨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相应的手术适应证。方法统计金谷分类IVb级和V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各100例)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采用高血压重症基底节-丘脑血肿CT分型法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治疗组总病死率为62%(62/100),低于保守治疗组的92%(92/100;X2=23.744,P=0.000);CT分型Ⅲ~Ⅴ型患者总病死率为84.21%(32/38),高于Ⅰ-Ⅱ型的48.39%(30/62;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0);开颅手术组患者总病死率为54.41%(37/68),低于非开颅手术组的78.13%(25/32;X2=7.920,P=0.048)。结论金谷分类IVb级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而Ⅴ级患者应慎行手术,需结合患者年龄(〈60岁)、脑疝症状出现时间(发病时间〉12h)、CT分型(Ⅰ~Ⅱ型)及是否伴有全身性疾病(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和糖尿病)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 神经节 血肿 药物疗法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伟国 马向科 +2 位作者 杨云娜 陈艳明 左焕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结果...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55min。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活动性出血13例。术后1d复查头部CT,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大部清除(〉90%)11例,部分清除(〈90%)5例。随访时间3~11个月,平均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于冠心病外,ADL评分: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结合内窥镜外鞘,使术野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术中内窥镜物镜的模糊,改善内窥镜的视野。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 神经节 神经内窥镜 窥镜外鞘 额上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体定向吸引术治疗高血压左壳核出血
19
作者 张会超 尚冰冰 孙树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79-879,共1页
高血压壳核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大多数人的优势半球位于左侧大脑,因此,左侧壳核出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且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基底节性失语。我们采用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左侧壳核... 高血压壳核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大多数人的优势半球位于左侧大脑,因此,左侧壳核出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且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基底节性失语。我们采用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左侧壳核出血28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高血压出血 血肿吸引术 治疗 肢体功能障碍 失语 左侧大 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侧裂岛叶与颞叶皮质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锥体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顾应江 侯小林 +3 位作者 杨东东 李定君 李成勋 曾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9-133,139,共6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经外侧裂岛叶(TS-TI)及颞叶皮质(TC-TT)手术入路的单侧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术后锥体束损伤程度进行分级比较,结合日常生活活动(ADL)质量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判断该两种手术入路优劣。方法...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经外侧裂岛叶(TS-TI)及颞叶皮质(TC-TT)手术入路的单侧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术后锥体束损伤程度进行分级比较,结合日常生活活动(ADL)质量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判断该两种手术入路优劣。方法连续性前瞻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首次发病的单侧高血压基底节区壳核出血患者,入院时血肿体积26~45 ml。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31例)患者采用TS-TI入路,B组(32例)患者采用TC-TT入路,术者为同一位医师。排除术后再出血者(A组4例,B组7例),实际纳入患者共52例,A组27例,B组25例。DTI检查为术后5~8 d,影像数据经PHILIPS 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EMW 2.6.3.4)软件进行后处理,重组双侧锥体束,分别观察锥体束损伤程度及其与血肿、手术入路关系;利用ADL质量标准评价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两组术后锥体束损伤分级行秩和检验,术区再出血例数、ADL质量标准评价行χ~2检验。结果 A组术后再出血率(12.9%,4/31)与B组(21.9%,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545)。术后A组锥体束损伤程度轻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0.00,P=0.004);术后两组ADL质量评价比较,A组术后预后良好率(81.5%,22/27)优于B组(56.0%,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7,P=0.047)。结论利用DTI观察血肿病灶与锥体束的三维立体关系,可判断锥体束受损程度;TS-TI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脑出血在术后锥体束损伤及ADL质量方面优于TC-TT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出血 出血 颅内出血 高血压 锥体束 外侧裂岛叶入路 颞叶皮质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