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6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刚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6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效果。方法52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效果。方法52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叶酸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可改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
2
作者 侯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目的分析“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取“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取“调气生脉逐瘀”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治疗前低,且治疗组NIHSS评分(8.54±2.03)分比对照组的(10.93±1.89)分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82.50%),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治疗前高,且治疗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84.45±5.96)分比对照组的(72.15±5.36)分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α及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hs-CRP、IL-6、TNF-α及VEGF水平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调气生脉逐瘀”法在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气生脉逐瘀”法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超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红春 贾长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0X期102-103,168,共3页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58例脑梗死患者和168例健康者行超声检测。结果:斑块检出率与高血压组、脑梗死组有相关性。结论:应用高频超声检测...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58例脑梗死患者和168例健康者行超声检测。结果:斑块检出率与高血压组、脑梗死组有相关性。结论: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检查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怀成 凌加平 +2 位作者 谢兵 钱迅 周健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2期175-176,共2页
目的:探讨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瑞舒组,每组各55例患者。对... 目的:探讨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瑞舒组,每组各55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瑞舒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钙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治疗前后其血脂指标、hs-CRP的水平。结果:瑞舒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瑞舒组患者血清TC、TG、LDL-C、hs-CRP的水平低于参照组患者,其血清HDL-C的水平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改善其血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钙 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丹丹 王益 +3 位作者 吴晶 尹延航 李学忠 陈晓鹏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0例ACI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0例ACI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15 mL,将其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14 d。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14天,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评价神经系统缺损程度);治疗90 d,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评价独立生活能力),计算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治疗前和治疗14天,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的人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人可溶性CD40(sCD40)。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以实验组为著(P均<0.05)。实验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YKL-40、sCD40水平均降低,以实验组为著(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ACI有效、安全,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依达拉奉右莰醇可能通过降低血清YKL-40、sCD40水平起治疗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人甲壳质酶蛋白40 人可溶CD40 神经系统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W、NLR联合房颤负荷对起搏器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秦景梅 孔德玲 于学坤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3期68-71,共4页
目的 探讨置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患者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率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房颤负荷对其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117例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别于术后每6个月程控随访1次,共... 目的 探讨置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患者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率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房颤负荷对其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117例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别于术后每6个月程控随访1次,共随访1年。筛选出发生阵发性房颤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例发生永久性房颤退出研究,余75例未发生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RDW、NLR值及房颤负荷差异及各项指标与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两组患者术前RDW、NLR,术后6个月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NLR,术后12个月RDW、NLR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RDW与术前相比,数值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RDW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NLR、房颤负荷与术前相比,随时间延长均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DW、NLR、房颤负荷升高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03、1.921、1.805,P<0.05)。结论 双腔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发生并不少见;将RDW、NLR与房颤负荷联合可提高对阵发性房颤发生急性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房颤负荷 阵发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风险的遗传关联 被引量:9
7
作者 孙一恺 张彦伟 +4 位作者 岳毅 刘彦宏 柳元桢 王洁 张彦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rs264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风险的遗传关联。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入院的高血压患者13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年龄、...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rs264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风险的遗传关联。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入院的高血压患者13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中心高血压患者260例为对照组。检测LPL基因rs264多态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PL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遗传关联研究。结果2组rs2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及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64位点GG基因型是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48,95%CI:0.106~0.582,P=0.001)。结论LPL rs264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相关,可能作为其风险预测的有效遗传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脂蛋白脂酶 多态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相关性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雷 刘瑞珍 刘波 《临床医药实践》 2013年第9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的新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总同型半胱氨酸(...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的新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并根据tHcy检验结果和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和两者均正常组(无高血压病史和tHcy正常)4个亚组,对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4个亚组检出率方面的比较。结果:斑块组与对照组各组危险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内4个亚组的发生率:H型高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HHcy发生率>两者均正常发生率。结论:H型高血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均大于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两者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H型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文娟 姜萍 安中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的2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杓型组80例、非杓型组90例和反杓型组95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的2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杓型组80例、非杓型组90例和反杓型组95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各组入院时和随访3个月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评价各组患者改善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反杓型组AASI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脑梗死患者部分动态血压参数与AASI呈正相关(P<0.05),AASI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随访3个月,反杓型组的改善率低,而病死率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结论不同血压类型患者AASI不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监测 便携式 高血压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伟琼 周小平 +4 位作者 邝国平 欧玉仑 冯少颖 秦牧 李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2151-2153,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120例,采用超声评价双侧颈动脉、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观测视网膜血管,并对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2例行脑动脉造影术,根据记录的数据做相...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120例,采用超声评价双侧颈动脉、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观测视网膜血管,并对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2例行脑动脉造影术,根据记录的数据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呈正相关(r=0.361,P=0.015);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与颈动脉硬化具有明显相关性(r=0.392,P=0.011);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脑小动脉病变相关性高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r=0.465、0.392,P=0.037)。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眼底动脉硬化及脑小动脉病变与高血压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病变 眼底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19
11
作者 史冬梅 杨兴东 刘磊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11期70-72,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50例,其中并发脑微出血56例(1级23例、2级25例、3级8例)、未并发脑微出血94例。比较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50例,其中并发脑微出血56例(1级23例、2级25例、3级8例)、未并发脑微出血94例。比较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并发或未并发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腔隙性脑梗死灶计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甘油三酯水平,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脑微出血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脑微出血患者年龄、腔隙性脑梗灶计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均高于未并发脑微出血者(P均<0.01),二者性别、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腔隙性脑梗死灶计数、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1、2、3级脑微出血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分别为0.47±0.05、0.54±0.18、0.62±0.17,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脑微出血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619,P<0.05)。结论年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腔隙性脑梗死灶计数、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用于评估脑微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微出血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各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毅 王小凤 +1 位作者 张刚 黄吉霞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5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根据是否合并LI将其分为两组,高血压并LI 45例(A组)、单纯高血压53例(B组)。观察两组临床指标,检测其空腹血...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根据是否合并LI将其分为两组,高血压并LI 45例(A组)、单纯高血压53例(B组)。观察两组临床指标,检测其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尿酸(UA)。分析颈动脉IMT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体质量指数、收缩压、TC、TG、LDL、FINS、HOMA-IR及UA均呈正相关(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血UA、LDL、HOMA-IR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高血压并LI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与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腔隙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胰岛素抗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中青年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文慧 胡文立 +1 位作者 牛世芹 李淑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确诊急性脑梗死年龄在35~60岁之间患者198例,根据代谢异常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分别对其进行临床和颈部血管超声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组112例(56.5...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确诊急性脑梗死年龄在35~60岁之间患者198例,根据代谢异常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分别对其进行临床和颈部血管超声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组112例(56.5%),吸烟饮酒者比例高,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肥胖、血压高、高空腹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代谢综合征组纤维蛋白原升高明显,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比例高。结论代谢综合征通过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中青年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增加,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中青年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持 王小强 +2 位作者 刘秋婉 群森 吴君仓 《安徽医学》 2017年第10期1337-1339,共3页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斑块面积、数量、斑块性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分值(IMT)降低,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15.2±2.04)cm^3VS(20.8±3.1)cm^3,(1.52±0.57)个VS(1.71±0.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稳定性斑块比率(29.4%)高于对照组(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TC、LDL-C、HDL-C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2%)高于对照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硬化斑块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态与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玉慧 田禾 +2 位作者 王姣 张玉春 靳兰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7期125-126,共2页
目的根据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筛选出缺血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前瞻性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方法选择脑梗死组患者51例,同时设对照组5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部动脉,测量血管内膜厚度,观测颈部动脉硬化斑块... 目的根据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筛选出缺血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前瞻性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方法选择脑梗死组患者51例,同时设对照组5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部动脉,测量血管内膜厚度,观测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部位,重点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并根据斑块的形态及内部回声,将颈部动脉硬化斑块进行形态学分类。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94.1%,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23.5%。在斑块的形态学中,脑梗死组以软斑、溃疡性斑块为主,占80.7%,对照组软斑及溃疡斑块占21.1%,对照组以扁平斑为主,占63.2%,两组在斑块检出率及形态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相关性,根据彩色多普勒对颈部血管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检查结果,对脑梗死的高危人群行早期的系统治疗及指导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前瞻性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通过系列的干预措施,对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朱子龙 任宁 +3 位作者 孟令秋 陈荣杰 王世民 徐小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42-844,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方法选择高龄脑梗死患者112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48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2组行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100%...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方法选择高龄脑梗死患者112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48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2组行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4.6% vs 43.8%),E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7.5% vs 14.1%,P<0.01)。结论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高半胱氨酸 一级预防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过姿芳 刘德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4期616-618,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显示轻度为8例、中度为3例、重度为2例、完全闭塞为2例;而DSA检测结果显示轻度为7例、中度为4例、重度为2例、完全闭塞为2例,二者一致性好(Kappa值=0.7518,标准误差=0.0566,P<0.001)。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要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颈动脉硬化病变检出的首要检测手段,其诊断效率高,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动脉硬化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脑舒通胶囊预防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兰建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30-130,共1页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胶囊预防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符合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予降压药加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应用降压药治疗,疗程半年。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5%;...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胶囊预防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符合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予降压药加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应用降压药治疗,疗程半年。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5%;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0.0%,2组比较,P<0.05。结论:心脑舒通胶囊与降压药联用可预防和降低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通胶囊 降压药 高血压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部分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静 梁玲 邹会会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部分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收治的LI患者中随机选取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眼底照相检查,对患者的眼底动脉硬化进行分级,检测并观察患者的血压(BP)、LI病灶数及...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部分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收治的LI患者中随机选取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眼底照相检查,对患者的眼底动脉硬化进行分级,检测并观察患者的血压(BP)、LI病灶数及其受累部位数、颈动脉斑块面积、血糖(Glu)、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指标。结果动脉硬化改变的有108例。眼底动脉硬化轻度组在收缩压(SBP)、LI病灶数及其受累部位数、颈动脉斑块面积、Glu值、IMT方面,均显著优于中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眼底动脉硬化与以上多种因素均有良好相关性。经分析发现,患者的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LI病灶数及其受累部位数的关系更加密切;另外,两组的Glu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 LI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患者的SBP、LI病灶数及其受累部位数、颈动脉斑块面积、Glu值、IMT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在临床诊断和治疗当中,可以将以上多种因素作为眼底动脉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 眼底动脉硬化分级 危险因素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Lp-PLA2,Hcy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潘瑞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3期13-14,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血浆Lp-PLA2和Hcy的浓度,并且测定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血浆Lp-PLA2和Hcy的浓度,并且测定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浆的Lp-PLA2和Hcy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的IMT为(1.42±0.51)mm,与Lp-PLA2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315,P<0.01);与Hcy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427,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Lp-PLA2,Hcy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脂蛋白磷脂酶A2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