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老陈醋酿造过程中乳酸菌和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及高粱单宁对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郭旭凯 杨玲 +5 位作者 刘聪 王琪 段冰 郭睿 邵强 柳青山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7-44,共8页
利用稀释涂布法及透明圈法从山西老陈醋酿造过程中分离了36株乳酸菌和25株醋酸菌,利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测定对分到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高粱单宁对这些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6株乳酸菌分别为... 利用稀释涂布法及透明圈法从山西老陈醋酿造过程中分离了36株乳酸菌和25株醋酸菌,利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测定对分到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高粱单宁对这些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6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lantarum),发酵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um),干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类食品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limentarius)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25株醋酸菌分别为巴氏醋酸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 aceti),液化醋杆菌(Acetobacter liquefaciens)和恶臭醋酸杆菌(Acetobacter rancens)。当高粱单宁含量为0~1.5%时,所有乳酸菌和绝大部分醋酸菌的生长被促进;当单宁含量为2.0%时,对不同菌的生长影响不同(有一些菌株生长被促进,而另一些菌株生长被抑制);当单宁含量为3.0%~6.0%时所有菌株的生长均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老陈醋 乳酸菌 醋酸菌 分离鉴定 高粱单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单宁提取物与聚乙二醇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肖敏敏 解彪 +5 位作者 杨潇 杨玲 温贤将 程冰冰 毛昌发 赵广永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76-1583,共8页
本研究开展了3个试验,探讨了高粱单宁提取物(STE)与聚乙二醇(PEG)的协同作用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体况相近的成年肉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精粗比为40∶60(干物质基础)的混合料作为发酵基质,采用两步... 本研究开展了3个试验,探讨了高粱单宁提取物(STE)与聚乙二醇(PEG)的协同作用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体况相近的成年肉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精粗比为40∶60(干物质基础)的混合料作为发酵基质,采用两步消化法模拟瘤胃发酵和真胃消化过程。试验1:分别向发酵基质中添加0、0.50%、1.00%和2.00%STE作为处理;试验2:在向发酵基质中添加1.50%STE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3.00%PEG作为处理;试验3:在发酵基质中分别进行不添加STE和PEG(对照)、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和3.00%PEG、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真胃消化阶段添加3.00%PEG处理。在上述3个试验中,STE和PEG的添加量均以干物质为基础,每个处理均设置8个重复,另外设置3个空白。试验1结果显示:发酵基质中添加STE对培养液的pH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STE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均呈线性下降(P<0.05),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MD)和粗蛋白质消化率(CPD)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下降(P<0.05),乙酸/丙酸及氨态氮(NH 3-N)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2结果显示:在发酵基质中含有1.50%STE的条件下,随着PEG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中TVFA、NH 3-N浓度线性升高(P<0.05),乙酸浓度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添加PEG对培养液中丙酸、异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丁酸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PEG具有线性提高培养液中戊酸(P=0.088)和异戊酸(P=0.067)浓度以及体外CPD(P=0.089)的趋势,对体外DMD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3结果显示:添加1.50%STE显著降低了体外DMD和CPD(P<0.05)。在瘤胃发酵阶段或者真胃消化阶段添加3.00%PEG均缓解了STE对体外CPD的抑制作用。由此得出,STE抑制碳水化合物在体外瘤胃中的发酵,降低VFA产量及体外DMD和CPD,而PEG能够缓解STE对体外瘤胃发酵及CPD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单宁提取物 聚乙二醇 体外瘤胃发酵 营养物质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猪体外仿生消化法研究单宁对高粱养分降解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旺 顾晓明 +4 位作者 安冬 李军 冯少轩 朱伟云 潘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359,共6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高粱单宁对高粱养分降解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通过猪的体外仿生消化技术模拟高粱原料在猪前段肠道中化学酶消化和后段肠道中微生物消化,在国产低单宁含量的高粱(单宁含量0.04%)原料中添加不同...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高粱单宁对高粱养分降解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通过猪的体外仿生消化技术模拟高粱原料在猪前段肠道中化学酶消化和后段肠道中微生物消化,在国产低单宁含量的高粱(单宁含量0.04%)原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高粱单宁提取物(单宁含量分别为0、0.15%、0.3%、0.6%、1.8%和3.0%,质量分数),每个处理设置5个重复和3个自溶(不加消化酶或不接种微生物)的空白对照。[结果]在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胰液素或者胃蛋白酶-胰液素-微生物发酵作用下,随着高粱单宁添加量的增加,高粱的风干物质、总能和氮素的消失率呈现线性降低(P<0.01);且0、0.15%、0.3%和0.6%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胃蛋白酶-胰液素或者胃蛋白酶-胰液素-微生物发酵作用下,1.8%单宁组的养分消失率显著高于3%处理组(P<0.05),但是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且模拟的线性方程系数为3.56~6.33(R^(2)>0.994)。[结论]高粱单宁线性降低高粱养分的体外消失率,但是高粱单宁含量低于0.6%对高粱养分的体外消失率无负面影响;在胃蛋白酶-胰液素或者胃蛋白酶-胰液素-微生物发酵作用下,高粱单宁含量每增加1%,高粱养分的体外消失率平均降低3.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单宁 高粱养分 体外消失率 化学酶消化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猪体外仿生消化技术研究聚乙二醇对高单宁高粱养分降解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李旺 顾晓明 +2 位作者 安冬 朱伟云 潘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7-912,共6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聚乙二醇对高粱养分降解效率的影响,并筛选聚乙二醇的适宜添加剂量。[方法]通过体外仿生消化技术模拟高粱原料在猪前肠道的化学酶消化作用和后肠道的微生物发酵过程,设计完全随机试验,在高单宁高梁(单宁含量为50 mg&#...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聚乙二醇对高粱养分降解效率的影响,并筛选聚乙二醇的适宜添加剂量。[方法]通过体外仿生消化技术模拟高粱原料在猪前肠道的化学酶消化作用和后肠道的微生物发酵过程,设计完全随机试验,在高单宁高梁(单宁含量为50 mg·g^(-1)儿茶素当量)原料中添加0、25、50、100和250 mg·g^(-1)的聚乙二醇为试验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测定养分降解效率。[结果]聚乙二醇显著降低高粱原料中可检测的缩合单宁含量(P<0.05)。在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胰液素或胃蛋白酶-胰液素-微生物发酵作用下,随着聚乙二醇添加比例的增加,高粱的风干物质、总能和氮素的消失率均呈现线性增加(P<0.05);其中25 mg·g^(-1)聚乙二醇处理组的养分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除胃蛋白酶处理过程中的氮素消失率外,50、100和250 mg·g^(-1)的聚乙二醇(聚乙二醇添加量/高粱单宁含量比值分别为1、2和5)处理组之间的高粱养分消失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于体外仿生消化技术模拟猪的化学酶和微生物降解2种消化方式,聚乙二醇可以显著提高高单宁高粱养分的体外消失率,且在本试验条件下,聚乙二醇添加量应与高粱中单宁含量等比例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高粱 聚乙二醇 养分消失率 化学酶消化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