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地高考与随迁子女的高等教育获得
1
作者 攸频 范子昂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8,共12页
随着家庭化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随迁子女的异地升学问题逐渐凸显。异地高考政策旨在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就地考试机会,对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深远意义。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 随着家庭化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随迁子女的异地升学问题逐渐凸显。异地高考政策旨在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就地考试机会,对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深远意义。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异地高考有效促进了随迁子女的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异地高考通过降低家庭回迁意愿、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从而对随迁子女升学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异地高考还提升了随迁子女获得的高等教育层次与教育代际流动性。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关键,科学评估异地高考的政策效应能够为相应政策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地高考 随迁子女 高等教育获得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高等教育获得对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万洋 李锋亮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9,共12页
通过慈善事业优化收入分配,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议题之一。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教育不仅为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了机会,也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 通过慈善事业优化收入分配,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议题之一。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教育不仅为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了机会,也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采用高校扩招提供的准实验设计,识别高等教育获得对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效应,并分析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1)高等教育获得对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引入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旧成立;(2)高等教育获得对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机制从收入水平、数字能力和社会信任3个维度得到证明,个体的收入水平为捐赠提供了经济基础,数字能力拓展了捐赠渠道,社会信任增强了捐赠意愿,这些机制综合作用于高学历群体,使其在慈善领域呈现更大的活跃度和贡献度;(3)高等教育获得对慈善捐赠行为的促进效应在分性别与早期户口的子样本中均较为显著,该效应在女性群体与男性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拥有农村出身与成长经历的群体中更为突出。基于上述发现,建议协同推进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容,针对弱势群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和资助政策体系,并在人才培养中强化道德教育和慈善教育,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共同富裕建设的赋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获得 慈善捐赠行为 共同富裕 高校扩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获得与代际流动:机制、变迁及现实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处辉 朱焱龙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74-181,共8页
高等教育的获得通过增加个体的文化资本,进而成为影响代际流动的最关键因素。虽然该认识是确定无疑的,但实际上高等教育获得与代际流动的关系远比这一简单概括要复杂得多,即二者的机理关系处于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之中... 高等教育的获得通过增加个体的文化资本,进而成为影响代际流动的最关键因素。虽然该认识是确定无疑的,但实际上高等教育获得与代际流动的关系远比这一简单概括要复杂得多,即二者的机理关系处于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之中,并且随着社会变迁,这一作用机制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高等教育获得与代际流动的关系上,世界主要国家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对不公平特征,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其机理关系有着明显的过渡性特点。为促进二者作用机制的合理化,我国的政策设计除了应注重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外,其中的城乡分化也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获得 代际流动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守经历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谢勇 赵晓倩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8,共9页
童年留守经历是留守者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对其成年后的终身发展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影响。基于长期的视角,探讨了青少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影响高等教育获得的理论机理,并使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 2018)进行了相关的计量检验... 童年留守经历是留守者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对其成年后的终身发展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影响。基于长期的视角,探讨了青少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影响高等教育获得的理论机理,并使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 2018)进行了相关的计量检验。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个体的高等教育获得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有留守经历者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概率显著下降5%,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概率显著下降2.7%。其中“全部留守”(父母都不在身边)和“高中留守”的负面效应更加突出,该结论在对留守经历的内生性进行控制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留守经历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城乡效应”和“独生子女效应”,即显著降低了农村个体和非独生子女获得高等学历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经历 留守类型 留守阶段 高等教育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历程视角下高等教育获得打破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吗——基于CHNS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红霞 王迎香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68,共13页
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利用1989—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10次纵向追踪数据,构建增长曲线模型,探讨高等教育获得与城乡类型对收入不平等随年龄变化的影响,创新性地用纵向视角呈现收入不平等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不同阶段的分... 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利用1989—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10次纵向追踪数据,构建增长曲线模型,探讨高等教育获得与城乡类型对收入不平等随年龄变化的影响,创新性地用纵向视角呈现收入不平等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不同阶段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在生命历程中,高等教育获得、城乡类型影响个人的初始收入,对收入不平等随年龄推移有显著的累积效应;高等教育获得打破了城乡类型对农村居民收入的限制,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群体与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群体在生命历程中的收入不平等几乎消失。建议增加高质量非农职业岗位供给,从源头上进行干预,以预防早期就业机会差距引发的收入不平等持续累积;重视高等教育获得对农村个体收入的长远影响,实现教育均衡,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获得 生命历程 收入不平等 城乡差异 增长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阶层背景与高等教育获得——以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为分析视角
6
作者 张义祯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71,共8页
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受到社会阶层背景的深刻影响,仍然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转型中国社会也不能例外。文章通过收集国内已有的相关调查数据,以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为分析视角,从定量角度比较分析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布... 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受到社会阶层背景的深刻影响,仍然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转型中国社会也不能例外。文章通过收集国内已有的相关调查数据,以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为分析视角,从定量角度比较分析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布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阶层差距,从而深入揭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机会阶层分布的不公平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背景 高等教育获得 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过程中家校优势如何累积——家长参与和教育累积优势的链式中介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学敏 刘羽田 唐彪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8,共9页
教育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是家庭资本优势和学校教育优势长效累积的结果。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建立的家庭资本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链式中介模型分析发现: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阶层差距显著,家庭资本可以通过获得差... 教育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是家庭资本优势和学校教育优势长效累积的结果。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建立的家庭资本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链式中介模型分析发现: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阶层差距显著,家庭资本可以通过获得差异性的教育机会,帮助子女形成教育累积优势,从而影响子女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家长参与和教育累积优势在家庭资本和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家长参与的转化效应叠加教育优势的累积效应是导致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阶层差距的重要原因。缩小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阶层差距,助力共同富裕,需在教育质量、入学机会和家长参与效能方面对弱势家庭进行正义性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资本 家长参与 教育累积优势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背景与不同层次、质量、性质高等教育的获得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倩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148,共5页
基于对全国175所高校47170名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家庭背景对我国社会成员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质量与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但各个具体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子女进入不同类型院校的影响力不... 基于对全国175所高校47170名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家庭背景对我国社会成员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质量与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但各个具体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子女进入不同类型院校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学生在获得不同层次、质量、性质的高等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家庭背景特征;中间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选择过程中获益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背景 高等教育获得 高校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补给”与“自觉共情”:低阶层子代获得高层次高等教育过程的代际支持 被引量:34
9
作者 朱焱龙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98,共8页
"寒门"能否出"贵子"以及何以出"贵子"的时代诘问是探讨当下个体高等教育获得以及更深远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公平议题时无法回避的。不同于既有研究大多从宏观结构上的阶层分化、资本劣势以及制度壁垒等视角... "寒门"能否出"贵子"以及何以出"贵子"的时代诘问是探讨当下个体高等教育获得以及更深远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公平议题时无法回避的。不同于既有研究大多从宏观结构上的阶层分化、资本劣势以及制度壁垒等视角出发,探讨低社会阶层子代在高等教育获得中面临的不利境地,以及这种不利境地与其所获的高等教育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确证"寒门"难出"贵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我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低社会阶层子代高等教育获得的微观面向及其"过程中的行动",认为作为"寒门"学子重要支持力量的父代及其家庭在"硬资本"制约和"软环境"欠佳的困境下可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之策,以避免使其子代在激烈的学业竞赛中丧失机会。我们使用定性方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表明,低社会阶层父代及其家庭正是采取了"资本补给"和"自觉共情"的双重策略,使其子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业表现并在学业竞赛中保持领先,并因此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高等教育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社会阶层 高等教育获得 学业表现 “资本补给” “自觉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获得了高等教育——基于户籍身份和家庭背景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伟琴 方芳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4-26,共13页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考察户籍身份、家庭背景与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户籍身份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更有可能来自弱势家庭;(2)在控制家庭背景的条件下,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考察户籍身份、家庭背景与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户籍身份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更有可能来自弱势家庭;(2)在控制家庭背景的条件下,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最不利地位;相比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非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不明显,而非农户籍(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则明显得多;(3)在控制户籍身份的条件下,家庭背景越佳,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越明显;(4)不论户籍身份是否优越,弱势家庭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比例总是处于较低水平。建议通过制度性安排解决好贫困和农村地区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重视家庭背景对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加强对弱势家庭子女(尤其是贫困和农村地区弱势家庭子女)的经济和文化资助;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政策体系,提高教育补偿政策的精准性与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 家庭背景 户籍身份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视角中的县中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新凤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105,共11页
在城市化、市场化进程推动下,以效率优先的等级化学校管理制度推波助澜,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逐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县中发展面临困境,突出表现为县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与质量的降低。这既对县域教育生态、社会治理格局带... 在城市化、市场化进程推动下,以效率优先的等级化学校管理制度推波助澜,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逐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县中发展面临困境,突出表现为县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与质量的降低。这既对县域教育生态、社会治理格局带来影响,也是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显性与隐性排斥。在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远景目标下,保障县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政治与经济价值。政府部门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正义理念,优化教育治理格局,提升县域高中教育质量,加强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区域布局,稳步扩大专项计划招生规模,保障县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与质量的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 县中困境 城市化 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驱动因素与典型表征——来自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鄢姣 孟大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0,共6页
我国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的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和内在激励双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从外部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两性平权和性别平等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和预算约束不断改善,高校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的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和内在激励双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从外部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两性平权和性别平等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和预算约束不断改善,高校扩招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教育决策中性别歧视机会减少,这些因素都为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创造了前提条件。从内在激励因素来看,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缘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教育回报率以及婚姻回报率更高,高学历女性的健康状况普遍更好,同时女性在学业成绩的性别竞赛中居于领先优势。外部两性平权环境的改善以及性别平等化的推进,为女性获得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提,而内在的高收益—高竞争力性别优势,则激励和推高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概言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被给予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都向着均衡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获得 性别差异逆转 性别平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有助于考大学吗? 被引量:16
13
作者 薛海平 赵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102,共10页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普通高中生的课外补习参与和高中学校质量在家庭资本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中介效应。结论显示:(1)参加课外补习能帮助高中...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普通高中生的课外补习参与和高中学校质量在家庭资本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中介效应。结论显示:(1)参加课外补习能帮助高中生升入大学,但不能助其进一步升入本科高校;就读于教学质量较高的普通高中既能帮助高中生上大学,也能助其升入本科高校;(2)高中生的课外补习参与和学校质量差异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大学之间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参加课外补习的中介作用略大于学校质量差异的中介作用;(3)普通高中的学校质量差异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本科高校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而课外补习参与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本科高校之间没有发挥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资本 课外补习 高等教育获得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