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秆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梁云涛 潘英华 +2 位作者 余建平 陈成斌 张宗琼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5-909,共5页
获得品质优良的愈伤组织是野生稻资源离体保存和遗传转化的基础。以高秆野生稻为材料,通过采用N6D与NB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高秆野生稻愈伤诱导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优质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情况。结果表明,以N6D为基础... 获得品质优良的愈伤组织是野生稻资源离体保存和遗传转化的基础。以高秆野生稻为材料,通过采用N6D与NB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高秆野生稻愈伤诱导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优质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情况。结果表明,以N6D为基础培养基,2,4-D浓度为2.0 mg·L-1的培养基诱导高秆野生稻的出愈率最高,达到50.00%。以NB为基本培养基,最优激素组合为2.0 mg·L-12,4-D+3.0 mg·L-1NAA+3.0 mg·L-1IAA+1.5 mg·L-1KT,出愈率为35.0%,愈伤直径为0.43 cm,愈伤色泽淡黄,质地紧密。说明适宜的激素组合能够诱导高质量的高秆野生稻胚性愈伤,良好的胚性愈伤在MS分化培养基上的分化率为60.0%。通过培养基改良的方式可建立高秆野生稻脱分化与分化的离体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秆野生稻 诱导分化 脱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_0t-1 DNA对高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德彬 王阳 +3 位作者 赵侯明 李刚 覃瑞 刘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为了揭示同为CCDD基因组类型的高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的起源和进化关系,用高秆野生稻C0t-1DNA作为探针,对其自身体细胞染色体与宽叶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并对其核型进行同源性聚类和比较分析。杂交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和... 为了揭示同为CCDD基因组类型的高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的起源和进化关系,用高秆野生稻C0t-1DNA作为探针,对其自身体细胞染色体与宽叶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并对其核型进行同源性聚类和比较分析。杂交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同源性非常高,说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但区别也非常明显,两者的杂交信号存在显著不同。C0t-1DNA具有很强的种特异性和依赖基因组型的特异性,利用它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能够更有效地研究物种基因组间的关系,为物种的划分和鉴定提供依据。另外,通过对高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两个异源四倍体基因组的中高度重复序列的比较分析,探讨了稻属异源四倍体可能的起源与进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秆野生稻 宽叶野生 染色体重复序列 荧光原位杂交 核型 基因组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 L.)叶片组织培养中通过胚状体获得再生植株 被引量:2
3
作者 倪文津 程方民 张建军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18-20,共3页
高秆野生稻叶片可诱导出胚性和非胚性2种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在合适的分化培养基上可不断形成胚状体,进而大量获得再生植株,再生植株以绿苗为主,未见绿白嵌合苗。源于不同脱分化培养基的胚性愈伤组织具有相似的胚状体形成和植株再生... 高秆野生稻叶片可诱导出胚性和非胚性2种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在合适的分化培养基上可不断形成胚状体,进而大量获得再生植株,再生植株以绿苗为主,未见绿白嵌合苗。源于不同脱分化培养基的胚性愈伤组织具有相似的胚状体形成和植株再生能力。诱导胚性愈伤组织以N6培养基添加NAA1 mg/L、2,4-D2 mg/L和ZT0.5 mg/L效果最好,形成胚状体并分化植株以MS培养基添加NAA2 mg/L和IAA0.5 mg/L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秆野生稻 叶片 愈伤组织 胚状体 再生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45S rDNA探针对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基因组的FISH分析
4
作者 周会 蓝伟侦 +2 位作者 覃瑞 刘虹 李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共7页
利用45S rDNA作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同样含有CCDD基因组的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和宽叶野生稻(O.latifolia)进行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定位分析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中45S rDNA信号分布于多条染色体上... 利用45S rDNA作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同样含有CCDD基因组的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和宽叶野生稻(O.latifolia)进行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定位分析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中45S rDNA信号分布于多条染色体上,位点数目为10-16;高秆野生稻中有6个信号点,分布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2对信号位点位于染色体短臂,1对位于染色体长臂。研究结果表明,高秆野生稻45S rDNA在基因组中位点数目稳定,宽叶野生稻中45S rDNA位点数在不同个体中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显示这2种野生稻基因组存在一定差异;核型分析结果也表明二者基因组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推测,高秆野生稻分化较早而趋向稳定,宽叶野生稻可能形成较晚,还处于进化过程之中。鉴于二者在基因组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和进化上的不平衡性,建议把这2种野生稻划分为不同野生稻种,可能会更加符合二者的进化特性。同时,讨论了45S rDNA在染色体中分布特点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S RDNA 荧光原位杂交 高秆野生稻 宽叶野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