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老化活化能的快速测定方法
1
作者 孟祥泽 李亮辰 +6 位作者 叶焱 唐国烁 杨睿 王剑飞 边磊 周文清 蔺跃龙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1-298,共8页
利用原位红外对模压、涂胶和缠绕工艺制备的三种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样品在热氧老化和湿热老化两种条件进行老化活化能快速测定。该方法在每次仅4 h的测试周期内即可检测到10^(-5)mol/L数量级的痕量CO_(2)。每种样品无论在热氧老化还是... 利用原位红外对模压、涂胶和缠绕工艺制备的三种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样品在热氧老化和湿热老化两种条件进行老化活化能快速测定。该方法在每次仅4 h的测试周期内即可检测到10^(-5)mol/L数量级的痕量CO_(2)。每种样品无论在热氧老化还是湿热老化的条件下,CO_(2)的生成均服从Arrhenius方程。干热老化条件下,模压、涂胶和缠绕工艺制备的三种样品的老化活化能依次为51.52、44.58、60.66 kJ/mol;湿热条件下,三种样品的老化活化能依次为72.89、54.26、61.02 kJ/mol,湿度会显著提高模压、涂胶样品的温度敏感性,而对缠绕样品没有显著影响。密度泛函计算表明,CO_(2)的生成与酚醛树脂网络结构的老化呈伴生关系。该方法能够实现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老化性能变化的快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 原位红外 老化 湿热老化 活化能 快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热变形实验测试及表面烧蚀形貌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林杰 方国东 +1 位作者 易法军 梁军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5-450,共6页
通过非接触式高温变形测量系统,对高硅氧/酚醛防/隔热复合材料在单侧热流载荷作用下的温度和全场高温变形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试样体积烧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陶瓷板在1 000℃左右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试件... 通过非接触式高温变形测量系统,对高硅氧/酚醛防/隔热复合材料在单侧热流载荷作用下的温度和全场高温变形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试样体积烧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陶瓷板在1 000℃左右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试件辐射加热200 s后,通过测量发现距离加热面12.62 mm处热电偶温度峰值为259℃,从而说明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防/隔热性能。通过DIC方法测得试样加热200 s后沿加热方向的最大位移为0.18 mm,且沿着试样加热方向位移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通过对材料烧蚀后表面形貌微观观测和分析,发现在试样加热面上出现了凹凸不平的烧蚀坑,并出现了一层很薄的高硅氧纤维高温熔融后的硅氧化合物颗粒结晶状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 体积烧蚀 DIC方法 变形场 表面形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物理性能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时圣波 梁军 方国东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4-359,共6页
根据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建立了包括烧蚀退移层、化学反应边界层、液态层、炭化层、热解层、原始材料层的自外向内的物理模型,针对平板烧蚀问题,预报了热导率、比定压热容、驻点焓值等热物理性能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的表... 根据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建立了包括烧蚀退移层、化学反应边界层、液态层、炭化层、热解层、原始材料层的自外向内的物理模型,针对平板烧蚀问题,预报了热导率、比定压热容、驻点焓值等热物理性能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的表面烧蚀后退率、壁面温度、气化烧蚀速率、热阻塞效应因子、气化分数等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热导率能使表面烧蚀后退率明显降低,但却使壁面温度、热阻塞效应因子及材料的气化分数升高;而高的比定压热容则能大大降低表面烧蚀后退率和壁面温度;随驻点焓值的增加,表面烧蚀后退率和壁面温度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 热物理性能 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烧蚀环境下的吸热机理 被引量:17
4
作者 时圣波 梁军 +2 位作者 刘志刚 丁小恒 方国东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通过分析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烧蚀过程中的吸热机制,结合表面烧蚀理论和边界层空气动力学关系,应用质量引射影响系数的半经验公式,建立了烧蚀环境下吸热机理的理论预报方法,并利用氧乙炔焰动态烧蚀实验对该理论预报方法进行了验证。根... 通过分析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烧蚀过程中的吸热机制,结合表面烧蚀理论和边界层空气动力学关系,应用质量引射影响系数的半经验公式,建立了烧蚀环境下吸热机理的理论预报方法,并利用氧乙炔焰动态烧蚀实验对该理论预报方法进行了验证。根据烧蚀过程达到稳态时烧蚀材料表面的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各吸热机理与总吸热量的比重关系,在给定的烧蚀环境工况下,预报了各吸热机理占总吸热量的比重。结果表明,熔融高硅氧纤维的蒸发吸热对总吸热量的贡献最大,所占比重为44.9%,是主要的吸热机制;材料的热容吸热和烧蚀材料向外界环境的热辐射占总吸热量的比重分别为22.3%和20.1%;树脂热解吸热所占比重很小,仅为1.0%,但热解气体引射进入边界层产生热阻塞效应占总吸热量的比重较大,为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复合材料 吸热机理 热解反应 热阻塞效应 乙炔焰动态烧蚀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加热器试验条件下高硅氧/酚醛材料烧蚀及隔热特性
5
作者 单继祥 赵平 +1 位作者 何衍儒 陈强洪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0-475,共6页
高硅氧/酚醛材料在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究强剪切、高热流环境下高硅氧/酚醛的防隔热特性,采用烧蚀传感器、分层温度传感器分别对电弧加热器试验中高硅氧/酚醛表面烧蚀、结构温度进行动态测量,并分析了高硅氧/酚... 高硅氧/酚醛材料在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究强剪切、高热流环境下高硅氧/酚醛的防隔热特性,采用烧蚀传感器、分层温度传感器分别对电弧加热器试验中高硅氧/酚醛表面烧蚀、结构温度进行动态测量,并分析了高硅氧/酚醛试验件的烧蚀形貌及隔热特性。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高硅氧/酚醛防热层表面形成薄薄的液态层,其流量、流速随着热流密度及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高硅氧/酚醛烧蚀外形为不规则粗糙外形,前部为炭化区,其余区域表面覆盖硅氧化合物,两个区域的粗糙度分别约为34.7、57.9μm,最大深度分别约为577、1 018μm。试验条件下,高硅氧/酚醛防热层平均线烧蚀率为0.083 mm/s,炭化层厚度约为3.3 mm;高硅氧/酚醛材料具有良好的防隔热性能,距表面3、6、11 mm处最大温升分别约为1 603.2、208.5、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材料 电弧加热 烧蚀特性 隔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B改性酚醛/高硅氧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麟 李瑞珍 +2 位作者 杨学军 马飞 李文昭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3-37,共5页
采用高强中空玻璃微珠(HGB)改性酚醛树脂(PF),制备了PF/高硅氧布/HGB复合材料层压板,研究了HGB含量对复合材料烧蚀性能、密度、隔热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电子显微镜观察了HGB的分布。结果表明,HGB均匀分散在纤维束... 采用高强中空玻璃微珠(HGB)改性酚醛树脂(PF),制备了PF/高硅氧布/HGB复合材料层压板,研究了HGB含量对复合材料烧蚀性能、密度、隔热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电子显微镜观察了HGB的分布。结果表明,HGB均匀分散在纤维束与纤维束之间的树脂胶液中;适量的HGB可提高复合材料炭化层强度,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烧蚀能力;当HGB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氧-乙炔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最低,分别为0.091 mm/s和0.066 9 g/s,比未添加HGB的降低了35.9%和20.1%;复合材料的密度随HGB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分析,当HGB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的综合隔热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玻璃微珠 酚醛树脂 复合材料 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硅氧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切削力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肖继明 侯晓莉 +2 位作者 张波 刘杰 刘荣涛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67,73,共5页
通过用PCD刀具对高硅氧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车削试验,采用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切削力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背吃刀量是影响切削力的主要因素,增大背吃刀量时主切削力和进给力... 通过用PCD刀具对高硅氧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车削试验,采用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切削力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背吃刀量是影响切削力的主要因素,增大背吃刀量时主切削力和进给力都显著增大;增大进给量也使主切削力增大,但其影响小于背吃刀量;而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很小。所建切削力经验公式可作为切削加工该复合材料时切削用量选择及切削力控制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 车削试验 切削力 经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微结构的高硅氧/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动态压缩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军红 徐伟芳 +3 位作者 谢若泽 张方举 黄西成 胡文军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118,共6页
为获得高硅氧/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动态压缩力学性能以及研究微结构对该种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分别对两种不同微结构的高硅氧/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动态压缩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在相同应变率下,高硅氧丝/酚醛树脂... 为获得高硅氧/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动态压缩力学性能以及研究微结构对该种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分别对两种不同微结构的高硅氧/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动态压缩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在相同应变率下,高硅氧丝/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强度高于高硅氧布/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微结构对材料的失效模式有显著影响,高硅氧丝/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显现出一种劈裂的失效模式,而高硅氧布/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却发生剪切断裂。进一步通过对其断裂形貌分析指出,高硅氧玻璃纤维的排列方式决定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复合材料 微结构 动态压缩 失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模成型高硅氧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操亚平 李旭辉 +2 位作者 李阳 宋元明 高玉光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02,共4页
采用硅橡胶热膨胀软模成型工艺制备高硅氧/酚醛防热材料,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断面形貌,对比传统模压材料孔隙率和性能,对其密度及拉伸强度的离散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软膜成型材料表面富有光泽;材料孔隙率低,接近"0";材料的... 采用硅橡胶热膨胀软模成型工艺制备高硅氧/酚醛防热材料,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断面形貌,对比传统模压材料孔隙率和性能,对其密度及拉伸强度的离散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软膜成型材料表面富有光泽;材料孔隙率低,接近"0";材料的密度和拉伸强度的离散系数分别为0. 09%和1. 95%,远小于传统模压成型材料相应的离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 孔隙率 软模成型 离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杂质对高硅氧纤维/酚醛复合材料烧蚀性能质量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平 高守臻 +5 位作者 迟淑梅 魏化震 李大勇 王晓立 马开宝 罗长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1-194,共4页
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方法研究了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搀杂金属杂质的烧蚀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对烧蚀后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烧蚀率随着金属杂质尺寸的增大、数目增多而增加,随着夹杂位置H1增大而减小;... 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方法研究了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搀杂金属杂质的烧蚀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对烧蚀后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烧蚀率随着金属杂质尺寸的增大、数目增多而增加,随着夹杂位置H1增大而减小;搀杂大尺寸金属杂质的高硅氧纤维纱/酚醛复合材料烧蚀后表面有一个很深的凹坑,凹坑底部的高硅氧纤维几乎裸露,凹坑的上边缘出现明显的横向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酚醛 烧蚀率 X射线 无损检测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高硅氧布/HGB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麟 刘峰 +1 位作者 杨长红 贺西玲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27,共5页
采用高强中空玻璃微珠(HGB)改性钡酚醛树脂(PF)/高硅氧布复合材料,采用预浸料模压工艺制备了PF/高硅氧布/HGB复合材料层压板。研究了HGB含量对PF反应活性以及对PF/高硅氧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线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HGB的加入使体... 采用高强中空玻璃微珠(HGB)改性钡酚醛树脂(PF)/高硅氧布复合材料,采用预浸料模压工艺制备了PF/高硅氧布/HGB复合材料层压板。研究了HGB含量对PF反应活性以及对PF/高硅氧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线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HGB的加入使体系活性降低;随着HGB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先提高再降低,当HGB质量分数为5%时,PF/高硅氧布/HGB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强度为81.6 MPa,压缩强度为110.5 MPa,弯曲强度为141 MPa,剪切强度为16.6 MPa,比PF/高硅氧布体系分别提高了12.86%,16.07%,21.50%和7.80%;加入适量的HGB可提高体系的尺寸稳定性。复合材料断口形貌电镜分析表明,加入HGB会阻挡断裂裂纹继续扩展,使裂纹方向发生偏移,从而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空心玻璃微珠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硅氧玻璃纤维布增强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姜卫陵 赵云峰 罗平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4-36,54,共4页
对高硅氧玻璃纤维布增强聚四氟乙烯 (PTFE)复合材料的含胶量、成型压力、烧结温度及环境湿度等多种因素对其介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硅氧玻璃纤维布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在上述因素影响下 ,其介电常数在... 对高硅氧玻璃纤维布增强聚四氟乙烯 (PTFE)复合材料的含胶量、成型压力、烧结温度及环境湿度等多种因素对其介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硅氧玻璃纤维布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在上述因素影响下 ,其介电常数在 2 .90~ 3.30的范围内变化 ,其中环境湿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布 PTFE 复合材料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压高碳酚醛树脂基烧蚀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俊华 李锦文 +3 位作者 张清辉 高延杰 李传校 魏化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3,共6页
采用常规性能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等对模压高碳酚醛树脂进行表征,通过模压成型分别制备了碳纤维和高硅氧纤维增强模压高碳酚醛树脂复合材料,测试了不同成型压力下两种复合材料... 采用常规性能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等对模压高碳酚醛树脂进行表征,通过模压成型分别制备了碳纤维和高硅氧纤维增强模压高碳酚醛树脂复合材料,测试了不同成型压力下两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烧蚀性能,最后通过超声无损检测方法对复合材料密实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模压高碳酚醛树脂苯环上以邻位取代为主,其游离酚和游离醛含量较低,180℃的凝胶时间低于50 s,适用于较高温度下的快速模压成型工艺;该树脂分子量小,对纤维的浸润性好,适宜的固化温度为(190±5)℃,900℃的残炭率可达67.13%。随成型压力增加,碳纤维和高硅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性能均逐渐提高,但当成型压力大于45 MPa后,增加趋势变缓;当成型压力为45 MPa时,两种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耐烧蚀性能,其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06 8 mm/s和0.055 9 g/s,高硅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116 4 mm/s和0.070 8 g/s。通过超声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初步判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密实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压酚醛树脂 碳纤维 纤维 增强 成型压力 力学性能 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处理对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守臻 张泉 +6 位作者 王晓立 马开宝 辛全友 李大勇 齐风杰 张海燕 徐晓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0-64,共5页
以自制的酚醛树脂(PF)为基体,玻璃纤维布(GFC)、高硅氧玻璃纤维布(HSGFC) 和碳纤维布(CFC)为增强体,采用铺层模压法制备了PF/GFC,PF/CFC 和PF/HSGFC 复合材料,并在200~800℃范围内对复合材料进行了高温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温... 以自制的酚醛树脂(PF)为基体,玻璃纤维布(GFC)、高硅氧玻璃纤维布(HSGFC) 和碳纤维布(CFC)为增强体,采用铺层模压法制备了PF/GFC,PF/CFC 和PF/HSGFC 复合材料,并在200~800℃范围内对复合材料进行了高温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温度对这3 种复合材料失重率和力学及烧蚀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温度高于400℃后,3 种复合材料的失重率随处理温度升高逐渐增大,其中,PF/CFC 的失重率最大,而PF/GFC 的失重率最低;但800℃下3 种复合材料的失重率均在10% 以下.随处理温度升高,3 种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压缩强度、拉伸强度总体上均先增大后减小,当处理温度为400℃达到最大,烧蚀性能具有与力学性能相反的变化趋势.在400℃的处理温度下,PF/GFC 的弯曲强度、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最高,拉伸强度最低;PF/CFC 的压缩强度、拉伸强度最高,线烧蚀率最低;而PF/HSGFC 的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最低,其质量烧蚀率也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玻璃纤维 玻璃纤维 碳纤维 复合材料 温处理 力学性能 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用于近红外光谱定量测定高硅氧/酚醛预浸料树脂含量及挥发份含量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岩峰 黄玉东 王超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2-56,共5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分析了酚醛树脂固化过程的光谱变化,发现高硅氧/酚醛预浸料的近红外光谱经一阶导数处理后,被树脂信息掩盖的挥发份(乙醇)的光谱信息显露出来,由此采用处理后的光谱定量分析挥发份能取得更精确的结果...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分析了酚醛树脂固化过程的光谱变化,发现高硅氧/酚醛预浸料的近红外光谱经一阶导数处理后,被树脂信息掩盖的挥发份(乙醇)的光谱信息显露出来,由此采用处理后的光谱定量分析挥发份能取得更精确的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高硅氧/酚醛预浸料树脂含量、挥发份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预浸料的第一主成分在树脂含量上有极高的正载荷。用主成分回归所建立的模型对未知样品预测,树脂含量和挥发份含量平均标准偏差分别为0.6114和0.1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近红外光谱 定量测定 树脂含量 挥发份 /酚醛预浸粒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刀具车削加工高硅氧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切削力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晓莉 李言 +2 位作者 杨振朝 袁启龙 石珣 《宇航材料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68,共4页
为探索高硅氧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对该类材料进行大直径薄壁回转类零件的车削加工。采用四种不同刀具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切削参数及不同刀具材料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切削用量三要素中,切削深... 为探索高硅氧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对该类材料进行大直径薄壁回转类零件的车削加工。采用四种不同刀具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切削参数及不同刀具材料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切削用量三要素中,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进给量,而切削速度的影响很小。当切削速度为119.32 mm/min、进给量为0.1 mm/r、背吃刀量为0.5 mm时,为最优切削参数。Ti-Al-Si-N纳米涂层硬质合金和超硬材料F2HX无涂层硬质合金刀具适合于低速加工,而PCD刀具则适合于高速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 硬质合金刀具 PCD刀具 切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质金属杂质对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防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守臻 魏化震 +3 位作者 李大勇 袁君 罗长宏 王晓立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6-59,共4页
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方法研究了掺杂铸钢砂杂质的酚醛树脂/高硅氧布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并利用X射线对烧蚀前的试样进行了无损检测。结果表明,X射线透射可以明显地显示铸钢砂的透射影像。复合材料的烧蚀率随着杂质粒径的减小而增加,随... 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方法研究了掺杂铸钢砂杂质的酚醛树脂/高硅氧布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并利用X射线对烧蚀前的试样进行了无损检测。结果表明,X射线透射可以明显地显示铸钢砂的透射影像。复合材料的烧蚀率随着杂质粒径的减小而增加,随着杂质含量的减少而减小;掺有杂质的试样烧蚀后出现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铸钢砂 烧蚀率 X射线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穿钢针对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防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开宝 高守臻 +3 位作者 李大勇 罗长宏 王晓立 刘凯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16,共3页
采用烧蚀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了贯穿钢针对高硅氧纤维纱/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对烧蚀前的试样进行了无损检测。最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烧蚀后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测试,并初步探讨了贯穿钢针对... 采用烧蚀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了贯穿钢针对高硅氧纤维纱/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对烧蚀前的试样进行了无损检测。最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烧蚀后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测试,并初步探讨了贯穿钢针对复合材料烧蚀防热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贯穿钢针增大了复合材料的烧蚀率,但不会发生烧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纱/酚醛树脂 贯穿钢针 烧蚀率 X射线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聚合BMI/DDM/ER树脂基绝缘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志雄 郭丽玲 周祖福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1-22,28,共3页
本文介绍了以单胺为封端剂 ,溶液聚合BMI DDM ER树脂配比对力学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树脂的反应性 ,确定了树脂的固化工艺制度 ,测试了用该树脂和高硅氧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电学性能。结果表明 ,该树脂能湿法成型 ,在12 0℃... 本文介绍了以单胺为封端剂 ,溶液聚合BMI DDM ER树脂配比对力学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树脂的反应性 ,确定了树脂的固化工艺制度 ,测试了用该树脂和高硅氧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电学性能。结果表明 ,该树脂能湿法成型 ,在12 0℃可进行固化反应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与介电性能。在工频下tgδ为 0 0 0 44 ,在高频 1MHz下tgδ为 0 0 0 5 1。它可用作宽频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聚合 BMI/DDM/ER 树脂基绝缘复合材料 研究 双马来酰亚胺 纤维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烧蚀复合材料用纤维的对比 被引量:3
20
作者 齐风杰 李锦文 +4 位作者 张清辉 张俊华 李传校 高守臻 刘忠民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7-130,共4页
对比了T–700碳纤维(T–700 CF),高硅氧玻璃纤维(HSGF),S–2高强玻璃纤维(S–2高强GF),连续玄武岩纤维(CBF)4种纤维的密度和拉伸性能,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及热重等测试技术对这4种纤维的表面形貌、化学组... 对比了T–700碳纤维(T–700 CF),高硅氧玻璃纤维(HSGF),S–2高强玻璃纤维(S–2高强GF),连续玄武岩纤维(CBF)4种纤维的密度和拉伸性能,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及热重等测试技术对这4种纤维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比热容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和对比。结果表明,T–700 CF,HSGF,S–2高强GF和CBF 4种纤维的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T–700 CF<HSGF<S–2高强GF<CBF,拉伸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HSGF<S–2高强GF<CBF<T–700 CF,T–700 CF的拉伸弹性模量最高,而S–2高强GF的断裂伸长率最高。T–700 CF的直径最小,CBF的表面最粗糙。在相同温度下,200℃以前T–700 CF和CBF的比热容基本一致,200℃以后4种纤维的比热容由小到大的顺序为S–2高强GF<HSGF<CBF<T–700 CF。在相同温度下,4种纤维的失重率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BF<S–2高强GF<HSGF<T–700 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700碳纤维 玻璃纤维 S–2强玻璃纤维 连续玄武岩纤维 烧蚀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