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喷涂增材制造铝系金属间化合物研究进展
1
作者 甘雨禾 王骏 +1 位作者 雒晓涛 李长久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0,共12页
铝系金属间化合物以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抗高温氧化与腐蚀性能和低密度的特点,作为防护涂层和结构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室温脆性大的特点导致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在激光选区熔化或电子束熔化等高能束增材制造时,存在... 铝系金属间化合物以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抗高温氧化与腐蚀性能和低密度的特点,作为防护涂层和结构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室温脆性大的特点导致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在激光选区熔化或电子束熔化等高能束增材制造时,存在缺陷多、易开裂等系列工艺难题。冷喷涂技术作为一种低温固态材料沉积技术,有望在较低的热输入条件下制备铝系金属间化合物,避免高能束增材制造中的开裂难题。对此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在冷喷涂技术制备铝系金属间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包括采用直接金属间化合物粉末沉积、单质金属混合粉末冷喷涂与后热处理、机械球磨伪合金粉末与热处理等粉末设计与制备技术路线对冷喷涂沉积行为及沉积体性能的影响;归纳搅拌摩擦后处理与热等静压等后处理工艺对沉积体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优点与局限性,以期为冷喷涂增材制造铝系金属间化合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系金属化合物 冷喷涂 机械混合粉末 机械球磨伪合金粉末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创新设计与未来发展
2
作者 甘杰 周子修 +2 位作者 肖博 周英豪 杨涛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123,124,共18页
金属间化合物因其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及原子间的强键合而具备介于金属和陶瓷之间的独特性质,尤其是最近兴起的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功能特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得益于有序超点阵结构与多种元素化学性质... 金属间化合物因其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及原子间的强键合而具备介于金属和陶瓷之间的独特性质,尤其是最近兴起的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功能特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得益于有序超点阵结构与多种元素化学性质的协同调节作用,这些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有望表现出超越传统金属间化合物的非凡性质与性能。主要针对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材料设计、成形工艺和各方面性能进行了总结,重点关注材料设计中涉及的元素占位偏好、亚点阵高熵效应和晶界纳米无序等问题,并对当前这一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先进制备工艺、结构和功能性能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晶体结构 化学复杂性 合金 材料设计 成形工艺 力学性能 功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中熵金属间化合物FeCoNi_(2)Al组织、力学性能及工艺性
3
作者 高威 宗骁 +3 位作者 孔凡涛 张凤祥 丁贤飞 南海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2,共8页
为进一步推动中/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的工程化应用,以FeCoNi_(2)Al中熵金属间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制备了16 kg级大尺寸合金铸锭,细致研究和分析了铸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采用熔模精密铸造技术浇注了特征结构元件,评价了合金的铸造工... 为进一步推动中/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的工程化应用,以FeCoNi_(2)Al中熵金属间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制备了16 kg级大尺寸合金铸锭,细致研究和分析了铸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采用熔模精密铸造技术浇注了特征结构元件,评价了合金的铸造工艺性能。结果表明,大尺寸FeCoNi_(2)Al中熵金属间化合物铸锭具有良好的成分均匀性,铸态合金由具有树枝状形貌的B2初生相和枝晶间具有片层结构的L1_(2)+B2相共晶组织构成,室温下铸态合金抗拉强度达1115 MPa,伸长率为4.6%,650℃下合金抗拉强度为434 MPa,伸长率可达14.6%,FeCoNi_(2)Al中熵金属间化合物熔体的流动性低于TC4合金,优于TiAl-4822合金。当特征结构元件壁厚为2 mm时,板状试样出现欠铸且内部存在大量缩松型铸造缺陷,熔体以端部固相质点聚集堵塞为主的方式停止流动。相关研究结果为中/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熔模精铸成形工艺优化和工程化应用奠定一定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合金 金属化合物 熔模精密铸造 共晶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Co_(5)型中熵、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新鹏 郭永权 +1 位作者 王京南 殷林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以SmCo_(5)为原型,设计了3种中熵金属间化合物(Sm_(1/3)Ce_(1/3)Pr_(1/3))Co_(5)、(Sm_(1/3)Ce_(1/3)Nd_(1/3))Co_(5)、(Sm_(1/3)Pr_(1/3)Nd_(1/3))Co_(5)和1种高熵金属间化合物(Sm_(1/4)Ce_(1/4)Pr_(1/4)Nd_(1/4))Co_(5),并采用原子半... 以SmCo_(5)为原型,设计了3种中熵金属间化合物(Sm_(1/3)Ce_(1/3)Pr_(1/3))Co_(5)、(Sm_(1/3)Ce_(1/3)Nd_(1/3))Co_(5)、(Sm_(1/3)Pr_(1/3)Nd_(1/3))Co_(5)和1种高熵金属间化合物(Sm_(1/4)Ce_(1/4)Pr_(1/4)Nd_(1/4))Co_(5),并采用原子半径差和混合焓预测了形成单相结构的可能性.应用真空电弧熔炼技术成功制备了4种金属间化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了样品的物相、成分和磁学性能.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均为单相,具有六方CaCu5结构,空间群为P6/mmm,稀土原子占据1a位置;稀土位置上的原子浓度为等原子比;化合物的室温磁化行为遵循Langevin模型,磁化强度依赖于化合物的成分;磁价模型计算证实了化合物(Sm_(1/3)Ce_(1/3)Pr_(1/3))Co_(5)、(Sm_(1/3)Ce_(1/3)Nd_(1/3))Co_(5)和(Sm_(1/4)Ce_(1/4)Pr_(1/4)Nd_(1/4))Co_(5)中的Ce为+4价,对磁矩没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Co_(5) 金属化合物 单相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中典型金属间化合物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煜博 徐宁 +1 位作者 李时磊 王沿东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8-110,共13页
高熵合金作为一种新型金属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高熵合金中,金属间化合物从最初追求单相固溶体以避免形成有害相,发展到可作为有益的析出强化相或合金基体相(有序固溶体),丰富了高熵合金的组... 高熵合金作为一种新型金属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高熵合金中,金属间化合物从最初追求单相固溶体以避免形成有害相,发展到可作为有益的析出强化相或合金基体相(有序固溶体),丰富了高熵合金的组织调控策略,提升了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同时,也为高熵合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高熵合金中相的形成规律出发,综述了高熵合金中典型金属间化合物及有序固溶体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工艺等对典型金属间化合物形成规律和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高熵合金中金属间化合物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金属化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6
作者 望斌 彭志方 +1 位作者 张凡 夏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78,82,共5页
回顾了近年来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制备Fe-Al的粉末冶金方法,如无压烧结,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热等静压,自蔓延高温合成及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的特点及其应用概况,并对其未来研究与应用进行... 回顾了近年来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制备Fe-Al的粉末冶金方法,如无压烧结,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热等静压,自蔓延高温合成及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的特点及其应用概况,并对其未来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FE-AL金属化合物 制备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球磨制备Fe-Sn金属间化合物粉末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鼎 陈振华 +1 位作者 陈刚 黄培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9-583,共5页
采用固液反应球磨专利技术制备Fe Sn金属间化合物。所谓固液反应球磨 ,是在一定温度区间 ,球磨介质对金属液体进行球磨时 ,磨球和金属液体反应生成固相的金属间化合物粉末。为加速反应进行 ,可以在金属液体中加入与磨球成分相同的金属... 采用固液反应球磨专利技术制备Fe Sn金属间化合物。所谓固液反应球磨 ,是在一定温度区间 ,球磨介质对金属液体进行球磨时 ,磨球和金属液体反应生成固相的金属间化合物粉末。为加速反应进行 ,可以在金属液体中加入与磨球成分相同的金属粉末。通过固液反应球磨制备了FeSn2 ,FeSn ,Fe3 Sn2 和Fe1.3 Sn 4种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粉末 ,并对固液反应球磨技术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的机理和特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n金属化合物 固液反应球磨 纳米粉末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路新 赵丽明 曲选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9-71,79,共4页
从粉末制备、成形、烧结、热处理等方面综述了粉末冶金方法制备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最新进展。着重评述了粉末冶金TiAl基合金的几种烧结工艺,其中包括热等静压、自蔓延高温合成、粉末注射成形、放电等离子烧结等,同时论述了上述各方法的... 从粉末制备、成形、烧结、热处理等方面综述了粉末冶金方法制备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最新进展。着重评述了粉末冶金TiAl基合金的几种烧结工艺,其中包括热等静压、自蔓延高温合成、粉末注射成形、放电等离子烧结等,同时论述了上述各方法的优势以及局限性,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TIAL基合金 金属化合物 粉末注射成形 放电等离子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球型预合金粉末制备及粉末冶金工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郎泽保 崔玉友 +2 位作者 王亮 徐磊 张绪虎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3,共4页
文摘成功制备了Ti-46A l-2Cr-2Nb-0.2B-0.1W(原子分数)球型预合金粉末,并对粉末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随后的粉末冶金技术研究中,运用热等静压技术得到了组织细小、均匀的粉末TiA l系金属间化合物,但材料的伸长率很低。经热处理后,材料... 文摘成功制备了Ti-46A l-2Cr-2Nb-0.2B-0.1W(原子分数)球型预合金粉末,并对粉末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随后的粉末冶金技术研究中,运用热等静压技术得到了组织细小、均匀的粉末TiA l系金属间化合物,但材料的伸长率很低。经热处理后,材料的伸长率达到了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金属化合物 球型预合金粉末 粉末冶金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法制取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兴庆 吕海波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11-515,共5页
采用粉末冶金反应烧结法可直接制得金属间化合物制品,但在反应烧结中易产生孔隙,严重影响了烧结制品的机械性能.作者研究了轧制粉末反应烧结制取Fe_sAl金属间化合物的新工艺.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工艺并结合添加第三元素Ni可获... 采用粉末冶金反应烧结法可直接制得金属间化合物制品,但在反应烧结中易产生孔隙,严重影响了烧结制品的机械性能.作者研究了轧制粉末反应烧结制取Fe_sAl金属间化合物的新工艺.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工艺并结合添加第三元素Ni可获得理论密度98%的烧结制品.轧制增加了铁铝粉末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破坏了粉末颗粒表面氧化膜,有利于反应烧结致密化.该文对轧制件反应烧结工艺、粉末轧制对反应烧结的影响以及反应烧结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AL金属化合物 粉末轧制 粉末冶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8)Ce_(0.2)Fe_(13-x)Si_x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熵变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超 李国栋 王利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1-842,845,共3页
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手段对金属间化合物La_(0.8)Ce_(0.2)Fe_(13-x)Si_x(x=1.8、2.0)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对铸态样品进行24h短时间退火所得的金属间化合物La_(0.8)Ce_(0.2)Fe_(13-x)Si_x(x=1.8、2.0)晶体均为... 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手段对金属间化合物La_(0.8)Ce_(0.2)Fe_(13-x)Si_x(x=1.8、2.0)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对铸态样品进行24h短时间退火所得的金属间化合物La_(0.8)Ce_(0.2)Fe_(13-x)Si_x(x=1.8、2.0)晶体均为单相立方NaZn13型结构;Si含量的增加,导致晶格体积收缩,居里点升高。当x=1.8时,该化合物在居里温度Tc约175K具有大的磁熵变︱ΔSM︳,在1T的磁场下︱ΔSM︱max为4.79J/kg·K,大的磁熵变来源于Tc处磁化强度的陡峭变化和Tc以上磁场诱发的巡游电子变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制冷 NaZn13型金属化合物 居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粉末烧结法制备Fe_3Al金属间化合物块体材料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伟 李艳红 李镇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8-50,共3页
采用粉末烧结技术对人工研磨得到的纯Fe,Al元素粉末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烧结,并对烧结体进行不同条件的热处理,制备出Fe3Al金属间化合物块体材料。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了所制备的块体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组织。结果表... 采用粉末烧结技术对人工研磨得到的纯Fe,Al元素粉末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烧结,并对烧结体进行不同条件的热处理,制备出Fe3Al金属间化合物块体材料。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了所制备的块体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烧结试样经1100℃保温12h随炉冷至600℃保温1h空冷处理,可以得到较均匀、致密的Fe3Al金属间化合物块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烧结 FE3AL金属化合物 物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扩散法直接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粉末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自强 陈运法 +1 位作者 牛求彬 谢裕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19,共2页
结合以往的工作对直接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的还原扩散法类型和特点作了概括介绍。
关键词 还原扩散法 金属化合物 直接制备 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郎泽保 王亮 +2 位作者 贾文军 史金靓 谢飞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2,共6页
由于可以制备出组织细小、均匀的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粉末冶金技术在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本文以Ti-23Al-17Nb(at%)和Ti-45Al-2Cr-2Nb-(B,W)(at%)为例,介绍了粉末冶金技术在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 由于可以制备出组织细小、均匀的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粉末冶金技术在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本文以Ti-23Al-17Nb(at%)和Ti-45Al-2Cr-2Nb-(B,W)(at%)为例,介绍了粉末冶金技术在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制备及成形方面的制备工艺、性能和部分样件,展示了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在航天及武器型号方面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系金属化合物 粉末冶金技术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载量PtNi金属间化合物的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庆红 邹亮亮 +3 位作者 周毅 邹志青 张校刚 杨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61-1968,共8页
采用改进的多元醇法制备了PtNi(原子比1∶1)质量分数为60%的高金属载量碳载PtNi合金(PtNi/C),通过在450℃下退火处理获得了碳载PtNi金属间化合物氧还原电催化剂.该催化剂对氧还原的质量比活性和面积比活性分别是商业化Pt/C(JMPt/C)催化... 采用改进的多元醇法制备了PtNi(原子比1∶1)质量分数为60%的高金属载量碳载PtNi合金(PtNi/C),通过在450℃下退火处理获得了碳载PtNi金属间化合物氧还原电催化剂.该催化剂对氧还原的质量比活性和面积比活性分别是商业化Pt/C(JMPt/C)催化剂的1.66和2.3倍;并且加速耐久性测试后PtNi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的质量比活性仍与Pt/C的初始性能相当,耐久性得到了大幅提升.PtNi/C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氧还原活性和稳定性的提高归因于PtNi的有序原子排布结构及催化剂表面零价金属含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 PtNi金属化合物 电催化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烧结形成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玉强 李世春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4,19,共4页
采用粉末烧结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二元Co/Al和Mn/Al混合粉末的扩散反应,并依据TFDC电子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对于Al-Co体系,Al原子向Co扩散,扩散的前锋在靠近Co的一端,在粉末颗粒... 采用粉末烧结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二元Co/Al和Mn/Al混合粉末的扩散反应,并依据TFDC电子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对于Al-Co体系,Al原子向Co扩散,扩散的前锋在靠近Co的一端,在粉末颗粒界面处形成了CoAl,Co2Al5金属间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CoAl数量最多,该化合物的成分离Co最近;对于Al-Mn体系,Mn原子向Al扩散,扩散的前锋在靠近Al的一端,在粉末颗粒界面处形成了Mn5Al8,Mn22Al78,MnAl6金属间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MnAl6数量最多,成分最接近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n-Al 金属化合物 扩散反应 粉末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冶金制备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绪虎 郎泽保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55,66,共4页
用气体雾化制粉技术成功制备了Ti-46Al-2Cr-2Nb-0.2B-0.1W球形预合金粉末,粉末中的氧和氢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9%和0.001%,粉末的粒度呈正态分布,粒度主要分布在50-190μm。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将该预合金粉末制备成了致密的TiAl系金属间... 用气体雾化制粉技术成功制备了Ti-46Al-2Cr-2Nb-0.2B-0.1W球形预合金粉末,粉末中的氧和氢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9%和0.001%,粉末的粒度呈正态分布,粒度主要分布在50-190μm。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将该预合金粉末制备成了致密的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组织比较细小、均匀,热处理后材料的延伸率达到了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系金属化合物 预合金粉末 热等静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8)Pr_(0.2)Fe_(13-x)Si_x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熵变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晓伟 李国栋 +1 位作者 张常在 尚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4-726,共3页
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手段对所制备的金属间化合物La0.8Pr0.2Fe13-xSix(x=1.8,2.0)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373K温度下,经过5天退火所得的金属间化合物La0.8Pr0.2Fe13-xSix(x=1.8,2.0)晶体均为单相立方NaZn13型结... 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手段对所制备的金属间化合物La0.8Pr0.2Fe13-xSix(x=1.8,2.0)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373K温度下,经过5天退火所得的金属间化合物La0.8Pr0.2Fe13-xSix(x=1.8,2.0)晶体均为单相立方NaZn13型结构;另当Si含量由1.8变为2.0时,引发了晶格体积收缩,居里点升高。当x=1.8时,该化合物在居里温度Tc为210K处具有大的磁熵变|ΔSM|,在0-1.5T的磁场下|ΔSM|max为10.43J/(kg·K)。当x=2.0时,该化合物在居里温度Tc为226K处具有最大的磁熵变|ΔSM|,在0-1.5T的磁场下|ΔSM|max为5.23J/(kg·K)。大磁熵变来源于Tc处磁化强度的陡峭变化和Tc以上磁场诱发的巡游电子变磁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致冷 NaZn13型金属化合物 变磁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金属间化合物粉末的机械合金化合成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敏 隋海心 +1 位作者 齐民 杨大智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27-31,共5页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合成了TiNi,TiAl,Ni_3^-Al和Co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高能球磨过程的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Ni-Al、Fe-Al、Co-Al二元纯粉混合物在球磨过程中直接转变为金属间化合物粉末。而Ni-Ti、Al-Ti二元纯粉混合物则首先转变为非晶...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合成了TiNi,TiAl,Ni_3^-Al和Co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高能球磨过程的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Ni-Al、Fe-Al、Co-Al二元纯粉混合物在球磨过程中直接转变为金属间化合物粉末。而Ni-Ti、Al-Ti二元纯粉混合物则首先转变为非晶态合金粉末,再经进一步高能球磨,由非晶态粉末转变为金属间化合物粉末。透射电镜观察证实,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得到的上述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均具有超细的组织。最后讨论了在球磨过程中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机械合金化 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_(2-x)Ce_xFe_(17)金属间化合物的磁熵变特性研究
20
作者 钟喜春 曾德长 +1 位作者 刘正义 魏兴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9-492,497,共5页
在氩气气氛中用熔炼法制备了Er2-xCexFe17(x=0,0.05,0.08,0.1,0.15,0.2,0.3,0.4)化合物,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和SQUID磁强计研究了样品的结构、磁性和磁熵变。结果表明,Er2-xCexFe17化合物具有Th2Ni17型六方结构,通过... 在氩气气氛中用熔炼法制备了Er2-xCexFe17(x=0,0.05,0.08,0.1,0.15,0.2,0.3,0.4)化合物,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和SQUID磁强计研究了样品的结构、磁性和磁熵变。结果表明,Er2-xCexFe17化合物具有Th2Ni17型六方结构,通过成分微调使其居里温度处在室温附近。Er2-xCexFe17化合物的λ形(-△SM)-T曲线表明其在居里点附近发生的相变属于二级相变,它使化合物可在较宽温区范围内保持较大的磁熵变。当x=0.05-0.15时,Er2-xCexFe17化合物在2.0和5.0 T外场作用下的最大磁熵变达到金属Gd的40-50%,且其化学性质稳定、制冷温区宽、价格低廉,是一类性价比较高、应用潜力较大的新型低场室温磁制冷工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2-xCexFe17金属化合物 磁制冷 二级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