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实验研究火成岩成因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周若 白志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4-53,共10页
通过对球粒陨石熔融外壳的分层及玻璃质的研究,探讨了类地行星的层圈构造划分及地球早期玄武岩与月岩形成的机理。论述了高温实验结果对火山岩、侵入岩、陨石及含水暗色矿物等有关成因研究的意义。根据酸性火山岩干熔与湿熔实验中矿物... 通过对球粒陨石熔融外壳的分层及玻璃质的研究,探讨了类地行星的层圈构造划分及地球早期玄武岩与月岩形成的机理。论述了高温实验结果对火山岩、侵入岩、陨石及含水暗色矿物等有关成因研究的意义。根据酸性火山岩干熔与湿熔实验中矿物熔融顺序的不同,分析了花岗岩浆侵入酸度演化及浅色麻粒岩的成因,讨论了岩石熔点与酸度、结构的关系。根据玄武岩加花岗岩的熔融实验结果,排除了玄武岩浆同化花岗岩形成白榴玄武岩的可能,并提出了高铝玄武岩浆与碱性苦橄岩浆分离结晶形成拉斑玄武系列岩石及出现跨越趋势的可能。通过不同酸度、不同温度熔体粘度的计算,阐述了同一温度下熔浆酸度愈大粘度增大率愈大的特点及其与火山相、喷发及火山类型的关系。通过轻度钠化、变质、风化的玄武岩熔融结晶实验与新鲜玄武岩的对比,指出具原岩显微结构的岩石,其化学成分仍可作为火山岩分类命名、系列划分的依据。通过玄武岩熔融结晶实验,研究了熔浆过冷度、成核密度、晶体生长速度与矿物结晶程度的关系,并指出了白榴苦橄岩熔体在降温过程中,晶出矿物的共生组合、演化顺序及其意义。根据含水暗色矿物的升温研究,阐明了它们氧化、脱水与热光性的变化过程及其暗化、分解、熔融的变化阶段,阐述了它们在地质温度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岩石成因 高温实验研究 熔融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实验模拟Mg/Ca浓度对文石质生物碎屑白云石化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吴松烨 王瑞 +3 位作者 覃秋爽 李兴池 余克服 吴律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7-249,共13页
高温(150℃以上)合成白云石实验被认为是了解自然条件下白云石成因的有效途径。选择自然条件下对白云石成因有重要影响的Mg/Ca值(摩尔浓度比)指标,分别采用鹿角珊瑚和大琵琶螺两种文石质生物碎屑为先驱反应物,在220℃高温环境下对不同Mg... 高温(150℃以上)合成白云石实验被认为是了解自然条件下白云石成因的有效途径。选择自然条件下对白云石成因有重要影响的Mg/Ca值(摩尔浓度比)指标,分别采用鹿角珊瑚和大琵琶螺两种文石质生物碎屑为先驱反应物,在220℃高温环境下对不同Mg/Ca值(0.5、0.7、1.0、1.2、1.5)和不同反应时间(0.5、1.0、1.5、2、3、6、8、14 h)条件下文石质生物碎屑的白云石化过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白云石化过程可分为诱导阶段、快速反应阶段和平稳阶段,这一反应过程未明显受到先驱文石质反应物的影响,反映了流体Mg/Ca浓度对白云石化产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随着反应溶液Mg/Ca值的提高,白云石化的诱导期缩短、速率加快,产物白云石中CaCO_(3)的摩尔分数降低且有序度提高,表明高Mg^(2+)浓度能够促进Mg^(2+)快速交代文石中的Ca^(2+)并完成白云石的有序化过程。研究结果为解释自然条件下Mg/Ca浓度对白云石化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Ca值 白云石化 高温实验 文石质生物碎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尖晶石相变边界的非线性特点:来自高温高压实验与机器学习的制约
3
作者 夏群科(编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1-661,共1页
后尖晶石相变对应660km深度的地震不连续面,对地幔对流起着关键作用。该相变边界主要由相变的克拉珀龙斜率(γ)控制。因为无铁体系与地幔岩成分的后尖晶石相变克拉珀龙斜率高度一致,所以无铁体系(Mg_(2)SiO_(4)林伍德石→MgSiO_(3)布里... 后尖晶石相变对应660km深度的地震不连续面,对地幔对流起着关键作用。该相变边界主要由相变的克拉珀龙斜率(γ)控制。因为无铁体系与地幔岩成分的后尖晶石相变克拉珀龙斜率高度一致,所以无铁体系(Mg_(2)SiO_(4)林伍德石→MgSiO_(3)布里奇曼石+MgO方镁石)成为理解地幔岩体系的实验对象。前人的多项研究测得的γ值存在显著差异,范围介于-3 MPa/K到+1 MPa/K,且因数据离散性较大而采用线性边界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实验 地震不连续面 后尖晶石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实验样品仓铁预饱和技术研究
4
作者 王萌 庄新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3-1112,I0003,共11页
含铁岩浆岩成分在岩浆系统中非常常见,然而在地质体系的高温高压实验中,样品中的铁极易从初始物质进入惰性贵金属样品仓中,与样品仓形成合金,造成铁流失。铁流失问题不仅会导致高温高压实验中初始物实际值与设定值不同,还可能会导致实... 含铁岩浆岩成分在岩浆系统中非常常见,然而在地质体系的高温高压实验中,样品中的铁极易从初始物质进入惰性贵金属样品仓中,与样品仓形成合金,造成铁流失。铁流失问题不仅会导致高温高压实验中初始物实际值与设定值不同,还可能会导致实验氧逸度的失控。为了减少铁流失的影响,实验前需对样品仓进行预饱和。本文主要设计搭建两套常用贵金属管和贵金属丝的电镀装置,通过调整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控制镀铁的质量,实现样品仓铁的预饱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铁在贵金属样品仓中的扩散实验,找到了含铁质量分数≤0.20%的金钯管扩散均匀的实验条件,约束了含铁质量分数0.5%~4.0%的铂丝的扩散条件,进一步完善贵金属样品仓的铁预饱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实验 铁流失 电镀 铁的预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平衡分馏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川 李琼 杜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2-1159,I0003,共19页
过去二十多年,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MC-ICP-MS)和相关化学纯化方法取得重要突破,使得高精度分析同位素的微小分馏成为可能。这一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的应用。同时,在... 过去二十多年,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MC-ICP-MS)和相关化学纯化方法取得重要突破,使得高精度分析同位素的微小分馏成为可能。这一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的应用。同时,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模拟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内部环境)开展的同位素分馏实验,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同位素分馏机制的直接观察数据,故而同位素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非传统同位素高温高压实验常用的装置,以及用于判断实验产物中的同位素平衡状态的方法,并对铁、硅、铬、镍、钒等同位素在高温高压实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实验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铁同位素 硅同位素 铬同位素 镍同位素 钒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实验揭示俯冲带蛇纹岩熔融行为与高镁岩浆成因
6
作者 胡佳森 张国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近年来一些研究在岛弧岩浆中发现了蛇纹岩组分,这表明俯冲至弧下的蛇纹岩不仅为地幔楔提供流体,而且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参与岛弧岩浆形成。然而,蛇纹岩在地幔楔中的熔融行为及其在俯冲带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仍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选... 近年来一些研究在岛弧岩浆中发现了蛇纹岩组分,这表明俯冲至弧下的蛇纹岩不仅为地幔楔提供流体,而且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参与岛弧岩浆形成。然而,蛇纹岩在地幔楔中的熔融行为及其在俯冲带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仍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选择3种蛇纹岩样品:蚀变原岩分别为二辉橄榄岩(SE2)和方辉橄榄岩(SE3)的天然蛇纹岩,以及模拟含有大量滑石的合成蛇纹岩样品(SEQ),在700~1300℃和4 GPa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实验,限定了蛇纹岩的熔融温度,分析了实验产生的熔体成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蛇纹岩的固相线存在显著差异,SE3、SEQ和SE2蛇纹岩的固相线分别为900~960℃、960~1100℃以及1150~1200℃。这3种蛇纹岩的固相线均高于俯冲板片上表面的温度,要求蛇纹岩通过底辟作用进入地幔楔以发生部分熔融。根据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SE2和SEQ蛇纹岩可以在地幔楔底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960~1100℃)即发生熔融,产生科马提质岩浆;而在上覆地幔楔更高温度条件下(>1200℃),SE2蛇纹岩可以发生更广泛、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产生玻安质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岩 俯冲带 高温高压实验 高镁岩浆 科马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高温材料科学实验系统热控设计及验证
7
作者 孙晋川 康昌玺 +3 位作者 谢永齐 马动涛 李生华 崔晓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4-820,共7页
中国空间站高温材料科学实验系统(HTMSES)是中国新一代的可长期在轨运行的综合型多功能空间材料实验装置,其组成复杂、布局紧凑、实验温度高、部组件散热困难,使热控设计难度较大。基于液冷主动控温、辐射间接控温、结构热控一体化协同... 中国空间站高温材料科学实验系统(HTMSES)是中国新一代的可长期在轨运行的综合型多功能空间材料实验装置,其组成复杂、布局紧凑、实验温度高、部组件散热困难,使热控设计难度较大。基于液冷主动控温、辐射间接控温、结构热控一体化协同优化设计等多种思路对热控组件进行设计,有效解决热控难题。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科学实验系统热设计的温度结果;然后开展加热实验对热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数据显示HTMSES在提供材料制备所需要的最严苛实验工况(1200℃)情况下,各关键部件处于友好的温度范围内,其中电机最高温度为42.2℃,编码器最高温度为40.6℃,丝杠最高温度为62.4℃,滑块最高温度为59.6℃,导轨最高温度为57.3℃,科学实验系统皮肤可触及部位最高温度为31.6℃,各温度结果均满足热控指标要求,表明设计方案合理可行,为同类型设备热设计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材料科学实验系统 热控设计 液冷主动控温 辐射间接控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闪长斑岩高温高压实验及其成矿地质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先兵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3-69,共7页
运用三轴高温高压实验模拟了花岗闪长斑岩的构造改造机制及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机制,探讨了动力作用下的成矿过程。实验研究得出:(1)随着实验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岩石由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过渡;(2)构造变形过程中矿物发生相变... 运用三轴高温高压实验模拟了花岗闪长斑岩的构造改造机制及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机制,探讨了动力作用下的成矿过程。实验研究得出:(1)随着实验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岩石由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过渡;(2)构造变形过程中矿物发生相变,Cu、Zn和Ag等成矿元素活化迁出,其迁出量与温度和压力成正相关;(3)产生延向与最大压力方向一致的构造扩容区,这一扩容区为成矿元素富集的最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斑岩 元素活化 高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金刚石的氮、氢杂质实验进展与地质应用
9
作者 鲁智云 杨经绥 +2 位作者 连东洋 吴魏伟 杨彧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7-1441,共15页
天然金刚石中普遍存在氮、氢杂质,其存在形式、含量及分布特征对理解深部地幔物质循环、金刚石在地幔中的滞留过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自从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被通过高温高压法(HPHT)合成以来,前人在不同压力、温度(P-T)及介质组分的金刚... 天然金刚石中普遍存在氮、氢杂质,其存在形式、含量及分布特征对理解深部地幔物质循环、金刚石在地幔中的滞留过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自从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被通过高温高压法(HPHT)合成以来,前人在不同压力、温度(P-T)及介质组分的金刚石合成实验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本文对前人在金属-碳、碳酸盐-碳、碳酸盐-硅酸盐-碳、硫化物-碳、氮化物-碳、氮化物-硫化物等体系合成的金刚石氮、氢杂质的存在形式及含量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此外,本文还从金刚石晶体结构的角度分析了[111]和[100]生长取向差异对金刚石中氮、氢含量的影响差异性原因;讨论了P-T条件、组分对合成金刚石中氮、氢杂质存在形式的影响;回顾了金刚石晶格中的氮缺陷Ib→IaA,IaA→IaB聚合的二级动力学过程。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天然金刚石中的典型氮、氢杂质存在形式及含量,为研究天然金刚石的形成环境提供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实验岩石学 高温高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高温高压实验变形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周建勋 王桂梁 邵震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24-332,共9页
为探讨煤的构造变形机理,笔者选择三种不同煤级的煤样,在T=350~700℃,Pc=400~600MPa,ε=10%~30%,ε=3.63x10-6~2.59x10-5S-1条件下进行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实验样品的应力-... 为探讨煤的构造变形机理,笔者选择三种不同煤级的煤样,在T=350~700℃,Pc=400~600MPa,ε=10%~30%,ε=3.63x10-6~2.59x10-5S-1条件下进行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实验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变形构造(尤其是显微构造)特征表明:(1)煤的塑性变形程度随着煤级的增高而降低并逐渐消失;(2)气体的存在导致煤强度的明显下降,并对煤力学性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3)大量气体的存在不仅促使煤强度的急剧下降,而且还能引起煤的强烈碎裂细化,从而有利于流变的发生。据此,笔者认为:(1)煤构造变形的韧性机制主要发生在煤级较低阶段,而在煤级较高阶段则以脆性机制为主导;(2)促使煤层强烈构造变形与流变的关键因素是煤中大量气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实验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长岩脆-塑性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桑祖南 周永胜 +1 位作者 何昌荣 金振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30-138,共9页
本文利用高温高压多功能三轴实验装置 ,以NaCl为固体围压传压介质 ,在围压为 45 0MPa~ 80 0MPa ,温度区间为 6 0 0℃~ 1 1 5 0℃和应变速率为 1× 1 0 - 4~3 1 2 5× 1 0 - 6 s条件下 ,对攀枝花辉长岩进行了流变学实验研究... 本文利用高温高压多功能三轴实验装置 ,以NaCl为固体围压传压介质 ,在围压为 45 0MPa~ 80 0MPa ,温度区间为 6 0 0℃~ 1 1 5 0℃和应变速率为 1× 1 0 - 4~3 1 2 5× 1 0 - 6 s条件下 ,对攀枝花辉长岩进行了流变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辉长岩围压在 45 0MPa~ 80 0MPa条件下 ,温度在 6 0 0℃时为脆性变形 ,70 0℃~ 85 0℃时为半塑性流动 ,含微破裂 ,大于 90 0℃时为塑性流动。辉长岩的脆 塑性转化温度为 70 0℃~ 90 0℃ ,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围压和应变速率 ,同时存在双相流变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高温高压实验 脆-塑性转化 温度 围压 应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旧锡矿玄武质及花岗质岩浆载锡能力研究:来自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的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嘉玮 朱成明 +4 位作者 罗泰义 黄智龙 马义波 王波 唐佐其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对个旧锡矿的玄武岩和花岗岩进行了载锡能力的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花岗质还是玄武质岩浆,Sn4+都可以大量置换岩浆中的Si4+,形成富锡岩浆;个旧花岗质岩浆载锡最多可达约36%,而个旧玄武质岩浆载锡亦可达14.9%以上;当... 对个旧锡矿的玄武岩和花岗岩进行了载锡能力的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花岗质还是玄武质岩浆,Sn4+都可以大量置换岩浆中的Si4+,形成富锡岩浆;个旧花岗质岩浆载锡最多可达约36%,而个旧玄武质岩浆载锡亦可达14.9%以上;当富锡的花岗质岩浆冷却时,岩浆将会出溶呈液滴状的锡的硫化物,表明花岗岩与锡矿有着直接的成因联系;而富锡玄武质岩浆由于快速淬火,且形成温度较高,不利于形成锡的矿物,但是所形成的玄武岩仍具备形成锡矿源层的条件。因此,锡矿的成矿地质体并不单一,花岗质与玄武质岩浆均可能成矿,关键在于岩浆在其形成或运移过程中,是否从源区或围岩之中获得大量的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旧锡矿 玄武岩 花岗岩 高温高压实验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金岩石形变系与元素调整分配相关性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法先 李中坚 +1 位作者 陈柏林 王建平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0-287,共8页
含金岩石在温度350~450℃、围压300MPa、轴压100~150MPa蠕变状态下,Ag、Au元素在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及石英、白(绢)云母中有富集的趋势;而在绿泥石、黑云母、钠长石及方解石等非金属矿... 含金岩石在温度350~450℃、围压300MPa、轴压100~150MPa蠕变状态下,Ag、Au元素在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及石英、白(绢)云母中有富集的趋势;而在绿泥石、黑云母、钠长石及方解石等非金属矿物中,Ag、Au元素丰度总体趋于降低。这一实验结果印证了构造动力是“成岩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岩石 元素调整 高温高压实验 动力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煌斑岩—硫化物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智龙 朱成明 +1 位作者 肖化云 刘丛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13-118,1191,共7页
本文以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和黄铁矿为初始物,在1.5~3.0GPa、1162~1560℃条件下进行了煌斑岩—硫化物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煌斑岩-硫化物熔体的液态不混溶作用可能发生于岩浆演化的早期(高压条件),但如有硫存在,在岩... 本文以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和黄铁矿为初始物,在1.5~3.0GPa、1162~1560℃条件下进行了煌斑岩—硫化物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煌斑岩-硫化物熔体的液态不混溶作用可能发生于岩浆演化的早期(高压条件),但如有硫存在,在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高压条件→低压条件)均可能出现煌斑岩-硫化物熔体的液态不混溶作用;与煌斑岩熔体分离的硫化物熔体在温度场、压力场中作定向运移,逐渐聚集于相对低温、低压区;由于硫化物熔体的密度相对较大,因而与煌斑岩熔体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硫化物熔体 液态不混溶作用 高温高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特提斯缝合带澜沧江段花岗岩高温高压实验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海龄 王子江 +4 位作者 施小斌 丘学林 张伯友 阎贫 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8,共9页
对古特提斯主体遗迹的云南西部昌宁 孟连构造混杂缝合带、临沧花岗岩基、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进行了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模拟研究,以期对该构造带形成时期所处的构造物理环境作出判断。实验岩样取自紧邻澜沧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 对古特提斯主体遗迹的云南西部昌宁 孟连构造混杂缝合带、临沧花岗岩基、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进行了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模拟研究,以期对该构造带形成时期所处的构造物理环境作出判断。实验岩样取自紧邻澜沧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西侧的临沧花岗岩基。实验后样品产生了一系列新生显微构造,对应的地壳深度环境相当于中下地壳(13—18km)。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花岗岩的显微组构以动力重结晶颗粒极为发育为特征,表明其形成时的环境远比实验深度更深。综合考虑临沧花岗岩基现在的厚度(达15km)和花岗岩浆流动的上限深度(8—10km)以及风化剥蚀量,可以认为临沧花岗岩基的形成深度可大于25km,原始岩浆源于下地壳下部,接近莫霍面的顶面。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的形成与临沧岩基向东逆冲相关,它直抵古特提斯俯冲板块下插滑动顶面。研究表明,昌宁 孟连古特提斯曾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洋壳俯冲,是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古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 高温高压实验 澜沧江韧性带 临沧花岗岩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透明板材的高温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颜悦 王晓丽 +2 位作者 张官理 胡平 刘海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9,14,共4页
在温度为175~200℃、应变率为0.001~0.1s-1的范围内通过Meissner新型拉伸流变仪对聚碳酸酯进行了恒应变率下的高温单轴拉伸实验.结果表明:聚碳酸酯的高温力学行为具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和应变率效应,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存在明显的非线性.
关键词 聚碳酸酯 高温拉伸实验 Meissner新型拉伸流变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中元素迁移变化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柏林 董法先 李中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72-77,共6页
实验证实,岩块在高温高压受力变形后,其矿物中的元素将发生迁移和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矿物中的不同元素或相同元素在不同矿物中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说明,就许多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而言,构造及构造变形不仅为... 实验证实,岩块在高温高压受力变形后,其矿物中的元素将发生迁移和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矿物中的不同元素或相同元素在不同矿物中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说明,就许多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而言,构造及构造变形不仅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沉淀提供场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促使成矿元素的活化、分异甚至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 成矿元素 迁移和变化 高温高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纹石化辉石岩纵波速度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巍 杜建国 +2 位作者 白利平 谢鸿森 郭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关键词 蛇纹石化辉石岩 纵波速度 高温高压实验 纵波速度 蛇纹石脱水作用 岩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实验及原位测量技术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慧媛 郑海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6,共10页
文中简述了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及其发展现状,主要涉及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及高温高压原位实验测量技术两方面内容。重点介绍了:(1)金刚石压腔、大体积压力机、高压釜等静态高压实验技术和动高压实验技术及其特征;(2)拉曼、红外、X-射线衍射... 文中简述了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及其发展现状,主要涉及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及高温高压原位实验测量技术两方面内容。重点介绍了:(1)金刚石压腔、大体积压力机、高压釜等静态高压实验技术和动高压实验技术及其特征;(2)拉曼、红外、X-射线衍射及同步辐射等高温高压原位谱学研究;(3)超声波、布利渊散射、核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等高压物质弹性波速原位测量技术研究现状及其进展;(4)金刚石压腔、大压力机中高温高压电导率的原位测量技术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金刚石压腔 大压力机 原位测量 弹性波速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ston-Cylinder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及在壳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强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共7页
介绍了目前在国际壳幔作用及动力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Piston-Cylinder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结构、样品装置设计及主要技术指标。通过分析Piston-Cylinder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在大洋和大陆板块俯冲深部过程的流体活动、基性岩石... 介绍了目前在国际壳幔作用及动力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Piston-Cylinder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结构、样品装置设计及主要技术指标。通过分析Piston-Cylinder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在大洋和大陆板块俯冲深部过程的流体活动、基性岩石部分熔融作用、岩浆活动机制及约束条件等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认为引进该项实验技术对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壳幔动力学研究以及缩短我国实验岩石学技术手段与国际间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ston-Cylinder 高温高压实验 壳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