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渗透油藏压裂作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谢桂学 李爱山 +1 位作者 罗峻 鞠玉芹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8年第1期51-57,共7页
根据中、高渗透油藏的压裂特点,一方面,分析了中、高渗透油藏近井地带流体的流动模式、裂缝对油藏出砂的控制机理、岩石破坏机理。另一方面,还讨论了裂缝缓解或避免岩石破坏的作用、裂缝对降低流体携带微粒能力的作用、裂缝支撑带对... 根据中、高渗透油藏的压裂特点,一方面,分析了中、高渗透油藏近井地带流体的流动模式、裂缝对油藏出砂的控制机理、岩石破坏机理。另一方面,还讨论了裂缝缓解或避免岩石破坏的作用、裂缝对降低流体携带微粒能力的作用、裂缝支撑带对地层微粒的桥堵作用以及压裂对减轻生产过程中油藏深部伤害的作用机理。并利用该机理指导了高17-9等四口井的压裂设计和施工,其中,在高17-9井的施工过程中,加石英砂10.33m3、涂料砂0.5m3,仅用压裂液43m3,结束时压力升高明显,1年累计增油近2000t,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为应用上述机理指导其它中、高渗透油藏的压裂防砂取得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透油藏 压裂 渗透油藏 油藏 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渗透油藏注入剖面组合测井方法及资料综合解释 被引量:5
2
作者 郑晓华 姚辰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B08期59-60,共2页
注入剖面测井是动态监测的一种常用手段,通过对高渗透油藏注入剖面测井中存在的同位素漏失、粘污、窜 槽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注入剖面测井和综合解释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高渗透油藏注入剖面资料的录取问题。
关键词 高渗透油藏 注入剖面 组合测井方法 测井资料 综合解释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深度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3
作者 张世明 吕琦 +12 位作者 王建 刘丽杰 于春磊 季岩峰 吴义志 胡慧芳 陶德硕 张民 宋志超 侯玉培 陶丽 贾元元 葛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1,共14页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发展形成了变流线调整技术,矿场应用有效控耗水、降递减,但仍然面临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单井效果差异较大、有效期较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效果,综合运用开发地质学、渗流...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发展形成了变流线调整技术,矿场应用有效控耗水、降递减,但仍然面临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单井效果差异较大、有效期较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效果,综合运用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大尺寸可视化微观物理模拟实验、油藏数值模拟和流场调控开发实践,提出了流场调控机制新认识,并指导形成“变流线+”、大压力梯度注采优化、动态流场调控等深度开发技术体系。研究表明: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具有“继承性、冗余性和再生性”特征,影响油藏流场调控效果。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流场调控继承性越强,通过“搭桥”建流线可有效降低继承性,扩大波及体积;由于冗余性的存在,未波及区域孔隙中的剩余油启动阈值较高,需提高驱替压力梯度,才能动用未波及区域孔隙剩余油,提高驱油效率;流场调控后,由于极端耗水层带的再生性特征,需不断动态调控流场,才能实现更大程度均衡驱替。以流场调控机制新认识为指导,结合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实践,形成的流场调控深度开发技术体系,可以为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高效长效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含水油藏 流场调控 继承性 冗余性 再生性 深度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湖油气田稀油高渗透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跟踪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耀忠 昌峰 +4 位作者 张世明 陈荣华 孙业恒 徐宽正 韩子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2,共3页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H2 3 + 4油藏为块状底水油藏 ,参数敏感性研究认为 :水平井开发H2 3 + 4油藏效果明显 ,水平井应沿构造长轴方向布井 ,长度以 6 0 0m为宜。设计的A3水平井目前含水 36 %,日产油 42 3m3 ,采油速率为 3.5 %,处于中含水低...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H2 3 + 4油藏为块状底水油藏 ,参数敏感性研究认为 :水平井开发H2 3 + 4油藏效果明显 ,水平井应沿构造长轴方向布井 ,长度以 6 0 0m为宜。设计的A3水平井目前含水 36 %,日产油 42 3m3 ,采油速率为 3.5 %,处于中含水低速开发阶段。油藏动态跟踪研究与开发实践相结合 ,可以及时调整和修改开发技术政策 ,缓解开发矛盾。经过动态跟踪研究对地质模型及开发方案进行调整后 ,采收率比初期开发方案设计指标提高 5 .0 1%。图 1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湖油气田 稀油 渗透底水油藏 水平井 开发 跟踪 研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以文东油田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许寻 李中超 +4 位作者 刘广英 王瑞飞 李群星 刘云利 杨胜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29,共8页
针对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应力敏感性严重的特点,开展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及现场数据分析注水开发过程中因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而产生的应力敏感性对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 针对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应力敏感性严重的特点,开展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及现场数据分析注水开发过程中因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而产生的应力敏感性对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的影响;建立渗透率、孔隙度、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的应力敏感性模型,归纳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应力敏感性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文东油田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采油指数、采液指数逐渐减小,且采油指数递减速率大于采液指数递减速率,吸水指数逐渐增大;影响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油水黏度比、启动压力梯度和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压低渗透砂岩油藏 应力敏感性评价模型 采油指数 采液指数 吸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邓瑞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8-50,共3页
文东沙三段中亚段油藏是我国典型的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 ,储层以砂层薄、粒度细、非均质性显著为特征。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明显 ,储层物性及注水效果差。为此 ,开展了细致的微观非均质研究 ,指出主力产层呈大孔较粗喉及中孔、中... 文东沙三段中亚段油藏是我国典型的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 ,储层以砂层薄、粒度细、非均质性显著为特征。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明显 ,储层物性及注水效果差。为此 ,开展了细致的微观非均质研究 ,指出主力产层呈大孔较粗喉及中孔、中细喉型孔隙结构 ;大多数储层为中小孔、细喉型孔隙结构 ,表面积大 ,储层非均质性强。另外 ,还首次进行了净覆压对储层性质的影响和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研究 ,建立了净覆压与储层物性的定量关系模型 ,阐明了高压低渗透油藏驱油规律 ;指出储集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增加注入压力与注入水推进速度对降低剩余油饱和度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压低渗透油藏 储层 微观非均质性 驱油效率 净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 被引量:13
7
作者 郭迎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8-92,共5页
低渗透油藏开发到高含水期阶段,钻加密井和调整井距是挖潜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措施。技术极限井距是挖潜剩余油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征,以油水两相稳定渗流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入视粘度和拟势的概... 低渗透油藏开发到高含水期阶段,钻加密井和调整井距是挖潜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措施。技术极限井距是挖潜剩余油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征,以油水两相稳定渗流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入视粘度和拟势的概念,采用势的叠加原理推导建立了低渗透油藏技术极限井距计算公式,并以实际油藏参数为例,分析了储层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注采压差等技术极限井距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技术极限井距随着储层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注采压差的增加而增大。将计算结果应用到实际油藏井网部署中,储层物性较好、剩余油饱和度较低的区域,技术极限井距最大约为350 m;储层物性较差、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区域,技术极限井距最小约为250 m。调整后的井网对剩余可采储量的控制能力增强,预测提高采收率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含水期拟势 叠加原理 技术极限井距提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渗透油层端部脱砂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敖西川 郭建春 侯文波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4期25-27,55,共4页
端部脱砂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缝长的特殊压裂技术,广泛运用于高渗透地层压裂改造。从理论到应用系统地介绍了高渗透油层端部脱砂压裂的脱砂过程、脱砂机理、裂缝的防砂机理,并给出了端部脱砂压裂滤失和裂缝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端部脱砂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缝长的特殊压裂技术,广泛运用于高渗透地层压裂改造。从理论到应用系统地介绍了高渗透油层端部脱砂压裂的脱砂过程、脱砂机理、裂缝的防砂机理,并给出了端部脱砂压裂滤失和裂缝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最后用实例说明该工艺的增产效果,并对工艺的实施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透油藏 端部脱砂 压裂技术 地层压裂 防砂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低渗砂岩油藏储层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瑞飞 吕新华 国殿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72-1079,共8页
利用室内水驱油、氮气驱油驱替实验,对东濮凹陷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物性变好,两相共渗区变宽,驱替效果变好。水驱中相对渗透率曲线交叉点分布相对集中,气驱中气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发散。气... 利用室内水驱油、氮气驱油驱替实验,对东濮凹陷深层高压低渗砂岩油藏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物性变好,两相共渗区变宽,驱替效果变好。水驱中相对渗透率曲线交叉点分布相对集中,气驱中气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发散。气驱与水驱效果对比,特低渗储层气驱效果好,低渗及低渗以上储层水驱效果好。影响驱替特征的主要因素有驱替速度、净覆压力、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储层物性。特低渗储层存在一最佳驱替速度,驱替时要求净覆压力尽可能小。水驱或气驱中驱油效率不会大幅度提高。气驱与水驱相比,其驱替特征的差异在于流度比、润湿性、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气、液渗流规律等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压低渗透砂岩油藏 驱替特征 驱油效率 微观孔隙结构 两相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渗强边水油藏合理采液强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殷金平 孙超囡 +1 位作者 张东星 朱小丽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8年第1期70-73,107,共5页
D油田是一边底水发育、处于中含水采油期的中高孔、中高渗透率、强边水油藏。对于此类油藏,开发中主要存在的矛盾是:既要保证油田高速高效开发,又要控制边水过快、过早上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D油田单井、区块液量与含水相关性很强,这... D油田是一边底水发育、处于中含水采油期的中高孔、中高渗透率、强边水油藏。对于此类油藏,开发中主要存在的矛盾是:既要保证油田高速高效开发,又要控制边水过快、过早上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D油田单井、区块液量与含水相关性很强,这说明该油田存在一个最佳的采液强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构造位置与含水上升速度的关系、含水上升率与采液强度的关系等研究,确定了D油田合理采液强度,有效控制了单井的含水上升速度,提高了断块的开发效果,并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渗透率强边水油藏 合理采液强度 相渗曲线 含水上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气油比油藏天然气驱渗流特征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灵英 《世界石油工业》 2020年第3期67-73,共7页
文南油田地层温度高,矿化度高,化学驱技术难以适应。低渗透油藏无法有效水驱,因原油黏度低,可采用注气混相驱进行开发。因此,开展高压低渗透油藏天然气驱渗流机理研究,先后开展了天然气驱后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生产动态变化... 文南油田地层温度高,矿化度高,化学驱技术难以适应。低渗透油藏无法有效水驱,因原油黏度低,可采用注气混相驱进行开发。因此,开展高压低渗透油藏天然气驱渗流机理研究,先后开展了天然气驱后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生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微观驱油特征研究、开采过程中气窜规律研究等。明确了高压低渗透油藏天然气驱渗流机理:注天然气主要是补充地层能量,气体沿主流通道流动,波及区内,以驱替作用为主,溶解抽提作用为辅;气窜后可以采用小规模水段塞作为封窜剂,增加气相流动阻力,抑制气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低渗透油藏 天然气驱 微观驱油 气窜 文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渗油层压裂充填裂缝模拟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郭建春 赵金洲 +1 位作者 庞长渝 唐寒冰 《钻采工艺》 CAS 2002年第1期52-54,共3页
压裂充填工艺是中高渗透油气层和不稳定松软地层的有效增产、防砂措施 ,又是一种新的完井方法。在总结分析压裂充填工艺技术的增产机理、选井选层原则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了室内模拟评价压裂充填工艺的裂缝延伸模型、实施效果模型 ... 压裂充填工艺是中高渗透油气层和不稳定松软地层的有效增产、防砂措施 ,又是一种新的完井方法。在总结分析压裂充填工艺技术的增产机理、选井选层原则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了室内模拟评价压裂充填工艺的裂缝延伸模型、实施效果模型 ,应用该模型模拟计算了渤海QK17- 2油藏采用小型压裂充填完井工艺的适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充填工艺 模拟 高渗透油藏 裂缝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二区提高采收率方法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怀艳 李秀兰 +1 位作者 曹绪龙 王宝瑜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6年第1期33-40,共8页
为寻找适应于胜坨油藏条件的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在实验室内开展了聚合物驱、复配驱、聚合物交联技术及堵驱结合等方法的实验研究。本文着重叙述了各种驱油体系的筛选及其基本性能实验,以及各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实验,并对实验结果... 为寻找适应于胜坨油藏条件的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在实验室内开展了聚合物驱、复配驱、聚合物交联技术及堵驱结合等方法的实验研究。本文着重叙述了各种驱油体系的筛选及其基本性能实验,以及各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透油藏 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交联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筛管完井多段塞完井液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驰俊 任霁雯 +3 位作者 黄慧 杨胜利 李强 杨景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2,33,共5页
针对高渗透油藏筛管完井的水平井,研发了包括高黏替浆、防漏酸洗的多段塞完井液技术。第一段塞为高黏度(表观黏度〉100mPa·s)替浆液,是含有多种功能添加剂的交联聚合物凝胶,滤失系数C,在5.32×10^-4~7.74×10^-4m... 针对高渗透油藏筛管完井的水平井,研发了包括高黏替浆、防漏酸洗的多段塞完井液技术。第一段塞为高黏度(表观黏度〉100mPa·s)替浆液,是含有多种功能添加剂的交联聚合物凝胶,滤失系数C,在5.32×10^-4~7.74×10^-4m/min^1/2,对岩心伤害〈15%,破胶后黏度〈2mPa·S,残渣率〈3%。第二段塞为高效配方清洗液。第三段塞为复合酸化解堵液,其组成为:按常规土酸基本原理配制的一种缓速酸,一种降解聚合物的成分(用量0.1%~0.3%时可使聚合物溶液黏度由6mPa·s降至0.447-0.348mPa·s)及助溶剂(用量3%~8%时可使解堵液对岩屑的溶蚀率达到35.0%~78.5%);该解堵液可彻底去除泥饼,对泥浆伤害后的岩心的解堵率高达85%。第四段塞为加入粒度分布符合要求的TR-5油溶性屏蔽暂堵剂的复合酸化解堵液。第五段塞为优质洗井液(氯化铵溶液)。该技术在冀东油田6口井完井中试验获得成功,介绍了G104—5P46井施工中所用各段塞量、挤注压力变化及返排情况。截止2007-07-01,该技术已用于胜利许多油田的40余口井,均获得成功,大幅度提高了筛管完井水平井的产能。表8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井液 段塞结构 替浆液 酸化解堵液 屏蔽暂堵 洗井液 水平井 筛管完井 高渗透油藏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注水系统参数优化
15
作者 冯明生 倪文俊 +2 位作者 舒顺生 张洁 彭琴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41,共2页
针对孤岛油田注水系统管网截流损失大的现状,详细分析注水系统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并将注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分为注入子系统、配水间子系统、管网子系统和注水站子系统四个部分,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注水参数合理取值范围。在满足注水... 针对孤岛油田注水系统管网截流损失大的现状,详细分析注水系统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并将注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分为注入子系统、配水间子系统、管网子系统和注水站子系统四个部分,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注水参数合理取值范围。在满足注水井需要的前提下,优化出注水系统减少管网能量损失的合理运行参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透油藏 注水系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馆上段驱油效率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学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1-52,共2页
利用特殊岩心分析、碳氧比等资料研究了孤东油田馆上段驱油效率,该段水驱最大驱油效率为0.646,三元复合驱最大驱油效率为0.735,目前驱油效率仅0.367。驱油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储层孔隙结构均质程度低,油水粘度比高达93,润湿性为亲水-中... 利用特殊岩心分析、碳氧比等资料研究了孤东油田馆上段驱油效率,该段水驱最大驱油效率为0.646,三元复合驱最大驱油效率为0.735,目前驱油效率仅0.367。驱油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储层孔隙结构均质程度低,油水粘度比高达93,润湿性为亲水-中性润湿,油水界面张力高达21.1mN/m。孤东小井距三元复合驱过程中油水界面张力可以降至1×10-3mN/m以下,可见提高驱油效率的有利方向是开展三元复合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馆上段 驱油效率 特殊岩心分析 碳氧比 渗透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连续相聚合物微溶胶合成及液流转向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长龙 刘义刚 +3 位作者 张丽平 符扬洋 兰夕堂 张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9-113,共5页
渤海S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厚度大、岩石胶结强度低、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高和优质筛管完井等特点,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中已经形成优势通道,注入水效率低和无效循环现象十分严重,现有调剖调驱剂难以适应储层地质和开发现状。依据生产... 渤海S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厚度大、岩石胶结强度低、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高和优质筛管完井等特点,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中已经形成优势通道,注入水效率低和无效循环现象十分严重,现有调剖调驱剂难以适应储层地质和开发现状。依据生产实际需求,以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渤海S油藏为模拟对象,开展了非连续相聚合物微溶胶合成和液流转向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丙烯酰胺(AM)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共聚过程中引入2种交联单体,合成出的微溶胶TQ具有较丰富空间网络结构和易分解特征,且粒径中值可控、分选好,可以进入储层深部,在岩心水驱达到经济极限后采收率增幅可以达到14.6%。研究成果和认识为矿场技术决策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稠油油藏 非连续性微溶胶 粒径分布 调剖效果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g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 complex sand reservoirs 被引量:3
18
作者 ZHAO Xiao-liang LIAO Xin-wei +2 位作者 CHEN Xi XU Sheng-feng XU An-zhu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4期531-536,共6页
In order to obtain effective parameters for complex sand reservoirs,a log evaluation method for relevant reservoir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an analysis in the gas-bearing sandstone with high porosity and low... In order to obtain effective parameters for complex sand reservoirs,a log evaluation method for relevant reservoir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an analysis in the gas-bearing sandstone with high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on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log responses to reservoir lithologi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e Neopleozoic sand reservoir of the Ordos basin.This log evaluation method covers the Cook method that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porosity and oiliness in high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another method in which the mineral content,derived from geochemical logs,is used to identify formation lithologies.Some areas have high calcium and low silt content,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the results of which show up in the complex formation lithologies and conventional log responses with great deviation.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log data and core analyses.The calculation results coincide with the core analytical data and gas tests,which indicate that this log evaluation method is available,provides novel ideas for study of similar complex reservoir lithologies and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formation lithology reservoir parameter evaluation Cook method geochemical element element content mineral constituent lit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分支水平井在辽河胜利完井
1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7-237,共1页
关键词 石油勘探 开采层位 采收率 双分支水平井 渗透凝固点油藏 钻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