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级人工快渗系统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宇轩 陈鸿汉 康爱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165-9167,共3页
将传统人工快渗系统与改良的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对高氨氮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COD、氨氮和TN的去除率均比传统人工快渗系统分别提高了3.14%、4.47%和20.7%,并可以有效地缓解系统堵塞现象发生。
关键词 高氨氮生活污水 人工快渗系统 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 去污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运行参数的优化
2
作者 康爱彬 董玉龙 陈鸿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665-13667,13690,共4页
[目的]进一步优化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的运行参数。[方法]以校园学生生活区高氨氮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从水力负荷、湿干比以及水力负荷周期等方面,通过模拟柱试验确定其最佳运行参数。[结果]最佳运行参数为水力负荷1... [目的]进一步优化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的运行参数。[方法]以校园学生生活区高氨氮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从水力负荷、湿干比以及水力负荷周期等方面,通过模拟柱试验确定其最佳运行参数。[结果]最佳运行参数为水力负荷1.0m/d,湿干比为1∶5,水力负荷周期为4 h,出水COD、NH4-N的浓度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碳源不足是影响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脱氮效率较低的主要限制因子。缩短水力负荷周期,可以有效增加系统的复氧效率,提高系统对COD、NH4-N的好氧生物降解效率。[结论]该研究为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 高氨氮生活污水 水力负荷 湿干比 水力负荷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进水三级串联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高氨态氮生活污水
3
作者 康爱彬 宗慧敏 +1 位作者 霍鹏 陈鸿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325,共3页
以校园学生生活区高氨态氮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进水三级串联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一级子系统表层和二级子系统表层分别以1 m/d和0.3 m/d水力负荷进水时,COD负荷提高到0.23 kg/(m2·d)... 以校园学生生活区高氨态氮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进水三级串联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一级子系统表层和二级子系统表层分别以1 m/d和0.3 m/d水力负荷进水时,COD负荷提高到0.23 kg/(m2·d),去除率为84.6%;氨态氮负荷提高到123.2 g/(m2·d),NH+4-N去除率为96.7%;出水中COD、NH+4-N的浓度都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总氮的去除率为63.8%,C/N比值由原来的0.83提高到1.10,C/N比值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总氮去除率明显提高了。与单段进水相比,分段进水可以发挥三级串联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优势,提高水力负荷,相应地减少占地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串联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生活污水 分段进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技术在城市污水回用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垦 石岩 +1 位作者 韩伟锋 杨崇豪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31-133,共3页
为了探讨膜技术在城市污水回用中的适用性,总结了城市污水的回用现状和技术措施,研究了膜技术在洗浴废水和高氨氮生活污水回用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膜出水水质均符合市政和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膜技术用于城市污水回用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为了探讨膜技术在城市污水回用中的适用性,总结了城市污水的回用现状和技术措施,研究了膜技术在洗浴废水和高氨氮生活污水回用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膜出水水质均符合市政和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膜技术用于城市污水回用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不足和水环境污染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技术 污水回用 污水资源化 洗浴废水 高氨氮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回流比对分段进水循环A/O工艺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闫冬 何争光 +1 位作者 韩艳萍 赵军令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30,共4页
为了研究混合液内回流对分段进水循环A/O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内回流比下的COD、NH4+-N和TN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内回流比可显著提高TN去除率,但超出这个范围则效果不明显,甚至会降低TN去除率,说明内回流比... 为了研究混合液内回流对分段进水循环A/O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内回流比下的COD、NH4+-N和TN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内回流比可显著提高TN去除率,但超出这个范围则效果不明显,甚至会降低TN去除率,说明内回流比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当的范围;分段进水循环A/O工艺在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分段进水A/O工艺相比,TN去除率可从60%多提高到80%以上,出水各项指标均能稳定达标;该系统在内回流比为100%时可实现低费用、高去除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进水 循环A/O工艺 高氨氮生活污水 内回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