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教师流动难的制度瓶颈和调整对策 被引量:19
1
作者 周海涛 景安磊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37,共4页
高校教师合理流动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和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庸者不能出、新人不能进、能者不平衡、流动不正常等问题。阻碍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权责认识不... 高校教师合理流动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和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庸者不能出、新人不能进、能者不平衡、流动不正常等问题。阻碍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权责认识不清、内外部保障规范不足、流动手段办法单一、绩效管理不够等。因此,促进高校教师合理流动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流动的权责认识,加强内外部制度改革联动,完善合理流动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流动 制度瓶颈 调整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立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状态,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是高校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要求。为此,应采取如下对策:建立学术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与完善高校教师聘用制;高校要变大力引...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状态,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是高校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要求。为此,应采取如下对策:建立学术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与完善高校教师聘用制;高校要变大力引进人才为开发内部人才;高校引进人才应该根据校情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流动机制 合理有序 学术劳动力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假设理论视阈下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14
3
作者 戴建波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3,共6页
由于地方高校师资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教师的频繁流动不仅不能为地方高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师资力量,反而加深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高校间分布的"非均衡"程度,造成大量地方高校优秀教师流失。其根源是基... 由于地方高校师资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教师的频繁流动不仅不能为地方高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师资力量,反而加深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高校间分布的"非均衡"程度,造成大量地方高校优秀教师流失。其根源是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不同需求在个人与组织间的博弈。因此,横向上从"复杂人"、"经济人"、"自我实现人"、"社会人"、"文化人"等不同人性假设出发,纵向上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的变化,分析其流动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权变管理"、"科学管理"、"参与式管理"、"人际关系理论"、"人本管理"探讨地方高校教师管理对策有一定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管理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 人性假设理论 影响因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及其合理性判别 被引量:8
4
作者 陆慧玲 曹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63,共7页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响应国务院号召,在学校建设、学科发展上积极做出调整,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要求,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主要依靠高校中一流的学术人才。高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流动等都会对高校的“双一流”之路产生举足...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响应国务院号召,在学校建设、学科发展上积极做出调整,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要求,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主要依靠高校中一流的学术人才。高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流动等都会对高校的“双一流”之路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影响高校教师流动的因素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学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促进大学学科进步创新,高校教师流动合理性可以从是否满足个人需求、有效利用师资力量、释放地区人力资本潜力等方面进行判别。“双一流”大势之下,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必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的合作、“非双一流”高校互相之间的合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促进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序的人才管理更利于各类高校步入“双一流”的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人才流动 高校教师流动 合理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流动的本质内涵及合理性判别——兼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引才 被引量:29
5
作者 段从宇 伊继东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9-96,共8页
高校教师流动是教师个体、高校组织基于各自可支配资源与理想需求进行协同博弈、联合决策的结果。高校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是不同主体针对特定岗位人员变动的价值判断问题。主体最优化需求得到满足、组织内部各岗位上人尽其才、区域内人力... 高校教师流动是教师个体、高校组织基于各自可支配资源与理想需求进行协同博弈、联合决策的结果。高校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是不同主体针对特定岗位人员变动的价值判断问题。主体最优化需求得到满足、组织内部各岗位上人尽其才、区域内人力资本得到最大化释放、高等教育行业的应有效能得到发挥分别是个体、组织、地区、行业评判高校教师流动合理的重要标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引才,需要在入选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零和博弈""合作共赢"间,在同质高校的"单打独斗""抱团取暖"间,在人才来源的"外引优先""内培为主"间,在既有人才的"择优而往""坚守情怀"间,在人才管理的"市场选择""政府调控"间做出多元统筹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流动 "双一流"建设 人才引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9
6
作者 党彦虹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共4页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既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为高校的指明发展方向,确定实现路径。师资是一所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基本大学职能的支撑资源,是一所高校保持持久竞争力、强大发展优...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既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为高校的指明发展方向,确定实现路径。师资是一所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基本大学职能的支撑资源,是一所高校保持持久竞争力、强大发展优势和突出发展特色的命脉所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抢人、挖人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热词,高校教师流动也就成为常态。高校教师流动出现失序、失衡,甚至是失控,大大加剧高校间的发展差距,严重影响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产出,最终不利于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大局。高校教师合理有序可控的流动是建设"双一流"的基础,而多主体参与则是实现合理有序可控目标的根本,综合发挥流动主体、行政主体、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建立高校教师流动的良好秩序、平衡状态和可控局面,以一流师资助力"双一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高校教师流动 多主体参与 学术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流动的社会融入:院校、学科、市场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慧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6,共7页
流动教师的社会融入对于其实现自身流动的预期增值以及高校获得并留住优秀人才至关重要。高校教师流动的社会融入主要场域——院校、学科、市场都深刻地影响着流动教师的融入行为。院校作为环境场、学科作为目的场、市场作为资源场共同... 流动教师的社会融入对于其实现自身流动的预期增值以及高校获得并留住优秀人才至关重要。高校教师流动的社会融入主要场域——院校、学科、市场都深刻地影响着流动教师的融入行为。院校作为环境场、学科作为目的场、市场作为资源场共同作用于流动教师的社会融入。不同类型流动教师的社会融入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别,战略型人才适合于"需求—供给"型融入,领军型人才适合于"适度配合"型融入,而其他类型人才适合于"目标—适应"型融入。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教师可以实施不同的社会融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流动 社会融入 场域 融入形式 融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流动的社会融入:问题与改进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慧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168,共7页
随着高校教师流动进入新常态,流动教师的融入问题日益凸显。高校教师流动的社会融入不仅关系到流动教师的发展前景,还将直接影响高等学校发展的未来和高等教育的和谐稳定。高校教师流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着院校组织的科层官僚制禁锢、... 随着高校教师流动进入新常态,流动教师的融入问题日益凸显。高校教师流动的社会融入不仅关系到流动教师的发展前景,还将直接影响高等学校发展的未来和高等教育的和谐稳定。高校教师流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着院校组织的科层官僚制禁锢、院校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学术考核评价制约、既有团队的排斥、现实落差的阻碍以及制度设计的抑制等问题。改进策略主要包括:以不同场域的政策调整促进学术体系的和谐;以院校系统中的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提高流动教师社会融入的深度和广度;以制度激励满足流动教师的职业尊严,缩小其地位落差;增强流动教师对院校和学科文化价值观的高度心理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流动 社会融入 融入要素 融入问题 融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失序流动的理性分析及制度规范——基于多维评价背景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文博 郅庭瑾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9,共8页
近年我国高校出现高薪挖人且重头衔与数量、轻内涵发展与学科需要等现象,导致影响教师队伍稳定、降低教育质量、破坏高等教育生态等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教师是促进教师流动的四大主体,基于奥斯特罗姆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 近年我国高校出现高薪挖人且重头衔与数量、轻内涵发展与学科需要等现象,导致影响教师队伍稳定、降低教育质量、破坏高等教育生态等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教师是促进教师流动的四大主体,基于奥斯特罗姆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可知,各主体在多维评价背景下均已做出最理性的行为选择,但共同理性却导致教师失序流动,危及高等教育质量与国家整体利益。中央政府评价机制、地方政府支持制度、高校高层次教师引进方案、教师薪酬不合理等是教师失序流动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中央政府要着力构建“有限政府”,避免行政命令和政策对大学学术活动的过多干扰,延长高校校长及领导班子任期,变革评价制度并扩大校内培养优秀教师指标的权重,构建起高校教师人才头衔动态调整机制;地方政府要规范自身行为,制定合理的地方引才规划;高校应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师引进方案;四大主体要通力合作,以提高教师整体薪酬福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流动 薪酬 政府 评价 失序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