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
1
作者 范磊 位盼盼 +5 位作者 郭燕 李光辉 张红利 王来刚 程永政 汤向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9-1308,共10页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20万亩(1亩=1/15 h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为研究区,利用297个地面采样点测得的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pH等数据,经普通克里格...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20万亩(1亩=1/15 h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为研究区,利用297个地面采样点测得的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pH等数据,经普通克里格插值(OK)后,按照国家土壤主要性状指标分级标准生成各指标的等级空间分布图,进而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等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中SOM、AP、AK的地面样点统计平均值建后比建前分别提高0.1 g·kg^(-1)、0.77 mg·kg^(-1)、1.52 mg·kg^(-1),土壤pH建前建后的值处于7.6~8.0范围,变化较小,呈弱碱性且建前建后基本保持稳定;空间变异分析中SOM、AP、AK、pH的块金系数均小于20%,研究区各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具有较强空间相关性。OK插值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中SOM、AP、AK含量大部分区域分别在15 g·kg^(-1)、20 mg·kg^(-1)、100 mg·kg^(-1)以上,均属中等(3级)及以上水平,且建前建后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SOM、AP、AK的较高以上含量水平(1级+2级)所占面积建后比建前分别增加4.39%、13.72%、13.65%,低含量水平(5级)或较低含量水平(4级)所占面积建后比建前分别下降3.92%、18.52%、53.95%,说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耕地中SOM、AP、AK高含量区域的分布面积,降低了低含量区域的分布面积,尤其是对耕地中AP、AK含量较低区域的提升效果比较明显,即对较差耕地的地力提升效果较明显。转移矩阵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中SOM、AP、AK的含量均有较明显的小幅度提升,表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对研究区耕地SOM、AP、AK含量的等级分布提升效果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 耕地地力 克里格插值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斌 郭维红 +3 位作者 谭青媛 陈浮 刘希朝 金贵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9-278,共10页
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优化、耕地资源健康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理论层面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综... 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优化、耕地资源健康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理论层面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综合测度耕地系统韧性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揭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2001—2022年中国耕地韧性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演进态势,数值处于0.274~0.427,累计提升55.57%;韧性指数空间上差异显著,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等一带,低水平区集中于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中部地区韧性水平初期相对较低,后期缓慢提升。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并随时间推移影响效应逐渐增强,且在平行趋势和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3)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升农田基础设施、耕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对耕地系统韧性产生积极作用。4)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粮食主产区效应最强,产销平衡区次之,主销区最低;在地理区域上,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北、东部。因此,政策制定者和农田管理者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必须充分评估耕地系统韧性,以制定适应性建设和管理方案,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与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 耕地系统韧性 粮食安全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撂荒:治理逻辑及其证据
3
作者 王镜淳 杨鑫 穆月英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7,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有效遏制耕地撂荒愈演愈烈的势头,为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赋能—要素配置—耕地撂荒”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运用IV-Probit模...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有效遏制耕地撂荒愈演愈烈的势头,为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赋能—要素配置—耕地撂荒”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运用IV-Probit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抑制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2)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耕地质量提升效应和劳动力节约效应抑制了农户耕地撂荒,能够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形成协同治理合力;(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三大主粮种植村庄的农户和新生代、中生代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抑制效果更明显;(4)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以5 a为界限呈现效应的衰减,并且有定期管护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耕地撂荒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更好地治理耕地撂荒,应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重视工程管护,提升耕地质量和机械化水平,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建设高标准农田并配合规范高效的农地流转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标准农田建设 治理逻辑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7期163-165,共3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时还从加强政策支持、...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时还从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建立绿色生态补偿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绿色利用耕地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绿色利用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绿色利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以眉山市洪雅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树金 刘芮利 +2 位作者 曾小平 蒋孟 付筑鸣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文章以四川省眉山市2022年洪雅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该项目布设26个耕地质量调查点,通过跟踪监测项目区建设前和建设后土壤立地条件调查、耕层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技术参数,来评价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 文章以四川省眉山市2022年洪雅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该项目布设26个耕地质量调查点,通过跟踪监测项目区建设前和建设后土壤立地条件调查、耕层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技术参数,来评价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施前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42等;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42等,提高了1.00个等级,耕地质量提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周山区 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试点 眉山市洪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30年中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的省级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俊 石晓丽 +1 位作者 史文娇 王绍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68,共8页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等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二次多项式拟合预测未来30 a全国及各省份耕地面积和高标准农田面积,进而预测未来各省份耕地面积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结果表明:(1)到2050年,我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20×10^(8)hm^(2),耕地面积保有率稳定在10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3×10^(8)hm^(2),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从2020年的43.59%增长到2050年的85.89%,增长近一倍。(2)七大区域中,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的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较高,在2020年均已达到7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西南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则处于40%~60%之间。到2050年,受耕地比例稳定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影响,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青藏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均达9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则处于70%~90%之间。(3)从各省份来看,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较高,而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等北方省份的耕地面积保有率较高。研究得到的耕地面积及其保有率、高标准农田面积及其占耕地比例等指标的分省份预测值可以为未来相关部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未来耕地布局和农田利用等研究提供分省份的总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保护 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 耕地面积保有率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7
作者 汪元凤 胡静 +4 位作者 胡云喜 李娇 柳建明 杨宝佳 李敏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8-1527,共10页
【目的】探究典型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估其对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南典型丘陵地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2023年高标... 【目的】探究典型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估其对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南典型丘陵地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202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为例,以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为评价依据,通过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隶属度等,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并分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前后耕地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建设成效。【结果】(1)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后,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显著提升,从4.37级提升至3.84级,中等、高等地面积显著增加,低等地面积显著减少。(2)土壤酸化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减少,容重增加。(3)比较各指标综合得分变化发现,灌溉能力和农田林网化程度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影响最大。(4)土壤理化性状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但整体上仍处于适宜作物生长的状态。【结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能够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含量有所下降,但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和施肥措施,可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满足粮油作物生产需求。研究强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应更加重视耕地数量及质量的保护,构建配套管护与监测机制,确保“粮田”真正能够实现“良田”,以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标准农田建设 土壤改良 丘陵地区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阳市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8
作者 杜丽 高光华 《河南农业》 2025年第5期95-96,共2页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确保粮食安全,切实做到“藏粮于地”,重点是实现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有效保护并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安阳市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确保粮食安全,切实做到“藏粮于地”,重点是实现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有效保护并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安阳市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长期开展耕地地力监测,耕地质量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为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 农田水利设施 粮食生产安全 农业科学技术 耕地地力 标准农田建设 安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协调发展路径探索
9
作者 陈吉 陆幸鹦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期104-106,共3页
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当前,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强耕地保护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手段之一,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则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撑。两者... 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当前,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强耕地保护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手段之一,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则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撑。两者间的协调发展,能够在提高农业产能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文章通过分析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挑战,探讨协调发展路径,旨在为政策制订和实践提供可行性建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粮食安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标准农田建设 协调发展 路径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广东省耕地进出平衡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罗丽彩 廖家欣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7期90-92,共3页
该研究基于2020—2024年广东省面板数据,构建耕地进出平衡系数模型,运用熵值法与面板回归分析,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进出平衡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数量补充与质量提升显著促进了耕地进出平衡。区域异质性... 该研究基于2020—2024年广东省面板数据,构建耕地进出平衡系数模型,运用熵值法与面板回归分析,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进出平衡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数量补充与质量提升显著促进了耕地进出平衡。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珠三角地区受建设质量与政策协同影响更显著,HSFL(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边际效应为0.229;粤东、粤西地区依赖规模扩张,HSFL边际效应达0.402。该研究可为广东省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耕地资源管理提供差异化策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 耕地进出平衡 实证分析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郓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耕地保护与绿色转型
11
作者 蒋玮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2期25-26,共2页
该文旨在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耕地保护与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性、相互关系以及实践路径。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政策背景的阐述,深入分析耕地保护在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农业绿色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该文旨在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耕地保护与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性、相互关系以及实践路径。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政策背景的阐述,深入分析耕地保护在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农业绿色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山东省郓城县为例,提出具有可借鉴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推动耕地保护与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保护 农业绿色转型 郓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成效研究——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为例
12
作者 何钦 《农村实用技术》 2025年第5期76-78,共3页
本文以云南省沾益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2019—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全区耕地等级从3.58提升至3.50,项目区平均提升0.15—0.96级,核心驱动因素为设施建设(灌溉能力权重0.197... 本文以云南省沾益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2019—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全区耕地等级从3.58提升至3.50,项目区平均提升0.15—0.96级,核心驱动因素为设施建设(灌溉能力权重0.1970、田间道路通达度0.1376)与土壤改良(pH值权重0.1333、有机质权重0.1024)。典型案例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深耕结合粪肥还田使有机质提高28.8%,绿肥种植优化有效磷32%。针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约束,提出精准施肥、智慧监测与多方协同管护策略,为西南丘陵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制定标准规范确保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河北省制定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引导性指标
13
作者 孙育强 方竹 +3 位作者 肖辉 王贺 李丹琳 王春风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3期25-27,共3页
河北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部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田间输水管道铺设、机井及配套设施修复、机耕路修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然而建设过程中培肥地力等直接提高耕地土壤综合... 河北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部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田间输水管道铺设、机井及配套设施修复、机耕路修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然而建设过程中培肥地力等直接提高耕地土壤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较少、比重偏低。为实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任务目标,激励耕地质量建设工作,提升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确保高标准农田高产稳产,河北省经过实际调研、专家论证、实践验证等过程,起草制定了《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引导性指标》,希望以此为依据,确定耕地质量建设标准,指导全省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质量 引导性指标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遏制耕地“非粮化”吗?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红宇 付玮琼 祝志勇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8,共13页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具有显著且持续强化的抑制效应,经过模型适用性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可信;该政策效应因区域粮食功能定位、粮食熟制、粮食作物种类和地形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粮食主产区、高熟制地区、水稻主种植区和非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地块规模扩张、种植模式变革和比较成本优势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抑制耕地“非粮化”的三条重要途径。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应加快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耕地质量短板;同时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利用优先序,彻底扭转耕地“非粮化”势头,为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 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非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及新模式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刘荣 吴小峰 +3 位作者 何振嘉 张少军 韩磊 贺娟妮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1-239,共9页
为提升粮食生产潜能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面对传统方式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这一实践问题,亟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提升粮食生产潜能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面对传统方式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这一实践问题,亟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及新模式提出更高要求。针对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状,分析目前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存在建设标准不一、建设体系不完善,农业固碳增汇理念不强,农业综合生产效能低以及建设模式与产业融合发展相矛盾等问题,明确构建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需围绕“提高设计标准,优化建设体系“”深化固碳理念,提升耕地增汇水平”以及“加快耕地质量提升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效能”等方面开展,并提出以产业需求导入为目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思考。为新时代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模式和项目布局提供参考方向,持续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 建设条件 产业需求 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山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策研究
16
作者 廖昱颖 《广东蚕业》 2025年第1期81-83,共3页
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够新增粮食产能,而且能够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文章分析了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探讨了其存在的如耕地底数难摸清、耕地基础条件欠佳、要素较紧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够新增粮食产能,而且能够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文章分析了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探讨了其存在的如耕地底数难摸清、耕地基础条件欠佳、要素较紧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进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 建设 耕地 对策 乐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与成效——以保山市隆阳区为例
17
作者 李婷 李金凤 +1 位作者 杨锴 张平靖 《农村实用技术》 2025年第6期98-99,36,共3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路径。保山市隆阳区作为云南省的农业高速发展区,在政策推动与地方特色农业创新下,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路径。保山市隆阳区作为云南省的农业高速发展区,在政策推动与地方特色农业创新下,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系统梳理了隆阳区近5年来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高效节水灌溉、建后管护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其对农业提质增效的示范意义,并提出未来建设与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 节水灌溉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出台方案 到2032年力争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
18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8期45-45,共1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近日,辽宁《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2025年—2032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就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部署。《方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近日,辽宁《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2025年—2032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就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部署。《方案》明确,到2032年,力争将省域内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800万亩。同时,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周期责任倒查和终身追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 标准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思考
19
作者 周林勇 彭世琥 《农业工程》 202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下,为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是重要的举措。从新时期背景下出发,阐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和取得的成就,提出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和建议。
关键词 耕地 粮食安全 标准农田 土地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碳盈亏平衡研究:基于PAS2050项目定额测算视角
20
作者 焦伟 李刘荣 +4 位作者 胡永忠 刘天成 何振嘉 文小勇 高瑞敏 《农技服务》 2025年第9期80-86,共7页
基于陕西省三原县新增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践,构建项目建设前后生态固碳、工程排碳以及管护排碳盈亏平衡分析体系,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PAS2050规范碳排放测算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碳盈亏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一次性... 基于陕西省三原县新增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践,构建项目建设前后生态固碳、工程排碳以及管护排碳盈亏平衡分析体系,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PAS2050规范碳排放测算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碳盈亏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一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固碳总量减少1 050.380 8 t,投入减少0.088 42 t/万元,园林地施工转化至耕地固碳总量减少52.120 9 t/hm^(2);8大单项工程(伐树及清表工程、田块整治工程、灌溉及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信息化工程与其他工程)中灌溉及排水工程的碳排放总量最高,为375.078 3 t,占比46.87%;单项工程中机械使用碳排放量主要集中于表土剥离和土地平整过程中,碳排放均值分别为0.168 0 t/hm^(2)和0.081 0 t/hm^(2);从农业现代化角度看,管护行为中机械使用量下降3 866.843 4 k W/hm^(2),人工投入量减少53.833 9工日/hm^(2),在碳平衡过程中创造0.707 8 t/hm^(2)的碳排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平衡项目 一次性标准农田建设 PAS2050 碳盈亏平衡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