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秀 何晴 +2 位作者 路晓晓 薛安全 魏瑞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访2 a观察41例76眼患有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行后巩膜加固术患者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劈裂的贴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 d、1个月、3个...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访2 a观察41例76眼患有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行后巩膜加固术患者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劈裂的贴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分别为(27.71±1.60)mm、(28.11±1.62)mm、(28.58±1.80)mm和(29.01±1.92)mm,均较术前的(30.29±2.01)mm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 a眼轴长度逐渐增长至术前水平,术后2 a眼轴长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即得到提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术后3个月、6个月、1 a、2 a最佳矫正视力持续提高,且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4眼术前伴视网膜劈裂者,术后27眼(79.41%)视网膜完全贴附;4眼(11.76%)基本贴附;3眼(8.82%)改善。术中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有结膜刺激征、高眼压、眶内炎症反应、浅前房、复视及视物变形、黄斑出血复发等并发症发生,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是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理性近视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巩膜加固术 病理近视 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劈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焕霞 姜涛 +3 位作者 王哲 孙哲 杨丛丛 全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非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两组患者均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填充硅油,3个月后均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前均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根据这两项指标计算IOL植入后的预测屈光度。硅油取出结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计算实际屈光度数(实际屈光度)。两组手术前后均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并计算Log MAR视力。观察两组手术前后Log MAR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屈光较术前均向近视方向漂移,随时间变化近视漂移逐渐增大,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点屈光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屈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6个月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R^2=0.580,P=0.001)。结论RRD患者行玻璃切割联合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更明显;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增大,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眼轴越长,术后屈光越向近视方向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白内障 联合手术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单侧轴性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钱学翰 宁玉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8-288,共1页
儿童单侧轴性高度近视会引起斜视、弱视等发育期双眼视觉问题,甚至视网膜病理性改变,造成不可逆的视觉损害。研究发现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结构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儿童单侧轴性高度近视是否存在此现象,尚无报道。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厚度变化 区域差异 单侧 儿童 黄斑区 病理改变 双眼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伴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眼压升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佳玮 王相宁 吴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67-669,共3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伴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以及特点,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因高度近视伴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1例5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伴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以及特点,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因高度近视伴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1例51眼,记录并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5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术后1周内出现高眼压12例;其中应用巩膜外加压术的13例患者中出现了3例、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术的38例患者中出现了9例。在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中,术前存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与术后发生高眼压有关(P=0.020);在23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中,术前存在PVR、术中激光点数与术后发生高眼压有关(P=0.027、0.040)。在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中,16例术中填充C3F8的患者中,术后出现高眼压的发生率为35.7%;22例术中填充硅油的患者中,术后出现高眼压的发生率为13.6%,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结论高度近视伴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与术前存在PVR以及术中视网膜激光光凝有关。在23G玻璃体切割术中,填充C3F8相较于填充硅油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孔源视网膜脱离 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性屈光不正和眼生物测量参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洪卓民 罗向霞 +2 位作者 曾敏 杨芮 吴成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71-574,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患者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近视和随近视增长的眼轴长度(AL)可能是防止DR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尚不清楚起保护作用的是哪种屈光参数。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文献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患者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近视和随近视增长的眼轴长度(AL)可能是防止DR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尚不清楚起保护作用的是哪种屈光参数。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文献对近视性屈光不正状态、AL、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晶状体度数等相关眼生物测量参数与D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和可能的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近视屈光不正 眼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对糖尿病豚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爽 梁申芝 +1 位作者 万光明 徐亚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8-402,共5页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较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度近视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较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度近视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豚鼠视网膜中VEGF和PEDF表达的变化,探讨高度近视对DR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3d的豚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每组12只.高度近视组豚鼠用半透明眼罩行右眼遮盖,构建高度近视动物模型;采用60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4次,每3天1次,制作糖尿病豚鼠模型;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采用半透明眼罩联合STZ制作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模型.造模成功后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中VEGF和PEDF的表达情况,应用Biosens数字成像分析系统分析阳性反应部位的平均吸光度(A)值. 结果 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分别为(+0.25±177;0.07)、(-7.50±177;0.04)、(+0.25±177;0.03)和(-7.50±177;0.02)D;空腹血糖分别为(5.3±177;0.1)、(5.1±177;0.2)、(19.7±177;0.4)和(18.5±177;0.3)mmol/L.各组豚鼠均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结构疏松、肿胀;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结构肿胀.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VEG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28.61 ±177;5.57、118.24±177;2.59、155.60±177;9.70和135.15±177;5.22,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65,P=0.032),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水平(A值)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5);PED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45.57±177;8.35、149.54±177;6.20、127.71 ±177;2.45和1 37.53±177;7.38,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10,P=0.019),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PEDF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量下调,而PEDF表达上调,这可能是高度近视眼不易发生DR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再手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秦程 孙建国 +2 位作者 高翔 伍莹 谭宣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70-872,共3页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再手术的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5例(25眼)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患者行巩膜外垫压、环扎术、玻璃体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硅胶垫压、环扎术,术中观察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数目...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再手术的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5例(25眼)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患者行巩膜外垫压、环扎术、玻璃体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硅胶垫压、环扎术,术中观察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数目,结合前次手术的有关资料,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随访6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视网膜脱离复发的25眼中,新裂孔形成7眼(28.0%),原裂孔封闭不良8眼(32.0%),新裂孔形成和原裂孔封闭不良并存10眼(40.0%);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展16眼(64.0%)。再次手术:行巩膜扣带术7眼(28.0%),行玻璃体切割术11眼(44·0%),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硅胶垫压(环扎术)术7眼(28.0%);眼内填充硅油9眼,填充体积分数14%C3F8气体10眼。随访期末,24眼(96.0%)视网膜复位,1眼(4.0%)视网膜复位后再脱离;21眼(84.0%)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裂孔封闭不良、产生新裂孔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展是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主要原因。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复发 增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吕瑾 袁援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398-401,共4页
目的:比较正常眼及不同眼底、不同眼轴高度近视眼(HM)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以期发现HM的RNFL特点,为HM合并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的诊断提供帮助,减少HM-POAG的误诊率。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60眼,HM组40例76眼,按眼底改... 目的:比较正常眼及不同眼底、不同眼轴高度近视眼(HM)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以期发现HM的RNFL特点,为HM合并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的诊断提供帮助,减少HM-POAG的误诊率。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60眼,HM组40例76眼,按眼底改变轻重将HM患者分为Ⅰ、Ⅱ、Ⅲ、Ⅳ4组,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23~24mm(正常组,60眼)、25~26mm(20眼)、26~27mm(24眼)、27~28mm(18眼)及>28mm(14眼)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定RNFL的厚度,比较正常对照组、HM组RNFL厚度以及HM与眼轴长度、眼底病变的关系。结果:HM患者RN-FL厚度上、下象限及鼻象限、平均值均变薄,与正常对照组相对应的象限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象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眼轴的增长,平均(Avg)RNFL厚度逐渐变薄,眼轴27~28mm组和眼轴>28mm HM组的Avg RNF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组的上、下、鼻象限及均值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所降低(P<0.05),各组颞象限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的RNFL厚度随眼轴增长和眼底病变的加重而变薄,对HM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指标结合RNFL厚度下降辅助诊断早期青光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 眼底改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眼轴 原发开角青光眼(PO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中心30°视网膜光敏感度的状态分布及其对比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方严 石一宁 王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状态分布特点—10°~30°视网膜光敏感度,以期建立监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的方法,为预防性治疗视网膜黄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OCTOPUS101中的中心低视力程序C08、M2程序...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状态分布特点—10°~30°视网膜光敏感度,以期建立监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的方法,为预防性治疗视网膜黄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OCTOPUS101中的中心低视力程序C08、M2程序,对373眼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视功能状态—10°~3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4象限光敏感度、4象限视野缺失点、平均视野缺失点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分别与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149眼、中低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51眼、正常108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高度近视眼30°平均光敏感度(27.60±6.26)dB,视力0.57±0.39;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28.51±4.95)dB,视力0.62±0.39;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28.45±6.53)dB,视力0.87±0.25;正常对照眼(34.05±2.29)dB,视力1.13±0.28。高度近视组视力仅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平均光敏感度和4象限平均光敏感度在高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度近视眼30°视野平均缺失点(1.76±7.16)个,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0.50±2.58)个,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0.88±4.16)个,正常对照眼(0.04±0.38)个。平均视野缺失点分别在高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与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除鼻上象限与正常人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三象限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眼已经存在明显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损害,但与视网膜脱离高危眼在发生视网膜脱离之前相似,他们与正常人群眼有着明显的功能差异;根据高度近视中心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形成机制和与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的关系,对此人群进行系统眼底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状态的检测有益于视网膜黄斑病变的临床前症状体征的早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黄斑病变 视网膜光敏感度 视野 低视力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预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琼 项行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1-622,642,共3页
目的分析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患者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眼轴长度≥26mm的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患者41例(58眼)为研究对象。测量眼轴长度、术前视力、潜视力(PVA),检查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行超声乳化吸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分析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患者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眼轴长度≥26mm的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患者41例(58眼)为研究对象。测量眼轴长度、术前视力、潜视力(PVA),检查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行超声乳化吸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χ2检验,眼轴长度、PVA对术后BCVA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眼底视网膜病变越重,术后BCVA越差(P<0.01)。结论眼轴长度、PVA、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患者 术后视力 近视 高度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 眼底视网膜病变 眼轴长度 预测 超声乳化吸除 多元回归分析 病变程度 BCVA X^2检验 研究对象 术前视力 矫正视力 不同程度 PVA 潜视力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玻璃体中VEGF和EPO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坤 万光明 +1 位作者 徐亚娟 梁申芝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患者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浓度,探讨高度近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待行玻璃体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患... 目的通过检测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患者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浓度,探讨高度近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待行玻璃体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62例(62眼),其中对照组18眼,高度近视组16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15眼,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组13眼,对玻璃体切割术中取出的玻璃体原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VEGF、EPO含量的测定。结果对照组玻璃体中VEGF及EPO浓度分别为(152.8±35.2)pg·mL-1、(74.3±16.5)U·L-1;高度近视组为(81.3±17.5)pg·mL-1、(65.1±13.7)U·L-1;PDR组为(826.3±363.2)pg·mL-1、(649.8±267.9)U·L-1;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组为(309.4±138.7)pg·mL-1、(156.2±56.7)U·L-1,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组玻璃体中VEGF、EPO浓度均低于P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高度近视对糖尿病患者玻璃体中VEGF和EPO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VEGF和EPO低表达可能在高度近视阻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 玻璃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动物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5
12
作者 万光明 孔晓路 王爽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1-513,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出生1周龄的三色豚鼠6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只,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组饲养6周后,腹腔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出生1周龄的三色豚鼠6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只,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组饲养6周后,腹腔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Ⅲ组用自制透明眼罩遮盖右眼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Ⅳ组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糖尿病组。结果Ⅲ组、Ⅳ组均能成功诱导高度近视模型;腹腔注射STZ豚鼠的血糖、体重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组、Ⅲ组死亡率为0,Ⅱ组、Ⅳ组死亡率为13.3%。结论透明眼罩遮盖联合STZ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是一种可靠的制备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动物模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糖尿病 动物模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维锋 赵雁之 +2 位作者 李春英 黄国富 钟翔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型,并比较其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0例163高度近视眼,利用DRI-OCT Atlantis、眼底照相检测相关数据,分析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别和分...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型,并比较其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0例163高度近视眼,利用DRI-OCT Atlantis、眼底照相检测相关数据,分析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别和分布情况;按META-PM标准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眼组和病理性近视眼组,对比两组不同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分布概况。结果 163眼高度近视眼,Ⅰ型后巩膜形态44眼(27.0%)、Ⅱ型后巩膜形态85眼(52.1%)、Ⅲ型后巩膜形态15眼(9.2%)、Ⅸ型后巩膜形态15眼(9.2%)、Ⅶ型4眼(2.5%)。黄斑水平轮廓形态153眼中Ⅰ型31眼(占20.3%)、Ⅱ型23眼(占15.0%)、Ⅲ型87眼(占56.9%)、Ⅳ型12眼(占7.8%);黄斑垂直轮廓形态149眼中Ⅰ型104眼(占69.8%)、Ⅲ型28眼(占18.8%)、Ⅳ型17眼(占11.4%)。综合水平和垂直分布160眼中:Ⅲ+Ⅰ型62眼(占38.8%);Ⅰ+Ⅰ型26眼(占16.3%);Ⅲ+Ⅲ型22眼(占13.8%);Ⅱ+Ⅰ型20眼(占12.5%);Ⅳ+Ⅳ型10眼(占6.3%);其余7种类型共20眼(占12.5%)。不同黄斑水平轮廓形态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P<0.01)。结论单纯高度近视主要以Ⅱ型、Ⅰ型后巩膜形态为主,黄斑水平轮廓形态主要以Ⅲ型为主,黄斑垂直轮廓形态主要以Ⅰ型为主,综合以水平Ⅲ型+垂直Ⅰ型为主。Ⅸ型后巩膜形态、Ⅳ型不规则型黄斑水平轮廓多见于病理性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病理近视 近视黄斑病变 后巩膜形态 黄斑轮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轴性近视患者非病理性眼组织变化的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歆梓 +2 位作者 王菁菁 何鲜桂 许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描述人眼的非病理性近视相关特征。方法基于组织形态学与临床研究,分析与近视眼轴增长相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果在轴性近视眼中,眼球形状由球形变为长椭球体,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总体厚度均减少,以赤道... 目的描述人眼的非病理性近视相关特征。方法基于组织形态学与临床研究,分析与近视眼轴增长相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果在轴性近视眼中,眼球形状由球形变为长椭球体,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总体厚度均减少,以赤道后部最为明显,其次为赤道部。脉络膜和巩膜变薄,以后极部最为明显,锯齿缘最不显著。巩膜成纤维细胞活性发生改变,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与重塑。Bruch膜(BM)体积增加,但其厚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中度近视时,BM开口发生移位,通常朝向中心凹的方向,导致BM突出至鼻侧视乳头内区而在颞侧(如视乳头旁gamma区)缺失;视盘呈垂直椭圆形,中心凹至视盘的距离增大但不伴黄斑区BM的延长,kappa角减小;视乳头黄斑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纤维变直拉长。高度近视时,BM开口和视盘增大,筛板、视乳头周巩膜缘(如视乳头旁delta区)和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边界组织变长变薄,形成圆形gamma区和delta区。结论全面描述非病理性近视的眼部变化对于更好地了解近视眼轴增长的机制、病理性结构改变,以及近视导致的心理生理后遗症对视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高度近视 眼轴增长 视网膜色素上皮 BRUCH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缩短俯卧位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凡 艾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0期37-39,共3页
目的提高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体位的舒适性。方法将63例(63眼)患者按入院时段分为对照组35例(35眼)和观察组28例(28眼)。对照组术后俯卧位2周;观察组术后俯卧3d,术后第4天开始采取面部朝... 目的提高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体位的舒适性。方法将63例(63眼)患者按入院时段分为对照组35例(35眼)和观察组28例(28眼)。对照组术后俯卧位2周;观察组术后俯卧3d,术后第4天开始采取面部朝下自由体位。均于术后1周出院(对照组在家继续俯卧位1周),术后3个月取出硅油后评价效果。结果两组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愈合率及视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适度评分及睡眠状况评分观察组在第4天、第7天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患者适当缩短俯卧位时间不会影响疗效,且可有效改善睡眠、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填充 俯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蚊症喝三子茶
16
作者 胡献国 《农村百事通》 2023年第11期62-62,共1页
飞蚊症,又名玻璃体混沌、玻璃体浮物,是由玻璃体变性引起的一种自然老化现象,即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会“液化”,从而产生一些混浊物,表现为眼前黑点飞舞,犹如飞蚊,故名“飞蚊症”。本病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高度近视患者,以及动... 飞蚊症,又名玻璃体混沌、玻璃体浮物,是由玻璃体变性引起的一种自然老化现象,即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会“液化”,从而产生一些混浊物,表现为眼前黑点飞舞,犹如飞蚊,故名“飞蚊症”。本病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高度近视患者,以及动过白内障手术者,其他如眼内发炎或视网膜血管病变患者,也有可能发生。但大多数的飞蚊症是良性的,或称“生理性飞蚊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蚊症 玻璃体变 白内障手术 视网膜血管病变 老化现象 混浊物 高度近视患者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技术在盘周血流改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雷杰 胡仔仲 刘庆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30-1738,共9页
多种眼科疾病或系统疾病会出现视盘及盘周血流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项无创、可重复的眼科成像新技术,可提供高精度盘周血流密度图像。近来,诸多研究报道OCTA在青光眼等... 多种眼科疾病或系统疾病会出现视盘及盘周血流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项无创、可重复的眼科成像新技术,可提供高精度盘周血流密度图像。近来,诸多研究报道OCTA在青光眼等眼病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其他系统疾病中的新发现。本文就盘周血流特点、OCTA在各种疾病状态下盘周血流变化中的应用作系统综述,并讨论OCTA的诊疗价值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盘周血流 青光眼 高度近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研究》2010年第28卷文题分类索引
18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01-1210,共10页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高眼压 青光眼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角膜原位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手术 眼内炎 大鼠角膜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LASIK 玻璃体视网膜 葡萄膜炎动物模型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 高度近视 高危角膜移植术 视网膜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科研究 文题 2010 分类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新进展2008年第28卷第1-12期文题索引
19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I0001-I0008,共8页
关键词 LASIK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 大鼠角膜 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穿透角膜移植术 高度近视 视网膜 先天白内障 遮盖治疗 邢怡桥 新生血管青光眼 泪囊炎 脉络膜新生血管 文题索引 眼科新进展 卷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