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差异表达基因组合构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转移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徐莹 褚以忞 +3 位作者 杨大明 李吉 张海芹 彭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7-1206,共10页
目的·从转录组层面探究影响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结直肠癌转移的潜在关键基因及基因表达特征,并构建基因转移预测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收集MSI-H结直肠癌患者转录组数据,... 目的·从转录组层面探究影响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结直肠癌转移的潜在关键基因及基因表达特征,并构建基因转移预测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收集MSI-H结直肠癌患者转录组数据,根据转移信息分为转移组(21例)和无转移组(42例),分析2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以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对DEG进行注释、聚类及信号通路富集;使用STRING、Cytoscape软件筛选枢纽基因(hub基因);选取DEG绘制列线图,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交叉验证;分析列线图中每个基因对MSI-H结直肠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结果·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间共得到245个DEGs,其中转移组较无转移组表达上调基因204个,下调基因41个。GO分析发现:DEG在生物过程、分子功能上主要富集于离子穿膜转运、氯离子穿膜转运及氯离子通道活性;在细胞组分中,富集于细胞外部分、细胞外空间等。GSEA结果显示:上调基因富集于神经活性物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代谢信号通路。通过Cytoscape筛选出上调基因蛋白质互作网络中的前10位的hub基因。根据DEG中调整后P值最小且与肿瘤发生发展关联性高的前10个基因构建的转移预测模型有一定的预测效能,其中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75,验证集AUC=0.920;模型中AC078993.1、IGLJ2(immunoglobulin lambda joining 2)的表达水平与MSI-H结直肠癌PFS呈明显负相关(P=0.011,P=0.005)。结论·在MSI-H结直肠癌中,离子通道变化及细胞外环境变化可能对肿瘤转移有重要影响,神经活性物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代谢信号通路可能是对转移较重要的信号通路;初步构建了MSI-H结直肠癌基因转移预测模型,可为后续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高度微卫星不稳定 转移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及影像组学预测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彭乐平 张秀玲 +6 位作者 施柳言 黄刚 马娅琼 艾凯 王莉莉 马文婷 马小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8-223,共6页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病死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肿瘤细胞基因改变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导致结直肠发生的常见基因改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中起着至关重...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病死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肿瘤细胞基因改变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导致结直肠发生的常见基因改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医学影像成像方法凭借无创性和个体化等优势已开始在评估结直肠癌高度MSI(MSI-high,MSI-H)状态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随着软件技术不断优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以及影像组学方法在结直肠癌MSI-H状态的术前预测、治疗、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综述旨在总结CT和MRI技术及影像组学方法在预测结直肠癌MSI-H状态中的优势和前景,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和无创的MSI-H预测手段,为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状态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单抗治疗一例dMMR/MSI-H/TMB-H型结肠癌伴颅内转移瘤患者临床完全缓解
3
作者 项涛 张航瑜 +1 位作者 方维佳 陈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3,共6页
一例70岁男性患者,在接受右半肠癌根治性手术1年后出现了记忆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脑部肿块,手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腺癌转移。原发灶及颅内转移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提示为错配修复缺陷。原发结肠肿瘤... 一例70岁男性患者,在接受右半肠癌根治性手术1年后出现了记忆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脑部肿块,手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腺癌转移。原发灶及颅内转移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提示为错配修复缺陷。原发结肠肿瘤组织基因检测证实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伴有高肿瘤突变负荷,肿瘤突变负荷为77.7 muts/Mb。患者结肠癌根治术和颅内转移瘤术后均接受了辅助化疗,但在颅内转移瘤切除术和化疗结束后1个月颅内转移复发。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结果颅内转移瘤消退并达到临床完全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高肿瘤突变负荷 脑转移 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驱动的肿瘤精准治疗新征程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建明 吴小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873-876,共4页
癌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呈上升趋势,中国的癌症负担更为沉重,癌症的防治任重道远。肿瘤标志性特征的演变体现了肿瘤的研究历程,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方向。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入,肿瘤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模式也在不... 癌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呈上升趋势,中国的癌症负担更为沉重,癌症的防治任重道远。肿瘤标志性特征的演变体现了肿瘤的研究历程,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方向。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入,肿瘤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从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的治疗手段逐步向微观、精准的方向发展。免疫治疗带来新的治疗变革,成为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以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MSI-H/dMMR)为代表的生物标志物所定义的抗肿瘤疗法获批首个不限组织来源的适应证,开启了肿瘤精准治疗的新征程。期待未来开发更优的防治策略,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时间,更好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治疗 生物标志物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错配修复缺陷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