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东 曹广民 +3 位作者 胡启武 吴琴 李月梅 王迎红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以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裸地(GL)的CO2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GG、GC和GLCO2的释放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进程,最大释放速率出现... 以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裸地(GL)的CO2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GG、GC和GLCO2的释放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进程,最大释放速率出现在15∶00~17∶00之间,最小值在7∶00前后出现,白天释放速率大于夜晚;CO2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生长期CO2释放速率明显高于枯黄期,且均表现为正排放,8月为CO2释放高峰期,释放速率GG>GC>GL(P<0.01);2003年6月30日至2004年2月28日,高寒灌丛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量为3088.458±287.02g/m2,丛内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量为2239.685±183.68g/m2,其中基础土壤呼吸CO2的释放量约为1346.748±176.24g/m2,分别占GG和GC释放量的43.61%和60.13%;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主要受地表和5cm地温制约,而季节动态与5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释放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金露梅 日动态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东 曹广民 +2 位作者 吴琴 李月梅 王迎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9,共6页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干柴滩地区以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次生裸地(GL)的CO2释放速率进行了长期观测,并对年释放量作了...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干柴滩地区以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次生裸地(GL)的CO2释放速率进行了长期观测,并对年释放量作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GG,GC和GL CO2 的释放速率在一年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季CO2 释放量明显高于枯黄期,释放速率GG>GC>GL(P<0 01),且均表现为正排放。不同季节CO2 释放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2003 年6 月30 日至2004年6月28日,高寒灌丛植被-土壤系统CO2 释放量为4 293 63±955 75 g/m2,丛内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 释放量为3 319 68±806 19 g/m2,裸地CO2 的释放量为1 724 14±444 14 g/m2。CO2 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释放速率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季节变化 年释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东 曹广民 +2 位作者 黄耀 靳代樱 明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1,共5页
利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的高寒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丛间草甸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通量结果,结合研究区群落生物量及样方调查,对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作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高寒灌丛草甸生态... 利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的高寒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丛间草甸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通量结果,结合研究区群落生物量及样方调查,对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作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年净固定碳量461.83g/(m2·a),土壤通过微生物呼吸年碳净排放量376.78g/(m2·a)。碳素输入大于输出,系统存在较强的CO2吸收潜力,是大气CO2的汇,其年净交换吸收碳量85.05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高寒草甸分布规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
作者 饶昕 张祖海 +3 位作者 任晓东 刘金凤 谭成 吴鹏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75-81,共7页
高寒草甸是云南省主要草原资源之一,集中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三江并流重要生态区,研究高寒草甸分布规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重要意义。根据云南省草原基况监测和年度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云南省高寒草甸面积100775.50 hm^(2)... 高寒草甸是云南省主要草原资源之一,集中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三江并流重要生态区,研究高寒草甸分布规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重要意义。根据云南省草原基况监测和年度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云南省高寒草甸面积100775.50 hm^(2),占现状草原总面积的7.7%,其中迪庆州高寒草甸面积77776.18 hm^(2),占高寒草甸总面积的77.18%;主要利用方式为自然保护和暖季放牧,占比分别为36.20%和33.0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41.86亿元/a,单位面积价值量为4.15万元/(hm^(2)·a)。受过度放牧的影响,高寒草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推行适度放牧和高质量生态修复是提高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利用方式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微生物群落的响应与调控机制
5
作者 黄华国 华阳明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9期7-11,共5页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中占据重要地位,面积占比达42%,其生态功能包括碳汇维持、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然而,农业农村部2022年草地资源清查显示,由于家畜数量激增,近90%的高寒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约72%的草甸植...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中占据重要地位,面积占比达42%,其生态功能包括碳汇维持、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然而,农业农村部2022年草地资源清查显示,由于家畜数量激增,近90%的高寒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约72%的草甸植被盖度降低、优势植物更替和土壤养分流失,且“黑土滩”型退化面积年均扩张1.2×10^(4)km^(2)。土壤微生物对放牧干扰的响应早于地上植被,可作为退化早期诊断与修复效果评估的敏感指标。然而,目前对祁连山东缘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尚不系统,限制了对其退化机制与生物修复潜力的深入理解。研究发现,放牧的啃食效应导致优势植物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显著下降,根际沉积碳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和丛枝菌根真菌(AMF)活性被抑制;践踏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和氧化还原条件影响植物生长和氮转化过程;养分锁闭现象中,磷限制抑制功能基因表达。土壤微生物量与熵指数、功能基因与酶活性可作为退化诊断与修复的指标。基于微生物的生物修复策略,未来研究需关注放牧压力的时空格局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合理调控放牧强度,优化植被组合,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实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退化 土壤微生物 放牧干扰 生物修复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固碳通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亓伟伟 牛海山 +2 位作者 汪诗平 刘艳杰 张立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13-1722,共10页
低温被广泛认为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首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增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初级生产力,但是也可能由于土壤水分、N素营养状况的改变形成新胁迫而抑制生产力提高。此外,生态系统呼吸由于增温而提高的幅度也可能高于初级生产力提... 低温被广泛认为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首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增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初级生产力,但是也可能由于土壤水分、N素营养状况的改变形成新胁迫而抑制生产力提高。此外,生态系统呼吸由于增温而提高的幅度也可能高于初级生产力提高的幅度,造成总碳库平衡的改变。利用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实测数据对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iome-BGC(V.4.2)进行了参数化,并利用研究区实测土壤水分(0-40 cm)和其它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证明模型模拟结果较为可靠。模型使用2005-2008年的海北气象站实测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等作为驱动数据,模拟了增温1.2-1.7℃下青藏高原海北定位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并整合分析增温试验平台上已发表的试验,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增温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2005-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弱的碳汇,短期增温导致系统净碳固定增加。增温直接影响系统碳通量,也通过土壤水分和土壤矿化氮变化间接影响碳通量,相比土壤水分和氮素,增温对影响碳通量变化过程中的效应更大;研究也揭示,在增温条件下,植物对土壤矿化氮的吸收量小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土壤矿化氮量,土壤矿化氮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 增温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NEE 水分 氮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 被引量:28
7
作者 杨生妹 魏万红 +2 位作者 殷宝法 樊乃昌 周文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72-4978,共7页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m2,而它们的主要天敌赤狐、艾虎和香鼬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16只/100hm2、0.37只/100hm2、3只/100hm2。艾虎和香鼬在取食过程中主要搜寻啮齿类的洞道系统,全部食物几乎都来源于洞道系统内;赤狐或取食地面活动的鼠兔,或挖掘洞口待高原鼢鼠封闭洞口时取食猎物。高原鼠兔在赤狐、艾虎和香鼬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00%、96.1%、100%,高原鼢鼠在3种天敌动物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87.5%、73.2%、0%。3种天敌动物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强度分别为0.703%和0.038%,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所承受的捕食风险分别为0.780和0.393。高原鼠兔在高的捕食风险下通过行为对策和繁殖对策增加其适合度,而承受捕食风险较小的高原鼢鼠主要通过封闭的洞道系统和高的存活率增加其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高原鼢鼠 捕食风险 生存策略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氮素添加和模拟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宗宁 石培礼 +5 位作者 蔣婧 熊定鹏 孟丰收 宋明华 张宪洲 沈振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191-6201,共11页
氮沉降和放牧是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开展了外源氮素添加与刈割模拟放牧实验,测定了其对植物生物量分配、土壤微生物碳氮和生态系统呼吸的... 氮沉降和放牧是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开展了外源氮素添加与刈割模拟放牧实验,测定了其对植物生物量分配、土壤微生物碳氮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显著促进生态系统呼吸,而模拟放牧对其无显著影响,且降低了氮素添加的刺激作用。氮素添加通过提高微生物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促进植物地上生产,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而模拟放牧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且降低了氮素添加的作用,促进根系的补偿性生长,降低了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刺激作用。这表明,放牧压力的存在会抑制氮沉降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同时外源氮输入也会缓解放牧压力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添加 模拟放牧 生态系统呼吸 生物量分配 微生物碳氮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循环 被引量:53
9
作者 曹广民 张金霞 +1 位作者 鲍新奎 周党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14-518,共5页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实验样地设置在冬春草场上。应用分室模型,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土壤、植物、食草动物 4 个分室,主要讨论了磷素在各分室内的贮量、流动方向、流通数量及其系统磷素的供需...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实验样地设置在冬春草场上。应用分室模型,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土壤、植物、食草动物 4 个分室,主要讨论了磷素在各分室内的贮量、流动方向、流通数量及其系统磷素的供需状况。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的循环过程是:大气分室通过降水输入土壤库磷量为036kg/hm 2·a;植物从土壤库摄取速效磷 706kg/hm 2·a,这些磷素一部分(057kg/hm 2·a)以动物产品如骨、肉、奶、皮、毛等的形式永久迁出生态系统,另一部分(137kg/hm 2·a)成为植物有机态,其余部分通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归还于土壤。经过一个生长季,土壤净损耗磷素 158kg/hm 2,土壤速效磷素的缺乏,已经成为限制草场生产力提高和引起草场退化的重要营养限制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 磷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及其原因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斌 李洁 +2 位作者 姜微微 赵亮 古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64-1771,共8页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6年12月1日~2007年11月30日对三江源地区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结果发现: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6年12月1日~2007年11月30日对三江源地区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结果发现: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未退化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全年总初级生产力(GPP)下降了36.6%,全年生态系统呼吸(Reco)下降了7.9%,全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也由退化前的负值(碳吸收)转变为正值(碳排放),二者相差132.5gC/(m2.a),生态系统由原来的碳汇转变为目前的碳源.这些变化与高寒草甸退化后,生态系统植物地上生物量锐减、植物生长期缩短(NEE〈0的天数)、植物多样性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总初级生产力(GPP) 生态系统CO2交换(NEE) 退化高寒草甸 三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8
11
作者 朱志鹍 马耀明 +2 位作者 胡泽勇 李茂善 孙方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7-1223,共7页
利用2008年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下称那曲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那曲站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90%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生长季,生... 利用2008年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下称那曲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那曲站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90%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生长季,生态系统白天碳吸收和夜间碳排放速率均达到最强,最大吸收速率和最大排放速率分别为5.3和1.7μmolCO_2·m^(-2)·s^(-1),与低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相比要偏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汇作用较为明显,年吸收量为151.5 gCO_2·m^(-2)(即41.3gC·m^(-2));5-9月生态系统呼吸占总初级生产力的比重约为76%,这表明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在高寒草甸植物生长旺盛的月份,白天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_2净交换(NEE)受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表观光量子产率α为-0.0255±0.0105μmol CO_2·mol^(-1)photons。在生长季,尽管在昼夜温差相近时,NEE变化较大,但是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NEE绝对值趋向增大,即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吸收CO_2。生长季末期的降水事件促进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对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涡动相关 生态系统净CO2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对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军祥 曾辉 +3 位作者 朱军涛 张扬建 陈宁 刘瑶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12-1620,共9页
生态系统呼吸(ER)作为生态系统最大的碳通量途径之一,其微小的波动都会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变化。本研究利用开顶箱(OTCs)式装置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设置不同增温梯度实验,模拟未来增温2℃(T1)和增温4℃(T2)情景,探究... 生态系统呼吸(ER)作为生态系统最大的碳通量途径之一,其微小的波动都会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变化。本研究利用开顶箱(OTCs)式装置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设置不同增温梯度实验,模拟未来增温2℃(T1)和增温4℃(T2)情景,探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呼吸(ER)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2015整个生长季及生长季前期,模拟未来增温2℃和4℃均显著降低了ER(2015年整个生长季T1减少了ER为34%,T2减少了ER为31%;生长季前期T1减少了ER为35%,T2减少了ER为36%),但在生长季后期,模拟未来实验增温2℃显著降低ER(T1减少了34%),而模拟未来实验增温4℃没有显著改变ER;(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2015年生长季及生长季前期,土壤水分是决定生态系统呼吸(ER)的关键因素,而生长季后期ER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因此在半干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二者共同调节生态系统呼吸(ER)。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的生长季,未来增温可能会抑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呼吸 实验增温 响应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乔春连 李婧梅 +3 位作者 王基恒 葛世栋 赵亮 徐世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10,共7页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降水等主要环境因子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其次比较了青藏高原3种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类型源汇效应和Q10值;最后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句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展望了未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CO2通量 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寒放牧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付刚 周宇庭 +4 位作者 沈振西 张宪洲 石培礼 何永涛 武建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89-2794,共6页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为了研究藏北高寒放牧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特征,沿着3个海拔高度(4 300、4 500和4 700 m)观测了2010年7-9月白天的呼吸通量。同时,观测了同期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定性分析土...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为了研究藏北高寒放牧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特征,沿着3个海拔高度(4 300、4 500和4 700 m)观测了2010年7-9月白天的呼吸通量。同时,观测了同期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定性分析土壤水分含量和呼吸通量关系的基础上,将其分成低、中和高3个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空气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空气温度是决定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变异的主导因子;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以及裸地的土壤呼吸的Q10值分别为1.83~3.07、1.54~4.13和1.29~2.89;总体而言,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Q10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海拔高度 高寒放牧草甸 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_2通量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乔春连 李婧梅 +3 位作者 王基恒 葛世栋 赵亮 徐世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0-916,共7页
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2003年1月1日至2... 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它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结果表明:2003,2004和2005年高寒灌丛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分别为223,277和61g CO2.m-2.a-1,3年平均CO2值为187g CO2.m-2.a-1;与其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类型相比,在为期3年的研究时段海北地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CO2通量 年变化 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陆地生物圈模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姚德良 沈卫明 +2 位作者 张强 周兴民 沈振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9-394,共6页
改进了适合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陆地生物圈模式 ,分析了模式中温度变化与水分运动分层的物理原因 ,说明了气候状况对地表面能量交换的影响 ,给出了净辐射和蒸散量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有限差分计算中具有二阶精度的Euler隐式格式 ,介... 改进了适合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陆地生物圈模式 ,分析了模式中温度变化与水分运动分层的物理原因 ,说明了气候状况对地表面能量交换的影响 ,给出了净辐射和蒸散量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有限差分计算中具有二阶精度的Euler隐式格式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站的气候概况和野外观测情况。最后利用本模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站地区的土壤—植被—大气间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高寒草甸 水热交换 陆地生物圈模式 数植模拟 温度 水分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草地生态系统动态定位监测与可持续发展要素研究 Ⅱ 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忠 王安禄 +1 位作者 马海生 宋慧琴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6期9-13,共5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8个草地类型植物群落样地定位监测资料进行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地草群盖度大、物种丰富 ,但大多数草地多样性随退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优良牧草所占比...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8个草地类型植物群落样地定位监测资料进行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地草群盖度大、物种丰富 ,但大多数草地多样性随退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优良牧草所占比例不高 ,总的反映出退化演替的趋势 ,超载、鼠虫危害、人为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从群落结构特征来看 ,不同类型群落演替阶段依次为原生植被 (Ⅵ、Ⅶ )、轻度退化 (Ⅰ、Ⅲ、Ⅳ、Ⅴ )、重度退化 (Ⅱ、Ⅷ ) ;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 (S)依次为Ⅲ >Ⅴ >Ⅵ >Ⅶ >Ⅰ >Ⅳ >Ⅱ >Ⅷ ;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Ⅵ >Ⅴ >Ⅶ >Ⅲ >Ⅰ >Ⅱ >Ⅷ >Ⅳ ,表现出原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不同退化程度的群落类型。因此 ,加大力度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缘草地 生态系统 动态定位监测 可持续发展 高寒草甸 群落结构特征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波动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瑞 王平 +1 位作者 高永恒 马钢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高寒草地土壤经历着频繁的土壤水分波动过程,为探索土壤水分波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采用原状土柱模拟土壤由高含水量(60 cm3·cm-3)到低含水量(30 cm3·cm-3)再到高含水量(60 ...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高寒草地土壤经历着频繁的土壤水分波动过程,为探索土壤水分波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采用原状土柱模拟土壤由高含水量(60 cm3·cm-3)到低含水量(30 cm3·cm-3)再到高含水量(60 cm3·cm-3)的波动过程,各阶段持续时间相应为38、57和46 d,并以恒定含水量(60 cm3·cm-3)为对照,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和N_2O的释放量及其与土壤温湿度、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波动增加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在土壤水分波动过程中,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指数关系;在开始的高含水量阶段,CO_2排放与DOC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在低含水量阶段,相关性不明显(P>0.05);土壤水分波动显著降低了N_2O的排放(P<0.05)。恒湿对照的N_2O通量与其土壤NH4+-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水分波动处理的N_2O通量与土壤NH4+-N和NO3--N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波动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二氧化碳 硝态氮 铵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场土-草-畜生态系统中钙、磷、镁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学辉 张力 +7 位作者 郑中朝 肖西山 刘彩琴 党海生 冯瑞林 李伟 焦婷 苗小林 《中国草食动物》 2005年第2期17-20,共4页
在牧草幼嫩期(6月份)、生长末期(9月份)和枯黄期(12 月份)采样,对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土壤-牧草-绵羊“三位一体”生态系统中常量矿物元素钙、磷、镁及其在土壤、牧草和畜体中的含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①土壤速效磷、全镁和全钙... 在牧草幼嫩期(6月份)、生长末期(9月份)和枯黄期(12 月份)采样,对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土壤-牧草-绵羊“三位一体”生态系统中常量矿物元素钙、磷、镁及其在土壤、牧草和畜体中的含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①土壤速效磷、全镁和全钙含量在12月份采样点相对最低,分别为 8 33、3 79、10 757 50 mg/kg;②牧草中磷、镁在幼嫩期(6 月份)含量最高,分别为: 2 58、8 84 g/kg,而钙在牧草生长末期(9月份)最高,为6 06 g/kg,三种矿物元素在枯草期(12月份)含量最低。③该地区镁含量丰富,能满足放牧绵羊的需要;钙在6月份和 12 月份出现负沉积,日采食量也低于需要量;磷元素在6月份和12月份的日采食量低于需要量,12月份血清无机磷含量最低。经试验分析得出:在本地区不同季节视绵羊需要应补饲钙、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高寒草甸草场 青藏高原 季节变化 12月份 常量矿物元素 日采食量 土壤速效磷 无机磷含量 6月份 三位一体 牧草生长 放牧绵羊 试验分析 9月份 需要量 枯黄期 种羊场 青海省 采样点 钙含量 枯草期 镁含量 磷元素 末期 饲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周宸宇 杨晓渊 +10 位作者 邵新庆 张中华 马丽 秦瑞敏 佘延娣 苏洪烨 常涛 魏晶晶 胡雪 拉本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410-3422,共13页
为探究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本研究综合考虑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如生产力、养分循环和固存能力、土壤涵养水分能力等,运用降维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综合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 为探究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本研究综合考虑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如生产力、养分循环和固存能力、土壤涵养水分能力等,运用降维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综合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和多功能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退化显著降低了Margalef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P<0.05),各生态系统功能趋于恶化。高寒草甸退化导致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下降,综合统计量结果为轻度退化(21.9955)>中度退化(8.7295)>重度退化(—30.7245)。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Simpson指数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拟合的结果最好,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制约。本研究可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物种多样性 冗余分析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