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创新及重大成效”入选2015~2016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进展
1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2-572,共1页
2017年5月12日,中国石油学会在北京举行了"2015~2016年度中国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进展"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守为、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赵政璋、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修炳林... 2017年5月12日,中国石油学会在北京举行了"2015~2016年度中国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进展"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守为、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赵政璋、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修炳林及石油石化企业的代表到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石化企业 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 地震勘探 方位 高密度 中国石油学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宽方位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在玛湖凹陷的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娄兵 姚茂敏 +2 位作者 罗勇 郑鸿明 张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油气勘探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构造幅度低、目标层深、储集层薄、非构造圈闭发育。提供高分辨率且振幅保真的地震资料是解决玛湖凹陷油气藏勘探面临难题的关键。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采取了高密度地震资料针对性的处...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油气勘探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构造幅度低、目标层深、储集层薄、非构造圈闭发育。提供高分辨率且振幅保真的地震资料是解决玛湖凹陷油气藏勘探面临难题的关键。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采取了高密度地震资料针对性的处理技术思路,重点对模型法滑动扫描谐振压制方法、共偏移距邻炮干扰分频压制方法、表层和深层分步反Q滤波技术、OVT(偏移距矢量体)域处理等关键技术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新的技术手段有效地压制地震数据中的强谐振干扰、随机噪声,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地震信号高频端有效频带拓宽约15 Hz,有助于识别不整合、尖灭特征和薄层砂体的识别;在OVT域中,处理后的叠前地震道集数据中振幅随偏移距和方位角变化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振幅保真度,这一技术为叠前开展砂砾岩优质储集层的识别和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勘探 高分辨率 反Q滤波 OVT(偏移距矢量体)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在淮北矿区全数字高密度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光明 金学良 +2 位作者 张宪旭 智敏 单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63,共9页
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相比,全数字高密度地震勘探采用高横纵比、宽方位观测系统,使用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宽方位地震勘探有利于高陡构造和复杂断块成像,但存在各向异性问题,而单点数字检波器地震信号频带宽、保幅性好、噪声强。为了充分... 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相比,全数字高密度地震勘探采用高横纵比、宽方位观测系统,使用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宽方位地震勘探有利于高陡构造和复杂断块成像,但存在各向异性问题,而单点数字检波器地震信号频带宽、保幅性好、噪声强。为了充分发挥全数字高密度地震资料优势,克服其缺点,必须将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运用到煤炭高密度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以提升数据处理效果。以淮北矿区全数字高密度地震资料为基础,针对淮北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特点,以叠前保幅去噪、振幅补偿、OVT处理技术以及全方位角偏移成像技术为重点,开展了煤炭全数字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保幅去噪在几乎不损伤有效信号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噪声的有效压制,振幅补偿恢复了地震信号高低频能量的损失,宽方位处理不仅消除了各向异性影响,改善了成像效果,还获得了丰富的叠前数据。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是全数字高密度地震资料处理的必要手段,其处理成果比常规处理成果频带更宽,对复杂构造成像更好,分辨率更高,能够实现煤田复杂地质条件地震资料精细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检波器 高密度三维地震 方位 分频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高密度全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依谋 梁向豪 +2 位作者 印兴耀 陈学强 王彦峰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2-382,33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内幕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观测方位角较窄,面元较大,覆盖次数低,存在缝洞体成像横向偏移归位不足、小缝洞体识别和裂缝预测精度低等问题。针对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内幕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观测方位角较窄,面元较大,覆盖次数低,存在缝洞体成像横向偏移归位不足、小缝洞体识别和裂缝预测精度低等问题。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特点,详细分析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和横纵比等主要观测参数对缝洞储层成像和油藏精细描述的影响,在塔北哈拉哈塘地区设计并首次实施了高密度全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道密度达100×104道/km2。通过实际应用改善了缝洞储层的成像效果,显著提高了小尺度缝洞储层的识别精度和裂缝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 方位地震采集 碳酸盐岩储层 观测系统 缝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淮北矿区的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琦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1-45,共5页
在对淮北矿区地震地质条件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在淮北矿区应用中存在不足的原因;通过对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特点的阐述,用多个实例证明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在淮北矿区构造勘探及岩性勘探中的优势,指出... 在对淮北矿区地震地质条件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在淮北矿区应用中存在不足的原因;通过对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特点的阐述,用多个实例证明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在淮北矿区构造勘探及岩性勘探中的优势,指出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发展方向,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全数字 高密度 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与常规地震勘探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田梦 张梅生 +3 位作者 万传彪 李占林 王世清 刘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8-142,共5页
通过与常规地震勘探的对比研究认为,由于宽方位角勘探具有较大的纵横比、均匀的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因而纵横向能获得均等的地震波场信息和覆盖次数,突出了叠加各方向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保真处理,可以最大可能地提炼有效信息。因此,... 通过与常规地震勘探的对比研究认为,由于宽方位角勘探具有较大的纵横比、均匀的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因而纵横向能获得均等的地震波场信息和覆盖次数,突出了叠加各方向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保真处理,可以最大可能地提炼有效信息。因此,在相同的解释技术条件下,具有更强的识别断裂和储层的能力,可以清晰地再现河道沉积特征,解决了岩性圈闭识别难度大的问题。较大地提高钻探成功率的能力必将使之成为未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 方位 地震勘探 岩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进展、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延光 尚新民 芮拥军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1-590,共20页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以胜利油田为代表的东部老区普遍进入到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勘探对象日趋复杂,表现为“薄、小、碎、散、深、隐”的特点,传统的地震技术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地质目标的识别与描述需求。为了破解东部老区勘...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以胜利油田为代表的东部老区普遍进入到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勘探对象日趋复杂,表现为“薄、小、碎、散、深、隐”的特点,传统的地震技术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地质目标的识别与描述需求。为了破解东部老区勘探开发难题,“十五”以来,胜利油田先后在垦71、罗家、义东等区块开展了高密度地震技术探索,在大量攻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具有小面元、宽频带、宽方位、高炮道密度特征,以方位各向异性理论为基础,采用宽频全方位处理、五维数据解释”的新一代高密度地震技术,研发了适用的独具特色的单点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宽频全方位处理技术和五维数据解释理论与方法,找到了一条适用于东部老区油气勘探开发的高密度地震技术路线,形成了可复制的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自2015年以来,胜利油田东部老区实施了16块单点高密度三维地震,满次面积3699km^(2)。近3年新发现圈闭625个,三级储量2.21×10^(8)t,部署井位279口,桩海斜25、丰深斜11等井获得高产,探井成功率由44.6%提高到62.5%。支撑新建产能42.1×10^(4)t。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成为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核心技术,大量的实践表明该技术是解决成熟探区高效勘探、效益开发的利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下一步通过开展全节点高密度地震、压缩感知、“人工智能+地震”的相关研究,相信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将在新老探区勘探开发中发挥更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单点高密度地震 复杂隐蔽油气藏 单点接收 方位处理 五维数据解释 全节点高密度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钱光萍 康家光 丁成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 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 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 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 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合理。将宽方位三维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川西某地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同时,P波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断裂 展布及构造分析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采集技术 川西地区 方位 各向异性分析 须家河组 非均质性 次数分布 技术应用 地震资料 分析结果 预测结果 三叠系 炮检距 方位 块状 P波 储层 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角在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饶河清 李萍军 +1 位作者 黄河 马丽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146,共4页
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方位角、偏移距及满覆盖次数分布等特点,以地质构造发育、各向异性显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萌城矿区某勘查区为例,对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勘探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窄方位角观测系统,... 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方位角、偏移距及满覆盖次数分布等特点,以地质构造发育、各向异性显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萌城矿区某勘查区为例,对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勘探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窄方位角观测系统,宽方位角观测系统1次覆盖向满覆盖过渡快,野外数据采集时对地表障碍物变形观测易于实现;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大大提高了横向上的观测能力,有效扩展了观测方位角,使获得的地震数据更趋于全息三维,方位角分布更均匀;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重进行子波保真、远道动校正及速度分析,便于获得分辨率较高、构造成像清晰的地震数据;相对于窄方位角地震勘探,宽方位角地震勘探观测通常覆盖次数更高,但勘探成本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 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勘探 地震观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应用研究 被引量:91
10
作者 凌云研究小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0-357,共8页
近年来地震勘探硬件设备正在逐步发展,地震采集道数已从原来的几百道发展为几千道,甚至上万道。由于采集道数的增加,陆上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已经成为可能。本文通过中国西部的宽方位角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实例研究,在比较了宽、窄方位... 近年来地震勘探硬件设备正在逐步发展,地震采集道数已从原来的几百道发展为几千道,甚至上万道。由于采集道数的增加,陆上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已经成为可能。本文通过中国西部的宽方位角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实例研究,在比较了宽、窄方位角三维地震在振福成像、相干数据体和相位的差异后,认为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在岩性和方向性裂缝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 方位 各向异性 方位角速度 HTI VTI 地震勘探 海洋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在沙漠区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宁 姜飞 孙卫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53-355,共3页
针对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存在排列片狭长,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弊端。笔者选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均匀、合理的宽方位观测系统采集技术。将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上海庙矿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取得了... 针对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存在排列片狭长,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弊端。笔者选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均匀、合理的宽方位观测系统采集技术。将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上海庙矿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取得了很好的技术地质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方位 观测系统 覆盖次数 炮检距 毛乌素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横向覆盖次数的确定及宽方位数据采集的设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崇宝 孙立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6-58,共3页
提出了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横向覆盖次数的一种简易确定方法 ,详细论述了非纵误差的实质及纵测线方向的选择方法 ,根据目前煤田三维数据采集现状 ,提出了宽方位角的设想 ,以便克服以往三维观测系统中方位角分布不均的弊端。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覆盖次数 方位 数据采集 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设计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安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67,共3页
随着宽方位采集方法在海上的成功应用和实施,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在识别裂隙的能力、成像分辨率、空间连续性、衰减相干噪声和多次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陆上岩性、振幅变化、各向异性和小断裂油气藏地震勘探首选的采集观测系统。通... 随着宽方位采集方法在海上的成功应用和实施,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在识别裂隙的能力、成像分辨率、空间连续性、衰减相干噪声和多次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陆上岩性、振幅变化、各向异性和小断裂油气藏地震勘探首选的采集观测系统。通过对当前宽方位地震采集方法的文献调研和分析,以及对当前沙特阿美公司野外地震陆上、过渡带宽方位采集所采用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当前宽方位采集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对其所采用的观测系统参数和属性进行了分析。沙特MK地区采用宽方位采集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地震采集资料,局部构造成像更清晰,断裂分界面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方位 方位 采集设计 采集脚印 观测系统 高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在鄂东缘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建军 刘红星 +3 位作者 孙强 赵卫 禹一然 吴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1-7,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主要赋存于二叠系河道砂体中,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大,提高薄砂体识别及其含气性预测的精度是该区地震勘探的关键;该区表层为典型的黄土山地地貌,地表起伏剧烈,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因此提高原始采...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主要赋存于二叠系河道砂体中,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大,提高薄砂体识别及其含气性预测的精度是该区地震勘探的关键;该区表层为典型的黄土山地地貌,地表起伏剧烈,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因此提高原始采集资料品质,为叠前反演提供可靠基础资料,是极具挑战的技术难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近年在该区三维地震勘探中,引入"两宽一高"(宽频、宽方位和高密度)的勘探理念和技术,采取提高激发子波频宽、应用低频单点检波器拓展地震资料频宽,通过宽方位观测满足OVT处理要求以提高叠前道集精度,通过高覆盖采集提高资料信噪比等措施,探索形成了适用于黄土山地的"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系列,包括面向致密砂岩气储层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基于高清航片的激发因素优选和宽频激发/接收技术等。该系列技术在鄂东缘的应用结果表明,所采集三维地震资料频带得到拓宽,低频信息更加丰富,信噪比显著提高,砂体识别及其含气性预测的精度大幅提高,促成该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一高”(频、方位高密度) 地震资料采集 致密砂岩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方位角勘探实例分析与评价(二) 被引量:40
15
作者 凌云 吴琳 +1 位作者 陈波 林吉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3-427,共5页
前人的研究表明,现有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偏移成像理论,均难以有效地消除各向异性断裂带的影响,如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中经常会遇到断裂带成像模糊(阴影带)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在中国西部吐鲁番盆地山前断裂带采集的全方位角三维地震勘... 前人的研究表明,现有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偏移成像理论,均难以有效地消除各向异性断裂带的影响,如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中经常会遇到断裂带成像模糊(阴影带)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在中国西部吐鲁番盆地山前断裂带采集的全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以断裂带及其相关的裂缝性储层为勘探目标开展了宽/窄方位角观测效果评价研究。研究中对数据采用相对保持振幅的常规时间域处理。通过分析不同方位角观测的叠加剖面、相同CDP分析点道集、相干数据体等地震属性信息之间的差异后认为:在地层相对比较平坦、速度场相对简单和具有一定信噪比的条件下,对于断裂较为发育的地区而言,采用宽方位角(纵横比大于0.5)勘探比窄方位角可获得更好的多方向小断层的成像效果,同时可以获得较清晰的断裂带及其储层的空间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 方位 方位 HTI各向异性介质 地震属性 断裂带 裂缝性储层 分析与评价 勘探数据 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和常规观测系统的河道成像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宪旭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0-47,54,共9页
煤矿顶板砂岩水害严重影响着煤矿安全生产,河道砂体的有效识别对煤矿防治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地震数据识别河道是有效途径之一,但河道砂不是煤矿勘探的目的层,研究程度低,并且在地震数据成像中河道是一种线状、孤立的地质异常体,常... 煤矿顶板砂岩水害严重影响着煤矿安全生产,河道砂体的有效识别对煤矿防治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地震数据识别河道是有效途径之一,但河道砂不是煤矿勘探的目的层,研究程度低,并且在地震数据成像中河道是一种线状、孤立的地质异常体,常被忽略,因此,在煤炭地震勘探中该项技术不够成熟。以淮北地区某矿的高密度地震数据在含煤地层上覆新近系中发现的河道为基础,在抽取8条线变换为常规观测系统后,以不同偏移距和方位角等观测系统参数为对象,对常规观测系统和高密度观测系统在剖面和平面图中的河道成像质量进行讨论。结果表明:0.8倍河道埋深的最大偏移距和全方位方位角情况下对河道成像较为有利,高密度较常规观测系统对河道成像较好,特别是振幅类属性上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震勘探 河道砂 方位 偏移距 常规观测系统 高密度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岩性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建民 刘杰烈 +4 位作者 陈守田 许建军 王雪艳 周志才 孙长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9-224,共6页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断陷叠置的复杂盆地,历经五个发育阶段,具有三套烃源岩地层、五套储层。该盆地近地表结构、岩性及速度在纵横向上均复杂多变,且规则干扰较为强烈。为此,基于宽方位角观测系统设计提出"四高、四精确、三小、二中、...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断陷叠置的复杂盆地,历经五个发育阶段,具有三套烃源岩地层、五套储层。该盆地近地表结构、岩性及速度在纵横向上均复杂多变,且规则干扰较为强烈。为此,基于宽方位角观测系统设计提出"四高、四精确、三小、二中、一宽、三措施"的配套岩性勘探地震采集技术、保真处理及精确成像技术、复杂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解释技术、精确储层预测技术、岩性圈闭识别与描述技术等组成的海拉尔断陷盆地岩性地震勘探集成技术系列,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及乌尔逊凹陷的岩性勘探应用中取得了成功,其中据此预测成果部署的希3井和巴X2井均获高产工业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震勘探 断陷叠置盆地 方位采集 保真成像处理 岩性圈闭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油气二维地震勘探进展综述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忠雄 马龙 +3 位作者 卫红伟 尹吴海 蒋华中 叶天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1期96-111,共16页
本文详细讨论了羌塘盆地二十多年来二维地震勘探所取得的进展。羌塘盆地除发育背景干扰外,还发育多种面波散射、线性干扰、折射波和多次折射波;检波器大组合能压制背景和面波散射干扰,但不能压制速度较高的线性干扰、折射波和多次折射... 本文详细讨论了羌塘盆地二十多年来二维地震勘探所取得的进展。羌塘盆地除发育背景干扰外,还发育多种面波散射、线性干扰、折射波和多次折射波;检波器大组合能压制背景和面波散射干扰,但不能压制速度较高的线性干扰、折射波和多次折射波。最佳激发因素为常规可控震源振动台次3台1次,驱动幅度70%,扫描频率6~84Hz,扫描长度18s;低频可控震源振动台次2台1次,驱动幅度60%,扫描频率1. 5~84Hz,扫描长度16s;大吨位可控震源振动台次2台1次,驱动幅度70%,扫描频率6~84Hz,扫描长度16s。炸药震源为单井高速层下7m激发,最浅井深18m,药量18kg;组合方式激发为2口井×15m×12kg或3口井×12m×8kg。尽管可控震源单炮的能量、信噪比、频谱及子波一致性与炸药震源相比较并不占优,但可控震源激发在高密度高覆盖采集条件下仍能获得等同于或明显优于井炮激发质量的地震剖面资料。从"环保、安全、经济、高效"上考虑,羌塘盆地宜采用可控震源和井炮联合的宽线高密度高覆盖采集方案,3L3S或2L3S,960次以上覆盖为可控震源最佳观测系统;2L3S,360次左右覆盖为井炮震源最佳观测系统。北羌塘坳陷构造稳定,容易获取高品质地震资料,南羌塘坳陷构造过于复杂,资料信噪比低,可能不太适合开展地震勘探工作。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冻土层静校正和激发接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地震勘探 可控震源 高密度 高覆盖 线 干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精确地震勘探的道路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华忠 盛燊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3-708,720,共17页
勘探地震领域已扩展到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复杂油藏和深层目标等。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发展到了宽方位、高密度、宽频带(“两宽一高”)地震数据采集阶段;地震波成像技术发展到了贝叶斯(Bayes)参数估计理论下的全波形反演(FWI)和最小二乘... 勘探地震领域已扩展到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复杂油藏和深层目标等。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发展到了宽方位、高密度、宽频带(“两宽一高”)地震数据采集阶段;地震波成像技术发展到了贝叶斯(Bayes)参数估计理论下的全波形反演(FWI)和最小二乘逆时深度偏移成像(LS_RTM);油藏描述发展到了综合信息利用和最佳判定阶段;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发展至全新的阶段。横向缓变的层状介质假设、地表一致性假设、射线理论波传播和Zoeppritz方程界定了上一代精确地震勘探的方法技术及其适用性,上一代精确地震勘探以高分辨率地震子波作为成像处理的核心目标,并据此开展薄层油气藏的识别、描述与评价。而描述任意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波动理论和贝叶斯参数估计理论构成了新一代高精度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两宽一高”的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和更高精度的子波处理;基于高维、字典基和稀疏特征表达的信号处理技术(解决去噪、数据规则化、数据压缩、去混叠等问题)、建立更精确速度和Q值模型以及估计宽带反射系数的特征波反演成像技术、宽带波阻抗成像技术和基于信息综合的人工智能油藏描述技术代表了走向精确地震勘探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一高”地震数据 全波形反演 特征波反演 背景波阻抗建模 方位角度反射系数 带波阻抗建模 精确油藏描述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精确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岩性地震勘探方法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慕万军 王建民 +3 位作者 刘杰烈 陈守田 崔凤林 许建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4-280,共7页
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保真度和成像精度,并增强解释精度,满足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需要,通过对海拉尔盆地岩性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形成以宽方位角观测系统设计的“四高(高接收道数,高覆盖次数,高时间采样率,高空间采样率)、... 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保真度和成像精度,并增强解释精度,满足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需要,通过对海拉尔盆地岩性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形成以宽方位角观测系统设计的“四高(高接收道数,高覆盖次数,高时间采样率,高空间采样率)、四精确(精确测量,精确表层调查,精确吸收衰减分析,精确激发井深设计)、三小(小面元,小组合距,小滚动距)、二中(中频检波器,中药量)、一宽(宽方位角观测)、三措施(震检联合组合,实时现场质量监控,实时动态环境干扰监控)”岩性勘探地震采集方法,保真处理及精确成像、复杂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解释、精确储层预测、岩性圈闭识别描述等技术为核心的岩性地震勘探配套技术系列,在海拉尔盆地地震勘探中应用取得了突出的地质效果。随着勘探难度加大,需进一步加强基底裂缝储层、南一段砂体地震识别预测、复杂油藏含油气性地震预测方法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岩性地震勘探方法 方位采集 精确保真成像处理 裂缝储层预测 南一段砂体预测 含油气性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