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干 郑文俊 +7 位作者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1-888,共18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造变形3个方面总结了榆木山地区近20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错位移测量及地貌面年龄测定等方法和手段,估算了榆木山北缘断裂典型位错点的逆冲滑动速率为(0.55±0.15)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95±0.11)mm/a。认为前人提出的"骆驼城陡坎"并非断层活动的产物,而是古代引水工程或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也就是说它不是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地表破裂。通过DEM剖面所反映的山体形态,结合断裂各项特征,认为榆木山隆起是祁连山向N推挤的结果,断裂活动目前仍集中在榆木山北侧,山体的形态受断层扩展控制,山脉的扩展是1个垂向和侧向的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榆木山持续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速率 公元180年表氏地震 榆木山北缘断裂 高原扩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晚新生代剥露历史:来自磷灰石(U-Th)/He的证据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佳昱 郑文俊 +3 位作者 王伟涛 王英 张培震 王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2-491,共20页
龙首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外围的山脉之一。揭示龙首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与向外扩展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南、... 龙首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外围的山脉之一。揭示龙首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与向外扩展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南、北两侧岩石的侵蚀与隆升过程开展研究。采集自龙首山南缘的11个磷灰石的(U-Th)/He年龄结果显示,在其南缘断层的控制下,龙首山约于14MaBP发生了强烈隆升或剥蚀,导致上部岩石快速冷却。而在龙首山北缘采集的3个样品的年龄较老(220~240Ma),但年龄非常相近,表明其北侧活动较弱,龙首山整体表现为掀斜模式。龙首山中中新世由南向北的掀斜式抬升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挤压应变可能由南向北扩展,同时也限定了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向NE扩展至阿拉善地块南缘,使龙首山成为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与地貌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U-Th)/He 山脉隆升 高原扩展 龙首山 青藏高原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流可能分布范围的探讨
3
作者 王寒枫 梁晓峰 邓阳凡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5-1199,共15页
青藏高原拥有巨厚的地壳,在足够的温压条件下,其中、下地壳可能发生塑性变形,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类似流体的运动,从而形成中下地壳流。诸多研究表明,地壳流在青藏高原内部可能大范围存在,并在高原演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青藏高原拥有巨厚的地壳,在足够的温压条件下,其中、下地壳可能发生塑性变形,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类似流体的运动,从而形成中下地壳流。诸多研究表明,地壳流在青藏高原内部可能大范围存在,并在高原演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地壳流存在的范围、连通情况,及其是如何与其他构造作用一起调节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演化,还有待更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东部是青藏高原向外扩展的前缘,对其现有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讨地壳流分布特征,能够更好地讨论其在高原东向扩展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地震波速度结构探明的低速层分布为主要资料,同时综合电性结构和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深入讨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壳流可能的分布范围及其对高原演化的贡献,认为地壳流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东缘和东北缘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且三个区域的变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流 低速层 高导层 各向异性 高原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莫勒切河河口阶地的构造及气候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郑荣章 徐锡伟 +1 位作者 马文涛 李建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334,共12页
通过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莫勒切河河口附近卫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测量及地貌面样品年龄测定,利用宽谷阶地、堆积阶地获取构造隆升速率、构造变形方式及加积速率,并结合区域气候资料探讨该区阶地发育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莫勒切河出山口发... 通过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莫勒切河河口附近卫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测量及地貌面样品年龄测定,利用宽谷阶地、堆积阶地获取构造隆升速率、构造变形方式及加积速率,并结合区域气候资料探讨该区阶地发育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莫勒切河出山口发育4级阶地(T4,T3,T2,T1),其中T4、T3为宽谷阶地,T2为堆积阶地,T1为堆积-切割阶地。T3,T2,T1阶地形成年龄为分别为(18.98±1.42)kaBP、(13.08±1.01)kaBP、(5.72±0.43)kaBP,3级阶地分别形成于冰盛期末期、新仙女木时期以及5kaBP左右的变冷变干气候环境。T3揭示自(18.98±1.42)kaBP至今莫勒切河出山口的平均抬升速率为(6.66±0.50)mm/a。T3、T2阶地的存在揭示(18.98±1.42)kaBP至(13.08±1.01)kaBP之间,研究区及其邻近地区存在一轮快速的构造抬升和快速加积事件,抬升速率>20mm/a,加积速率>10mm/a。构造抬升形式为从南向北的跨阿尔金断裂带的掀斜式抬升,是高原向北扩展的一种运动形式。T2阶地的堆积应该是此次快速构造抬升和15kaBP至12kaBP之间冰消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宽谷阶地 堆积阶地 构造抬升 抬升速率 加积速率 高原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左玉琦 杨海波 +4 位作者 杨晓平 詹艳 李安 孙翔宇 胡宗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5-376,共22页
阿拉善地块南缘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扩展前锋带的北侧,对该地区活动断裂晚第四纪的运动性质、滑动速率等开展研究,有助于理解阿拉善地块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响应。文中结合遥感影像解译与野外地质地貌考察... 阿拉善地块南缘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扩展前锋带的北侧,对该地区活动断裂晚第四纪的运动性质、滑动速率等开展研究,有助于理解阿拉善地块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响应。文中结合遥感影像解译与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对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北大山断裂进行了分段和活动性研究。结果表明,北大山断裂左旋走滑断错晚第四纪洪积扇和阶地等地貌,形成显著的位错阶地坎、冲沟以及断层陡坎。通过对断错地貌线等标志的测量、复原、统计分析等,发现断裂的地貌位移值分布于3~20m,发育新鲜断层自由面的断层陡坎和左旋错动的纹沟指示了断层的最新一次活动。基于同期洪积扇年龄估算得到北大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0.3~0.6mm/a。北大山断裂的运动学特征与区域NE向应力场一致,可能受到了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扩展 左旋走滑 晚第四纪活动 阿拉善南缘 北大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67
6
作者 张培震 张会平 +3 位作者 郑文俊 郑德文 王伟涛 张竹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4-585,共12页
东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受两大地球动力系统所控制: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及陆内汇聚体系、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体系.从晚白垩纪到古新世期间,温暖宽阔的新特提斯洋分割着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并且向北俯冲消减于欧亚板... 东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受两大地球动力系统所控制: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及陆内汇聚体系、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体系.从晚白垩纪到古新世期间,温暖宽阔的新特提斯洋分割着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并且向北俯冲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与此同时,太平洋板块继续向西俯冲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随着俯冲速率的大幅度降低,俯冲边界发生海沟后撤(trench rollback),使得欧亚大陆东边界开始形成一系列NNE走向的弧后拉张盆地.尽管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仍有争议,但至少强烈碰撞发生在距今45~55Ma期间.陆-陆碰撞及印度板块持续的楔入作用导致了新特提斯海的退出,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地壳增厚,并隆起形成“原青藏高原”.碰撞及其强烈的楔入作用还导致了青藏高原南部岩石圈块体向SE方向的大规模挤出.青藏高原南部块体的挤出时间与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俯冲消减带的加速后撤是一致的,表现为沿消减带上盘弧后盆地的快速拉张和裂陷,构成具有成因联系的“源-汇关系”.距今20~30Ma期间,随着青藏高原大规模南东挤出的减弱,碰撞和楔入引起了向NE方向挤压的增强,导致了青藏高原本身向S和向NE方向的扩展.构造变形向南迁移到主边界逆冲推覆带,向北扩展到昆仑山断裂,造成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陇西盆地开始接受最初的新生代沉积,形成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规模晚新生代沉积盆地群.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的海沟后撤大幅度减速或停止,直接导致了日本海扩张的停止,华北盆地裂陷期终止,进入整体热下沉阶段.大约距今10Ma以来,青藏高原内部的高海拔地区晚中新世以来开始出现近SN向的拉张,形成一系列SN向裂谷以及NW向右旋和NE向左旋的共轭走滑断裂系.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向周边生长扩展,祁连山快速隆起形成高原北边界,龙门山也第2次加速隆升,与四川盆地形成近4 000m的地貌高差.在东部,沿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带的运动开始加速,不仅弧后拉张作用停止,一些早新生代的拉张盆地还发生反转而遭受到挤压缩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沟后撤 源-汇关系 青藏高原向外扩展 弧后拉张 东亚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 被引量:69
7
作者 嵇少丞 王茜 +2 位作者 孙圣思 许志琴 李海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44-1667,共2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为两个区域,其交界是一条过渡带。该过渡带的东界是郯庐断裂及其和海南岛的连线,西界是齐齐哈尔—北京—邯郸—郑州—宜昌—贵阳—(越南)河内连成的线,后者其实就是松辽盆地的西界(大兴安岭的东界、太行山的东界、大娄山的东界)。我们不妨将上述两线所夹过渡带称之为"地震区分界线"。分界线以西的广大地区,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都与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有关。流变性较好的造山带(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和流变性较差的古老地块(如塔里木、准噶尔、阿拉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在其边界强烈对抗,形成强震。地震区分界线以东的中国沿海地区受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运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震,但其强度和频度与该线以西的青藏高原周边、天山、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以及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上地震低得多。由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向西深俯冲形成的地震在中国仅分布在吉林省珲春—汪清一带,这些深源地震对地面工程建筑破坏性不大。处于欧亚、菲律宾海和南海3个板块的交汇部位的我国台湾地震不断。受我国台湾地震的影响,闽粤沿海NW和NE向断裂往往被激活,形成地震。总之,虽然中国大陆的现代地震受太平洋、欧亚、印度和菲律宾海四大板块联合作用控制,但最主要、最直接、影响最大的还是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和大陆逃逸。因此,对中国的地震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区域或某条断裂,而应把整个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作为整体的、统一的"一盘棋"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 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 青藏高原隆升和侧向扩展 大陆逃逸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南缘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云龙 张进 +1 位作者 徐伟 刘志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5-838,共14页
在河西走廊北侧,北山南缘发现活动断裂,称之为北山南缘断裂。该断裂位于金塔县城北侧,距县城约50 km。断裂全长约18 km,整体呈近东西向,倾向北西,倾角60°~80°。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断错地貌,断裂走滑运动使... 在河西走廊北侧,北山南缘发现活动断裂,称之为北山南缘断裂。该断裂位于金塔县城北侧,距县城约50 km。断裂全长约18 km,整体呈近东西向,倾向北西,倾角60°~80°。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断错地貌,断裂走滑运动使得多条冲沟发生同步肘状水平位错,位错量4.5~6.2 m,平均位错量5.2 m。断裂的北向逆冲形成清晰的线性陡坎,陡坎落差0.2~1.4 m。探槽揭露了至少2次快速滑动事件,较老的一次发生于距今30 ka之前,较新的一次发生在距今8.4~3.3 ka。结合卫星影像、地貌和探槽等证据,认为该断裂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有过活动,为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分量的活动断裂。该断裂的活动可能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扩展已穿越河西走廊,进入北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 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 北山南缘断裂 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