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动物线粒体DNA在低氧适应领域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硕 《现代畜牧科技》 2022年第12期18-21,共4页
多种高原动物生活在海拔4 000~6 000 m的高原地区,为适应寒冷、低氧的环境,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下能更好的生存繁衍,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发生了一些不可逆且可遗传的变化。线粒体在细胞中通过有氧呼吸,作为能量代... 多种高原动物生活在海拔4 000~6 000 m的高原地区,为适应寒冷、低氧的环境,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下能更好的生存繁衍,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发生了一些不可逆且可遗传的变化。线粒体在细胞中通过有氧呼吸,作为能量代谢中心,与高原土著物种的低氧适应性密切相关。在缺氧条件下,动物体内能量的产生和消耗过程受到影响,这些机制与线粒体功能变化有关。线粒体功能受线粒体DNA的影响,低氧适应性与线粒体DNA的关系密不可分。为更进一步研究线粒体DNA与低氧适应的关系,该文对低氧适应性物种线粒体适应低氧的机制进行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高海拔地区土著种群适应高海拔环境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高原动物 低氧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民族和动物低氧适应血液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江炎庭 苟潇 +3 位作者 李明丽 严达伟 李继中 鲁绍雄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9-153,共5页
高原环境主要的生态因子为低氧分压,高原民族和动物定居高原的时间和海拔不同,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的低氧选择。血液生理特征是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一个重要表现,血液生理指标能直接反应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低氧适应相关基... 高原环境主要的生态因子为低氧分压,高原民族和动物定居高原的时间和海拔不同,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的低氧选择。血液生理特征是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一个重要表现,血液生理指标能直接反应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在机体低氧适应的调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原民族和动物低氧适应研究的热点集中于血液生理及其形成的分子机制领域,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参与低氧适应调控通路的基因被发现,作者就低氧适应血液生理特征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适应 血液生理 候选基因 高原民族 高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哺乳动物低氧感受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明军 邓霄禹 江明锋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8-143,共6页
目前,已发现了许多与氧感受器相关的基因,如血红素蛋白、NADPH氧化还原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成分、天冬酰胺羟化酶及HIF1等。虽然低氧研究在哺乳动物的器官水平及分子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低氧信号传导机制并不是很清楚。作者综述... 目前,已发现了许多与氧感受器相关的基因,如血红素蛋白、NADPH氧化还原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成分、天冬酰胺羟化酶及HIF1等。虽然低氧研究在哺乳动物的器官水平及分子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低氧信号传导机制并不是很清楚。作者综述了高原地区哺乳动物低氧感受器方面的进展,通过对高原地区哺乳动物机体对低氧适应的机制进行总结,帮助人们了解哺乳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氧感受器 高原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洞道生境下高原鼢鼠血液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佳钰 高聪慧 +4 位作者 李吉梅 安志芳 王志洁 陈晓琦 魏登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04,共7页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_(2)、CO_(2)的...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_(2)、CO_(2)的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同时测定不同海拔与模拟地下洞道气体体积分数条件下高原鼢鼠的血液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气相比,不同海拔高原鼢鼠洞道中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下降,而C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增加;与海拔2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相比,海拔3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中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下降,C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上升。洞道气体模拟组和3700 m组的高原鼢鼠血常规参数无显著差异;2700 m组高原鼢鼠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数目均显著低于3700 m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高于3700 m组。2700 m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分压(PaO_(2))显著高于3700 m组和洞道气体模拟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2700 m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3700 m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显著低于3700 m组和2700 m组;动脉血pH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高原鼢鼠在低氧状态时表现出低PaO_(2)、PaCO_(2)和SaO_(2)水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减小红细胞体积,使其具有更强的血氧利用率,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动物 高原鼢鼠 地下洞道 低氧状态 血液参数 血氧利用率 血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土著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5
作者 张剑搏 丁学智 +4 位作者 Anum Ali Ahmad 李晨 梁泽毅 杜梅 阎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25-1538,共14页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形最为复杂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端的环境气候特征--高寒、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等。历经数百万年,高原土著动物在长期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策略。经过长期的自...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形最为复杂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端的环境气候特征--高寒、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等。历经数百万年,高原土著动物在长期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策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高原土著动物不仅在生理、生化、形态学及行为上获得稳定的高原低氧适应能力,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调节机制。近一个世纪以来,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形态方面,近期随着基因组数据的不断更新,利用分子技术探索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全面解析高原动物为何能够良好的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可结合已报道的相关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全面、系统地解析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原理,为培育耐低温、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的动物新品种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高原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为此,本文以青藏高原特有的低氧、低温和强紫外辐射为线索,并结合相关微生物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几十年关于高原土著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土著动物 高海拔 适应性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濒危野生动物被猎杀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
6
作者 邢康达 雒杰谦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笔者通过对2009-2019年间青藏高原濒危野生动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指明了被猎杀濒危野生动物的现存状况,做出青藏高原濒危野生动物被猎杀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 青藏高原濒危野生动物 被猎杀 现状、原因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应激与脑-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CRF和CRFR1的主导调控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学群 赵阳 杜继曾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3-328,共6页
高原低氧激起应激反应和高原病,低氧脑-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在高原反应和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神经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及其CRFR1受体在低氧脑-内分泌网络调控中起主导作用,低氧通过激活中枢和外周的CRFR1受体诱导脑-内... 高原低氧激起应激反应和高原病,低氧脑-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在高原反应和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神经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及其CRFR1受体在低氧脑-内分泌网络调控中起主导作用,低氧通过激活中枢和外周的CRFR1受体诱导脑-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低氧应激以时间和强度依赖方式增强或损害学习记忆功能,诱导焦虑行为,抑制生长和发育,压抑生殖、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青藏高原小哺乳动物由于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与进化,展示出低氧的低反应性以及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多模式"进化和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应激 内分泌 HPA轴 CRF 青藏高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预处理对小鼠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洁 王泳 +1 位作者 武连华 高春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0-673,共4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预处理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小鼠模型动脉血中表示缺氧脑损伤的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预处理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小鼠模型动脉血中表示缺氧脑损伤的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含量的影响,探讨高压氧治疗提高低氧耐受能力预防急性高原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低压舱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建立小鼠急性高原病模型,高压氧预处理组与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中IL-6及MMP-9含量。结果 1)模型组动物IL-6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m及5 000 m高压氧预处理组动物IL-6含量较同高度未进行高压氧处理组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动物MMP-9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m及5 000 m高压氧预处理组动物MMP-9含量较同高度未经高压氧处理组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高压氧预处理对减少急性高原病模型脑缺氧损伤有意义;2)IL-6和MMP-9都是组织损伤的评价指标,在脑缺氧损伤中可能有一定意义,可能作为急性高原病脑缺氧损伤的指标;3)2ATA、治疗时间升压10 min-稳压吸氧45 min-减压20 min、疗程1次×3 d的高压氧预处理方案可能对急性高原病无明确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预处理 急性高原动物模型 白细胞介素-6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高原病预防 低氧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