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和盆地油页岩加热过程储集物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康安 孙平昌 +2 位作者 于丰宁 柳蓉 张道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8-163,共6页
为明确加热排烃对油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选择民和盆地未成熟油页岩为研究对象,经低温干馏,利用裂缝三维扫描、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加温阶段的油页岩样品进行储集物性分析,进而揭示油页岩加热过程中储集... 为明确加热排烃对油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选择民和盆地未成熟油页岩为研究对象,经低温干馏,利用裂缝三维扫描、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加温阶段的油页岩样品进行储集物性分析,进而揭示油页岩加热过程中储集物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加热阶段(185~350℃),油页岩少量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变化较小;中温加热阶段(350~475℃),油页岩大量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大幅度上升;高温加热阶段(475~520℃),油页岩残余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基本不发生变化。在油页岩的加热过程中,随加热温度上升,裂缝数量逐渐增多,微小裂缝逐渐加宽并延伸,进而相互沟通连接形成大裂缝,且裂缝主要发育在层理面,垂直层理面方向并未产生明显裂缝;油页岩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孔隙由微孔向大孔转变,并且随着油页岩大量排烃,部分大孔互相连接沟通形成微裂缝;油页岩半焦的吸附量随着相对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黏土含量减小,伊蒙混层中的蒙脱石构造坍塌,逐渐向伊利石转化,矿物颗粒减小,导致泥岩中产生微裂缝,从而使泥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分阶段加热 储集物性 生烃 低温干馏 低温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实验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太原组-山西组页岩孔隙分形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闫高原 张军建 +1 位作者 路冠文 全方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8-553,共6页
基于沁水盆地太原组—山西组页岩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和矿物组成分析资料,利用高压压汞实验进行测试,获取孔隙直径、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孔隙度等孔隙结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ierpinski地毯模型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分... 基于沁水盆地太原组—山西组页岩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和矿物组成分析资料,利用高压压汞实验进行测试,获取孔隙直径、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孔隙度等孔隙结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ierpinski地毯模型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分形处理。结果表明,太原组—山西组页岩样品压汞分形曲线可以分为AB段、BC段和CD段,其中BC段对应的孔隙直径为21~6035 nm;利用Sierpinski地毯模型进行分形处理时,BC段孔隙结构表征性最好;在21~6035 nm孔隙直径范围内,黏土矿物含量越高的页岩,其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越强,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也越高;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和孔隙度与分形维数均呈负相关关系,三者之中孔隙体积和孔隙度与分形维数相关性较好,可以作为间接判断孔隙结构复杂程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太原组 山西组 页岩 高压压汞实验 孔隙结构 孔隙度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深层页岩气储层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素--以YT1和YT3井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泽宇 孙梦迪 +5 位作者 蒋恕 张介辉 梁兴 王高成 白亮飞 孙良卫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9,I0002,I0003,共17页
岩相页岩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储集及运移能力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采用小角中子散射、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明确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 岩相页岩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储集及运移能力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采用小角中子散射、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明确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中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和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岩相,不同岩相总孔隙度为1.76%~4.27%;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和中有机质硅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有机孔为主,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无机孔为主,微裂缝发育程度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中有机质硅质页岩>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矿物组分是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差异主控因素,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硅质矿物质量分数降低,有机孔密度和孔径显著下降,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减弱,微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高有机质硅质页岩相具有较强生烃潜力,微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为研究区段最优页岩相。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矿物组分是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不同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关键因素,高有机质硅质页岩相为研究区段最优页岩相。该结果为鄂西地区下寒武统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评价和有利区预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特征 控制因素 储层评价 小角中子散射实验 高压压汞实验 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 深层页岩气 五峰—龙马溪组 鄂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因子分析的储层分类评价依据——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程浩 金振奎 +4 位作者 余文端 李百强 朱小二 陈斌 吴珍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8-838,共11页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地层是一套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水体动荡水位变化频繁,岩性主要为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分选差,非均质性强,常规单一物性参数难以准确表征储层性质。为明确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参数...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地层是一套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水体动荡水位变化频繁,岩性主要为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分选差,非均质性强,常规单一物性参数难以准确表征储层性质。为明确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参数之间关系并总结储层分类依据,在明确地层主要孔隙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对地层物性参数及样品高压压汞实验数据加以分析,最终获得了砂体物性、孔隙结构与分形维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优选孔渗参数、孔隙结构系数、孔喉半径及孔喉分选系数5项参数作为主要参考因素,以此建立了以分形维数为基础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适用性加以验证,将溱潼凹陷阜三段储层划分为3类:Ⅰ类中砂岩储层(D:2.31~2.42,D-=2.36);Ⅱ类细—粉砂储层(D:2.53~2.86,D-=2.75);Ⅲ类泥质储层(D:2.94~2.99,D-=2.97)。该研究为研究区储层结构定量化表征及储层类型判别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溱潼凹陷 阜三段 高压压汞实验 分形理论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地层格架下湘西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漆洋 吕春研 +2 位作者 王宇慧 唐书恒 郗兆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2-1303,共12页
为探究生物地层格架下五峰组—龙马溪组孔隙结构特征,在笔石带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将SY-3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划分为LM5—LM7、WF4—LM4、WF2—WF3三个笔石带,并基于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等技... 为探究生物地层格架下五峰组—龙马溪组孔隙结构特征,在笔石带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将SY-3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划分为LM5—LM7、WF4—LM4、WF2—WF3三个笔石带,并基于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等技术手段,分别对这三个笔石带进行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LM5—LM7富集黏土矿物,主要发育较大孔径孔隙,以黏土矿物粒间孔为主;WF4—LM4富集有机质,主要发育较小孔径孔隙,以有机质孔为主;WF2—WF3富集石英,主要发育小孔径孔隙,以石英粒间孔为主,但大部分石英粒间孔被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充填。LM5—LM7孔隙发育主要受TOC含量和矿物含量的影响,WF4—LM4孔隙发育主要受TOC含量影响,而WF2—WF3受矿物组分、有机质赋存特征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影响。不同笔石带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其具有不同的有机质丰度及矿物组分,从而导致了孔隙结构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孔隙结构 低温氮气吸附实验 高压压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