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潘纪顺 张先康 +4 位作者 刘保金 方盛明 王夫运 段永红 张红强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首先 ,简要介绍了城市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世界各国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情况。在简述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了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的震源激发、数字地震仪性能、接收方式与接收... 首先 ,简要介绍了城市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世界各国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情况。在简述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了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的震源激发、数字地震仪性能、接收方式与接收条件、观测系统以及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等。研究表明 ,对于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 ,在数据采集环节应采用具有线性或非线性变频扫描功能的可控震源和与其相匹配的地震仪器 ,以及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接收道、短排列和高频检波器接收的工作方法 ;在数据处理与解释环节 ,要重视折射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技术、子波压缩技术、子波零相位化技术和叠前偏移技术等的应用。最后 ,给出了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断 抗干扰 高分辨率 地震勘探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高分辨率地震识别技术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海平 张伟 +1 位作者 李春雷 王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109,共7页
将渤海某油田最新采集的二维高分辨率资料处理解释后,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地质概况,利用地震相分析、波阻抗反演、井(孔)震标定等深层油气勘探的成熟技术,系统研究了各类海底浅层地质灾害因素的成因、特征、危害及展布规律,总结了一套完... 将渤海某油田最新采集的二维高分辨率资料处理解释后,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地质概况,利用地震相分析、波阻抗反演、井(孔)震标定等深层油气勘探的成熟技术,系统研究了各类海底浅层地质灾害因素的成因、特征、危害及展布规律,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识别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浅层断裂、浅层气和埋藏古河道是研究区海底浅层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因素,通过刻画不同期次地质灾害因素的类型及其分布范围,为今后该油田海上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因此,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地震 地质灾害识别 断裂 埋藏古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盆地活断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技术 被引量:15
3
作者 卢育霞 王振明 +2 位作者 王兰民 石玉成 Edward W.Woolery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4-353,共10页
针对城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兰州盆地的金城关断层和刘家堡断层沿线开展活断层浅层(50 m以内)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主要采用纵波和横波多次覆盖共CMP点地震反射方法,获得了目标场地地震图像资料,尤其横波地震剖面更加清... 针对城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兰州盆地的金城关断层和刘家堡断层沿线开展活断层浅层(50 m以内)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主要采用纵波和横波多次覆盖共CMP点地震反射方法,获得了目标场地地震图像资料,尤其横波地震剖面更加清晰地反映出超浅层构造空间特征。以红艺村测线(HYC)和师范学校西测线(SFXX)为例,分析总结了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剖面解释三方面浅层活断层地震探测的技术要点。结果可以为兰州市及类似复杂构造地区活断层地震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活断 横波反射 纵波反射 兰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技术的栟茶河断裂近地表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13 位作者 杨浩 胡利 许汉刚 孟科 于俊杰 蒋新 赵启光 朱升初 薛莹莹 王金艳 李金良 张浩 徐烨 陈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8-955,共18页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由疏到密”的工作思路,采用不同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的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研究,并结合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新年代学样品测试等,查明了目标断裂近地表的空间分布位置和最新活动习性.研究结果表明:(1)栟茶河断裂是海安凹陷和通扬隆起的分界断裂暨控制苏北盆地沉积的断裂之一.(2)并非前人认识的一条断层,而是由2条N倾正断层组成的断阶带.中间走向近东西向,西段北西向,东段北东东向;视倾角约为60°~75°,是上陡下缓的铲形生长断层.(3)平面上呈向东(隆起区)收敛、向西(凹陷区)撒开趋势;向东发育并未延伸至原来认定的南黄海,而是终止于Ⅱ测线以西;向西延伸可能穿越了海安市主城区,继续追踪其空间位置的科学探索和系统研究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且尤为必要.(4)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成功定位了主断面在BCL1测线和BCL3测线分别位于7765和3660桩号处.难能可贵的是,在新庄村场地ZK2-5孔内中更新统启东组下段砂层中揭露了断层面,倾角约为70°.(5)确定了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6)在栟茶河断裂南侧新发现了丁家所南缘断裂,它与栟茶河断裂夹持构成了鼻状地垒式的丁家所古潜山.(7)查明了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已探明的长度为26 km.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江苏地区相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重大工程的建设选址及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目标断裂所在测区近地表浅层地震探测研究和空间发育特征研究的空白,而且探测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其他城市(尤其是厚覆盖区)活动断层探测和断裂活动性鉴定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栟茶河断裂 地震勘探 次探测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活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海湾南部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上的声波横向变化被错误地解释为全新世海湾软泥的断层错断
5
作者 M. S. Marlow 戴铭藻 《石油物探译丛》 1996年第6期1-10,共10页
1992年和1993年我们在旧金山湾南部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采集,以调查沿假定的横穿海湾的基岩断层带上在全新世是否发生过断裂作用。最初的模拟记录在沿陡峭垂直边界上出现有反射束的视断错。起初将这些记录解释为在全新世海湾软... 1992年和1993年我们在旧金山湾南部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采集,以调查沿假定的横穿海湾的基岩断层带上在全新世是否发生过断裂作用。最初的模拟记录在沿陡峭垂直边界上出现有反射束的视断错。起初将这些记录解释为在全新世海湾软泥上部10米(0.013秒双程旅行时)内沿密集陡峭垂直边界的复合断层组的显示。后来在1994年采用震源功率较高的不同的地震反射仪器又进行了测量,这种仪器生成的地震记录穿透深度较大(最大达20米,相当于0.026秒双程旅行时),其结果证明原来被解释为因断层作用而形成错断的反射波实际上是来自横向连续的反射层。最初解释中的这种陷井是由于反射同相轴振幅强度横向变化,同时使用的仪器功率较低而震源信号过长(大于15毫秒)引起的。当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时使得反射束沿陡峭垂直边界出现视断错。实际上如果使用第二种仪器,这些垂直边界出现在横向连续的反射同相轴的反射振幅突然降低的那些地方。反射振幅的这种明显的横向变化可以归因于在局部地段上存在生物(?)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地震反射剖面 旧金山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工程勘察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探查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保金 张天航 冷欣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55-61,共7页
通过4个实例介绍了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技术在不同地区进行工程勘察的方法特点及资料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反射法在岩层划分、探测地下岩溶和隐伏断层等方面有独到作用。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工程地质 活断 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简单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的深曳垂直排列
7
作者 董贻平(摘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1期21-22,共2页
以往工作经验证明,震源和接收器都在海面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的结果是不清楚的,记录也明显受限制。真正的反射、衍射双曲线和侧向回声常常重叠在一起,这样在这种重叠范围内解释时要把它们区分开是不可能的。为解决此问题已做过各种尝... 以往工作经验证明,震源和接收器都在海面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的结果是不清楚的,记录也明显受限制。真正的反射、衍射双曲线和侧向回声常常重叠在一起,这样在这种重叠范围内解释时要把它们区分开是不可能的。为解决此问题已做过各种尝试;包括在深洋中用深曳的水平水下检波器拖缆试验(Bowen,1984;Lewis等,1979);用单一的、接近洋底的水下检波器(Bryan,1979;Purdy等,1980,Purdy和Gove,1982);以及用一个有15种部件的深曳垂直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 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 接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折射和浅层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42
8
作者 酆少英 龙长兴 +4 位作者 高锐 石金虎 杨卓欣 谭雅丽 寇昆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8-724,共7页
浅层反射地震方法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常用的技术,但在基岩埋深比较浅的地区,往往只能识别出基岩顶面的反射波,而仅根据反射地震剖面上单个同相轴的变化很难准确判定断层是否存在.浅层地层的错断往往会引起速度的横向变化,利用高分辨折射... 浅层反射地震方法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常用的技术,但在基岩埋深比较浅的地区,往往只能识别出基岩顶面的反射波,而仅根据反射地震剖面上单个同相轴的变化很难准确判定断层是否存在.浅层地层的错断往往会引起速度的横向变化,利用高分辨折射地震方法采集的数据,应用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速度剖面,能够反映地下速度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另一方面揭示浅层断层存在的可能性.在四川某地,将这两种方法同时应用于活断层浅层地震勘探中.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在基岩埋深较浅地区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探测 反射地震 高分辨折射地震 析成像 联合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浅层地震勘探和钻探的新证据
9
作者 杨杰 贺为民 +2 位作者 秦晶晶 宋晓鹏 刘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横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布设一条长10.77 k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L1,结果发现,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清晰可见,其主断裂在上部存在分叉,由断层F_(P1.1)和F_(P1)组成,均为正断层,视倾向南;结合地质地貌调查认为,F_(P1.1)断层的最新活动时... 横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布设一条长10.77 k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L1,结果发现,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清晰可见,其主断裂在上部存在分叉,由断层F_(P1.1)和F_(P1)组成,均为正断层,视倾向南;结合地质地貌调查认为,F_(P1.1)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针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的F_(P1)断层开展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划分出Fa、Fb两个断层,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发现,断层Fa和Fb为全新世断层,其最新活动时代晚于2.5±0.6 ka BP。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近地表呈叉状结构,是该断裂在晚第四纪具有多次活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 活动断 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自动识别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方法及计算机实现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义杰 高德群 +2 位作者 许江桥 汪亚军 樊太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是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关键 ,因此 ,采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基准面旋回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测井资料的砂泥比计算入手 ,通过分别对地震反射系数密集度、合成地震记录振幅的旋回变化及地震时频的旋回...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是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关键 ,因此 ,采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基准面旋回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测井资料的砂泥比计算入手 ,通过分别对地震反射系数密集度、合成地震记录振幅的旋回变化及地震时频的旋回变化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种综合识别基准面旋回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自动划分的方法。通过在实际资料中的应用 ,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识别 高分辨率 序地 方法 计算机 基准面旋回 定量方法 砂泥比 反射系数密集度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小道距处理技术及属性分析在水合物识别中的应用
11
作者 颜中辉 杨睿 +4 位作者 冯京 刘欣欣 刘鸿 王小杰 姜春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9,共14页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在能源勘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类型特征和成藏模式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一般赋存于近海底地层中,在勘探过程中要求有更高的分辨率,常规多道地震由于主频较低难以满...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在能源勘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类型特征和成藏模式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一般赋存于近海底地层中,在勘探过程中要求有更高的分辨率,常规多道地震由于主频较低难以满足要求。海洋高分辨小道距地震探测技术具有分辨率高、作业方式灵活等优势,在浅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实际的高分辨小道距资料由于采集设备条件的影响,往往具有低信噪比的特点。本文针对高分辨小道距地震数据的特点开展精细化处理和属性分析。首先采用基于f-x域和曲波域的多域噪声压制方法、基于频率域自适应虚反射压制和基于相干函数控制的虚反射走时电缆等浮校正等关键技术方法,获得了波组特征更清晰的地震剖面。处理后的剖面具有信噪比较高、连续性好、地层结构清晰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揭示BSR特征、空白带、气通道等地震反射特征,为识别浅层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地质信息奠定了基础;然后对精细处理后的数据进一步开展瞬时振幅属性、瞬时频率属性、烃类检测等地震属性分析,以此识别浅层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类型和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小道距 天然气水合物 属性分析 噪音压制 反射压制 电缆等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识别下切谷--松辽盆地杏树岗泉头组解释实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学斌 李子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54-157,共4页
下切谷的下切与沉积作用通常造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且形成独特的几何外形和充填特征。基于宽频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本文在松辽盆地北部杏树岗地区泉头组地层中识别出下切谷,在探讨典型下切谷地震反射的几何结构特征和频... 下切谷的下切与沉积作用通常造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且形成独特的几何外形和充填特征。基于宽频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本文在松辽盆地北部杏树岗地区泉头组地层中识别出下切谷,在探讨典型下切谷地震反射的几何结构特征和频率振幅特征基础上,通过井震对比、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及三维可视化分析,预测了泉头组下切谷发育带,为该区确定层序界面及其性质提供了依据。该区下切谷沉积层为低位域晚期碎屑沉积物,其内部河道砂储层较发育;下切谷不整合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有利通道,其中河道砂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切谷 高分辨率地震 精细解释 三维地震 不整合面 剖面反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射系数无约束反演新技术——开发地震与高分辨率处理
13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42,共1页
该技术对于寻找和发现隐蔽性油气藏、河流相储层研究、天然气勘探及油藏描述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优良工具。例如,当2ms或4ms处理时,剖面频带展宽至10~125Hz,可分辨6~7m厚的薄砂层。
关键词 高分辨率处理 开发地震 约束反演 反射系数 技术 隐蔽性油气藏 天然气勘探 研究 油藏描述 频带展宽 河流相 薄砂 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资料中的面波与初至波研究剖面浅部结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小娟 酆少英 +2 位作者 左莹 何银娟 季通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5-431,共7页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数据的面波与初至波信息,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法(MASW)得到浅部横波速度结构,再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纵波速度结构,进而得到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数据。结合反射波叠加剖面与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浅部地层进行综合解...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数据的面波与初至波信息,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法(MASW)得到浅部横波速度结构,再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纵波速度结构,进而得到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数据。结合反射波叠加剖面与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浅部地层进行综合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浅部反射资料的缺失,对确定浅部断层的位置及性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道面波分析方法 初至波走时析成像 反射地震 部纵横波速度比 部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地震小区划覆盖层厚度及隐伏断裂——以九江芳兰规划区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松 蔡永建 +2 位作者 雷东宁 王秋良 杨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81-885,896,共6页
以九江芳兰规划区为例,利用浅层地震反射方法获取小区划工区的覆盖层厚度,并查明周边隐伏断裂位置及特征。结合钻孔资料对比解译,对地震小区划工作提供基础地震地质信息,同时为该区的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地震小区划 覆盖 隐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浅震和钻探的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定位及活动性研究
16
作者 刘超 花鑫升 +3 位作者 王度 雷启云 武治群 余思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查明宁夏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河滩-郭滩隐伏断层)的构造特征、展布情况及活动时代,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该隐伏断层的产状、性质、位置和上断点埋深。在此基础上,利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更可靠的上断点埋深,并... 为查明宁夏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河滩-郭滩隐伏断层)的构造特征、展布情况及活动时代,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该隐伏断层的产状、性质、位置和上断点埋深。在此基础上,利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更可靠的上断点埋深,并测试样品年代确定该隐伏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结果表明,河滩-郭滩隐伏断层是一条走向近EW、倾向S的正断层,长度约12.5 km;断层上断点埋深在38 m以下,视倾角75°;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不属于活动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中卫盆地 隐伏断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带浅深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揭露 被引量:22
17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7 位作者 贺日政 蔡勋育 刘金凯 熊小松 管烨 曾令森 James H.Knapp Steven Roecke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16-4125,共10页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呈现出10~12km巨厚的沉积盖层,沉积盖层内发育滑脱断层;盆山结合部多排隆起构造以及天山山前上地壳显现出向北倾斜的断裂与地表地质观察吻合;盆山结合带展现出滑脱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断层褶皱;与塔里木盆地稳定沉积层相比,在南天山浅、中层地层受到强烈的变形改造,导致地层比较破碎,反射变弱、连续性较差;时间剖面上可以追踪到比较连续的Moho反射,从南向北有加深的趋势.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出的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这些浅-深构造,展现出塔里木盆地盖层向南天山滑脱与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逆冲推覆的特征,反映出陆内汇聚下的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带 地震反射剖面 深构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山前疑似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的浅层地震反射调查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保金 杨晓平 +1 位作者 酆少英 寇昆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6-91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汶川MS8.0大地震是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此次地震不但使NE向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而且,在成都平原区的什邡、绵竹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裂缝、公路拱曲以及...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汶川MS8.0大地震是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此次地震不但使NE向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而且,在成都平原区的什邡、绵竹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裂缝、公路拱曲以及带状的喷砂冒水现象。此项探测研究以出现在什邡市师古镇附近的疑似地震地表破裂带为切入点,通过采用可控震源以及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获得了深度15~800m范围内高分辨率的地下结构和构造图像。结果表明,在地表破裂之下存在向平原区逆冲的隐伏断层和反向的逆冲断层,地震过程中隐伏逆断层的活动可能是近地表地层出现褶皱变形和地表破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地震反射剖面 隐伏逆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技术的大庆地区近地表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斌 刘财 +4 位作者 韦庆海 鹿琪 石金虎 余中元 孙海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385-3399,共15页
目前,对于大庆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成果仅局限在深部构造上,该地区从未开展过针对近地表隐伏断裂的探查工作.本文采用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克山—大安断裂嫩江组以上地层的详细地层信息以及断裂的展布形态;同时,在主干断裂上覆的... 目前,对于大庆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成果仅局限在深部构造上,该地区从未开展过针对近地表隐伏断裂的探查工作.本文采用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克山—大安断裂嫩江组以上地层的详细地层信息以及断裂的展布形态;同时,在主干断裂上覆的背斜构造中,发现了许多次级断裂,这些次级断裂在前人的成果中并未提出过,并且在本区的断裂-褶皱构造体系中,次级断裂的活动特性同样受主干断裂活动的影响;然后通过钻孔验证,证实了浅层反射地震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并且确定了次级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最后综合编制了松辽盆地长垣隆起地区浅层地质模型,并讨论了本地区的构造体系受晚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构造特征.本次研究中的方法和成果可为大庆市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和大庆油田安全高效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可为其他地区开展近地表断裂探查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本地区浅层地质构造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填补该地区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构造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克山—大安断裂 活断 近地表 石油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浅层圈闭与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被引量:11
20
作者 顾兆峰 张志珣 刘怀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海底浅层圈闭条件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根据海底浅层圈闭条件的分析、国内外浅层气分布区反射特征与底质类型对比分析和南黄海西部地区浅部断层分析,得出结论:(1)浅层气的圈闭条件主要受海底底质类型与浅部断层控制,常见圈... 海底浅层圈闭条件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根据海底浅层圈闭条件的分析、国内外浅层气分布区反射特征与底质类型对比分析和南黄海西部地区浅部断层分析,得出结论:(1)浅层气的圈闭条件主要受海底底质类型与浅部断层控制,常见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断层圈闭;(2)底质类型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分析认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泥砂含量决定了圈闭中盖层封闭能力,进而决定了浅层气聚集能力和储集量,形成不同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3)某些现代三角洲地区,受潮流或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影响,表层底质经常与整个浅层的物质组成差别较大。由于其内部一般含有较厚的细颗粒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封闭能力较强,可封闭较多浅层气,能形成大规模的声学空白反射,但常观察到浅层气反射顶界面局部突起呈旗舰状;(4)浅部断层既可形成断层圈闭,也可充当浅层气的运移通道。断层圈闭通常较少见且难以识别,浅部断层在第四纪松散地层中更多地充当了浅层气运移的通道;(5)浅部地层存在多套含泥较多的地层且形成圈闭时,浅层气被多次圈闭,会在不同深度形成"楼层式"的多个强反射界面、声学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圈闭 地震反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